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新能源的“滑铁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探客出行,做者 | 廖鸿杰,编纂 | 蛋总
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正遭遇“滑铁卢”。
**月*日,本田中国公布在华的最新销售数据,2022年*0月本田在华的单月销量同比下降28.*9%。
**月*日,本田中国借助进博会舞台全球首发本田e:N2 Concept(简称“e:N2”)车型。同时高调地喊出,方案到2027年在华投放*0款纯电车型。
本次进博会首秀的e:N2车型既是本田e:N纯电品牌的第二款车型,也是本田在新能源市场“出师倒霉”之后的又一次测验考试。
图 / 本田中国官网
昔日凭仗着优良的策动机性能,外加亲民的产物价格,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欢,本田也被亲热地称为“买策动机送车”的品牌。可现在,本田在华销量的持续下降,产物价格也被一再下压,入局新能源又是一路坎坷……
曾经如日中天的本田眼下正面对着产物、销量、口碑的多重压力,再次高调进军新能源纯电市场也是迫不得的无法之举。
0* 本田在华的“滑铁卢”
日系车在华的“量价齐跌”已是大势所趋。从最新的*0月销量数据来看,日系车的下行趋向似乎比想象中要更快,尤其是三大日系车品牌中表示“较为平稳”的本田汽车。
**月*日,本田中国通知布告:2022年*0月,本田在华的末端汽车销量为*0.**万台,同比下降28.*9%,比拟于9月已呈现的**.78%同比下降,降幅扩大了**.7*个百分点。
而2022年前十个月,本田在华的末端汽车累计销量为***.**万台,同比下降7.9*%,比拟于前九个月呈现的*.*8%同比下降,前十个月的累计降幅再扩大2.7*%个百分点。
无论是*0月单月,仍是前十个月累计的销量,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都呈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向,且降幅在明显地扩大。
本田销量的下行,并不是因某一家合资车企呈现的问题,从9月东风本田(简称:东本)的同比大跌到*0月广汽本田(简称:广本)的同比大跌,本田在中国市场的两大合做车企均无一幸免。
可见,那一问题仍是呈现在本田本身品牌上,而非合做的合资车企上。
「探客出行」查阅广汽集团的*0月产销数据发现:2022年*0月广本单月销量约*.**万台,同比下降**.*9%,降幅比9月扩大**.**个百分点;前十个月累计销量约**.**万台,同比增长*.98%,较前九个月累计增速收窄2.**个百分点。
而另一方面,据东风汽车集团公布的*0月产销数据显示:2022年*0月东本单月销量约*.*8万台,同比下降2*.82%,降幅比9月收窄**.*0个百分点;前十个月累计销量约**.*7万台,同比下降*.*2%,较前九个月的累计降幅扩大*.9*个百分点。
本认为9月东本呈现的*2.92%同比大降是一次偶尔,没曾想*0月除了东本在延续上月的同比下降外,广本也呈现了**.*9%的同比下降。
关于本田在华销量的“加速”下行,若是将其背后的启事都归根于对燃油车的守旧,那么混合动力车型销量也呈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那又该若何去解释?
本田中国官方数据显示:搭载了本田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在2022年前十个月的累计销量约**.8*万台,比拟上年同期*9.08万台的累计销量,也呈现了**.*0的同比下降。
而那个混合动力,恰是燃油车大户本田引认为傲的重推产物,也是本田以传统燃油车向电动化迈出的第一步测验考试。
02 本田造的“中国车”
合理本田在华的销量数据呈现“加速”下行的时候,本田又高调地推出了纯电方案。
2022年**月*日,在第五届中国进出口展览会上,本田汽车旗下e:N品牌的第二款概念车e:N2在上海迎来全球首秀。
本田中国官方口径暗示:“e:N2以不被定义的前锋美学设想及立异的五感交互,创始EV新门户”。同时声称,那款全新概念车是在电动化智能化手艺前沿的中国市场,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由中国年轻团队研发打造的一款新产物。
在产物上,e:N2延续了e:N*基于“e:NArchitecture F”纯电架构下的“动-智-美”造车理念。并以“车随意动”、“感知交互”和“前瞻设想”代替了上一代e:N*车型的“人车一体”、“温馨便利”和“将来科技”。
那款安身中国市场,为中国汽车消费者量身打造的产物,更是承载了本田进入新能源赛道的汗青重任。
然而,就是如许一款极具“中国特色”的本田车,若不是因此次进博会e:N2的高调表态,似乎早已经被市场合忽略。e:N品牌不单没有借机“隐退”,反而高调地推出e:N2车型,且没有呈现大幅度调整,更让人深感不测。
是继续破罐子破摔,仍是坚决的造车信念,抑或是临渴掘井的迫不得已?
202*年*0月,本田中国发布了面向新能源的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2022年*月,e:N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e:N*正式表态,东本和广本两个合资车企别离以e:NS*和e:NP*的区分定名体例,并行推向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
图 / 本田中国官网
根据本田中国官网所描述的:e:N品牌及首款车型的上市,将开启本田中国电动化事业的新篇章。
而从东本e:NS*于*月上市发销售算起,至今已有半年之久。
不知是本田对新篇章有所“曲解”,仍是中国市场对本田有所“成见”。e:N品牌的中国之路,不只没有本田所等待的那么美妙,更是蹩脚到了让人曲呼“没谱”的地步。
「探客出行」从懂车帝得悉:2022年*月起头交付的东本e:NS*车型,在*0月的销量仅有297台,自交付以来近六个月的累计销量为2**2台,均匀每月销量约*0*台。
而从2022年*月起头交付的广本e:NP*车型,在*0月的销量为*29台,交付以来五个月累计销量为*908台,均匀月销量以至不到*82台。
综合广本e:NP*和东本e:NS*的销量表示来看:本田e:N*车型,在2022年*0月的销量为92*台。自*月发布以来,近半年的累计销量仅***0台,均匀月销量不到800台。
比照本田*0月在华销量*0.**万台的总销量,e:N品牌首款车型在*0月的销量占比仅有0.87%。若不是战略转型的需要,那种数据关于本田如许的世界级车企品牌几乎是不被容忍的。
与此同时,那一“蹩脚”的销量背后,还有本田e:N*(含:广本e:NP*和东本e:NS*)在北京的全系2万元的降价做为支持。如不停止“以价换量”那份销售成就单还将被大打折扣。
如斯看来,本田纯电品牌的首款车型,算是一款“败笔”之做。
0* 敷衍的造车心态
至于e:N品牌的首款车型“翻车”的底子原因,产物没有什么合作力那是一点,但在我们看来,更关键的一点是:本田看待新能源的“敷衍”立场,让消费者感应“寒心”。
做为一家跨国汽车品牌,本田也算是三大日系车中,第一个发现新能源的市场机遇,也是较早起头在新能源和电动化范畴停止摸索的日系车企,而且先于丰田近一年时间推出旗下的独立电动车品牌。
然而,本田在新能源市场中给消费者展现出来的立场却是,既想分得一杯羹,又不消心打磨产物,还总想着得到市场的承认……
在推出e:N独立身牌前,本田就曾选择一款热销燃油车来试水新能源市场。在燃油车的根底上外加一组电池包,一款既省钱、又省时、还省力,且售价近乎翻倍的“油改电”混动车型就如许被“轻率”地推向了市场。
那是本田入局新能源市场的测验考试。202*年2月,东本的CR-V混动改版车型正式上市,随即202*年*0月,广本的皓影混动改版车型也被推向市场。
本想借助本田的市场出名度和消费者对本田品牌的承认去“薅羊毛”。没想到,那一“油改电”的操做,不只玩砸了本田的品牌形象,还让人被扣以“智商税”的帽子。
「探客出行」从懂车帝数据得悉,目前本田品牌在华市场的在售新能源(能上绿牌)车型共有四款,除了新上市的两款e:N品牌车型外,别的两款就是通过东本和广本的“油改电”插混车型。
数据显示:自202*年**月到2022年*0月的那过去一年时间里,东本CR-V PHEV车型的累计销量*.**万台,均匀月销约9**台;广本皓影PHEV车型的累计销量为****台,均匀月销量不到*88台。
比照之下,东本CR-V燃油车在*0月的销量约*.**万台,已经是*.**倍于CR-V PHEV过去一年的累计销量,而近一年的累计销量为2*.**万台。广本皓影的燃油车在*0月的销量约*.0*万台,更是2.28倍于皓影 PHEV过去一年的累计销量,而近一年的累计销量为*2.**万台。
而在那一“暗澹”的销量背后,产物价格也一定会被大打折扣。
懂车帝数据显示:广本皓影 PHEV北京地域在售的三款车型均为2022年新款,即使如斯也呈现了全系*万元的降价优惠,更高降幅超*8%。而东本CR-V PHEV车型因上市早于广本半年,在售的202*年款车型更是呈现了全系*.8*-7.00万元的降价,更高降幅更是到达了近2*%。
降价都换不来销量,本田的“油改电”彻底让消费者丧失了对本田新能源车的信赖,或许那才是e:N品牌出师倒霉的关键。
最初,熟悉合资品牌车型的人可能城市晓得,统一个外资品牌在和国内车企合做时,都喜好将统一套手艺别离放在差别的合资车企消费线上,然后在外不雅上做一些差别化改动,以两款或多款产物的体例推向市场。
如斯一来,既节省了产物的研发收入,又平衡了各合做车企间的利益分配。
例如,东本的CR-V和广本的皓影其实是统一款车型,或者叫做兄弟车型。那都是基于统一个平台,统一套动力系统,包罗车身尺寸都是极为接近的……以本田在华的两个合资公司,做出的两条产物线。无论二者在市场上若何去合作,只要有一方能大卖,最末的受益者都是本田。
那种“套娃”的游戏,也并不是只是本田一个品牌在玩,同样在群众、丰田等合资品牌上也经常呈现。
0* 结语
在履历过“油改电”的一番“魔改”后,本田深知中国的消费市场不是好糊弄的。
e:N品牌的“问世”,不单在产物吉印通行了一次深度打磨,同时在新车售价上也做出了大让步。然而,丢掉了初步的信赖,再加上表示平平以至远不如国内新能源的车型,本田走过的那一段弯路算是自讨苦吃。
十年前,中国汽车市场几乎被几个合资品牌所垄断,自主品牌因手艺跟不上,也只能做合资不肯涉足的中低端入门级车型。关于汽车稍有挑剔的消费者,除了几个合资品牌还实没得选。
现在,自主品牌的四面开花,互联网造车更是百花齐放。汽车市场的主动权已转向了消费者,“非你不成”的欠缺年代早已颠末去。
狂妄的大牌合资车企是该从头审视新时代的汽车消费群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