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内容

满目青山夕照明(修改稿)

E名片印刷4年前 (2021-01-30)问答148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作者注】:一本《斜阳余趣》差不多让我读了半年,这其实还是走马观花而已。虽说如此,感慨甚多,本文几易其稿,略略记录一些读书所获,亦不枉先生赠书之宜。

   ——读朱根勋先生《斜阳余趣》点滴收获

  由于稻粱之谋,笔者一向闭目塞听,两耳不闻窗外事,直到去年因为编写校本教材,校座拿来一本朱根勋先生主编的《古今靖江诗抄》要我研究研究,这才开始与朱根勋先生的正式接触,而研读《古今靖江诗抄》的解读过程,其实是我与朱根勋先生神交的过程。此前,如我在《诗化的靖江》一书中所言,我只知道他是靖江市委宣传部长,一个专门玩笔杆子的、颇有文脉老学者、诗人,——虽然也曾多次见到他在不少报刊上的官样文章。而诗人赠与的一本《斜阳余趣》则进一步缩短了我和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给了我进一步了解、感悟、师从朱根勋先生的机会和可能。

   《斜阳余趣》一书由忆明珠题签,由高汉同志作序。吉印通诗词出版社出版,吉印通诗词出版吉印通发行。全书共分九辑,第一辑到第五辑为五七言律诗,第六辑到第七辑为词,第八辑为对联,第九辑则为散文,另外有附录“因缘文字”和“和赠韵语”两部分。

  诚如高汉同志在序言中所说:“《斜阳余趣》中诗、词、联、文并茂,表现出广阔的生活场景,而意旨宏深雅健。”“根勋同志发扬我国诗歌优秀传统与当代,赞美刺弊匡时……”,“(诗人的诗作)倾向平淡,大雅若俗。他的联语,平淡却难掩出于深情的巧思。这种巧思也同样见于诗词。以赤子之心,或以小喻大,或以近指远,或以古射今,不是对世情物理体味真切,对文字技巧揣摩透辟……”

  这,或许正是对朱根勋先生诗词作品的最为凝练的概括、最为精辟的评价。

  朱根勋先生长期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尤其是后来长期主持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工作,因而他的诗作,大到世界风云、国家建设,小到县域传闻、乡间轶事,从政坛官衙到坊间里巷,从山水游历到心里感悟,而更多地则取自于基层生活、民众疾苦;他的诗词,语言风格清新朴实、灵活多变。从先秦文言从唐诗宋词,从歇后谚语到大众流行,从网络词汇到街坊俚语,看得出更多地来源于群众。先生时时在意,事事留心,点点入诗。正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斜阳余趣》其实就是人民群众语言的汇集,人民群众心声的折射,人民意志最直接的表现。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这方面来说,朱根勋先生无愧于我们靖江这块土地上的的民间诗人、群众代言人、百姓文学家。

   (一)

   打开《斜阳余趣》我们可以发现,页页璀璨、处处星辉,犹如是钻石洒落、珍珠铺地,放眼之处是流光溢彩,俯拾皆是美词佳句。这里仅随手采撷几组,以飨读者:

   随感五则

  【一】

  造化乾坤转,烟云过眼忙。风雷动大地,世事几沧桑。

  【二】

  天地清和气,苍生原始情。仁慈相共处,代代育文明。

  【三】

  风卷残云易,天工开物难。峰回有路转,雾散地天宽。

  【四】

  贫富寻常事,行为逆行中。死生无定律,磊落一心中。

  【五】

  秋风催叶老,霜重雁声稀。雪覆云中岭,斜阳不减晖。

   这里的五首随感,从乾坤造化到世事沧桑,从天地苍生到到人伦文化,从自然万物到生老病死,从命运的富贵贫贱到人生的顺畅迂回,可谓大千世界无所不含,人间世事无一不在。诗人通过浅显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自己对于世事的履历与经验、人生的追求和感慨、生命的意志及信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诸多的教益,还有更多地激励和鼓舞。

  咏物十题

  【女贞】

  色共蓝天美,风寒若等闲。四时庭荫重,贞洁在人间。

  【雪松】

  庄严若圣贤,似塔立云天。鹏翼迎风雨,更有雪有缘。

  【秋飒】

  林中杂几株,蓄势守清孤。肃杀秋风里,冲天火焰图。

  【广玉兰】

  翠叶暗藏花,芙蓉自比夸。子孙多叛逆,红艳寡生芽。

  【鲥鱼】

  鲥鱼肥嫩鲜,爱者欲馋涎。身价随风涨,一鳞十块钱。

  【兰】

  一翠压凡俗,虚怀守淡泊。满身君子风,潇洒不孤独。

  涵养几支花,素香不自夸。炎凉三百日,志守一清嘉。

   在这里,朱根勋先生借物喻人,从女贞、雪松、广玉兰和兰的吟咏中,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纯真的内心世界、贞洁的品德情操、高尚的人生境界,而女贞、雪松和兰的形象分明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而由《女贞》的吟咏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对于荷花的描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亭亭净植,不蔓不枝”。但是细读《广玉兰》一诗,我们又似乎有隐约地感到诗人心中存在的些许孤苦和无奈:“子孙多叛逆,红艳寡生芽。”——我总觉得,这一句话中是不是诗人想告诉我们一种欲说无语、欲罢难休的隐痛——当然,我想这绝不是诗人的个人世界或家庭问题。然而到底所指是什么,笔者不敢妄言,也许只能给各位读者慢慢揣摩和体会了。

  而《秋飒》中则为我们展示了诗人那种深藏于随俗如流的应世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那种孤高自傲、羁骜不驯的个性特征,还有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概,不能不给人深深地感染。而《鲥鱼》一首,篇幅短小,然而却涵蕴深厚。本地的读者都知道,鲥鱼是靖江特有的水产,连同刀鱼、河豚被称之为“长江三鲜”。虽然说钱塘江也有河豚,但是它的味道是无法与长江刀鱼相比的,至于现在人工养殖的则更当别论了。而鲥鱼和刀鱼则除了靖江段就根本不存在,其稀有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现在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已经濒临灭绝,每年的捕获量往往只能以公斤计算,自然,价格也就天文数字,最低的时候数百上千元,而最高的时候往往几千元一斤,成为一般平民既不可望更不可即、连想也不敢想的稀世珍品,因而作品中的“一鳞十块钱”倒不是夸张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正因此,它们成了大宾馆、大酒店的垄断商品,成了各类政治新贵、经济扒手的专利,普通人踏破门槛一鳞难求——况且也根本没有如此挥金如土的潇洒。也正因此,这些鱼类在靖江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成了一种润滑剂、一块敲门砖、一种腐蚀剂乃至砒霜毒药。而习惯的是,吃的人不用买,买的人大多自己没有吃。所以,这就不能不说形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官场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们整个社会的风气,因而为广大民众所深恶痛绝。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表面上是写鲥鱼,实际则是写的政坛官风、社会风气,所鞭笞的则是污浊的官场政治、歪风邪气,令人读来不得不再三深思。

  无独有偶,河豚是名闻遐迩的,特别是靖江的河豚。由于其肉质细嫩,皮质柔肥而不腻,且入口即化,味有猪肉之肥、刀鱼之细嫩,成为美食家们趋之若鹜的首选。但是,由于靖江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河豚的适应性,它也只在靖江百余里长江段繁衍生长。跟前面的刀鱼、鲥鱼一样,人工的繁殖十分困难,此项研究虽然已经被列入国家级课题至今还没有人能真正繁殖成功。由于同样的原因,环境污染越来越重,产量越来越低,而食客与日俱增,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价格的飞涨——尽管其毒无比,烹调操作工序要求十分苛刻,从河豚的捕捉到拣杀,从鱼的洗涤到所有用具、餐具的洗涤,最后以至于到下脚水的处理,必须井然有序,丝毫不得有任何差池。可造化弄人,总还是有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走失,过去就常有人因食用河豚而呜呼哀哉,所以,在我们靖江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以至于每年开春,党政各级拟通知、发文件,禁止公款吃喝尝鲜,严防河豚中毒,然而人们还是禁不起它的诱惑,屡屡犯禁,导致一些人为嘴伤身、命丧黄泉。而更多人则因为相互间的恶作剧——在烹调好的河豚之中撒上些许辣椒、胡椒粉之类,在不知真相地尝到辣味、感到生命危险之虞后——不惜饮用粪水被屡屡取笑(民间有粪水解河豚毒素之说),而成为人们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笑料和谈资。

  朱根勋先生的一首《河豚》则正以此为人们写出了这样一种世俗万象:

        河  豚

      恶名久在外,唯毒惹人爱。

      知毒不愁毒,世事多奇怪。

   这其实也难怪,最主要的还是苏东坡先生在当年豪兴一时所惹下的祸患,一首《题惠崇春江晚景》,便勾起了古今靖江两岸及周边文人雅士的欲滴垂涎,鼓起了人们拼死尝鲜的勇气。远在古代时,那些富贵弟子、官胄宦戚就横舟济楫,车履颠簸而汇集靖江,以求一时嘴上肥脍。而今交通发达,虽五湖四海也不过鞍马劳顿、一顿饭的功夫,便黑云压城于靖江大大小小的宾馆饭店——根本无须像过去那样“三天三夜上扬州,翻转身子睡枕头”的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而不可行。所以,你不到靖江不知道,每到春二三月,每每霓虹初上,靖江的各大宾馆、饭店门前车水马龙,人满为患,一席难求。

  而因为这,靖江河豚也成为当局招商引资、招徕宾朋的美食名片、城市象征,成为人们公关活动、联络感情的一种润滑剂;同时也是人们为求一己私利而用来投石问路的敲门砖,更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拢腐蚀、行贿受贿国家干部的鱼饵、一块遮羞布。可以肯定地说,每年在靖江的餐饮业上,围绕着河豚曾经上演过多少见不得人的轻喜剧、活报剧,也曾在靖江及其周边的政坛上引起过多少大大小小的地震与海啸。

  正所谓:河豚虽毒,难当诱惑;美味难舍,人心无足。

  (三)

  朱根勋先生的一首《泰州人物咏》更是构思惊厥,短短二十个字,就让泰州地区近三百年来名人雅士一览无余。“七发奇思妙,柳书入耳香。板桥清瘦竹,梅苑有兰芳。”你看,枚乘和他的《七发》,柳敬亭和他的评书,郑板桥和他的瘦竹,梅兰芳和他的京剧,可谓巧妙绝伦,无出其右。

  《江阴长江大桥》一首中,则给我们尽情地描写了大桥给长江两岸南北交通带来的巨大变化,更生动地表现了两岸人民的喜悦心情,即不但因为大桥的通车给交通格局产生的重要改观,更让江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让苏北尽早接受大上海的经济辐射,尽快融入大上海的经济发展圈,实现长江两岸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同步协调飞跃发展——

  远眺吴山近,低眉扬子流。江澄喻咫尺,国道畅咽喉。

   新造天河路,清闲渡口舟。大桥飞南北,时势改春秋。

  ——“穷愁原有脚,富贵几长存。忧患生奇智,卑躬失自尊。深山藏宝玉,幽谷仰吉印通。乡野花无数,状元爆冷门。”这一首《世事辩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深入地剖析了曾经顽固地存在于人们思想深处的陈腐观念,给人以很多的思考和遐想。正如我们靖江民间所言:“砖头也有翻身之处,爆灰(草木灰烬)也有发热之时。”从一个方面,教导人们看事情、想问题不能片面化、习惯化、程式化,而要多注意从另一个方面去看待和思考。而千万不要成为锡剧《珍珠塔》中姑母方朵花之类的人物把问题、把人物看死以至于出洋相而成为人们的笑柄。

  《逐客吟》一首,诗人又把我们带回到十年动乱之中那种不堪回首的岁月里——

  “文革”开始不久,余成逐客,栖息一简易仓库六年,因以记之。

  无端成逐客,冷屋久栖身。乱雪枕边落,夜风门罅巡。

  天光投影密,夜雨滴声频。破陋凄惶共,相怜不厌贫。

  虽然说,动乱伊始,笔者还稚气未脱,然而由于其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我们这些尚在小学念书的学生一夜之间也失去了宁静的课堂,诵读的课本,传道授业的老师,而成了别人后面影子,白天“学农”写大字报揭发老师,晚上喊口号批刘邓黑五类,有时也被特殊照顾列席大队和公社的批判斗争大会,耳濡目染了当时的革命大好形势,走资派们被反绑着双手,头戴高帽子、脸上打着红色黑色白色的颜料、颈脖子上挂着或黑板或长桁条、背后插着腰斩牌跪在 台上特地为他们叠起的高高的监斩凳,接受革命群众和红卫兵、红小兵的拳打脚踢、吐沫横飞,也曾经感到过前所未有的自豪和痛快淋漓。这些直到我领呼口号,错把“打倒江渭清”(江苏省原省委书记)喊成“打倒江青”(毛泽东“夫人”,中央文革三人领导小组组长),被我的那些富有高度阶级觉悟的小同学们蒙住眼睛一顿乱拳踢打之后,才领受到这种批斗的惨无人道对于人的摧残与迫害,这才稍稍对于这种革命产生了些许的“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和思考。而十四年之后读到朱根勋先生的这首诗作,仿佛一切犹在昨天,一切历历眼前,不得不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心颤。因而也对于诗人其时其境有了一种比同龄人更深切的体力和感悟。

  在这首《逐客吟》中,朱根勋先生以自己亲生的经历和体会,用诗的语言给我们记录了那个时代一批身受囹圄的老干部的悲凉境况。在甚嚣尘上的日子里,造反派们一切以“革命”的名义,把几乎所有的老干部——“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牛棚、关入牢房,施以刑罚,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丝毫不必考虑理由的存在、人格的尊严、别人的感受、更不必担心法律的责任。但是诗人却并没有耿耿于怀、苦大仇深,而是用诙谐的笔触,描写了那种非常状态下所遭遇的极其折磨的生活, 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你看,乱雪、夜风、天光、雨滴、一切齐集于冷屋之中,成了我生活的伴侣、精神的依靠,信念的寄托,永久的记忆。也许正是这些,让诗人经受了非人生活的折磨、坚韧精神的历练,顽强意志的树立,从而成为一个大器之人。所幸的是这一切都成了历史——一段被人刻骨铭心而又被抛弃了的历史。然而,从后一方面讲,这又应该感谢历史。是它用特有的方法砥砺人们,造就人们,完善人们,这也正应验了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这一点,也是出乎于人们的预料的。

   在我们靖江有一组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说“三十年富贵轮流转,明年就到老孙家”。还有“穷愁没有脚,富贵当临门。”“砖头有翻身之日,爆灰(草木灰)有发热之时。”“世事无常伦,江河可经天。”这些都教导人们要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表面化、绝对化,而肤浅地看问题,朱根勋先生的《世事辩证》一首,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把民间常说的谚语、俗语进行提炼整理、加工、推陈出新、诗化,给人们以深刻的教益。

   而“旧稿翻来改,中多往日情。火花重触发,意象待充盈。

  就简清词句,微调正律声。齿香咀百遍,笔秃再更新。”

  这一首《改诗》中,则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躬耕的智者的形象——一摞摞手稿、一缕缕情怀,一簇簇火花、一个个意象,一点点意蕴,正活跃于人们的眼前,正深藏于诗作之中,丰富于诗词之中,而那一串串珠玉般的语汇正闪烁于意念之中,那种“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种错落有致、那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正萦绕于人们的耳边,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乐感。更让人为之舒心的是诗人那种闲情雅致、那种自得其乐、那种安然清逸,那种齿口留香的神韵,不能不让人为之艳羡、为之震颤。如此,笔耕之苦,熬夜之累,操神之伤心一切都成了无限美好的享受。

  朱根勋先生的《斜阳余趣》的第二辑是七言绝句。发表在首要的位置的是《人才歌十二首》。在这十二首诗歌之中,诗人从人才的短缺、青黄不接的现象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从人才的破格选拔到大胆使用,从人才的识别到古今中外围绕人才的方方面面发生的有趣故事等等等等的各个不同的方面,给我们说明了诗人对于人才这方面的独特理解,在当前不能不给人们以深刻的思索和有益的启迪。全文抄来,以飨读者:

  (一)

  青黄不接费沉吟,

  流水高山弦断琴。

  踏破芒鞋寻不得,

  英才笑傲在山林。

  (二)

  千金买骨士趣燕,

  厚币卑身隗自先。

  三岁无期三月得,

  君王从此得群贤。

  (三)

  迁徙之徒有异才,

  历山鄙野圣王来。

  论资排辈一时盛,

  多少黄金土里埋。

  (四)

  殿宇巍峨百代珍,

  度材宜制贵经纶。

  持刀执斧精工艺,

  绳墨尺规仗梓人。

  (五)

  囊吞卷举八荒心,

  武略文韬期业兴。

  食客三千无贵贱,

  鸡鸣狗盗各施能。

  (六)

  骏马善行捉鼠难,

  舟夫操楫若等闲。

  为君未必能为相,

  说短论长也自然。

  (七)

  千里名驹自古奇,

  不循轨辙亦难羁。

  恃才不让凡夫役,

  主是英豪自奋蹄。

  (八)

  于辞无假学无遗,

  俯伏仰抑各有宜。

  云蒸才俊成风骨,

  建安七子共提携。

  (九)

  桓公以霸合诸侯,

  天下一匡管仲谋。

  力荐深知原鲍叔,

  用人当不记前仇。

  (十)

  出师一表见忠臣,

  《朋党》欧阳义理中。

  疏远小人无缝隙,

  能亲君子有贤人。

  (十一)

  踏痰捧屁耻无尤,

  精白愁山压魏头。

  三百年前讥笑事,

  司空见惯不知羞。

  (十二)

  艰辛汗水道家珍,

  破壁颓颜不自贫。

  得道深山成正果,

  图名未必即名人。

   透过这十二首诗作,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它并不是诗人在一个阶段或一个晚上所完成的。应该说,他前后至少横跨了三十年时间。如前面几首则应该是在十年动乱刚刚结束之后。由于长达十年的史无前例的破坏,国民经济和各条战线都面临崩溃的边缘,而尤以人才为最——老一辈领导人、各级干部由于惨遭“革命”阴谋家和“革命小将”的摧残折磨,死的死、伤的伤,即便没有死的也是病体恹恹、心如死灰,而新人才的培养又被迫中断了整整十年,所以,青黄不接形成了一种巨大的人才断裂层。而面对百废待兴、百事待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方面的全面转移的新局面,又迫切需要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各级干部,那么,如何发现和培养一大批适应新形势的新型人才,迅速地担当起各级领导工作迫不得已地摆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面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为党心焦,为国担忧,为民分愁,,为事业宿夜难寐,运用诗作的形式,引经据典呼喊人们冲破论资排辈的重重藩篱,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他要求人们既不要急于求成、乱点鸳鸯, 也不要漫不经心、求全责备。要强调注意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按照人才的不同能力,区别对待、不同使用。他深情地指出,只要领导者高屋建瓴,胸怀宽阔,妥善使用,大胆使用,善于管理和驾驭,是可以创造出奇迹的。

  正因此,朱根勋先生写道: “骏马善行捉鼠难,舟夫操楫若等闲。为君未必能为相,说短论长也自然。”“食客三千无贵贱,鸡鸣狗盗各施能。”

  “千里名驹自古奇,不循轨辙亦难羁。恃才不让凡夫役,主是英豪自奋蹄。”

   同时对于新颖人才又殷殷寄语,教导他们要谦虚求实,要注意互相尊重、搞好团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于辞无假学无遗,俯伏仰抑各有宜。云蒸才俊成风骨,建安七子共提携。”

  而对于官场上的种种不良现象,诗人也给了善意的提醒:“出师一表见忠臣,《朋党》欧阳义理中。疏远小人无缝隙,能亲君子有贤人。”告诫人们要亲贤臣、远小人,要交良友、交挚友、交诤友,千万不要结党营私,狗苟蝇营;他还借用历史典故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以至于弄出一些遗笑千古的事情来。而其实,诗人所说的这些现象,实在也是古今中外尤其是在当前屡见不鲜的。

  正因此,今天读来对于我们来说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纵观今日官场,明码标价买官卖官者有之,行贿受贿中饱私囊者有之,贪污腐化金屋藏娇者有之,巧取豪夺疯狂敛财者有之,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者有之,狐假虎威官匪勾结者有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者有之……也正因此,即使是今天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经济的关注还远远不如对于反腐工作的关注,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实在也是我国人才制度的悲哀、是我们政治制度的悲哀,是我国全体纳税人的悲哀,更是我国民主和法制进程中的悲哀。这也不能不说是我国目前人才制度上的一个值得人们好好反思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高度正视的、亟待变革的大问题。

  我想:只是诗人或者是本身站在“体制之内”难于言说,或者是看得太多不愿深及,只是“蜻蜓点水一般”而留给了人们更多更深迷幻与思考罢了。但是这,无疑又留给我们读者一串串的疑惑和不解——那就是诗人对于今天人才制度的设想是什么,有些什么好的经验、好的做法?

  不知是由于自己的职业缘故,也不知是自己长期伏案当“抄书工”的体力,在 《斜阳余趣中》我觉得最为感人的是《浣溪沙 200*年抒情》——

  “历时年许,编就《古今靖江诗钞》,中秋前出版问世,成词八阙。”

  跫叫墙边鸟唱枝,窗前灯火问谁迟,有情未了恋如痴。

  几许文心留胜迹,正多诗句散如兹,何时得让世人知?

  大海茫茫捞一针,浩繁古籍漫钩沉,雕龙手却隐藏深。

  久系家乡人气旺,渴求名士寸草金,缕丝消息汗涔涔。

  字迹模糊亥鲁刊,画图景色几多禅,禅情释理问吉印通

  韵府佩文游大海,冷词僻典涉深渊,蝇头惹得眼眸酸。

  得玉遗珠竟未完,枯荣世事辧忠奸,繁花秋树共斑斓。

  妙处动情三两句,狐疑涩目两三番,操觚率尔赧讥讪。

  寒暑相连一载多,晨昏无刻不吟哦,梦中犹唱好山歌。

  佳句名篇来仕子,豪情侠客壮金戈,凡夫高手复何多。

  白雪如云野水幽,平常景色笔端优,从来不断是烦忧。

  关爱民生诚可贵,思乡羁旅各因由,升平盛世纵情讴。

  底蕴人文影响多,相逢风雅语平和,音声合拍醉颜酡。

  印就一张明信片,画工小邑好山河,马洲天外起笙歌。

  七二韶华忙碌中,余年头脑未冬烘,童心依旧惜东风。

  对语全然骚雅客,甘心恰似蠹书虫,耕耘不计歉和丰。

   读过这八首诗作,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为了一本《古今靖江诗钞》所花费的心血、所付出的精力,当然还有夜以继日、昼夜不息的过度工作。今天,我们可以想象的是,一本《古今靖江诗钞》,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对于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对于一位还不善于使用电脑的人来说,单就是这些诗作,依葫芦画瓢抄一遍的话就得需要多少时间,更不用说,这是在靖江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大海捞针,挖掘整理、搜集考证,披砂沥金、去伪存真,还有大量的“禅情释理”、“游海涉渊”、工作。不说别的,仅仅是诗作开篇的一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就曾经为此翻遍了苏轼活动相关资料,然后旁征博引,作出决定。而整整一本诗钞,时间上溯九百余年,作者涉及靖江本地和外籍人员二百三十九人,作品体裁有绝律古风和词曲对联六百余首。其难度之大、所涉之广、学识之深是在是恐常人难于胜任的。而其间的三更灯火、五更辗转,“眼眸酸涩”、“晨昏吟哦”,又何尝是普通的凡夫俗子能够想象的呢?所以,问种寻老圃,打柴问樵夫。“几许文心留胜迹,正多诗句散如兹,何时得让世人知?”个中滋味唯有笔者自知。如果说没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没有一种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的精神,没有一种乐于奉献、乐于他人做嫁衣的品德,要想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决计不可能的。

  然而,对于诗人来说,这些似乎倒看不出任何一点的埋怨和苦恼,更看不见那种牢骚与发泄,我们见到的更多的反映是耕耘其中的欣喜和欢乐,是那种绝妙的精神愉悦和享受。“妙处动情三两句”、“豪情侠客壮金戈”、“升平盛世纵情讴”。这里完全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沉醉,对于今天的痴迷;是一种对于山水的赞礼,对时代的讴歌;更是一种诗人对于事业的执着,对于文学的任性——当然还特别丰含着诗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靖江这块土地的酷爱,对于新靖江美好蓝图的希冀与期盼。

  “底蕴人文影响多,相逢风雅语平和,音声合拍醉颜酡。

  印就一张明信片,画工小邑好山河,马洲天外起笙歌。”

  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一片良苦用心,那就是通过编纂《古今靖江诗钞》一书,为我们靖江六十万人民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历史的根,找到靖江曾经在这个地区、在这茫茫的长江中下游土地上的位置,在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的坐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能够让今天的靖江人们懂得并且传承靖江这块土地上的一种古来有之的精神和文明,从而不断地来鼓舞自己、锻造自己、提炼自己,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一种坚实的精神支柱,一种勃发的前进动力,为新靖江的快速崛起,为使靖江能够自觉地、迅速地融入上海经济圈、进入苏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通道而鼓劲加油,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也正因为这些,我们不能不为诗人的这种努力精神而深深地折服和惊叹。由此,我又想起诗人家中悬挂的一副他自己撰写的对联:

  无为而为有为 / 欲足不足知足

  我知道,这其实既是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写照,也是诗人晚年的知行体力,更是他“七二(焕)韶华,童心(惜)东风”精神和追求。不用说,这是诗人耕耘不辍,不计丰歉的崇高境界之所在。

  其实,诗人的执着还表现在《浣溪沙 丙辰酷暑,编就编就烟雨漫笔有作》的字里行间。

  续续晨昏汗雨林,纵然无奈亦倾心,日斜窗影惜光阴。

  皎月西沉星未落,字行疏处益求深,清凉些许贵如金。

  诗人,尤其是我们所熟悉的朱根勋先生,他不像时下的一些那样无病呻吟、无关痛痒的所谓诗人,也不是一些纯粹的风花雪月、矫揉造作派诗人,更不是80后的那种神空穴来风、魔怪幻想派诗人。我们的诗人是生活在我们周边的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诗人,有着我们一样的体力和感悟,有着我们绝大部分人所没有的经历和见闻,更有着我们普通平民所没有痛苦和忧虑,思考和惆怅。当然,这是清醒者的痛苦,是良知的烦恼,当然更是时下最广大的民众心中想说而无法言说、或者难以说明的痛苦。那就是:

  笔底炎凉心未灰,重温往事意情随,是非成败梦中回。

  幸得平安身手好,何须富贵锦衣归,一江烟雨一蓑披。

  这种清醒与痛苦不但表现在对于现实的世态炎凉上,还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态度上,表现在文学作品对于人们生活的干预和影响上——

  自古文章无用处,……枉抛心力惹人嘲。

  但是不管如何,诗人却总是忘不了自身的使命,丢不了自身的爱好,扔不掉自己平昔的只纸旧字,因为他无法掩住自己还没有失听的双耳,无法闭紧尚算明亮的双眼,更无法泯灭自己内心的良知和责任——

  呐喊声声犹在耳,容颜赧赧晚抛砖——再换个角度来说,“无非了却旧因缘”。 这里,诗人看似平静的内心,实则充满着无奈和矛盾,充满着自责和内疚,更充满了一样的痛苦和哀婉。 读到此,我们不能不为诗人的这样的心里而感到肃然起敬,但是透过看似平淡的诗句,我们又不能不为那种自我的节操、进退自如的良好心态而称道,而折服。

  类似于这样是诗作的还有《浣溪沙 闲趣》——

  不与人争向地争,铁丝织网作围屏,自寻乐趣自耕耘。

  春有韭芽秋扁豆,暑铺绿影雪中青,赢来鲜嫩共闲情。

  不向大江逆水游,爱从小港嬉溪流,弄舟垂钓看沙鸥。

  无事生非喧嚣地,清心寡欲免忧愁,数盆兰草共春秋。

  如《清平乐 文字乐》——

  抒心写意,文字堪游戏。出自机杼如泻水,得体还求韵味。

  难题贴在眉山,增删慵倚栏干。偶见能藏报尾,情飞万里心欢。

  其实,不论如何地陶冶于文字游戏,不论如何地沉醉于诗词韵律;也不论如何地退一万步设想,囿于自己的一方天空,埋头于花草鱼虫、瓜蔬果豆,甚至我们诗人不管如何闭目塞听、不问世事,也不管如何麻醉自己,“放任自己”——“风吹墙边簌簌草,总是民间疾苦声”。一种深藏于内心的敏感,一种作为与生俱来的良知,一个作为受党熏陶了几十年的老党员、老干部,这一切的一切总是时时敲打着诗人的心扉。

  《浣溪沙 药难医》一首中又将诗人的这种思想跃然纸上——

    一任高官又别离,几多遗矢属匪夷,苍生十万一身疲。

    诚信而今多贬值,空言自古不稀奇,无才无德药难医。

    谁都知道,虽然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于卫生设施和居民医疗保险的投入,但是毋庸置疑地说,困扰人们的突出问题仍然是看病难、看病贵,尤其是工薪一族和农民。另外一点便就是上学难、读不起书——虽然说现在国家已经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而且为学生提供免费课本,但是在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仍然以各种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理由”和借口,向学生收这收那,而高中阶段和大学的收费更使不少纯农户与工薪家庭照样是不堪重负、有苦难言——虽然国家启动了“人民助学金制度”、“无息贷款制度”,但是受益人群毕竟受到重重限制,办理手续相对繁复。

  诗人所关注的不仅是医药难的问题, 他还关注擦背工、三轮车工、捡破烂者、擦鞋童工等等“下层”民众的生活,可以说,将这样一类“弱势群体”入诗,除了我们可以在唐诗宋词见到之外似乎并不多见,尤其是在目前。当人们看惯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听惯了歌舞升平、河清海晏的丽辞赞美之后,有多少人还会来注意那些蛰伏于街边墙角、屈曲于茅舍低檐之下的人们呢,又有谁还愿意来真正聆听他们心中的倾诉,理会、同情他们的疾苦,并为之而言说、为他们排忧解难呢?

    世事分工有异,堪悲道德难言。几多感慨在心田。出门分等级,相见不相看。(《擦背工》)

    闲坐街头打盹,梦回目不转睛。偶来乘客笑相迎。一元三里路,双腿苦经营。

    一日创收无几,几回罚款心惊。辛劳白费叹声声……(《三轮车工》)

    异地他乡奔走,千堆万桶寻翻。一分一角聚艰难……《捡破烂者》

    注目行人双足,有人对坐心欢。污尘擦抹不留残。赢来客满意,挣到一元钱。……(《擦鞋童工》)

    走街串巷无雨晴,老翁就是步轻盈。一担浓香三十缶,醇酒。声名倾倒小江城。

    天下行当三百六,争逐。多销薄利苦经营。借问君家何所有?长寿。几人能得此生平。(《定风波 卖酒翁》)

    “处处留心皆文章。”或许是诗人的耳濡目染,或许是诗人的细心体察,或许是诗人的采风搜集,总之在《斜阳余趣》中全书处处可见类似的描述和倾吐。除了对于民生的关注,还有如今世风慨叹——

    请看——《柳梢青 观演出有赋》

    裸露被襟,浓施容臭,压世超今。重乐轻音,桃歌柳舞,欲碎人心。

    轻浮媚俗荒淫。漫惹得、暗里沉吟。输入颓风,忘怀国粹,慨叹深深。

    而其实,每每想到这些,诗人的情感又是复杂,心中又是感慨万千的,难于梳理的。如《鹧鸪天 人生沧桑》中诗人这样写道:

    人世沧桑自有因,一朝感念一朝恩。个中多少非是耶,见智见仁各有论。

    明白事,懵懂人。评判岂能杖自尊。人文历史长江水,流淌千年清杂浑。

    这一首词,说白了其实就是,凡事不必过度计较,过度争执。因为无论对待眼前还是历史上的事情,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能给分出个青红黑白、是非对错呢?你就说目前的各地各类的演出中普遍存在的低级趣味、媚俗迎奉,人们热衷的艳抹浓妆、袒胸露背,街面上流行的衣衫裙衲、玩酷发型,实在叫人有些不可想象,甚至难以容能。但是,又怎么说呢?“存在就是合理”。所以,还是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学一点外交辞令,留点模糊在这里吧。“千秋功业,让后人评说。”——何况,这种局势也绝不是那一个个人所能左右的,这种现象也绝非哪个个人可以改变的。然而,诗人有时总也解不开心灵上的桎梏,总不能逃脱于自设的罗网和圈套。不是嘛?《鹧鸪天 抒意》中,则把这种困惑、这种不解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若比人生一首诗,何如平仄总生疑。离骚得体因成祸,李杜有家未得归。

    真费解,耐寻思,聪明绝顶不如痴。天生脾性无从改,难怪文章不如时。

    这里诗人运用平白的语言,为我们倾诉了内心深处的困惑与痛苦,给我们提出了许多自自难解的一些话题:人生到底是什么,人生为什么总是布满荆棘、坎坷不已,为什么你想把事情做好,你尽心地去做事情,自己认为做得很好而在别人的眼里恰恰认为你做差了、搞砸了,不说应该得到的“报酬”、评价,就连最基本的一点安慰都没有,甚至弄巧成拙,引来种种非议与冷嘲热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似乎成了问题。想想还真是弄不明白,自己到底为了什么。看来人还是“难得糊涂”一回比较好,装三分傻,卖几回痴,打几个哈哈,那样倒可以落得几分清净,积得些许人脉;在对于事情的处理上,能推则推,能躲则躲,相反白捡的大家人缘。不然,搞得不好,遭人白眼令人嫌,连自己是谁自己读弄不明白……

  虽说有重重的困顿,万般无奈,但是扪心自问,也无愧然。毕竟曾经为之探索过、寻觅过、努力过、奋斗过,贡献过。但是,面对种种现实,诗人有时总还是看不惯、“想不透”,“捉摸不清”,因为他实在难以泯灭心灵深处的爱恨情仇,不得不从肺腑深处爆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声:

    人人相处,亲疏难免,一双狗眼堪憎。衣帽取人,门庭行事,凭风因势移情。脸上有眼睛。对高人屈膝,俯视三荆。名利春秋,深于城府苦经营。

    吉印通明德维馨。数九流三教,犹重真诚。发迹倒霉,迁时易境,频繁交替声名。不该是心灵。风雨人生路,坎坷同行。平等尊卑,蝇营狗苟一毛轻。(《望海潮 人人相处》)

    其实,官场所见有何至于这些呢?无论古今中外,可谓是“满眼烟云总是雨,近处看原是离人泪”!而今更甚,以至于甚嚣尘上,不绝于耳,即便闭目塞听,也难以耳根清净、眼前混沌。请看诗人对于某君一类的刻画吧——

    出人头地,光环神气,机缘平步云天。自诩丰功,诓言历史,因风吹火人前。有耻不红颜。善逢源左右,俯仰周旋。气壮河山,偶来尴尬一欣然。

    从来不识艰难。赖他人头脑,彩笔华笺。委过于人,凭空邀赏,当班尸位素餐。牢握手中权。会消闲享乐,大腹便便。鸡立鹤群,五关三老尽讥讪。

    诸如此君,放眼今日之官场,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今日江湖客,明日座上宾。昨日小瘪三,顿然官场人。这些人不学无术,酒囊饭袋,可就是因为有靠山,朝廷有人可做官;有钞票,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摇扇子、扭屁股、奴颜婢膝之能事,有美女就不怕没嫖客;有红颜就不怕没有“知己”;有轿子就不怕没有人坐。正因为这些,就有路子,能混世,无疑就可以入党提干,平步青云鸡犬升天。而这些人,既无党性更无人性,到头来离间党政群众关系,败坏党和政府声誉,贻害一方百姓利益,弄得人们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只是因为我们的用人机制还漏洞百出,只是因为我们的民主制度还不健全,只是因为我们老百姓的眼睛还根本无济于事,或者说根本没有,尤其是对于自己头上的太岁们还只能逆来顺受,敢怒而不敢言。在那些官员眼里分量还太轻。所以,他们——

    头戴乌纱帽。鼻梁间,忠奸何辨,白多红少。喝四吆三行令状,都用他人头脑。忙巡视,警车开道。办事糊涂无巨细,出风头,亮相争先到。比左右,数君俏。

    到班就怕人干扰。事临头,三言两语,一推拉倒。试问豪情那里去?宴舞桑拿高造。休费劲,私囊中饱。责骂声声 皇帝远,却还能,接二连三跳。偶有见,概其貌。(《贺新郎 偶见》)

    这里,作者其实太谨慎了。故以“偶见”貌之,也足见其行苦志,也或许是诗人的良好愿望。其实,谁都知道,谁都明白,诗中所描写的现象绝非个别,不以全盘,但实在为数众多,“法不责众”。就说近年各地连续曝光的嫖娼、奸幼案件,有多少不是“我们的”村官乡干公务员、有多少不是“我们的”局长书记和法官?这就不能不说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悲哀了,这就不能不说是中国老百姓的不幸了,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却豢养着一大批忤逆不孝的龟孙子,而那些家伙却又头戴峨冠、腰佩笏板,脚穿皂靴,威风凛凛,颐指气使。这么一些人,说他们是官,却又满身匪气、流氓习气;说他们是匪,可他们却又堂堂皇皇地坐在各级党政部门的交椅上。这些人脚踩两条船,红白相勾结,人在“朝廷”心在江湖,他们官匪勾结、充当地方黑社会、黑势力的保护伞,他们与地痞流氓沆瀣一气、呼风唤雨——或者以各种名目拉赞助、收保护费;或者吉印通办公司、凑股份,一手遮天、欺行霸市;或者寻衅滋事、兴风作浪;或者敲诈群众、鱼肉百姓。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地方黑社会势力猖獗,治安恶化、社会秩序混乱,使人民群众缺乏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就像当年的河南登封市那样。对此,广大老百姓们只能忍气吞声、含冤受屈,或者孤苦无告、黯然神伤;或者满怀悲苦、度日如年。如此境况岂不令人悲哉哀哉,痛哉苦哉?

  而作为一个从小立志,献身于人民民主解放,为了追求人人平等、追求人民幸福的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离休的革命干部,是难于设想的,其心中的痛苦是自然而然的,也是难以诉说的。

  而面对眼前的一切,想想自己,扪心自问,“老来往事频频忆。”“浩荡潮流惊四海,拍岸千回百折。我算是,水珠一滴。敢作螺钉按一穴,为大器,辅助丝丝力。”虽然他觉得“多难兴邦惭愧我……未有功勋立。”然而“唯自慰,未消极。”(《贺新郎 入党六十周年》)

    所以,在《鹧鸪天 告严慈》中,诗人面对父母十分坦然地真情告白:

    未悔当年幼稚时,堪怜壮岁不知疲。光阴水逝寻痕迹,白首回眸识世迟。

    行问果,夜长思,扪心有悟告严慈。无为知足求其适,磊落人前不自欺。

    也许正因为这些,“从此后,度余生,收多获少没输赢。桃红柳绿愁风雨,半夜敲门我不惊。”(《鹧鸪天 告严慈》)

    “光阴水逝寻痕迹,白首回眸识世迟。”这是一位老者非常自然的所为:“老者习惯关于回忆”。但是细细想想,却又颇存懊悔——“白首回眸识世迟。”为什么要识世?何为识世?由此可见,世道之艰深、之难识,人世之晦涩、之阴险,这是一个老者的亲身体会,这更是一个退下阵来的战士的感言。无疑,这也给我们一些有志于官场的年轻的一辈提出了一个友情的、善意的忠告:要入仕,先入世;要入世,先研世;要研世,先了世。要努力从对于世界的了解入手,接触世事、研究世事,为自己投身于世及早打基础,做准备,否则时不我待,悔之晚矣。然而诗人是坚贞的、不屈的,“无为知足求其适,磊落人前不自欺。”他过去没有为了“个人的发展”而削足适履,今天当然更不会为了当一个“顺民”而屈意奉承,更没有必要出卖自己的灵魂,以换得上司的垂青,领导的器重,获得鸡犬升天。

   但是不管如何,纵观一个完整的人生经历与过程,诗人还是感到足以自慰的——“半夜敲门我不惊。”你听,语言是这样的通俗平白,它来自于民间,运用于诗作,竟是这样的自然、熨帖。它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具有大众化,然而又是多么铿锵有力!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为官一辈子的离休者来说,在时下敢这样说的实在恐怕不是很多的。并非说这句话这句话有多么的艰难,拗口、咬牙,而是这些人心中缺乏应有的底气、正气,凛然傲气!

    正因为这些,朱根勋先生感到万般的欣然,足以自慰。“对坐斜阳当祝福,这世界,多栽常青树。松不老,乐天趣(《贺新郎 感事》)。”

    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时势有不同,人物各有异,世象呈百态。不是吗,《鹧鸪天 闻某人跳楼自尽》中,诗人朱根勋先生就为我们记录了一起当时曾经轰动小城的事件:

   社鼠城狐众所知,手挥南北不东西。闻风丧胆因何事?

   如此事,耐寻思,风流无度即生悲。求生怕有难言语,留与人间多少迷。

   确确实实,这一起“跳楼”事件,至今在我们这个江邑小城仍然是一件扑朔迷离、令人费解的事情。虽然时过十数年,围绕着这一起案子,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首先是跳楼的原因,为什么到了非要跳楼不可的地步;死者与他背后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是这背后究竟有哪些人?甚至至今在我们小城百姓中仍有不少人怀疑跳楼死亡者身份的真假,如果有假,那么是谁做了替死鬼;还有就是跳楼者死了,无论如何就应该入土为安,但是又为什么又要将他的坟墓炸掉——死者被炸坟真正原因是因为坟墓的“奢华”使烈士们的坟墓相形见绌,还是因为死者的相扰影响了相邻的烈士们的安宁,或许是死者家属将案情资料密藏于墓中……当然,就目前看来,好像是只能够成为永远的谜了。然而,不管如何,它在当时带给人们的震撼是巨大的、不容低估的。而作为身在官场的诗人朱根勋先生,我想他绝不会不闻知一二的,只不过没有亲身参与,没有卧底经历,不能随便妄言罢了。但是,感慨是绝对少不了的。而且决不至于这一个。你看《玉楼春 玉楼感事》中也有相类感慨:

   张长李短传消息,风言风语皆苦涩。横流物欲漫天来,岂是河边鞋又湿?!(之一)

   蓬门一夜陶朱户,难得为龙敢作虎。人言君是岭头云,日照风吹留不住。(之二)

   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看得清、悟得通这些人间至理,一朝权在手,谁能不低头?于是乎,“此地无银三百两”——造房做寿、贺梁嫁娶,摆足阔气,尽显威风;于是乎,迎来送往、酒宴不绝;于是乎,“礼尚往来”,红包不断。于是乎,婚丧喜事,成了一方官吏搜刮一方百姓、聚财敛物,得以满脑肥肠的遮羞布和托词。这不仅严重地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地离间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疯狂地侵袭、污染、毒化了社会风纪。请看《清平乐 贺某君高造》:

   向阳高造,紫燕雕梁绕。院绿帘深花自傲,宽敞门庭竞笑。

   承欢淑水轩堂,优龙翻锦腾江。临水开窗看竹,祥和一派霞光。

  我斗胆揣摩,诗人朱根勋先生,写这一首诗作的时候,心中肯定是充满极其矛盾的心理的,——包括他曲意逢迎奉而参加的贺梁活动。在当今礼尚往来看来是私人之间的东西,但是在官场,实则却又往往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甚至成为上级领导用来衡量某人对于他的“忠心”程度,感情轻重,以利作为将来提携、选拔下属的一个标准。而且人们对此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叫做“感情投资”。这恐怕早已成为官场的一种“潜规则”了。所以,大凡“明世”之人,也不得不“投其所好”,来一个顺水人情,免得到时被“卡壳”——“考察考察”,“研究研究”而仕途受阻——更不用说那些善于钻营术之人了,为了“一份风顺”恨不得一场豪赌,来一个倾家荡产 。如此这般,投桃报李,卖官鬻爵。那些官场的宠儿们,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于是乎,整个官场风气浑浊不堪,社会风气浸染无疑;于是乎,江河日下,民怨沸腾。不是嘛,见诸于报纸电视等等媒介的可谓不绝于时。

   当然,有害病的总有吃药的。正如陈毅同志所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一首《水调歌头 高官落马记》这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批官员的畸变,尽显了这些官场人妖的丑态——

   学海苦作舟,入仕梦腾龙。云阶一步三级,身手拂春风。点铁成金有术,说纵连横合拍,绶带佩肩胸。喝断大江水,昂首对长空。

   神情异,趣味变,谱离宗。暗箱几许,得来豪宅款存丰。恋醉迷娇贪博,丧志飞魂魄,作秀鬼称雄。事发东窗矣,荣辱对牢笼。

  然而,金钱物欲是很难抵御的深渊。纵观近些年的官场风云,从原先的“六十岁现象”,到后来的“五十四五岁现象”,再到后来的“二十六岁现象”,官员的犯罪心态、年龄愈来愈低龄化,手段、行迹愈来愈疯狂化,贪污、受贿索贿的数额愈来愈巨额化,犯罪的名目愈来愈多样化,这就不能不告诫我们要高扬反腐的吉印通,要加强为政清廉、反腐防变的教育,筑牢每一个为政者的心灵防线,真正做到像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政为民所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干干净净地做事,堂堂正正地做人。

  可是,今天叫人们揪心的事儿实在太多了。大概感触最深的还是记载在《如梦令 法庭见闻》中的故事:

   辍学离家出走,盗窃行凶殴斗。迷上烟牌酒,日日魂销人瘦。(一)

   云淡月阴风细,掩面倚门泣涕。一去不归兮,这叫奴身怎寄。(三)

  这些类似于少年辍学、夫妻失和等等等等看似平淡的却又叫人百般无奈的小事实在太多了,多的叫人无法回避,无处躲藏,想不听不看不闻不问也不行,但是,看了听了闻了问了,也又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之下,诗人更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内功。“奇事怪闻,短篇长论,析理呈请通畅。谙熟民心,深知官意,仗义受人仰。无私正值为人,说话当当响。 ……从小事,周详想。对诓语诬言,横眉一笑;面权贵,坦然褒奖。”(《春归怨 赞人》)正因为这样,诗人时刻勉励自己:“莫凄然,打起精神,梦可成真(《高阳台 自励》)。”正因为这样,诗人朱根勋先生深深懂得“所欲随心未必,每会意,浅笑轻歌。……情未了,江长海阔,浊浪清波。念天地悠悠,人事如梭。……棋残局,输赢不计,心地自平和。”(《满庭芳 七十初度》)

   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诗人的淡然心地,这是一位在良知和理智之间平衡,在官场和民心之间博弈,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在无为和有为之间励志,在官场和民间逡巡,在愤世嫉俗和滴水穿石之间守候,在大声疾呼和绵绵细语之间选择,在平民和诗人的角色之间转换。

   于是乎,点点滴滴汇成了涓涓溪流,长篇大论凝成了诗词歌赋,百姓话语替代了晦涩艰深官样文章。于是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民诗人,一个诗人平民,一个眼观六路、心怀天下的哲人,一个鹤发童颜、青松不老的智者,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强者。

  与一般人的不同,诗人朱根勋同志也算是大世面之人。就国内而言,天山南北海角天涯无一不走,长江长城两河流域无处不行,嘉山秀水、洞天福地无处不留下他的足迹,花草树木、山石盆景无一不激发起他的创作欲望,无一不成为他的吟咏对象。而假物喻世、寓景寓情,给人们阐述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们醍醐灌顶一般的陶醉,无不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而且诗意隽永、恰到妙处,令人不绝回味。

  你看,《清平乐 天都峰抒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半山立马,仰望天都怕。世路不欺行者勇,奋力艰难足下。

  登山不为称豪,却能量志标高。绝壁容身自信,忧愁飞散云霄。

  再读《清平乐 琅琊山抒意》:

  峰回路绕,反觉风光好。难怪欧公常醉倒,添了诗文趣妙。

  东风报绿催红,高山流水叮咚。秋到五光十色,扶疏不老胸中。

  《望海潮 淮安颂》:

  千年名镇,淮安新市,而今一派繁华。吴韵楚风,潮流时尚,交相辉映添佳。神气万千家。贸工户林立,高速交叉。深巷幽园,夜来碍月是灯花。

  光荣河下烟霞。有韩侯兴汉,恩饭羞胯。枚氏赋文,射阳游记,艺坛老杆奇葩。忠勇将鸣笳。数俊贤今古,代有人夸。吐哺周公,德行远播到天涯。

  在这些诗作之中,诗人朱根勋先生,借景抒情,借事说事,以情寓情,寓情于理,无一不给人们以深刻的教益和启发。你看天都峰之高之险,琅琊风光之妙,淮安人文之深厚,它充分告诉人们,只有奋力攀登,才能征服一切困难,只有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伟业才能让人陶醉,让群山增荣,只有圣者闲者的崇高品德才能永远流传于后世。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类似的词作还有《满庭芳 秋游天目山》、《烛影摇红 赏曹州牡丹精品》《扬州慢 扬州火车站落成观感》、《翠吟楼 参观润扬大桥工地》、《念奴娇 谒白居易墓》、《高阳台 游绩溪龙川》等等。

  这些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景以文传,文以德载。大凡一切能够历经千年百年而盛名不衰的人文景观必有其值得人们称颂的丰功伟绩,不由得到人们口口相传万世不绝的非凡之德。古人说得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诚如一位伟人所言:“唯有美德才能将之留存于后世。”

  这就教导人们,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造万事之功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不易的,要立千秋之言也并非常人所能,但是要修不朽之德的话,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实践的、孜孜以求的,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让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能够让我们的后人感觉到他的曾经的存在。应该说,我们的诗人确实以他顽强的信念、笃实的行动在践行着这样一个目标,这样一个宗旨,为我们留下了这的反复吟诵的诗作,更为我们留下了人生的风范,品德的高标。这是令我们仰止景行的一座可望而永远不可及的高山。

   最后,不妨还是让我们来回味一下朱根勋先生的相关诗句吧,感悟一下他的诗句中所蕴含的人生体力,接受一次诗作的闪烁思维的辐射和智慧星光的照耀,让我们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让我们的心胸变得宽广起来,心智变得聪明一些,尤其是让我们的心底也变得澄清一些、宁静一些,从而让我们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定起来,目标变得更加明晰起来,让我们的心情每天变得更加亮丽起来、精力更加专注起来、充沛起来,我们手里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起来,我们的生活更加生动活泼起来,进而让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纯真而热烈的心灵……

  人间争议亦何多,几许苍生没奈何。

  发配江州无怨尤,真诚辅佐几春秋。(《竹枝词七十五首》之二九)

  铮铮铁骨依然是,两袖清风任去留。(《竹枝词七十五首》之二九)

  秃笔原为消遣物,偶然写首好山歌。(作者自注:我一生曾为世事不平,三次上书高端,均获成功。《杂吟三十二首之一》)

  朝阳灿烂晚霞丽,日月经天不识愁。

  有限人生无限乐,世间长寿最风流。

  (《杂吟三十二首之二十六》)

  天下有朋细酌斟,几人能算是知音。

  朝秦暮楚因时易,知面还须更识心。(《杂吟三十二首之十二》)

  相知相识互为宾,有意有情百倍亲。(《杂吟三十二首之三十二》)

  三十年来自叹穷,身价事业总平庸。

  穷经皓首因何忙,留与后人说短长。

  逝水不知身是客,慢行急走总无妨。(《杂吟三十二首之二十二》)

  日暮西山霞半天,凭栏远眺忆华年。

  曾经风雨深山里,岁月消磨贫瘠中。

  梦中闲坐惯思考,阿Q精神两袖风。(《杂吟三十二首之三十》)

  几经风雨身知老,面对余光觉汗颜。(《日暮》)

  注入心灵生气息,风光十日一年功。(《赠钱亦农书家》)(《菏泽咏牡丹》)

  知己从来多不得,一丝挂念是情真。(《杂吟三十二首之三十二》)

  曾经风雨知天象,阅尽人间识是非。

  非凡原本出平凡,鬼斧神工超自然。

  聪明绝顶可为师,事业能成唯一痴。

  人世知音原本少,从今而后我陪翁。(《老榆桩》)

  曾经三九严寒苦,焙炒千翻熟未焦。

  碎骨粉身香味出,几人还识旧时髦。(《焦糏》)

  感悟生平老更多,诗书原可治陈疴。

  名篇一读精神振,妙句三吟气血和。

  有梦来愁歌解闷,无端冲动韵平波。

  疏通脉络如条理,削赘删芜去病魔。(《诗与病》)

  千里做官说为财,谋生求职属当差。

  才学非关衣食事,虔诚可鉴寺门生。

  冷暖人间当品味,无私敢说爱和憎。(《偶成》)

  夜夜三更清梦里,漫将凡俗悟成诗。(《题江西邝工诗词选》)

  扪心不作亏心事,积德三年未造灾。(《竹枝词七十五首》之四二)

  几多往事世人知,光明磊落度余时。(《感人感事六首》之六)

  尽瘁鞠躬魂去矣,高山敬仰一知己。(《蝶恋花 悼郑铎》)

  七品芝麻绿豆官,服务苍生心自安。

  夺秒争分多办事,上峰满意万家欢。(《竹枝词七十五首》之十九)

  哲理人生一考场,丑态邪心亦足观。(《竹枝词七十五首》之七五)

  黄金不比声名贵,青史能留岁月长。(《断想之一》)

  一息还存书不辍,夕阳伴我立窗前。(《问来年》)

   朱根勋先生《斜阳余趣》中第八辑是对联,内容所涉湖光山色、建筑风景、人文地理和生诞寿庆、商贾字店等等各个方面,可谓是信手拈来,无不及精当绝伦;细细研读,可谓是无一不精,颇涵神韵——或者是立身励志、处世哲学;或者是人生感悟、学习心得;也或者是劝世慰友、自警示人,都给我们以诸多的启迪和教益。这里仅辑录几联聊以自勉,同时与网友共享:

   读《老子》得联

   欲足不足知足;

   无为而为有为。

   感 悟

   去者在者来者,来者居上,上还有上;

   昨天今天明天,明天属谁?谁不如谁?

   偶 成

   作诗千首只求一句好;

   高寿百年难得三思功。

  赞《千手观音》舞蹈

  千手观音,集求助施恩、和谐友爱于一舞;

  亿人赞誉,推无言绝艺、感动人心到顶峰。

  题陈士荣鸿运酒楼

  绝艺来天锡;

  传承在士荣。

  劳逸自随心。

  寄蒋南卿兄

  在职忙闲人做主;

  退居

  世事可求可舍;

  人情如彼如斯。

  为靖江广电局新址景点拟联

   (一)

  品似蕙兰,心入止水;

  影宜图画,口若悬河。

  (二)

  亭前赏竹无雅俗;

  屏上运兵寡胜多。

  (三)

  清风明月天然画;

  美景妙音心底诗。

   (四)

  竹影伴随风度雅;

  荧屏合作画图新。

  对李国桢上联

  苦酒甜酒,醉翁之意不在酒;

  浓茶淡茶,闲客无聊漫条茶。

  苦酒甜酒,醉翁之意不在酒;

  红茶绿茶,陆羽有经细陈茶。

  贺母校如皋江安中学六十周年

  道光宽视野;

  德泽润心田。

  友人告上联嘱对

  权大财多,市闻假货假高,漫言身边怪事;

  心平气正,民报真情语直,求证头上青天。

  为水利规划人员做婚联三副

  行遍江湖同赏月;

  事余闺阁对弹琴。

  协和琴瑟,佳音悦耳;

  同画江河,胜境迷人。

  擘划江河,顺天合人意;

  温熏兰室,宜家并蒂莲。

  赠李亚如先生

  诗书画怡情养性,自得高寿;

  公正廉积德修身,君为重人。

  为日本唐津市市长配下联

  一花开,天下春;

  万木荣,人间福。

  贺汤建洲同志八秩寿辰

   (一)

  身处艰危,能生堪称幸福;

  行无愧怍,长寿缘是心安。

  (二)

  铁骨如梅傲;头衔若絮轻。

  借陶铸句成联,赠同窗

   堂中有爱时年乐;

  “心底无私天地宽”。

  挽红军老战士李育才

  金戈铁马长征路,步步艰辛,处处传奇,有功天下,小邑隐名;

  布衣菜饭终老身,时时检点,天天满足,无愧平生,八方致意!

  【注】逝者江西人,1*11年生,1**4年入伍参加长征,1***年离休来靖,1*82年*月*日逝世。

   挽査济民先生

   是实业大家,是爱国精英,内外驰名,信守虚心不露;

   有经纶期智,有仁人美德,友朋共仰,震惊与世长辞。

   有情叶落归故土;无愧人生号济民。

  这些对联,如同朱根勋先生的诗作一样,通过对于语言的反复斟酌、锤炼,用极其凝练的词汇,高度浓缩了诗人毕生对于世界、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对于工作,对于生活和友情的精辟见解。可以说这诗人人生的浓缩,思想的结晶,人格的升华。尤为突出的是诗人把古今哲人对于世界、人生的道理跟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体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对此产生了自己的感悟,为我们也提供了足以资鉴的经验。就如《读<老子>得联》

  “欲足不足知足;

   无为而为有为。”

  以及《借陶铸句成联,赠同窗》

  “堂中有爱时年乐;

  心底无私天地宽。”

  这两联,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思想境界、人生追求、性格修养和顽强意志,还从一个方面向我们昭示了他的美好人生和踌躇满志,表现了诗人退而不休、老有所乐的坦然、淡然、超然的宁静心里。之所以能够这样,那是因为诗人当初“铁骨如梅傲;头衔若絮轻【《贺汤建洲同志八秩寿辰》(之二)】”,那就是因为诗人“金戈铁马长征路,步步艰辛,处处传奇,有功天下,小邑隐名;

  布衣菜饭终老身,时时检点,天天满足,无愧平生,八方致意!”(《挽红军老战士李育才》),那就是因为诗人“在职忙闲人做主;退居劳逸自随心”的幽雅闲适,是因为诗人“世事可求可舍;人情如彼如斯”随遇而安的豁达悠远。甚至可以说,正是作者这样的思想境界,这样的人生态度,才能确保他“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波澜不兴,才能确保他“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正是他这种随遇而安、恪守本分才能够从心底里喊出这些看似绵如丝帛实则振聋发聩的吼声:心底无私天地宽。正因为诗人“公正廉积德修身,君为重人”盛誉,才能够享受到“诗书画怡情养性,自得高寿(《赠李亚如先生》)”的天道人伦乐趣。我想这也是一个仁人智者的最终选择,也是一个人的人生完美结局。

    最后还是让我们用朱根勋先生的联语作为我们的勉励而开始我们全新的生活、工作和人生吧——

  欲足不足知足;

   无为而为有为。

  同时祝愿我们的诗人朱根勋先生“效法东瀛高寿诀,年过八十尚青春”,诚如民间所云:青松不老,福寿延年!!!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