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亟须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刍论
出版业亟须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刍论
赵 强
关于职业经理人,近几年来在许多行业里并不陌生,已经付诸实施,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餐饮业、IT业、房地产业、百货零售业等。可以这样说,凡是市场化程度越高的行业,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与呼唤也就越高。
职业经理人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市场来选择和评价的。它是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自己长期的职业,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熟练地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群体,是企业振兴和发展的核心人物和中坚人才。
据说职业经理人制度起源于美国。1841年,因为两列客车相撞,美国人意识到铁路企业的业主没有能力管理这种现代企业。应当选择有管理才能的人来担任企业管理者。在国内企业界,目前对此定义还不统一。但不管定义如何不一致,一般人都知道职业经理人是管理企业的专家级人才。
职业经理人在西方企业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管理奇迹。而在中国,出现职业经理人的历史不过几年。除了IT业内一些很成熟的外企和为数极少的民营企业以外,大多数公司管理层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有专家认为,职业经理人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障碍,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瓶颈。
以上笔者引证了一些关于职业经理人的最基本的常识。那么,出版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又有何必要呢?
笔者认为,眼下正是国内出版业风起云涌、急剧变化的转轨时期,是我国出版业的又一次大革命。然而,从有的地方出版社改为出版集团的范例来看,似乎成功的并不多见。大多数仅仅是裁掉一些老职工和冗员,职工的收入普遍下降,出版社换了一个牌子,改成了公司,换了一批人而已。不少改制后的出版社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会有一个改天换地的大变化。原因何在呢?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在目前国内出版业国有独资的业态背景下,出版社虽从事业法人彻底变成了企业法人,但仍然是国有性质。同其它国营企业一样,转制后的国营出版社,仍然面临不少“国营脸”问题。最为突出的仍然是人才问题。现在许多出版社的掌门人,都是上级党委任命,不管他的实际能力如何,只要上级领导认可,尽可往下派。哪怕不是内行,哪怕不太精通管理。于是相当多的出版社成了改变某些人行政级别的角逐场,成了某些人的实验田,实验得好,员工们能跟着发挥出来积极性,出版社的效益就会蒸蒸日上;实验得不好,就会出现经济大滑坡,出版社就濒临破产。
既然出版社已转制为企业,还是现代企业,那就应当按照许多企业制度的运行规律办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出版经理人掌控制。
出版经理人,应是以出版为毕生职业的专家,是一个出版机构的经营掌门人。他的职业智慧的高低、专业化程度的深浅、经营手段的灵活与否,都会决定着一个出版企业的兴衰。
从我国近代出版发展史上看,18**年创办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曾开创了职业出版经理人的先河。其总经理王云五的名字已牢牢载入中国出版史册。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版社为了迅速打开全国市场,在北京物色了若干出版专家和资身出版人,出任其第二出版中心的负责人,主要运做畅销书,如白冰、金岳红、于波、安波舜等人。他们为所在的出版社都迅速地打开了局面,成为业界所推崇的出版企业。他们虽未叫做职业经理人,然而他们的的确确就是专业化的出版经理人。
但是,无论从用人单位还是整个业内,对此还是羞羞答答,不敢公开提倡和正名。其实出版社的繁荣发展,最终还得靠专业人才的支撑。而职业经理人作为出版社的中坚力量,是不可忽略的。
也许有人会说,让出版经理人唱经营主角,那还要不要党的领导?其实这并不会妨碍。职业经理人管理的都是经营,他作为出版社(公司)的总经理(也有的兼做总编辑),有权在企业的经营上做足文章。至于党委书记、社长仍可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这样就兼顾了我国出版社的国有独资的特点,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
目前我国出版经营人才十分奇缺。出版经理人的出现应是出版业进一步走向市场化,进一步与国际出版业接轨的重要标志。
出版经理人,既可由新闻出版总署创办专门的市场去调节,也可依托各地的人才市场从中挖掘、遴选。出版经理人队伍,既可面向全国的**2家出版社、*000余家杂志,也可面向数以万计的文化出版工作室,其市场需求是巨大的。
出版经理人市场的创办,将加速我国出版业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的进程,加速业内人才的合理有效的流动,有利于市场有序竞争和出版市场机制的完善,促进和解放编辑生产力,盘活国有出版业的资产,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建立出版经理人制度,还可以打破人才垄断、人才封锁,打破行业人才世袭和惟我独尊、近亲繁殖,使真正的出版企业家能够早日破土而出。同时也会吸引一大批业外精英投身于出版业,使出版业真正做大做活。
021yin.com/lengketianxia
021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