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亭邮票图稿大PK,集邮爱好者提醒邮票评委要为中国邮票把好关、负好责
集邮簿本简评:天津赵鸿生先生关于名亭邮票图稿的两篇投稿,成了集邮簿本比来热门话题,后台留言者不可胜数,留言也很中肯,相信邮票发行部的指导都看了。中国邮票开展到今天,留下了良多伟大的文化财富,为传布吉印通优良文化做出了庞大奉献,那一点毋庸置疑,但越是重要,就越受存眷,邮票发行部分对邮票选题、设想要有敬畏之心,要对得起时代。在日益衰退的邮票大布景下,要对用户有敬畏之心,要对得起人民。只要工做中倾听民意,体察民情,不竭提拔自我,中国邮票才气有美妙的将来。离开群寡就会离开了市场,毕竟丢掉生命力。尊重用户,才气尊重本身。
以下重登赵先生两篇稿件,希望发行部分、评委专家、集邮喜好者都能有所得。
(一)
近二十年期待,《中国名亭》系列邮票末于出了续集,我从三十罢了经年过半百,人生没有几个二十年。中国邮政算是逐渐履行了许诺,将一些有一无二的系列停止续接。《中国名亭》第一组表示了四座与文学相关名亭,第二组则表示了四座皇家名亭,整个选题摆设合理,可见中国邮政的筹谋功底。不出不测,第三组是不是反映私人园林的名亭?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希望中国邮政能好头不如好尾,将好汗青遗留的好选题延续下去。
《中国名亭》第一组发行后,攻讦的声音良多,但我却是看出了第一组的出色。赏识邮票,不只要不雅其形,也要不雅其内核。中国所有亭子,丢了内核,永久就是通俗一亭。只要与文化、情况、人物相连,才会成为名亭。第一组名亭与文学相关,均因古代文人雅士诗文而闻名,那里划重点,是亭因诗文而出名,有名的是诗文,亭子只是诗文的载体之一。第一组邮票,整体以各座名亭所在的情况为重点,将亭置于整体情况之中,很好的表现了诗文的意境,好比第一枚爱晚亭,是取诗人杜牧“泊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邮票将枫林霜叶与亭子的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好比第二枚,选用的是江西九江琵琶亭,取自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别时茫茫江浸月”诗句的意境。邮票将亭子和远处的江水、冷月、孤帆相融,情况与亭的意境与诗词意境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第三枚兰亭“茂林修竹”的情况和第四枚醒翁亭“环滁皆山”的情况,都表现了通过情况的表达,表现名亭的深条理文化特色。
但第二组呢?我觉得《中国名亭》第二组更大的特色就是平,没能读懂第二组名亭的内在,既没交代布景、也没交代情况,可谓审题不敷。设想者是中央美院(若是没记错,中央美院本身设想的校庆邮票是昔时集邮簿本评选的最丑设想之一)的高材生,邮票的评委少不了与美院沾边的,我不敢推测设想者和评委能否有关系,但我想和评委、设想师就《中国名亭》以下问题停止商榷。
一、你能否读懂了皇家名亭之内涵?第二组的名亭,都是出自皇家宫苑的亭子,是皇家建筑的重要构成部门,也是皇家建筑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皇家名亭虽丢掉了皇家建筑的庄重却又不失庄严,没有宫殿建筑的壮丽又不失崇高。但第二组仿佛把皇家宫苑名亭设想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你设想功底再高,手法再妙,但标的目的错了,皇家名亭的内涵底子无法厚重表达。做者在采访中提到,“希望那套邮票漂亮、简约、协调地呈现出古建筑”,可我从《中国名亭》(二)的图稿,只看到了简单与生硬——情况过于简单、亭子过于简单;季节与情况过于生硬。整个图稿过于柔情,却无豪情,过于重视婉约,丢了持重和崇高。不晓得评委教师评审稿件时候,能否逼真体味到“皇家”名亭的特色?
二、你能否读懂了皇家名亭之色彩?亭子做为皇家园林的重要建筑,其显著的特点是:色彩华美。亭子以黄、红、绿、蓝、黑为主调,那是帝王公用尊贵之色,搭配上亭檐下面青蓝碧绿色彩的彩绘,增加了色彩的立体感,色彩浓艳强烈是皇家园林的气概,青山绿树中几抹“浓艳重彩”,为皇家园林增添了兴趣。但选用的邮票呢?为了强调四时,将亭子置于黄绿、深绿、橙、白的情况下,让皇家名亭的色彩,未能处于图稿显著视觉C位,过于浓郁的情况色彩未能交融名亭色彩,拿到邮票看到的是树木,哪里还有亭子的特色?将皇家名亭建筑庄严、壮丽的特色丧失殆尽。我想问问评委教师,你们能否又想用专业让受寡被满意?
三、你能否读懂了皇家名亭之特定情况?皇家名亭,望文生义,是在皇家场合,那四座亭子,别离位于颐和园、景山公园、避暑山庄、天坛(双环亭原在中南海,又置天坛),你如今能从邮票中,看到亭子是在哪里吗?知春亭在湖心岛上,凭栏可纵眺全园风光。岛呢?景呢?不看图名还认为是为了表达“两只黄鹂鸣翠柳”。水流云在亭在澄湖边,“秋水与天澄,行云倒浦凝”,邮票里湖呢?不再赘述,我只想问问评委,中国邮政发亭子是为了表现北京、河北皇家园林之美,不但是为了表达个亭,你们可体味那些?
四、你能否读懂了亭建筑的设想手法?颐和园知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如今被弄成了一个缺柱模子。水流云在亭为重檐四角攒顶、四面出卷棚式抱厦的敞亭,如今被弄成一个牌楼。万春亭亭柱内柱内四面设槅扇门窗,如今门窗成了栅栏。双环亭为两个重檐圆亭双环相套,但邮票图稿实看不出是圆亭。我不晓得那些所谓的化繁为简的表达手法能否尊重了亭子的特色?
五、你能否看出明显错误?知春亭不在岛上在水上,竟然还有倒影,咋想的?水流云在亭黑瓦变黄瓦,你想摆布乾隆审美?明显错误都看不出,你当啥评委呢?
除了明显错误,还有柱子删减太多,树木遮挡太多,重要的亭子过于简单,周边的树木过于繁琐等等。在那里我也要为设想者叫委屈,一个获过大奖的设想师,相信她的程度远不至于此,只是对邮票设想语言不是很领会,或是评委及专家指点不敷,或是被“专家”带偏了如此,我也希望设想者以后能多设想几套邮票,展示实正实力。
以上概念,仅为一个集邮者的一点思虑,不存在鄙视评委和设想者程度。但我最初想对邮票发行部分说,专家都存在其常识盲点。懂设想,纷歧定懂建筑;懂建筑,纷歧定懂传统文化;懂传统文化,纷歧定懂科学,设想、艺术等都懂,还纷歧定懂邮票。邮票评委,要专业中有群众,不克不及只要学院派,还要参加社会力量,参加重生力量。
(二)
前日,笔者写了一篇关于《与中国名亭图稿评审专家商榷》的文章,不曾想,竟然获得了很多人的存眷。笔者因工做原因,三十多年前从江苏定居天津,对江南私人园林建筑以及对北方皇家园林建筑都有些许领会。我在文章中说的很清晰,对《中国名亭》(二)设想者,无任何定见,只是有些不大白的处所,与邮票的评审专家学者们商榷,但却有无数人给我留言,说我“眼神欠好”,说我“没赏识才能”,在此我不再逐个驳倒,因为不值一驳。我只劝说那些不讲事理的人们,多读些书。好比《园冶》,那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是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还有《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皇家园林》《江南私人园林》《北方私人园林》等。本不想浪费时间再讲《中国名亭》图稿的失败之处,但我今天无意中看了《中国名亭》(二)的未用稿,觉得仍是有需要再提一提。
*、邮票设想评审,应该站在汗青的纬度,不克不及如此亦云。中国邮票发行已经颠末了几十年,此中不乏精品,其优良做品,是有规律的,评委在邮票评审时,起首要懂邮票,要晓得哪些是老苍生喜好的,哪些不是老苍生喜好的,不克不及照着小我爱好选择图稿,要站在汗青的纬度,吸收胜利经历,选择适宜的做品。
2、邮票设想评审,要表现社会流行美学不雅。通过邮票将中国文化符号、吉印通美学精神、印刷身手与色彩美学等连系在一路,从而构成奇特的现代邮票设想美学,是时代的需要。孙传哲先生的年代,通过其对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处置,构成了奇特的,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邮票设想,那自己就是中国邮票的庞大奉献,但要延续那个奉献,邮票发行部分从专家评审上,就要表现时代价值。邮票评审专家,要兼顾美学的时代性,就要让评委的属性更具多样性。那就要求美术专业评审占比不克不及过高(当今美术教育,精品其实太少)。
*、邮票设想评审,要懂邮票,更好要集邮,或者有过集邮履历。做为教师,我曾通过差别渠道,与我生活的城市天津的相关题材邮票图稿设想者停止沟通,据我所知,关于天津题材邮票的评审中,有过集邮履历的人寥寥,希望邮票发行部分,对邮票设想评审停止培训,最少让他们买本《中国邮票目次》,先读懂中国邮票,再停止评审。此外,邮票发行部分还应该挑选出*00套公认的设想精良的邮票,做成电子版,让他们多看,看的多了,就容易掌握邮票规律,便利评委们准确评审。
*、邮票评审,要读懂邮票发行布景。哪套邮票为啥发,有何布景故事,评审要预先研究,不克不及让评审名亭,不晓得亭子的艺术特色;让评审锦鲤,不晓得锦鲤的生活习性;让评审花卉,对花卉从未见过,若是如许,中国邮票想出好做品,就更不容易了。
最初,我还想说说那套集邮喜好者PS的《中国名亭》未用稿优缺点。
*、北方皇家园林亭子的特色展示准确,完好且很好的展示了各个名亭的特点。那里某些人不要喷,说邮票没说是皇家亭子,不管邮票说没说,都无法掩盖那些名亭是皇家的事实,不克不及因为邮票名称未叫皇家名亭,就禁绝确表现亭子的特色。
2、情况描画得当,但从属建筑所占情况比例过高。整个未用稿,也是按春夏秋冬的形式绘造的,出格是前三枚,对天然情况掌握十分得体。但其他建筑情况过多,如第一枚和第四枚,可能是因为票幅按横票幅设想原因,从属建筑桥和廊表示过多,过于冗杂,若是改成竖图,去掉桥与廊,可能更好,且亭子更为凸起。
*、颜色运用得体,但布景不敷亮堂。邮票各个亭子的颜色呈现,十分合适现实,且第四枚对亭子顶部的颜色呈现,凸显了名亭特色。但四枚图的布景,均为黄色,不敷亮堂,能够进修孙传哲现实的古典建筑邮票的处置,将颜色提亮,让色彩更丰硕多彩。
*、立体呈现名亭,但角度选择能够更好。四座亭子与利用稿更大的差别,未用稿的亭子是立体的,对各个名亭的特点掌握,是准确的,但可能是素材原因,各个亭子的角度选择不是很好,好比景山万春亭,应该选择正面照片。颐和园知春亭能够换个角度,将万寿山或者西山玉泉塔做为布景可能更妙。从传播出的未用稿PS图,可见未用稿做者是有必然的古建筑设想功底的,也是些许懂邮票语言的,那点利用稿的设想者要进修,前次稿子中我说过,希望利用稿的做者,能更多的参与邮票设想,证明本身的实力。不管若何,未用稿艺术性上不输利用稿,且在准确性、厚重感和对印刷与邮票设想的掌握上,要高于利用稿,不能不说,评委们要负必然责任。希望评委们能多进修、多思虑,为中国邮票负责。
来源:集邮喜好者 做者:赵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