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刷工厂具体流程的信息
点“必胜印刷网”关注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小编与您聊聊那些与书相关的事。首先我们来科普一下,什么是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下面,小编就以图画书为例,带您走进印刷厂,看看一本书的诞生全过程吧!
今天我们要印的这本书叫做《伦尼和露西》,书中的色调以不同深浅的灰色为主,这是在印刷中最难印的颜色。因为很容易就会把握不好深浅,或者让颜色偏红或偏青。
印刷的第一个步骤是调色。就是根据原画或原版书的颜色,在印刷机上调整每种油墨的出墨量,使印刷成品尽量接近原来的颜色(或是想要呈现的颜色)。待印刷的颜色调整好到稳定的状态,才会开始批量地印刷。
当我们第一次调色时,发现对比原书(最上面的),印出来的颜色整体色浅发灰,黄色的车子和书脊都很不明显。于是在此基础上加黄加红,进行了第二次调色。
这次出来的效果,颜色呈现上来了,但是似乎又稍重了一些,灰色的树林显得过于灰暗,有些脏,没有原书般干净透亮,而黄色的车子和书脊也似乎稍稍红了一点点。于是,第三次继续微调,直到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在调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对比原样(上面的)吉印通 刷样(下面的),需要时还会通过放大镜观察两者网点的大小和分布,以更加准确地把握颜色倾向,更接近地追上原样。
但是,因为国内使用的胶版纸(或铜版纸)普遍会更加白一些,比较偏青偏冷,而国外的纸则要偏黄偏暖一些。这在印刷中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我们通常只能使印刷成品的颜色尽量接近原样,而难以达到一模一样的效果。
这本书还有第二层封面,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其实工序可真不少呢!需要先在白纸上印刷蓝色,等晾干后覆上亚膜,压印底纹,再装裱、烫金。
下面大张的蓝纸是印刷出的颜色,上面有烫金的书则是原版的样书。我们就是照着这本书的样子来调色和做工艺效果的。
当封面或内文(环衬)的颜色是一种单一的颜色(没有其他颜色的花纹)时,我们就可以用油墨来调专色印刷,这样会使印出来的颜色比较稳定。
不过,不要以为这种专色的封面就很好印哟。首先,要由负责印制的师傅来选择颜色相近的潘通色,根据色值的搭配比例调出相近的专色墨,然后再上机微调深浅和色相。等颜色调到差不多时,还要根据成品的要求拿去覆膜,根据经验计算出压纹后的颜色变化,最后才能判断出这个颜色是不是准确。
印刷专色在调色上虽然不会像四色那么复杂,但它也有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尤其是这本书这种浓郁的颜色,因为稍不留神就容易印的不够均匀,出现或横或竖的条纹或杠子。这样当然是不行的。于是,师傅们又要反复擦拭机器,调整出墨量,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才会将这本书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内页的调色与四色的封面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于这本书来说,比较大的挑战是每页都有一个浅黄的底色,所以需要保证整本书每页的底色看上去都是尽量相近的,而在此同时也需要确保人物、场景等的颜色与原样是相近而且舒服的。
一周后,小编又去盯印了另外一套书,名为《幼幼小动物绘本》。书如其名,是给0-3岁比较小一点的孩子读的。所以小编再来补充一点印刷小知识。这三本封面有没有很可爱呢?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区别,你看出来了吗?
左边的颜色深一点,右边的颜色浅一点,对吗?可是,它们可是同一批印出来的呢,为什么会有颜色上的差别呢?因为左边的封面覆了一层亮膜,而右边没有。
我们常见的图画书封面上常常会有一层亮亮的膜,可以保护封面不褪色,也有一定的防脏抗水和抗撕扯的作用。
你知道了吗?覆上膜的封面颜色跟刚印出来时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会有很大的变化(超出你的想象)。所以我们在印刷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能单纯追上颜色就好。以避免印出来时美美的,但覆完膜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且是越浅的颜色,变化越明显。
近一点来看,用原版书来对照没覆膜的印刷品和覆完膜的印刷品,是不是差别还蛮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