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印刷 > 正文内容

太原市印刷工厂的简单介绍

文山名片印刷3年前 (2022-07-09)印刷51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作者简介:李文锦,男,19* * 年生,山西孝义人。山西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编审。山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省政府督学。曾任《语文教学通讯》编辑、《语文报》编辑部主任、语文报社副总编辑。

以《语文教学通讯》的创刊为标志,今年——2018年,语文报社* 0岁了。常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0个年头过去了,语文报社已长成一棵大树。在这棵大树的* 0个年轮中,融入了几代报人的诸多心血。在殷殷之血、晶晶之汗的浇灌下,语文报社这棵大树的根系愈扎愈深、枝叶也愈发繁茂了!历经* 0年历史雨水的冲刷,更加凸显出陶本一老师的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宝贵价值!我是语文报社创业历程的见证人、参与者。此时此刻,更加思念我的恩师+战友陶本一先生。摘几片记忆中的碎叶,回送给陶先生。说不上芬芳与清香,但叶脉还是清晰的……

临汾·山西师院7排8号

担任《语文报》副总编辑时的李文锦

* 0年前的山西师大,高楼不像现在这么多。除了两幢教学楼以外,多数建筑物是平房。学院东北方向有一片相对集中的平房,正是院党委、院行政等重要部门的办公场所。另有几排则居住着一批大家共认的优秀教师和系主任们:有徐冰、张扬、邹君孟、杨孝方、徐虹、曾慕莲、陶本一、解中平、孙元巩、丁耀良、李吉生、赵佩玉等,这里既是他们的办公室,又是他们的宿舍。作为《语文教学通讯》主要创办人的陶本一老师,住7排2号。《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的首间办公室兼资料室就在7排8号,大约14平方米。开始,《语文教学通讯》主编由中文系主任阎宪康老师兼任。具体工作由陶本一老师负责,他是实际的创办人。首批兼职编辑老师有:倪以还、冯一健、傅毓钤、李春芳、林清奇、吕枕甲、张明健、丁耀良等。那时,刚刚打倒“四人帮”,这批久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焕发出空前的干劲,尽管办刊条件相当艰苦,大家都是在尽义务,但他们却毫无怨言。197* 年那年,我念大三。陶老师忙不过来,常叫我帮他打打下手:登记稿件、整理读者来信、送稿、校对,帮助编辑《你知道吗》《小资料》等小栏目……

这一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陶老师的敬业精神——他总是从晚上九点伏案工作到次日凌晨三四点,7排8号的灯,常常是通宵不熄!这种以工作为重,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全社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创业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那时节假日从不休息,加班到深夜是常事,根本没有什么补助和津贴。二是陶老师的学习精神——他不是编辑出版专业科班出身,除了构思编辑计划、组织稿源以外,对“字体字号”“花边细线”“题图尾花”“版式设计”“封面设计”“纸张油墨”“印刷装订”等无不仔细揣摩,刻苦钻研。每编辑出版一期,都尽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和整本期刊的至美至善。三是陶老师的诗人激情——有两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语文教学通讯》创刊不久,收到叶圣陶先生给编辑部的回信和亲笔题写的刊名后,陶老师像个小孩儿一样欣喜若狂,一连几天,用他那圆润的男高音时不时放歌一曲;当他从广播中听到郭沫若先生逝世的噩耗后,一连悲伤数日。刊物虽已付印,他迅即以加印插页的方式,表达对文学大师的哀悼之情……

1979年夏,我一毕业即留校和陶老师在一起工作了。这一年,《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正式组建,到年末和1980年年初时,我和我的同学张发、靳保太、赵建功、秦溱等成了陶老师的部下。学校把平房第二排最西边的两间房分给了编辑部。这年,除了办公桌以外,编辑部添置了一件最值钱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

一两年间,《语文教学通讯》由双月刊变为月刊;由内部发行变为全国公开发行;由县级印刷厂印刷,变为太原印刷厂、山西省七二五印刷厂印刷。在全国同类刊物中,率先推出《鲁迅作品教学专号》《古典作品教学专号》《高考语文状元专号》《封面人物》《书法与书法教学》等高质量的专栏、专号,引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广泛关注。山西《语文教学通讯》与上海《语文学习》、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杭州《语文战线》一并被称为全国语文教学期刊的“四大名旦”。

喻世明言(吉印通 十大畅销古典小说)

作者:冯梦龙 著

当当 广告

购买

小古文启蒙:小学文言文阅读与训练+文言文启蒙: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赠朗诵音频)(套装共2册)

作者:项晓红,陈可英

当当 广告

购买

张国焘传(从先驱到叛徒!一代枭雄张国焘“红”与“黑”的人生!)

作者:姚金果 苏若群

当当 广告

购买

我在台湾教语文·超越卷(全* 册)包括《向古代文豪学写作》、《教孩子拥抱世界的 幽梦影 》、《让孩子充满正能量 围炉夜话 》。

作者:凌性杰,曾家麒,李琼云 著

当当 广告

购买

时间概念:1978;空间概念:临汾·山西师院7排8号;作风发轫:敬业奉献,追求完美;恐怕这就是陶老师亲手培育出的语文报社这棵大树的主根系。

上海·黄浦区教师进修校

19* 1年初春,陶本一(左)李文锦在长三角地区为创办《语文报》调研。

苏州十中韩树俊老师摄于苏州留园。

陶老师是一位开拓精神、超前意识极强的人。经过1978、1979、1980连续三年的艰苦创业,《语文教学通讯》一跃成为全国同类期刊中的“明星”。19* 0年,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实属名至实归!陶老师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促使他萌生了创办一份以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语文类报纸的想法。1980年年底,他在北京香山参加全国中语会时,与北京陶伯英、杭州张春林谈及此想法。得到二位的认同后,他开始构想并在《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几个年轻人中物色筹办人选。

1981年初,陶老师带着我奔波于临汾、太原、上海、杭州、北京之间,开始了《语文报》创刊的筹备工作。最值得记住的时间、地点、工作内容是:1981年初夏,端午节之前,上海黄浦区教师进修校的一间大教室。这一天,陶本一、陈钟樑、张春林、我四人以会议的形式正式研究《语文报》创刊的筹备工作。会议虽小,意义却重大。这一天,大家讨论并初步确定了《语文报》的办刊宗旨、版面划分、栏目设置、报纸名称、编辑分工、出版周期等重大事项,这是一次《语文报》从无到有的里程碑式的会议。陶本一、张春林的历史性贡献是高屋建瓴地勾画出《语文报》的编辑蓝图,陈钟樑予以充分的补充,我则对设想中的报纸名称《语文半月刊》《语文周报》,提出自己的想法,主张报纸名称应该为《语文报》,理由有二:一是名字大气、响亮;二是出版周期可长可短,不受报纸名称的拘泥与限制。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三位师长的一致赞同。会上,还提出了组建北京、上海、杭州、长春、武汉等几个编辑分部的设想。会后,经陈钟樑介绍,陶老师和我到陈刚寓所商议成立上海分部事宜。陈刚除进一步丰富完善《语文报》的栏目设置、组稿线索等以外,还提出了《语文报》的版式应该为16开16版。这种折叠式的报纸,便于中学生读者携带(容易装入书包)、阅读和保存(读者可以分季、分年自行装订成册)。

这次讨论会,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一开始就给《语文报》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匡正文风,传播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全民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因此,《语文报》一创刊,便是以广视角、高格调、新文风而横空出世的。那时的军营、车间、机关、农村都拥有我们的广泛的读者!

上海·闸北区“新中国旅社”

首次上海会议之后,按照分工,大家分头行动了。山西总部完成报纸的出版批准文号,承印厂的确定,上海、北京、杭州、成都、武汉、长春等编辑分部的组建以及部分稿件的组织;杭州张春林组建杭州分部和组织创刊号稿件;北京陶伯英邀请语文报顾问、在京编委和组建北京分部、组织第二期主要稿件、报头的题写;上海陈钟樑组建上海分部,组织第三期稿件……

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战,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批准文号有了;山西日报印刷厂的印刷合同签了;北京、上海、杭州、长春、武汉编辑分部初步建成;启功先生题写的报头题写好了;创刊号的稿件陆续到了……

盛夏八月,创刊号编审会议在上海召开。陶本一、张春林、陈钟樑、陶伯英和我五人出席。按照既定的办报宗旨和编辑方针,认真审改了每个栏目的每篇稿件。白天,我们几个汗流浃背,认真修改每一份稿件,每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轻易放过。晚上,陶本一、陈钟樑把稿子带回家继续审改,张春林回他姐姐家继续工作;我和陶伯英则住在黄浦区一个小旅馆的8人房间里挑灯夜战。酷暑难耐、蚊虫猖獗时,我俩走到黄浦江边,边纳凉边讨论。天空的繁星与上海滩的灯光交相辉映,辛勤的汗水与即将孕育成功一份报纸的喜悦之情相互激荡……

1981年10月7日(出版日期应为10月5日),带着国庆的喜气,金秋的果香和清新的墨香,《语文报》创刊号问世了!这份凝聚着一群创办人心血的报林新苗刚刚诞生,就以70多万发行量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吉印通 社为此播发了题为“语文报创刊”的通稿,《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山西日报》等省内外主要大报都刊发了这则消息。

第二期稿子发排以后,陶老师带着我即赴上海,在闸北区新中国旅社召开了各编辑分部特邀编辑参加的首次编辑工作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员:山西的陶本一、李国璋(时任山西师院中文系总支书记)和我;杭州的张春林、叶辉(阮有道、朱寿同因故未到会);上海的陈钟樑、陈刚、方仁工、陈必祥;北京的陶伯英(申士昌、鲁宝元、田增科、周美昌在北京组稿);长春的于亚中(朱绍禹、胡丁一、马世一、王家振在吉林组稿);武汉的冯一、雷秋山。会议主要成果有:一是对《语文报》办报宗旨、方针有了统一的认识;二是基本建立了“总部+分部”的编辑队伍和工作程序。这次会议为《语文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和组建了高水平的坚实的编辑队伍。

地处黄土高原的小小临汾城,为什么能孕育出一份名震海内外的《语文报》?靠的就是正确的办报宗旨、方针和来自全国语文界精英的民间性质的自愿组合与与同心协力。这得益于陶老师的勇于创新的大无畏精神!

《语文报》问世了,陶老师的隐痛也该记下来。就在“新中国旅社”开会的同时,陶老师的夫人徐莉英老师正在上海家里休病假。这一年,他们离“不惑”之年已很近,膝下却尚无儿女,徐老师抱病卧床,而陶老师根本无暇顾及,能不酸楚么?至此以后,每当陶老师谈及儿女之事,他总是淡淡地笑着说:“《语文报》就是我的孩子!”是的,他就像呵护自己孩子那样呵护《语文报》,呵护《语文教学通讯》,呵护语文报社。

大凡成就一番事业,总要有人为之作出牺牲。陶老师是为此付出最多的。

北京·正义路新侨饭店

从左至右:萧复兴、韩少华、张军、张平、李文锦等在山西杏花村

1982年10月。北京新侨路饭店的一个小型会议室里,高朋满座,热情洋溢。《语文报》创刊一周年座谈会正在这里举行。张志公先生、严文井先生、陈毅元帅的长子陈昊苏同志、作家韩少华、北大附中校长章熊、首都中学生代表韩晓征,北京分部陶伯英、申士昌、田增科、鲁宝元,山西总部陶本一、段登捷和李文锦,共30余人出席。

两个细节,尤为值得记录:一是陈昊苏同志吉印通 近人、朴素朴实的作风给我印象极深。因为昊苏是《语文报》的顾问,他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会前,我代表报社送请柬给他。昊苏说:“不用车接我。路不远,到时候我骑车过去。”果然,座谈会快开始时,他骑自行车到会了。他上身穿一件白的确良衬衣,下穿一条的确良军裤。会上不多言语,静静地听前辈作家严文井、语言学家张志公的发言,听语文教育专家、中学生代表发言,不时还把与会人员的发言记下来。他在会上讲了些什么,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中午用餐时,不见他的身影了。作为团中央的领导、元帅之子,他不示张扬地来,悄悄然急匆匆地走。他那朴素的打扮,他那半旧的自行车,他那谦逊的笑,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另外一个应该让我们永远铭记的细节是志公老的讲话。志公老修长的身材,长而瘦削的脸庞,修剪整齐的花白胡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侃侃而谈。他高度赞扬《语文报》,特别是对“语言版”发表的文字给予充分肯定。志公老又给《语文报》提出了希望,希望《语文报》要“上山下乡”。所谓“上山下乡”就是说普及语文知识,传播语言文化,要关注农村和山区的青年读者,为他们服务。最精彩的是志公老一言道破了《语文报》之所以一问世,发行量就达70多万,公开发行不到一年,发行量就接近百万的原因。志公老说:语文报之所以能创刊出版、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能有这么大的发行量,一句话:是应运而生。是应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运而生,应文化建设大高潮迅猛兴起之运而生。

真不愧是语言大师、语文教育大家。志公老的一席话,值得我们永远回味!试想,如果没有“四人帮”的垮台,没有改革开放的兴起,没有全社会学习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哪有出版《语文报》的机会?哪有不受任何精神枷锁制约的编辑宗旨?哪有不受地域、体制制约的编辑队伍的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报》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顺应历史潮流而诞生的幸运儿!她天性中就带着:创新!创新!创新!没有这种血脉,没有这种精髓,没有这种时代背景,《语文报》这棵大树不会如此茂盛,也不会如此常青!

当然,关键是得益于有陶老师这么出色的语文报社的领路人!

北京·中央电视台/北京八中

语文报、中央电视台吉印通 举办“全国1* 城市中学生语文邀请赛。

后排左一陶本一,左二李文锦,前排右二于漪

1985年盛夏。由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和语文报社吉印通 主办的“全国十六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邀请赛”在中央电视台大演播厅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武汉、兰州、西安、太原、长春、南京、福州、广州、济南等16个城市的1* 所重点中学的近百名中学生展开角逐。大家冒着酷暑,在中央电视台大演播厅现场拍摄;晚上,住在北京八中。竞赛期间,我们还和天安门国旗班一起组织了一次由1* 名参赛中学生代表参加护旗、全体参赛学生注目观看升国旗的活动。升旗仪式结束后,时任国旗班班长的董立敢还现场给同学们讲解了国旗的有关知识。这次音、声、像俱佳,知识性、趣味性并茂的语文知识电视大赛,暑期每天播出一集。这是全国电视大赛节目的开河之作。活泼的形式,有趣的知识引起了全国电视观众的广泛关注,也使得《语文报》名声大振。

语文报社有连续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好传统。无论是“全国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全国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还是各种征文比赛活动,尽管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付出诸多心血与精力,但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却是不可估量的。

组织“全国十六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邀请赛”,从策划、筹备、命题、组织参赛团队、现场比赛、驻地服务、竞赛间隙的夏令营活动等各个环节我都参与了,历时一年半多。倾注多少心血,花费多少精力,做出多少牺牲,个中甘苦只有参与者知晓。除了报社专兼职编辑外,为之付出许多心血的还有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寿沅君、陈庆璋二位同志。这种付出,包括报社财力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诸多有魄力、有创意、高规格、大规模的各类活动的成功举办,其社会效益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为什么“语文报”在全国名气这么大,影响这么久远?我的看法是;除了报纸的文质兼美之外,与报社多次成功举办全国性的各类大型公益活动密不可分;与陶老师高屋建瓴的构想、大胆创新的精神密不可分!

太原·太原日报社礼堂

1985年12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在这里举行全省第一次报纸工作会议。会议表彰了《山西日报》《太原日报》《语文报》等几家新闻出版单位。《山西日报》副总编辑任国威、《太原日报》总编辑陶厚敏分别代表各自报社作了大会典型发言。受陶老师委托,我在会上代表语文报编辑部在大会上介绍了我们的办报经验和做法。会上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授予《语文报》“精神文明之光”荣誉称号。同时,向全省新闻出版系统发出通报,表扬“语文报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这是官方首次正式授予《语文报》的荣誉称号。大会发言中,我曾说过,这是《语文报》的一个新起点。是“分号”,不是“句号”。是“另起一段”,不是“结束语”。

因为,陶老师倡导并亲手培育的社风就是:开拓创新,永不满足!

语文报社的后来者以他们的辉煌成就证实了这一点!

上海·华东医院干部病房

2017年10月19日下午* 时许,我专程看望手术后的陶老师。

事先就得知陶老师做了个不小的手术,且手术很成功。进入病房的那一刻,我的心还是不由得紧缩了起来。轻轻地却又快快的走到病床旁。徐老师对着陶老师轻声说:“陶本一,李文锦看你来了。” 这时,陶老师睁开眼望着我,嘴角动了动,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徐老师告诉我,陶老师术后麻醉还没有过去。此时,我看见陶老师的眼角滴下一滴晶莹的泪珠。我们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我想,这应该是一滴壮心不已的泪!因为陶老师他从来都是视工作如生命,视事业如儿女。而今……

泪眼模糊中,我仿佛又看到了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陶老师帅气地登上讲台;耳边仿佛又响起陶老师高亢的歌声和朗读现代诗歌的洪亮声音……

201* .02.20.戊戌正月初五 改定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