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告 > 正文内容

北京外露发光字的简单介绍

玉林门头字制作3年前 (2022-08-16)广告76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店招广告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商户的脸面,也是其凸显个性、招揽顾客的重要手段,更是城市商业景观的一大组成部分。如今,当你漫步在厦门的中山路上,第一感觉就是中山路变敞亮了。原本立在骑楼上的大型广告招牌、看板全部消失了。每个店铺的招牌都统一规格,重新制作,整齐的一字排开。

▲2017年* 月的中山路

相信老厦门人仍对90年代的中山路历历在目,那时的中山路又是另一番景象。大大小小的店招伸入马路中央,店招广告之密集令人目不暇接,宛若小香港。

▲1990年代初的中山路

▲香港街景

不同年代,店招的风格与工艺都各有特点。厦门店招广告的历史和全国沿海城市的历程相仿,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过程。当然,近年来随着招牌的制作的便利,电脑字体的滥用,以及政府对于市容管理的相关规定,也产生了同质化的问题。我们这期就通过新老照片,来对比一下厦门店招广告的百年变迁。

▲* 0年代初中山路广丰饭店的店招由著名书法家罗丹题写

清末

(1900-1910年代)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把近代的广告形式带进了中国的几大沿海城市。不过由于当时厦门尚未开启市政建设,店招的形式仍较为传统。从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照片可见,街市里的店招多直接用油漆直接书写在建筑外墙上,或者书写在布帛上悬挂(招幌)。字大醒目,老远就瞧得见。而在外国人聚集的鼓浪屿与海后滩一带,建筑外墙上可见公司、洋行、店家的牌匾式招牌,以英文居多。

▲清末厦门街市,店招广告多为招幌

▲海后滩的房屋上挂着各个英国洋行的牌匾

▲鼓浪屿沿岸的房屋

民国时期

(1920-19* 0年代)

民国时期至抗战前的中国广告业达到了近代的一个顶峰。特别是192* -19* * 年,厦门开展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开辟了开元路、大同路、中山路等新马路。新建的骑楼上出现了大量了店招广告,虽不如上海来的精致、品种丰富,但也到达一定的水准。

▲1920年代,厦门第一条马路—开元路。当时招幌、牌匾各据半壁江山。(杨羽翔 收藏)

▲19* 0年代,中山路(紫日 收藏)

▲19* 0年代,大中路(杨羽翔 收藏)

▲19* 0年代,鼓浪屿龙头码头的双语店招(洪凯杰 收藏)

这个时期,除了立式牌匾,悬挂式招幌,骑楼的立柱也被利用书写店铺的经营理念、主营品类等信息。字体以正体楷书为主,字迹清晰,笔力圆厚有力,庄重雄劲,有些店家不惜重金请名人题写,以体现其商号的价值。放眼望去,有如一场书法盛宴。

▲19* 0年代,当时最繁华的大同路,店招广告够密的吧(紫日 收藏)

▲19* 0年代,中山路

▲19* 0年代,思明南路南星乐园,几乎外立面能利用的空间都有店招广告。

日据时期/战后时期

(19* 0年代)

19* * 年,厦门沦陷。沦陷后,工商业萧条,街道上的店招广告明显不如20-* 0年代来得密集。或许是当时政府有规定,伸入街中的广告牌少了,招牌的尺寸也略有缩小,招幌广告几乎绝迹,因此街道显得清楚、整齐。商家的名称带有淡淡的日本味道。

▲19* 0年代,中山路思明路口(紫日 收藏)

▲19* 0年代,浮屿(陈谷 收藏)

▲19* 0年代,思明南路(杨羽翔 收藏)

▲19* 0年代,大同路(陈谷 收藏)

戏院是当时较高档的娱乐场所,因此戏院周边的店招广告也都比较有代表性。

▲19* 0年代,开明戏院(陈谷 收藏)

▲19* 0年代,吉印通 戏院(陈谷 收藏)

19* * 年,抗战胜利。厦门的工商业逐渐恢复。街头的店招广告又渐渐多了起来。

▲19* 0年代末,思明南路。跨街横幅为吉印通 戏院的广告(杨羽翔 收藏)

▲19* 0年代末,中山路。中英文店招用水泥制,镶在骑楼墙面。

解放初期

(19* 0年代)

建国初期,由于大的资本撤离大陆,街头的店招广告比民国时期少了许多。纵观这个时期的广告,仍然流淌着民国遗韵。

▲19* 0年代,中山路(李开聪 摄)

▲19* 0年代,浮屿(杨羽翔 收藏)

▲19* 0年代,大同横竹路口(杨羽翔 收藏)

19* * 年至19* * 年新中国政府实行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品牌概念成为“资本主义的腐朽遗毒”,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遭清洗。19* 0年代末,店招随处可见“公私合营”或者“国营”的字样。私营店招逐渐绝迹。

▲19* 0年代末,中山路思明路口。(杨羽翔 收藏)

▲19* 0年代末,思明南路(杨羽翔 收藏)

▲19* 0年代末,思明北路,跨街的标语极具时代特色(杨羽翔 收藏)

文革时期

(19* 0-1970年代)

文革期间工商业被政治运动冲击,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在“破四旧” 运动下,招牌也随之“兴无灭资”,店名要么是政治口号如“向阳区医院”,“东风电影院”,要么是“地名”+“序号“+“行业性质”的组合,如“厦门糖果厂第二门市部”。原本店招广告的位置充斥着政治标语,直至70年代中后期才陆续得以恢复。

▲浮屿角建筑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标语,开明戏院被改名为“红卫兵影剧院”(李开聪 摄)

▲1970年吉印通 路(原民国路)华侨大厦上的“毛主席万岁”标语(李开聪 摄)

改革开放初期

(19* 0-19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沿海经济特区的厦门,因为开放的早,对外交流频繁,因此工商业也恢复的较快。当时的中文店招多以繁体书法为主,其中不乏名家手笔,最常见的题字人有罗丹、高怀等。

▲19* 0年初,中山路广丰饭店,罗丹书。

为了与国际接轨,不少店铺也会配上简洁的英文翻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 0年初,中山路厦门第一百货。

由于各种各样的电线越来越多,骑楼的立柱外围加粗以便埋藏电缆,因此立柱上则不再书写商家广告信息。

▲19* 0年初,中山路中国银行。

而当时也颇为流行大型的广告看板,不但有政治性的,也出现了商业性的。主要是以手绘加美术字的方式体现。

▲19* 0年初,公园南路商业广告看板。

▲19* 0年初,钟鼓隧道政治广告看板。

▲19* 0年初,鼓浪屿政治广告看板。

19* 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市区商业气氛更浓。由于尚未有相关规定的限制,当时店招广告的设计百花齐放,堪称经典。大型的商业广告看板、店招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

▲1990年初,中山路

店招的形式多样,有的立在骑楼门楣,有的垂直于骑楼伸入街道,有的横跨街道两侧。字体几乎清一色是繁体字,除了有书法字,还增加了艺术字,每个字体都是专门设计。排版多元,绝无雷同。因此每个店招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但给予人们店铺的信息,也充满审美趣味。莫怪当时许多人把厦门称作“小香港”。

▲1990年初,中山路

这个时期,霓虹灯、日光灯已普遍应用,店招广告不再是只有白天才能看得到,而晚上又是呈现出五彩斑斓、灯火辉煌的景象。

▲1990年初,中山路夜景

巨型广告霓虹灯最集中的地方在厦鼓两岸。199* 年鼓浪屿海滨靠厦门一侧,一度立满了近* 0个广告牌!另外,市区的高楼广厦楼顶上也多立有广告霓虹灯或看板。所广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房地产、电器、航空、烟、酒等等国内、国际品牌,足以显示厦门90年代经济的活力。

▲鼓浪屿三丘田海滨。

▲火车站华星大厦友谊商场

世纪交替时期

(2000年前后)

199* 年,厦门以北京为典范,全面启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繁体字与异体字、错别字一道属于“不规范用字”。所有商家的店招上不得再使用繁体字,否则一字要面临几百元的罚款。因此,厦门的街头店招广告又经历一次大变脸。当时电脑字库开始普及,因此店招开始大量出现电脑字。不过由于简体字库起步晚,选择少,所以满大街充斥着黑体、宋体、行楷等字体直至今日。

▲1997年,中山路,店招已不见繁体。

▲1997年,中山路

▲1999年,中山路东段(李世雄 摄)

1999年大台风,厦门损失惨重,无数广告牌被摧毁。2000年以后,考虑到安全因素,一些巨型的广告看板以及伸入街中的广告牌被拆除,只有部分立式的广告牌得以保留。

▲200* 年,中山路

二十一世纪

(2000年代中期-2010年代中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店招广告的形态也越来越多。较大的店家会安装立式广告牌以吸引路人目光。一些品牌店还将墙面改造为大型的玻璃幕墙广告,这个对于品牌宣传本身十分有效,不过对于建筑的外观却有很大程度的破坏。

▲201* 年,中山路钟楼

▲201* 年,中山路(紫日 摄)

▲201* 年,中山路思明路口(紫日 摄)

▲201* 年,中山路原一百(紫日 摄)

不过在其他次商业街,店招的制作就较为粗糙。2000年后,灯布店招开始流行。这种材质易褪色,也谈不上有什么质感,但制作快,成本低,而且可以排满店铺的店名、地址、经营理念、主营品类等信息,深受低端店家的喜爱。使用这类店招的商户通常是直接委托广告制作公司制作,只强调功能性,毫无设计可言。

▲2010年代,横竹路灯布广告

▲2010年代,横竹路灯布广告,大大的黑体。

现在

2010年后,政府开始提倡打造干净整洁的街道环境,一个重点就是统一店招风格。主要街道的店招被穿上了统一的制服。2017年立面改造后的中山路拆除了骑楼上原有巨型广告牌、立式广告牌、以及玻璃幕墙广告,“一铺一招”、规格一致。整改过后,街道的确变敞亮了,原本被广告牌遮住的建筑物露出了原本的模样。不过新店招看上去比重都差不多,不论什么业态,风格都很接近,反而失去了焦点,欠缺了几分个性。

▲2017年,拆除了巨型广告牌后的中山路

▲2017年,中山路一铺一招,尺寸严格统一

▲2017年,中山路统一招牌后,老品牌“黄则和”vs.新品牌“赵小姐”

中山路以外的其他商业街也在陆续地更换统一制作的店招中。店招统一制作的好处是更换掉了一些破旧、简陋的店招,并且从上个时代的平面(灯布)到立体发光字过度。但是放眼望去,完全是和谐统一的版式,电脑字体垄断的局面,千店一面。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什么都追求速度,追求量化,但是对比从前,我们失去的是匠心与讲究……

▲2017年,统一招牌后的升平路

▲2017年,统一招牌后的大同路

厦门店招广告,你更喜欢民国时期的“书法盛宴”,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凌乱美",亦或是如今的“规整美”呢?欢迎投票、留言,各抒己见。

文中部分图片翻拍自《图说厦门》、《厦门建设》、《厦门城市建设巡礼》

《厦门手绘地图》及《寻找老厦门》*公众平台由厦门映派传媒吉印通 运营、维护。除特别说明外,文章版权归映派传媒所有。欢迎合作与交流。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