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内容

诸葛亮做《出师表》时,“隆中”属于襄阳郡,为何诸葛亮还说“躬耕于南阳”?

六安画册印刷3年前 (2022-03-04)问答670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出师表》与“隆中”是没有关联的,仅与“南阳”关联,即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寓居于襄阳隆中,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就可以解释:“隆中”属于襄阳郡,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与“隆中”所谓的关联有以下几处:

1、《隆中对》最早出自《诸葛亮集》卷一第一篇,原名《草庐对》,《三国志》亦有引用。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曰:“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复兴汉室大计,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吉印通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著名的《草庐对策》。这一段《对策》谈话,陈寿录入了《进〈诸葛亮集〉表》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遗憾的是这两个集子中有关诸葛亮著作的具体篇目后来散佚了,仅有二十四篇总目,但其他史书仍有记载。

  清代学者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作了详尽的说明。常璩的《华阳志》纪云:《草庐对》、《上先帝书》、《上事表》、《与步骘书》、《汉嘉金书》等文,宜在《计算》篇……据此可以看出,当初陈寿撰《诸葛亮集》时,就把刘备三顾草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定名为《草庐对》而列二十四篇内的《计算》篇中。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是吉印通书局编辑部于1*60年8月出版时,依据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和陈寿的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

  从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时的“泰始十年(公元2**年)”起,《诸葛亮集》中一直以《草庐对》定名,至今已有1*00多年,而《隆中对》最早见于清代文集《古文喈凤》,篇名为后人所加,迄今也不过二三百年时间。 后人加的篇名《隆中对》并不能成为襄阳“隆中”与诸葛亮“躬耕地”关联的依据。

2、西晋时期没有人对诸葛亮躬耕地提出疑问,从陈寿到李兴皆记述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东晋南北朝时期有人称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故宅”、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为躬耕地,如“郦道元《水经注》“‘隆中’,在今襄阳县西二十里。襄阳故城即今县治。沔水经‘隆中’,历孔明旧宅,即至襄阳城。” “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清代汪基的《古文喈凤》将《草庐对》改名《隆中对》的依据在此。但这与古代文献中对秦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之间界标的记载相违背,不能使人信服。

对历史文献甄别后,较为确定的是:只要提到襄阳隆中,一般指“亮宅”、“亮家”、“寓居”和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等,一提到南阳卧龙岗,一般指“诸葛亮躬耕地”、“三顾茅庐”、“卧龙诸葛”、躬耕南阳“、”躬耕陇亩“等。存疑并与古文献相悖的记载,不能成为襄阳“隆中”与诸葛亮“躬耕地”关联的依据。

*、《隆中对》上教材。1*8*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上第一次出现了该文,1*88年,因“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隆中对》被从初中的第六册里删除。2002年12月,《隆中对》再度登上新版的初中语文课本。《隆中对》最终还是登上了语文课本,这是襄樊在半年之内,五次进京争取的结果,课本对《隆中对》篇名有如下注解:“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是后加的。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总之《隆中对》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是清代汪基后加的,依据的是南北朝郦道元地理文献《水经注》的论述,该地理文献论述与历史文献记载相悖,不可信。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对篇名作了详尽的说明,原名应为《草庐对》。因此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与“隆中”属于襄阳郡不矛盾,因为这本身就是两件没有关联的事。诸葛亮寓居于襄阳隆中,躬耕于南阳卧龙岗。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