除夕要在山上过!
腊月二十八,房玉军像往常一样在山林间巡查。
补缀风力灭火机。(本报记者崔健摄)
腊月二十八,很多人都已经起头忙年,而济南市林场花山峪护林员房玉军却仍是像往常一样,在山林间巡查。记者领会到,春节期间,他也会坚守在丛林防火的第一线,固然单元给他摆设了歇息时间,但是老房却说:“只要没事儿,我每天必定得来看看。我记挂着那片山林,一天不看不安心啊!”
每天起步就是5个小时、20多公里
目前恰是丛林防火的关键期间,近年来固然增加了高科技防控手段,但像房玉军如许的一线护林员,仍对峙每天翻山越岭,防火、病虫害防治、防侵犯,守护着泉城的“绿肺”。
1月19日一大早,房玉军就起头了一天的工做筹办。他起首查抄灭火用的设备,“那个要天天查看、检修,以备不时之需,是我们不克不及轻忽的一项工做。”然后他又拾掇了当天要用的工具,如剪子、小锯子、铲子等。当记者问他要不要带水带饭时,房玉军说,“如今山上太冷了,带饭可能会冻住,我一般都是巡完山再回来吃。水也不带了,就算是保温杯,在山上迎着风,喝了也不恬逸,那么多年都习惯了。”
房玉军说,他的职责范畴是兴隆山防火区,巡一趟大要有20公里,要走两三万步,若是一切一般,5个小时就能回来。若是赶上有情况,下战书三四点钟才气吃上饭的情形也很多见。“我已经习惯了,一天就是两顿饭。如今护林员的工做前提已经好良多了,歇息的处所还能够做饭。”房玉军说。
据房玉军介绍,从防火点一路沿台阶往上走,一路上要颠末双肩山、蝎子山、花山峪东山、花山峪西山、额头峰等,如今修了步道和台阶,路已经好走很多。不外仍是要走进树林里去查看情况,站在比力高的处所瞭望林区,察看有没有火情。他说,以前巡山的路难走,有悬崖,有土路,有石路,尤其是冬天雪后或者气温低结冰之后,滑却是经常的工作,擦破皮以至扭伤都是屡见不鲜。山里的危险不单单是摔倒,房玉军说,野狗也是危险之一,有些野狗对人的攻击性很强,护林员见了也尽量绕开走。
踏着父亲脚印他从小就喜好山林
房玉军的父亲也是一名护林员,工龄将近40年,龙洞片区、六里山片区都是他父亲曾经工做过的处所。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上山巡山,对山里的一切都十分喜好,所以从1992年起头,他也成了一名护林员。房玉军在金鸡岭片区、龙洞片区和兴隆山片区都工做过,也是一名护林“老兵”了。
腊月的山林里飘荡着一股纯净的味道,太阳暖暖地照射下来,但风却毫不留情地拍打在脸上。房玉军其实不觉得辛苦,他一路走,一路四处看,发现有枯枝,就拿出小剪刀修剪一下,“那如果不修剪,很容易伤到路过的行人。如今修了步道,那里登山的人良多,受伤就欠好了。”
走着走着,房玉军看到有棵柏树上缠上了一些枯草,他赶忙上前往修剪,“如许做能够避免枯草引燃树木。我们就是要把危险扼造在未发作的时候。”
说起*0多年的护林员生活生计,房玉军说,多年前,承平庄附近的山林发作了小火情,他刚把火扑灭,就接到通知,别处又发作火情,他接着扛着几十斤重的灭火机跑过去,因为太累了,在扑救的过程中摔进了火中,差点出事。还有一次,中午吃饭时接到火情,他就赶忙跟同事一路去灭火。其时他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灭火,完毕灭火刚筹办下来时石头松动了,他连人带石头都滚了下去,吓得一路去的同事哭了起来。“也许是因为我不断巡护那片山林,所以它们十分‘敬服’我,在默默庇护着我,所以每次都能平安无事,让我可以不断做着护林员的工做。”
巡山其实不孤单有树、有小动物陪同
走在山林间,房玉军就像回到了本身的家,一草一木他都十分熟悉,那是他的工做,也是他情之所寄。路上,房玉军碰到了一位登山的市民,便上前做防火宣传,耐心地为市民讲解冬季丛林防火常识。那位市民听了之后暗示,本身就住在附近,经常来山上熬炼,必然会遵守丛林防火的规定,从本身做起,庇护丛林。
巡山的路很长,并且经年累月、日复一日。有人曾经问房玉军,会不会觉得孤单。他说,“我历来没有感应孤单,那里有树,有小松鼠,有山鸡,还有各类小鸟,它们都是我的伴儿。”说到那里,房玉军的眼睛都亮了。他告诉记者,“那几年,因为丛林庇护工做的有力推进,山林里的小动物明显多了起来,我出格快乐。”
马上就要到春节了,节日期间上坟烧纸、违规燃放烟花爆仗都是丛林防火更大的隐患。关于一线护林员来说,春节是巡护巡查的关键期,为了林区平安,房玉军每次巡山都出格留意有没有上坟烧纸、违规燃放烟花爆仗的行为,一旦发现马上避免。他说:“丛林防火要打早、打小、打了,必然要把火灾隐患覆灭在萌芽中。”
房玉军告诉记者,按照值班摆设,元旦晚上他7点能够下班,如许回到家也要8点多了,但是家里人已经习惯了,他们会等着本身一路吃团聚饭。“那是我们家的习惯,从我父亲那时候就如许,他们都很理解我、撑持我。父亲如今80多岁了,还经常询问如今山里的情况,并吩咐我要事事小心,守好本身的‘责任田’。”
从1992年到如今,房玉军坚守在护林一线已经*1个岁首了,固然有危险,固然很辛苦,固然有各类不尽如人意的处所,但是他历来没想过要换工做,“我爱那里的山林,把树当成本身的孩子,我离不开那里”。
(本报记者张晓涵通信员高宏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