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区环境改造工程甲方日记
所区环境改造工程是所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一个子项,内容包括所中部区域约2.5万平方米范围内的道路、停车场、广场、球场等硬质铺装。作为甲方的技术负责人,我有幸参与了该工程的实施工作,和项目组成员、施工方技术人员一起,在历时半年的施工期内,遭遇并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问题。在工程施工接近尾声之际,翻开工作日记,看到以前记录下的零星节点、片段,仍有所感触,遂动笔整理成文。
设计篇
在我进入项目之前,设计工作就已经结束了,据称还颇费周折,让设计方反复修改过几次。(设计方不容易呀,感谢下先。)
当我看完这屡经冶炼的终版设计图,只觉胸口发闷,血涌上头。
图纸量极少,连目录、说明、标准详图在内,共9张。订成A4本,厚度只相当于一块钱硬币。
唯一的一张平面设计图是1:500比例的。这么小的比例,图面却相当的疏朗,一眼就可以看到超过90%的硬质铺装。
绿化只在贴楼边极窄的一条,没注明宽度,也没画出散水,凭我的肉眼判断(只能如此,设计方很珍惜电子版),这所谓绿地怕是无法计入绿地率指标的,更何况其还得与散水争夺存在空间呢。(请联想下世界地图上以色列国土的形状、位置,有点类似哟。)
唯一一块较大的绿地是在由建筑形成的内院里,却是将矩形环路截去1/3变成绿地。这个倒可以计入绿地率指标,然而消防环路却没了。这周围可都是工业建筑哩。莫非我们这个设计方斗志昂扬,拔了园林局的草不够,还得动消防局的土?难得,难得……只是,能行得通否?得思量思量。
感谢上帝,我们这极富性格的设计方甚是惜墨。否则,人家每一落笔处,都得让我这个小甲方反复思量,那我还不得变成思想家马克思。
可见天无绝人之路,小甲方我还可以在万把字内结束设计篇。
下面列条目说明,数目字管理嘛。
1、这是什么球场
设计方在建筑内院里做了个用围栏圈起来的球场,因为中间偏北有个构筑物,成了凹字形,就成了二个球场。
图上没标尺寸,但按图面相对关系,结合实际尺寸可以很容易判断出,这二个球场的长度、宽度都稍小于标准篮球场。
个性化篮球场吗?也许。
(当初我做设计时咋就不能这么挥洒个性哩?终日束缚于无穷无尽的规范标准法规,一旦越规,罚款不说,还很丢人呢。)
2、忽暗忽明的球场照明
球场已经被隔成二个了,球场照明却仍是按凹字形走了一圈,不规则地布置了8个灯,每个灯是150W,这架式不像球场灯,倒象是庭院灯呀。然灯杆高达8米,相当的有高度。这样的设计,就象某些大人物的做事风格,绝不按牌理出牌,就是让你找不到北!
小甲方我眼界有限,不敢追求个性设计,但求设计方给我们按标准室外球场照明设计就行。设计方谴责了我们一番,占据了思想上的高地后,终于将灯杆按球场长边等距布置了6个。再看照度,比刘跨越还跨越,一个灯杆上装1500W金卤灯二个!
3、从50 mm厚的塑胶面层说起
虽然这个厚度如此骇人,但凭我一己之力,还真无法克服所内一贯遵从设计、少找事的习气。费了好多口舌,只换得片片反对声。好在主管所长有锻炼经验,说了一句,“这么厚,打球还不得崴脚?”,这厚度总算可以减下来了。
场地的构造做法也有意思。车行道做法总厚度440mm,球场做法总厚度530mm,貌似人力超过机械力呀。
这次小甲方遭遇的是绝对维护自己专业权威的设计方。为了将这个性设计改回到国家制订的标准车道、球场做法框架内,我请出了自己以前的师傅之一。有过曾在市政总院做总工的经历,对于路面构造做法,他的说法更能服人。
在我师傅当面讲课之后,项目组的成员们统一了认识,一致对外,在经历一轮不算轻松的谈判后,小甲方终于取得了场地构造做法的设计主导权。
4、路灯路灯,你知道自己被立在哪里了吗
路灯自然是立在路边。问题是所区有条路是紧贴建筑的,而设计方别出心裁地把路灯立在了建筑一侧,紧贴建筑外墙。
我们的天才设计师,您知道我们这栋建筑外墙外不仅有散水,还有采光井吗?您知道我们这栋建筑外墙上有开窗户吗?
自然这些零碎是不会进入您那恢弘的蓝图的。可是路灯不会不知道,自己是被立在了采光井之上、窗户跟前呢。施工难度相当的大呢。
这样的设计如果变成现实,结果大概有点超现实吧。可是,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要和我们坚硬的设计方来场武艺切磋,我还真没有必胜的把握哩。
不如自己来做设计吧。
走这条终南山捷径也要小费一番周折。做PPT,上评议会,专家论证。终于在集体的力量支持下,小甲方取得了修改设计的权力。
做设计,画图,虽说风平浪静,也绝非无事可表。首先是场地测绘问题。 慢着,都出完设计施工图了,怎么还提测绘,从终点穿越到起点?这个自然怪不着设计,人家既不了解也没必要去了解您单位这复杂现状,所以,人家画的蓝图上,有条路径直奔所外而去,在小区路上来了个90度拐弯才回来,这事儿要怪只能怪甲方提供的底图吧。
小甲方是怎么凑巧挖出这颗雷的呢?大概天佑认真做事人吧。我们的测绘图还是十几年前买的,只能“仅供参考”。(越到后来,我对这“仅供参考”体会越深。)这个设计图出错的地方牵扯所内所外,当时有围墙、临时围挡和过人高的野草遮蔽视线,而测绘图可说与现状完全不搭。我只能在那儿转悠,步测一些数据,然后回去改图。这样反复几次,自我感觉图纸似乎表达出了现状。后来的施工证明,我这次的感觉是对的。
前面提到球场中部的构筑物定位也必须重点关注。这是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的。这个构筑物是5年前施工的,有图纸可查。核对的结果,该构筑物无论外轮廓尺寸还是位置,都和本工程设计图纸相去甚远。这个,如果要说感谢,恐怕前几任设计方也功不可没。人家设计方都是只扫门前雪的干活,整合的工作活该你甲方做!
还有树。小甲方我做不到如我们大气的设计方一般眼里无树,砍树没商量,就只好在图上给每棵树定位。
好在甲方还是有几个人的,你拉尺子我查图,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终于制造出了和现状很接近的场地现状平面图。
接下来是场地设计。所区现状估计是在总体场地规划缺位前提下自然形成的,留给场地设计发挥的余地不大,只有前面提到的建筑围合的小院。小院目前全被球场占据。在这个格局内,我能做到的只是在二个球场之间种二排树。但是绿地率怎么办?软环境的缺失怎么办?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做了第二个方案,将球场减为一个,但是设计为多用球场。空出来的地方就可以做绿地,规划一个休憩空间了。自然,这个备选方案得尽量做出效果来。后来这个方案果然被领导选中了。可见,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还是光明的。
如此最终的场地方案图终于产生了。
明眼人一定注意到“方案”二字。只能如此啦,时间紧迫。出正式施工图那个工作量、审图手续都不可小估。好在咱这个甲方设计师天天在现场呢,补个施工节点图那是可以随时随地的!
出图时遇到了麻烦。套个图签设计方就要收3万元。得亏还只是个方案,真是施工图那价儿还得高。
给钱出图,天经地义。没得说。
问题还是出在设计方的天才设计能力上。
我画好的电子版图到设计院转一圈回来,3万元没了,设计精度由毫米变为了米,设计细节丢了N多。
不变的是依然1:500的疏朗蓝图。
要命的是图上潜伏的错误。
一道示意性的预留围墙,在我图上是不带宽度的虚线,回来时变成了1米零几的粗实线。这个在1:500的疏朗蓝图还真看不出,但如果是在用电子版计算工程量时,铺装面积可就多出了近100平方米。
要不是我习惯看电子图,还真难以揪出这个图纸病毒呢,又一个3万元说没就要没了。
然而人家的图再有错,也是正式的。咱画的图再精确准确,也是庶出。所以,在后来编招标工程量清单时,我们甲方和招标公司的热线电话那叫频繁。
唉!我们的天才设计师,你究竟想留下多少问题让甲方去缝补呢?
我短暂的二年甲方生涯,遭遇的此类天才可谓多矣。然设计天才辈出,甲方设计师只小女子一人尔,是以自嘲为万能悲哀小甲方。
本工程设计篇完。
施工篇
小甲方在做设计师年代,就和施工单位关系甚是融洽。无他,设计的蓝图要入地生根,得靠施工单位的汗水浇灌。如今我不过是在设计师前冠以甲方二字,纯然技术人员。和施工方关系依旧简单,重点仍在做事。
说起来,这场地工程在大设计院属于非主流业务,我也是做房地产项目时才有涉及,但限于图纸上,现场经验空白。所以,所区环境改造工程这类“瘦”活,入不了大设计院的眼,却能让小甲方我咂吧出不少养分呢。
下面还是逐条说明吧。
1、场地竖向图
设计方的图纸里原是有一张道路竖向图的。但一来原始测绘图不准确,二来场地设计方案已改,该图基本失效。新的场地竖向图有待我在施工期间绘制。好在施工方为本所服务多年,历经磨练,很习惯边写剧本边拍摄的模式。
有了施工方的技术支持,我们甲方的技术力量迅速加强。需要了解的场地关键点标高,需要核实的障碍物位置,一一得以落实。在此基础上,我设计的竖向图才称得上具备可操作性。自然,作为资深设计师,没有足够现场数据,我是不会出这类施工图的。小甲方我甚是爱惜羽毛,一贯如此啦。
施工方技术员是个做事很认真的小伙子。最初他总担心我设计的坡度小,怕场地积水。项目组长也有类似担心,二人反复和我讨论,提建议。我还比较能倾听不同意见,做出一定让步,修改图纸,和谐做事嘛。如此改过二轮,最后小伙子琢磨过来了,发现还是我最初方案好。这样度过磨合期后,小伙子对我充满了信任。后面的工作他不仅认真依旧,还表现出一定创意呢。
2、关于测绘的老话重提
前面设计篇提过所区现状图产生的过程。被重点关注的三个部位,施工时都没出任何问题。问题出在小院和所区南停车场的南北向尺寸上,误差分别是2米和1.5米。在施工方发现问题后,我立刻修改了设计图纸,保证了施工放线不被耽搁。
但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小院和南停车场之间,是最近竣工的一个科研楼。这个楼的坐标位置当初颇让我犯难。如果按设计院提供的总图坐标施工的话,这楼的西北端就得侵入相临科研楼1米多。但施工单位可没设计方这么超现实主义,人家因地制宜修改坐标了。记录这些修改的文件比较难找,我初步判断这个问题无碍,故没发挥自己追根究底的精神,偷懒了一次,只是做到图上看着没什么问题。结果施工时,问题就毕显无疑了。
可见设计无小事,一点马虎不得。切记切记。
3、吊装口改造
吊装口就是前文提到过的球场中部构筑物,其功能有三:一个出地面楼梯,一个3*3见方的活动设备吊装口,三处进风口。
改造前其墙体屋面均为压型钢板覆盖,四面开窗,屋顶有块活动盖板,象个临时建筑。
从设计院图纸上是找不到这个金属盒子的。那时候它还是个玻璃四椎体。据说后来它又化身为一个古亭,在临动工前,因为无法解决设备吊装活动口问题,名不符实,被否决了。
这样,最后一棒传到施工方手上。一张施工冾商单决定了其命运。务实的施工方落实了其功能需要。至于美观与否,那是哲学问题,何来定论?
主管所长让我做个改造方案。我的想法是保留原有混凝土结构框架,弱化其形体感,除了出地面楼梯部分外,吊装口部分屋面降至距地面0.9~1.5米。
改造方案很快就被批准了。实施得有施工图,犯难。
仅7*9米见方的小构筑物改造,哪家有实力的设计院能入眼呢?至于前面提到那些设计天才……打住!还是我自己干吧,小甲方情愿画图,也不愿加入人民内部斗争。
画建筑施工图还是蛮辛苦的,我埋头三天,画出了3张A2图。结构施工图是找承担所区管网改造的设计团队帮忙。居然是我以前设计单位的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同事。尽管我们以前并未有合作机会,但收到我提供的建筑图纸资料后,他居然中间一个电话没打,二张A2结构施工图就出来了。
工作就得这么配合,才叫旗鼓相当、相看不厌!如今这设计市场,能力强的技术人士不是没有,只是人海茫茫,良莠不分,伯乐难寻,劣币驱除良币,呀……呀……呀!
这套我很满意的施工图纸,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就可以做到巍然不动呢?答案是:No!
做过改造项目的设计师都知道,改造项目是很难做的。问题往往出在对原建筑了解不够充分上,这个可能是设计师一时没考虑周全,也可能是无法充分了解。因为原建筑不会一览无余,留下的图纸不全、对不上的情况很常见,其隐藏结构往往要到施工拆除时才得以一窥庐山面目。
吊装口改造规模虽极小,仍足以证实上述观点。比如其结构梁柱关系,归档图纸显示梁平柱外皮。我的改造图即以此为基础而绘制。然而,拆除了梁外的混凝土天沟后,我很快就注意到梁实际上是平柱内皮的,并立刻意识到竣工图的这一错误,导致我的改造图中天窗尺寸、落地窗位置都是错的。
通常类似的错误会由施工方事先发现并告知设计师改图,但如果工地技术人员疏忽了此类细节,操作程序也未被严格执行,就可能导致返工。也就是说,这一系列过程中,只要中间环节有一个人发出疑问,返工就不可能出现。
我们这个小项目是很幸运的,不仅我这个甲方设计师可以天天在工地转悠,第一时间就发现、解决问题,项目组成员、施工总包、分包的技术管理人员都很尽心尽责。
比如消防补风口,其内侧未连接管道,外侧被过人高野草挡住,唯一的图纸资料,即一张施工洽商单,也没有这方面内容。施工清场后,一位细心的项目组工程师发现了这处百叶。就因为她没有放过这个细节,大家才得以了解到原来这是个与外界空气直接连通的消防补风口。
此前我的改造图里没有这个消防补风口。在补上这个百叶的同时,我同时想到,我按常规设计的屋面墙体保温和中空玻璃就没必要了。去掉这些,造价可以相应降低。
可见改造项目的设计,除非对原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掌握(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否则就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施工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设计。
活动吊装口的设计就是这么一个动态过程。在我的施工图里,这部分主要功能为可上人的玻璃天窗,同时满足可拆卸要求。到幕墙厂家深化设计时,使用方提出“可拆卸”不方便,希望可直接吊装。这个在设计上属于一次小小的创新,有一定难度。但此时我们的设计队伍力量强大,主力是幕墙设计师,积极献策的有使用方、施工方,还有甲方项目组。最后的实施方案完全满足了无拆卸、直接吊装需要,而且对天窗美观影响很小,对安全性没有影响,可谓皆大欢喜。
作为甲方设计师,看到自己最初的方案,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得以实现,是最大的快乐。
经常有过去的同行对我这个设计师队伍的逃兵表示程度不一的不理解。在我看来,只要技术的火苗不灭,任何岗位都可以是有光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