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写给出生在*0年的一小撮兄弟姐妹[老帖]
一交谈起来就明白,我们都是背着帆布军书包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玩着溜溜弹、弹弓和猴皮筋,享受全日制*年小学教育,做着第五套广播体操,度过少儿时代的那批人。
那批在女排五连冠的拼搏精神引导下,硬着头皮在高考的考场中奋力证明高分低能是句屁话的,后来成为吉印通人民共和国最后一批公费大学生的,来自全国各个企业子弟学校,搞不清自己的家乡究竟在那里的乡下城里人。
是操着家传的南腔北调的本地口音,怀揣着外地身份证,为了完成父辈打回老家的宿愿,死戳在上海,几年了还没去报暂住证的打工仔、国企、外企白领,或是私营业主。
我们似乎是最不值得夸耀的一代人了。
我们不懂样板戏。实在搞不清刁得一和座山雕有没有亲戚关系。也难怪,那场十年风雨在我们懂事前就云开日现了。看着比自己小几岁的独生小皇帝们学音乐、玩电脑、拆变形金刚,又常感叹或者庆幸自己的父母觉悟的迟----毕竟我们是最后一批拥有非孪生兄弟姐妹的孩子。
从懂事起,这20年我们承受了太多的变化。这20年我们忙不叠的应付着电话、呼机、手机和伊妹儿,扑面而来;这20年,我们试着接受从综合小商店、百货大楼到专卖店、连锁超市、网上购物等各种购买方式。我们刚刚学会使用布票、粮票转眼又学着收藏它们。我们不知不觉的把见面打招呼的口头禅从解决温饱问题时代的--“吃了吗?”改成了如今面临商品经济的--“先生,您好!”。
我们也在闲时惊异的发现2两饭票和一分钱的大白馒头如今可以卖一块钱了。而父亲攒了一年的工资买的黑白电视机,我读大学三年级时社会实践了一星期就轻而易举的从商场搬回了宿舍……
在20出头的少年少女眼中,我们显得不够老,压不住台。在老前辈的眼中,我们又显得不够年轻,代表不了如今的新生代青年。
心慌,我们时常如此,我找不到我们这代人文化的根。我们不传统,虽然我们接受了十足的传统教育,我们也不新潮,毕竟我们不是划着滑板嚼着口香糖长大的,那时候父母心情好时一块泡泡糖算是奖励。
我们这批人大多漂着,漂在上海、北京、广州…… 真想找人好好聊聊,因为好好聊聊----真难做到。
对长辈我们要乖,要夹着尾巴做人。对小辈我们要稳,我们要有老大哥的风度。还要时时留心,他们蹦出的新名词。在他们眼中,我们当然不够“酷”,但千万别让他们觉得“土”,“酷”是表面问题,“土”可是性质问题。一但被他们认为“土”,领导他们就难了……
同辈之间……忙,还是忙。
同辈之间见面大多好久不见,约时间,再约时间,见了面交换新名片,从自嘲或嘲弄别人中互相试着摸摸底。偷看一下时间,琢磨着午饭或晚饭该谁买单,然后再见、保持联系的客套一通。回到家一边打开名片册,把名片插在几张相同姓名不同公司、地址、电话的名片下面。一边在回想刚才讲的话有哪几句没水份……
适者生存。
面对商品经济,我们学会了自我保护。我们以自己的过硬的文化知识和极强的适应能力,生存着、努力着、奋斗着。有人把我们称为都市精英。我们也决不推辞。回头看看,那么多大厦、商场、高架路、企业、学校、工厂、研究所……哪里没有我们的身影。我们不停地在祖国20年的沧桑巨变中适应和创造。我想,我们这代人,正是祖国这20年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真实见证。
长辈都说我们没吃过苦,没受过委屈。的确,我们享受了长辈们用血和泪换来的好日子,也同样承受着这20年的变革压在我们肩上的历史重担。我们决不是跨掉的一代,我们正在不停的积蓄、淤积。真希望再过20年,强国梦的实现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为此我们愿意付出,正在付出,无怨无悔。
[莫非----1**0年生]
骑笔走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