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读书之乐
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南迁,北京改名北平。那时的北平是一座文化城,有八所更高学府,数不清的中学和小学,还有各类职业学校和补习学校,胡同深处亦藏着私塾。
新文化运动后印出的各类小册子,在北平随时可见。午后黄昏前,有人就会在店铺的台阶上堆满新的小说、诗集、散文等小册子,每册卖二十几个铜板。以那时一毛钱换**个铜板计算,还不到半毛钱。记忆中,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著做较多。我就是通过那种体例买到了郭沫若的《塔》、罗黑芷的《牵牛花》、绿漪密斯的《绿天》《棘心》。
绿漪密斯在法国粹油画,《棘心》是她的自传体小说,此中有她自画的彩印插图页,一幅题目为《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幅题目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我第一次记住了如斯美的诗词,但那时不知出自哪里,做者何人。我还买到过丁玲的《在暗中中》。散文集买到过徐蔚南等人所著的《龙山梦痕》,第一版扉页首页为李金发所绘的油画,次页为顽童像,再版时就无此扉页了。
我接触“五四”后的新文学做品时,已经快**岁了,曾买到过四本一套的一折丛书《中国创做小说选》,那套书精选了“五四”后的佳做,由上海大达书局发行。那四本《中国创做小说选》让我晓得了更多的做家,对文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我从小说选上晓得了叶灵凤、陈学昭、黄庐隐、王统照,他们都年轻,有聪慧,富有灵感。在时代猛进的感化下,写出动人的青春记忆。
黎烈文的散文集在一折书中是找不到的,但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却是我在小书摊的角落里偶尔碰着的。日本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说过一句话:“人都有一个拼命捧读册本的期间”,那就是青春。记得刚借来茅盾的《半夜》时,期限只要一天一夜,我就在孤灯下不断看完到天明。
看书的前提起首是有书,二是能买得起书。东安市场的一条街,两边都是书店,中间是一家接一家的书摊,逛一成天也逛不完。我曾买过英国做家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原文版,不只拆潢好,并且有精巧的插图,令人爱不释手。
北京藏书楼是看书的更好去向。藏书楼不收费,进门领一张蓝色阅览证,持证到阅览室换成借书证。找好座位后,填好座号和所要的书名,十五分钟内工做人员就会把书送到座位上来。并且看书人想待多久就待多久,不外若要借善本,另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