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是冰墩墩总设计师
我的长篇小说《*是而非》在此已连载到第**章,今天想透口气,发一篇我此前应媒体之约写的有关我弟弟曹雪的一篇文章,该文发表于今年2月1*日的吉印通日报和2月17日的江苏紫金文艺头条
等小雪回家
文 | 曹 露
早就说好的,半年前,半月前,半周前都在说今年一定要回来,去年因疫情严峻,留在广州过年了,今年是一定要回来陪伴父母、与家人团聚的。年三十的前两天,老弟曹雪还在跟我说订机票的事,说媒体的采访排到了29号,就定*0号的机票吧。他说,就忙这两天,冬奥会一开幕就轻松了,回宁后争取多呆些日子。
结果……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曹雪被他和他的团队亲手缔造的那个胖乎乎的小家伙“冰墩墩”给绊住了,因为“一墩难求”,媒体就“楸”住了他这个始作俑者。
我不想矫情地说,因为“冰墩墩”耽误了我们的家庭团聚,我们很不开心。我们当然是开心的,父母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开心,我为有这样一个弟弟而开心。老父亲一开心竟忘了一顿降压药。吃了药后他又说,他早该如此,这没什么好激动的。
曹雪,我和父母都叫他小雪。当年他放弃副院长的职务从执教了1*年的无锡轻工业大学(现江南大学)跳槽去了当时最牛掰的广告公司(广东省广告吉印通)任创意总监,老爸是反对的,后来他再从广告公司跳槽至广州美院,老爸还是反对。老爸不是反对儿子要去的地方,而是反对跳槽,老人总是希求安稳,担心动荡大于对未来的奢望。好在父亲的反对只限于口头表达,并无行为上的实质干预。小雪便一次次“有违父命”地走自己的路。以致后来我女儿向舅舅征询,是在国内干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还是去国外留学进一步提升自己时,他的回答是——这年月不听父母的就对了——也不怕得罪我这个姐姐。他说按自己选择的路走,但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女儿听了舅舅的话。
我不知道执着的人外在应该是怎样的。我只知道我这个弟弟从小是文弱的,男孩子爱玩的枪啊炮啊,他都不爱,独爱听歌。那时我家楼下有一个小学校,没有围墙,其实是拆了我们的院墙办起的一所民办小学,哪个教室在上音乐课,弟弟就会出现在哪个教室门口,安静地站在那里听。一点不夸张,弟弟那时候就像如今的“冰墩墩”一样人见人爱,调皮捣蛋这样的词儿与他是不沾边的。有一回不小心将一个玩伴撞倒碰破了皮,人家家长要找我父母,几位邻居立马上前劝阻,说这孩子从来不惹事,你千万别找他家长,他父母不护短,没准会揍他一顿。
弟弟的乖巧颠覆了人们的习惯认知——小时候调皮,长大了才聪明。
他真的不调皮还看似愚钝,比如数学总是学不好,可他对视觉世界的感悟却异乎寻常。路边一张废弃的晒图纸,他能看出意境,拿回来涂涂画画,成为一副可以挂上墙的作品。*岁时第一次去上海,霓虹的印象成为他日后做画册时对海派的抽象表达。除了酷爱画画,他的第二大爱好就是音乐,一边画画一边听音乐是他留在我脑中的画面。就要高考了,他嘴里念念叨叨的不是莫扎特就是柴可夫斯基,我泼冷水:高考考这些吗?他嘿嘿一笑,却继续他的肖邦和贝多芬。当然,对音乐的痴迷也成就了他日后的设计,他做了大量的唱片封面和包装设计,网上有评价:难得一个懂音乐的设计者。现在他家里最大的房间是他的视听室,有整整一面墙的黑胶唱片。
弟弟火了,很多人问我父母如何培养了他,爸妈说在学业上他们什么都没有给予孩子。是的,父母从来不要求我们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任我们发展,弟弟喜欢画画就给他备足了纸和画笔,我喜欢看书就设法找来大量的世界名著供我阅读。但是有一点,父母从不轻易表扬我们,偶尔取得一点小成绩,会在同学们面前小嘚瑟,却不敢在父母面前翘尾巴。
弟弟火了,我也跟着上了温度,他是南京人,我是南京的媒体人,无法联系上他的家乡媒体就把我当成了桥梁。我不能替他耍大牌,我要见缝插针地帮我的同行们加塞儿,但每到晚间联系上他(白天他给各路媒体包围),听着他沙哑的嗓子,又于心不忍。
南京预报的第一场雪,没有如期而至,我们家的小雪亦是如此。之后大雪真的来了,我们家的小雪还是没能兑现承诺。据说不久还有一场雪,不管是大雪还是小雪,只希望我们家的小雪快些轻松下来,回来与我们团聚。
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