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技术和结构已经很透明了,为什么国产的还是不如国外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到了我们读书的时候学到哲学上的一句话:你永远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运动的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纵使是拿到了最新的发动机技术图纸和结构示意图,这些终归是一个参考,它不会就此帮助我们成为世界上优秀的发动机制造商。
每一台发动机从设计到制造出来要经过很多道考验,我们拿到了图纸只是知道了该如何去设计一台标准的引擎,但是每一家的发动机都要贴合自身的定位进行技术优化。
比如丰田的发动机要高滚流进气提升燃效,本田的i-vtec技术同时掌握了气门正时和升程控制,高性能车要保证车辆足够快的转速,同时转速的攀升要快,这对后期技术工程师能力的考验很严苛,干干的造出一台机器很简单,但是让这台发动机适应市场需求很难。
当我们有实力设计出一台符合产品定位,同时在市场上竞争力十足的引擎的时候,第二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去铸造这样一台引擎,因为一台车平均寿命10万公里,也就是发动机也要工作10万公里不出现毁坏性大修。
按照国内目前主流钢铁制造企业的能力(当然排除特供型号),我们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的,这个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圆珠笔头“圆珠”的制造,这个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东西,在我们这个拥有*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的大市场里,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
这个球珠用的碳化钨比钢硬度高数倍,仅比金刚石稍微差一点,所以我们一直等到了今年一月份才宣布我们造出了自己的笔头,以点带面看,我们在这种高标准制造行业里的差距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当我们制造出来这些零部件,我们还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组装工艺上的差距,按照最平常的发动机数据,6000rpm总会有的,那么如何保证气缸在如此高转速工况下不出现漏气泄压,每分钟转动这么多次的,10万公里不停在旋转的曲轴、连杆不出现装配松动异响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继续进步的空间。
所以汽车发动机看似我们已经拿到了很尖端的科技图纸,但是我们千万不能选择捷径超车的老套路,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积攒足够的造车实力,终有一天能够比肩合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