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克: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转载)
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 (阅*81次)
桑克
李元胜让我来写这本《诗歌的界限——网上现代诗选》的序,这是对我的信任。虽然我的年龄和能力都不够写序的资格,但我还是愿意写一篇关于互联网中文诗歌的文章,我现在可以说是对它E网情深(一往情深),并且以一顶互联网中文诗歌推广者的帽子为荣。
因为我所服务的机构有上网的便利,我在1***年、1**8年接触了几次互联网,时间都不长。那是别的部门的机器,我只是在偶尔路过时看别人上网,或者自己拿起鼠标浏览一番。看了几个诗歌类的个人主页和BBS讨论区,它们和自己的想象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距离。再接触互联网就主要是查找相关资料,尤其一些国内比较少见的英文诗歌网站对信息闭塞的中文诗歌写作者来说不啻是开了一扇大窗户。
021yin.com021yin.com021yin.com/cgi-bin/bestbook/bestbook.cgi?user=sangkeview=book)。专栏开通那天是1***年10月12日,这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日子。
可以说,作为一个亲历者,我目睹了中文互联网诗歌的萌芽、发展这一艰辛的历程。在这里我想就我知道的一些情况向读者介绍一下,当然会有遗漏,因为我去过的地方在互联网这个吉印通之中不过是其中一些岛屿而已,再缩小一点,这些岛屿中的几个就成了这本书的来源。
《橄榄树》是个综合性的文学网站,虽然它不是单纯的诗歌网站,和我们限制的研究范围有一定的区别,但我还是有充分理由认为它是中文诗歌网站的先行者。它创办于1***年——这个时间概念在互联网上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古代,可以说它的历史是很“古老的”,创办者是祥子(网友老了老了在2002年1月10日的《诗生活·文化论潭》发帖说,橄榄树的创办者是一群人,而不是如你所言“创办者是祥子”。事实上橄榄树最初的发起人是诗阳,是诗阳向朋友们逐一写信问询邀请,共同商讨,才成定局。当时的橄榄树人济济一堂,诗阳主编,月刊由各位编辑轮流责编,可谓同心协力),内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中有几个编辑京不特、雷默、马兰和沈方等都是专业水平很高的诗人,京不特是我非常喜欢的诗人之一,尤其那首《瞄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80年代诗歌写作团体“撒娇派”的领袖之一。我读雷默的诗始于侯马的推荐,是在一张报纸上,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他的作品,没想到他遁入了自由的互联网世界。马兰,我只是在2000年4月在北大见过一面,只打了一个招呼,我听朋友说,她是《橄榄树》主要的诗歌编辑。因为他们几个的存在,《橄榄树》的诗歌稿件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准,可以说它对中文文学的网上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也是相当寂寞的,直到1***年,尤其是2000年,它才有了更多的自己的同道。我想在这里对《橄榄树》这个寂寞的先行者着重表达一下心中诚挚的敬意。
最早的中文诗歌网站是什么时候创办的,我手头缺少这方面的资料,我想最早的萌芽也许是诞生在某个大学教育网或者商业网络公司的一个简单的BBS诗歌讨论区,大陆各大学早期的BBS诗歌讨论区中,1***年或者是1**6年创办的清华大学《水木清华》诗歌讨论区,当时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名望、其他大学的《华南木棉》、《饮水思源》、《白山黑水》、《日月光华》、《逸仙时空》、《白云黄鹤》、《一塌糊涂》等,在大学生中也拥有很强的号召力,而像《新浪·读书沙龙、艺术长廊》、《网易·诗人的灵感、开卷有益》、《榕树下》、《清韵》等商业网站以及各省市邮电系统的信息港诗歌讨论区,也都有很多的拥趸,具有比较大的影响。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都还不是单纯的诗歌网站。亦或者是某一个简陋的从商业网站申请到免费空间的个人诗歌主页?我们真要在互联网的大海中捞一根绣花针了,像比较有特点的《盒子里的沙》、《暗地病孩子》等都是1**8年开通的,前者是网友初相遇的个人诗歌主页,后者的内容比较广泛,除了诗歌,还有其他文学艺术门类,比如散文、音乐等。根据浏览的经验以及中文互联网初期的发展状况,最早的中国诗歌网站也很有可能是在台湾产生的。有关台湾诗人杨平主持的《双子星》网站初期创建的情况,我的了解很有限。根据1**8年6月出版的《双子星人文诗刊·网路诗专辑》中提供的资料说:“上《双子星》的网友自去夏六月至今(四月下旬),已逾两万人次……”(杨平《午夜絮语》),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双子星》诗歌网站开通于1***年6月。这一期专辑共收入Slow Hand、咪咪、夜驹等*1位台湾诗人的介绍和发表于互联网上的诗歌作品,像鲸向海发表于《李白广场》的《实验定风波》,对苏轼的作品《定风波》做了新的演绎,很有特色。《新诗通讯站》(*浏览器的广泛使用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人气也有了更大的提高。
021yin.com),它是从久负盛名的《重庆文学》网站衍生出来的,它最初用的是虚拟域名,比起很多一开始只做免费论坛或者免费个人主页的站点来说,它的技术起点是比较高的,而且内容要丰富得多。其中,由内地各省十几个诗人任编委的《界限诗刊》,是传统媒质诗刊在网上的延续。《界限诗刊》还出了英文版,这为中文诗歌的对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它的藏诗楼、诗人照片收藏、民刊资料收藏也很有特色,具有较高的资料、文献价值。《界限》的开通,对中文互联网诗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它主办的“汇银诗歌奖”和“柔刚诗歌奖”,对于一向缺少扶助的诗人来说,是个鼓励。它的设置本身在网上也是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最近这届获奖的诗人是蒋浩、杨键和王敖。其中现在美国读比较文学的王敖在互联网上是非常活跃的,据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他在2000年《诗生活》的发帖量就达到了千帖以上,是个惊人的数字。
021yin.com)开通了。它每月*日定期出版《诗生活月刊》(前任主持:高草,现任主编:十红一灰,副主编:赵霞、666)。《诗人专栏》、《评论家专栏》里面有王家新、张曙光、孙文波、陈东东、郑单衣、西渡、侯马、蔡天新、宋晓贤、吴晨骏、杨小滨、马永波、林木、周伟弛、唐丹鸿等60多位当代活跃的诗人,崔卫平、张柠、敬文东、张闳等当代诗歌评论家,此外,严力、朱大可、曾宏、普珉、黄灿然、丁丽英、徐江、周瓒等*0余位诗人、评论家的专栏正在制作中。诗生活通讯社是受黑通社启发而成立的第一家互联网诗歌新闻通讯社。2000年,《诗生活论坛》成了中文互联网最热闹,人气最旺盛的诗歌论坛之一,截止到2000年12月中旬的统计,已有*00多位作者在论坛上发表了*600多首(组)诗作。这和版主高草、王敖、天骄、白玉苦瓜,驻站诗人森子、李元胜(请原谅我起的这个“驻站诗人”的名字,像个挂单的:)),《诗观点》主谈诗人胡续冬、沈浩波、马骅、姜涛、敬文东的工作分不开。
021yin.com)去看看,那里收藏着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的很多好东东。可以说《灵石岛》是网上最富盛名的诗歌仓库之一,它出版有网刊《灵石岛周刊》等,每周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各类诗歌精品。它的创办者灵石(李永毅),现在是北师大外语系在读的博士生。他虽然长得又黑又瘦,但他却独自一人建设了如此庞大的灵石岛。灵石岛不像其他的网站拥有BBS,人声鼎沸的。这里更像一间幽静的阅览室,网友们在这里静悄悄地出没,汲取着诗歌的营养。灵石的哥哥李永刚也是中文互联网上让人尊敬的建设者,他创办的《思想的境界》网站在我国知识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从李氏兄弟身上,我看到默默奉献这个词的形成过程,而在互联网上像他们这样的建设者还有很多很多。
021yin.com/bbs/**0*/)当之无愧。它的前身是诗人南人的个人主页,后来这里成了北师大青年诗人的聚集地,而现为它是著名的“下半身”诗歌写作团体的大本营。里面活跃着沈浩波、朵渔、巫昂、尹丽川等诗人,他们从“*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概念中脱颖而出,提出了自己的“下半身”主张,找到了具体的实践目标。当“下半身”刚出现的时候,在《诗江湖论坛》和《诗生活论坛》等地就出现了“砸砖”和“捍卫”这样的BBS典型景象,有的网友认为这些诗人倡导的“下半身”理论根基薄弱,有的网友认为他们有“做秀”的成分,有的网友认为这是大胆的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突破。虽然对他们的了解很有限,但我个人还是以为作为一种写作主张和写作实践,“下半身”都可以引起我们对诗歌的思考,不管是诗学意义上的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这种“砸砖”和“捍卫”现象的存在意味着互联网的自由的存在,而自由研讨对于所有诗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而自由的衍生物“灌水”(指互联网上无关的或者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字)是无法避免的,它有趣味性,但也给网络建设者提出了如何管理的问题。
021yin.com),实际上是个综合性的文学频道,它里面的诗歌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在“诗网恢恢”的栏目里,不仅包揽了北大等在校诗人的作品,还广泛搜集了国内外最新的诗歌思潮与原创作品,它的专题也做得很有特色,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它严肃而不乏活泼的因素吸引了很多网友。这和诗人胡续冬、马骅、冷霜的参与有着重要的关系。和其他诗歌网站不同的是,“大讲堂”是商业性的教育网站《北大在线》的一部分,它有资金、设施和人才的优势,这对它的发展很有利。它的不利处也在于此,因为它很容易受到决策人经济方面考虑的影响,不像《界限》、《诗生活》等网站纯是为诗歌而生的,正如一个资深网友说的,“大讲堂”能够走多远还需要继续观察。但是我还是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商业网站或者是互联网公司能像《北大在线》一样独具慧眼为中文诗歌做出自己的贡献。
021yin.com/bbs/2*4*/),是个以BBS为主的诗歌网页。2000年8月,创办者诗人吕叶成功地在湖南衡阳举办了中国南岳“*0年代汉语诗歌研究论坛”,那次论坛参加者中有很多当代活跃的诗人,他们的发言为《锋刃论坛》增添了珍贵的网络资源,而在网上发布的有关研讨的文本资料为当代汉语诗歌思潮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00年比较活跃的诗歌网站或者网页还有很多,比如《终点》,它是诗人范想创办的严肃的诗歌网站,它的网刊编辑质量也是比较高的,现在已经出版了《拉金》、《阿胥伯利》等专号。《八千里路》、《东方古卷》是诗人阿九创办的诗歌、文化论坛,是个寂静的朋友式的交流场所。《逻各斯》是诗人一行创办的带有学院色彩的个人主页。《老丫诗歌读本》是诗人普珉主持的很有魅力的留言板,里面很多诗歌资料弥足珍贵。《穆旦:新诗的终点》(学者枯荷听雨生主持),不仅是个严肃的学术网站,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还是为一个已逝诗人设立的研究性诗歌网站。《中国诗人》里聚集了很多活跃在网络上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
还有一些诗歌网站、网页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诗路》、《甜卡车》(诗人康城创办)、《射门诗社》、《伊甸园诗歌》、《非马个人主页》、《声音》、《东方诗人》、《诗王国》、《死亡诗社》、《蒲公英现代诗歌》、《守望者》(诗人任知等创办)等都是互联网上知名的诗歌网站或网页。《大学生诗歌论坛》(诗人欧亚、阿丝创办)、《扬子鳄文学论坛》(诗人刘春创办)、《外省论坛》(诗人简单创办)、《指点江山论坛》(诗人伊沙、崔恕创办)、《诗歌引擎》(诗歌评论家席云舒创办)、《存在论坛》(诗人何求等主持)、《吉印通诗坛》(诗人象皮等主持)、《蓝亭艺坛》(诗人蓝亭创办)等都是互联网上知名的诗歌论坛(BBS),和各大学诗歌BBS、商业网站诗歌BBS相映成辉。《今天》、《阵地》(诗人森子主持)、《小杂志》(诗人林木、孙文波主持)、《新大陆诗刊》(诗人陈吉印通主持)、《星星诗刊》等都是知名的传统媒质诗刊,它们如今都有了自己的网络版。2001年初刚刚创办的《橡皮吧》(诗人乌青、竖等创办)、《倾向》(诗人贝岭、杜家祁创办)、《中间论坛》(诗人林苑中、李樯、朱庆和等主持)等诗歌网站也迅速在互联网上崛起,并渐渐获得了影响。《新思想档案》(诗歌评论家朱大可等主持)、《新语丝》(著名网人方舟子主持)等海外综合性站点,涉及诗歌的部分也具有相当的质量。
从《界限》、《灵石岛》、《诗生活》、《诗江湖》开始,2000年成了中国诗歌网站发展最快的一年,有很多新网站创办,并有了较大的影响,套用俗语,真可谓是“雨后春笋”。因为篇幅,因为视野,我只能介绍其中一小部分,还请大家原谅。据我了解到的不完全的数字,中文的诗歌网站、网页、BBS、专栏等等在2000年已经达到1万个以上,如果把它们都一一列举下来,我想足可以编成一本《中文互联网诗歌站点指南》一类的手册。这里其他没说到的诗歌网站,我个人表示歉意,也同时向你们表示敬意,因为你们的努力也是中文互联网诗歌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网友对1万以上这个数字很吃惊,而我在一家美国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报道:根据互联网搜索引擎Lycos,美国诗歌网站在1***年所有搜索项目中受欢迎程度居第8位。Lycos还列出了228400多个诗歌站点。美国诗人学会行政主任比尔·沃兹沃斯在2000年4月美国全国诗歌月上解释说:“可能互联网是诗歌普及化发展过程中最有戏剧性的一个例证。”(消息来源《今日美国》)这么一比,中文诗歌网站的质量尤其是技术保障还是落后的,无论是自身规模,数量,还是网页设计,还是域名级别。《诗生活》是中文互联网第一个拥有独立国际域名和独立服务器的非商业性的诗歌网站,而不少的诗歌网站用的是虚拟域名,或者是向商业网站申请的免费空间,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免费论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诗歌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比如《诗江湖》因为免费论坛的空间小、访问者的数量大而申请了备用论坛,《灵石岛》因为资源占用空间大而不得不取消了论坛。技术支持、硬件设施和部分必要的投资将是中文互联网诗歌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在网站模式、网站设计等方面具有独创性的网站还是少数,像《诗生活》创立的诗人专栏、评论家专栏和驻站诗人等模式被很多诗歌网站所借鉴,从技术上说,它的诗生活论坛也是国内诗歌网站论坛中基于WEB页面的第一个。《橡皮吧》的网站设计精细独到,可以说是目前诗歌网站中设计水平最高者之一。《界限》的诗人图片库模式、《诗人救护车》的慈善救助模式、《诗艺频道》的Flash制作模式等都给诗歌网站的主办者们提供了很大的启发。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在OICQ上聊天,说起办诗歌网站的艰难,我说,热情是目前诗歌网站得以存活和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如果以后还想要有更大的发展,资金将是所有诗歌网站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网站硬件建设和技术保障等问题实际上也都是资金问题。可以说这些严峻的问题已经摆在所有诗歌网站建设者们的面前了,仅仅靠热情是不够的。
在1***年*月福建武夷山举行的“现代汉诗研讨会”上,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杜国清提交了名为《网路诗学:二十世纪汉诗展望》(原载《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作家出版社1**8年版)的论文,这是最早涉及到互联网中文诗歌的学术论文。在文中,杜国清非常有远见地提出:“由于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网路(Internet)势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因而可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国际网路诗学(Internet Poetics)。”接着,他“从创作、构思、想象、意象、象征等方面探讨了网路诗学一些特殊性格和诗的效用。”(王光明语)虽然杜国清对互联网中文诗歌形态的探讨处于笼统和粗疏的阶段,许多方面还显得陌生,更多方面还有待于深入了解和思考,但他这次探讨的起点要远远高于内地许多还处于社会学层面的关于“网络文学”的讨论,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的开始。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有关互联网给文学尤其是诗歌带来的变化等问题。我一向不赞成网络文学这样的提法,也不赞成网络诗歌的提法,我觉得作为一个概念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它和诗歌是平行的概念,那是违背常识的、根本不能成立的事情。不能因为到了互联网上,诗歌就成了另外的东西,标准也跟着变了。诗歌的标准还是诗歌的标准,变化的只是诗歌的形态。如果它是从属于诗歌概念的概念,那么它也是不准确的,因为网络本身是什么呢?它赋予了诗歌以什么样的新标志和新特征呢?如果把它命名为“网络体诗歌”似乎准确了一些,它至少点出了所谓的网络诗歌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或者说形态上的巨大变化。现在许多“网络诗歌”运用的还是传统媒质上刊布的那种诗歌形态,这就说明这种变化还是传播方式和刊载媒质的变化,还不是本质性的。况且这些大量的在网上刊载、传播的作品质量还是比较幼稚的,它们还仅仅是个开始,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磨练(尤其要培养节制能力,不要滥用自由写作权利、不要追求过度快感,要具备起码的艺术修养等等),这和诗人上网的数量少以及网络自身培养的诗人还处于发育期有关。许多评论家对互联网上的诗歌持有异议大多数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对网络自由初期鱼目混杂、多元话语嘈杂的状况感到陌生或者不太习惯。现在这种状况也正在静悄悄的改变之中,很多人从方便、快捷(比如聊天、游戏、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的角度入手正在逐步适应互联网,对互联网诗歌的认识同时也在进一步的提高、加深之中。
那么互联网究竟给了诗歌什么样的独有的写作方式和作品形态呢?我个人认为超级链接体诗歌和多媒体诗歌将是一个时期内“网络体诗歌”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过早地建立“互联网诗学”显得不太现实,因为有效文本才刚刚开始自己的构建旅程。
互联网的诗歌形式革命甚至是形态革命到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我相信在这方面(多媒体诗歌写作、超级链接体诗歌写作等),互联网将给诗歌带来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它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革命已经非常明显了(很多评论家和网络界人士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撰写了大量的肯定互联网的文章和评论)。因为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不必经过出版机构、印刷机构而能比较自由地书写个人话语了,每个人都有发表诗歌作品的权利了(当然也有发表垃圾的权利——但能不能吸引住网虫的眼球,那就是网虫选择的权利了)和被阅读的可能了,打破了传统媒质诗歌载体编辑和传播的单一结构以及垄断性的地位。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诗歌作品形态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本质性的变化——这比起社会学层面的讨论有了更大的进步,已经具备了诗学的意义。相关的互联网中文诗歌具体的实践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诗歌界最重要的最富有建设性的工作之一。
评论家王一川对超级链接文本有过较为精确的说明和深刻的阐述:“‘超级文本’(hypertext)原指在计算机视窗体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互连接的数据系统。而应用到文学中,所谓超级文本文学则指如下一种特殊情形:一个文学文本的创作总是来源于对其他文本资源的阅读。网络正是一个巨大的多重或超级文本系统,它向作者和读者源源不断地供给文学资源。这个超级文本的一个基本特点,正是链式结构。你在键盘上敲击一个词语,这超级文本链条可能会向你显示几个或几十个相近或类似词语供你选择,使你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大大拓展;你在写作或编辑一个文本时,它可能会共时地向你显示呈链状或树状分布的一大群不同文本,导致众多文本在一个文本中的聚集。于是,你写作的哪怕只有一个文本,它本身就可能具有或包含着更大的‘超级文本’,从而具有一种超级文本特点,丰富读者的阅读。这表明,超级文本文学可以突破通常文学文本的线性结构而呈现链性特征,体现出网络时代的文学特有的文本资源丰富性、文本多义性和阅读开放性。这一点也恰好可以同当今文论界时髦的‘intertextuality’(互文本性)之类术语相应和,这决不是简单的巧合。”紧接着,王一川指出:“但是,超级文本文学所具有的所谓文本资源丰富性,文本多义性和阅读开放性如果仅仅出于网上随机选择、提取或组合,或者字典辞书式的资料堆积,而不是来自独特的精神创造,那它就极可能是苍白无力的文本拼贴,由此也就不大可能产生出真正伟大的文学了。”(以上引文均出自王一川《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原载2000年《大家》,转引自《诗生活论坛》) 王一川这种忧虑,正是网上“口水诗歌”、“随机诗歌”等“垃圾文本”产生的根源,这也正是互联网建造的一个花里胡哨的仙境/陷阱,一个同音词的两面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但是网上“垃圾诗歌”和网下“垃圾诗歌”的存在状况是一样的,都是不可能避免的,也不足为奇。关键是自由初期的说话欲、表达欲过于强烈,快感攫取的轻易程度,使这些诗歌垃圾制作者们与固有的专业的诗歌标准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只有极少的一些尚须要认定的成分有修改这种标准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适应性、文学力量在互联网上的加强,诗歌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将逐渐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许多专业诗歌网站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出现正是这样一个清澈过程的开始。
现在在互联网上已有很多网站采用了多媒体和超级链接方式,但用于诗歌作品制作的,还比较少见,比如《诗艺频道》(于洛生等多人合作)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诗歌MTV,为诗配上了活动的画面。我从去年开始进行超级链接体诗歌作品《显微镜》的写作实验,对超级链接体诗歌有一些具体的感受。它不仅需要写作者具有诗歌写作技术的基础,还需要具有网络技术的基础,这两个基础达到一定水准和一定的和谐程度才有可能写出比较完整的网络体诗歌作品。而多媒体诗歌将面临着更多的网络技术问题,比如页面设计、图片处理、声音文件处理、图像处理(Frontpage,Photoshop,Mp*,JAVA以及数据库技术等)等等,涉及到目前网络技术的各个领域。同时,诗歌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等将发生比从前更密切的关系,尤其现代美术领域中的观念艺术、视像艺术、装置艺术等门类,澳大利亚的库尔特·布雷里顿也指出:“赛博诗歌(cyberpoetry)更像是一个装置或事件,而不是蚀刻在金属上或印刷在纸张上的一部文献。”同时,布雷里顿还指出了网络体诗歌观念上的渊源,“这些理念并不新,或者说在数码王国并不稀奇。早期的现代主义诗人马拉美,未来派和达达主义的艺术家马里内蒂、卡罗·卡拉和加柯莫·巴拉等人都曾构想过‘众辞喧哗’(noise-words)的情景。”(以上引文均出自《作为一种印刷术的赛博诗学》CyberPoetics of Typography罗池译,原载《诗生活论坛》)因此网络体诗歌要求互联网时代的诗人除了文本制作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高超的网络技术和美术设计能力。这对诗人个人的综合能力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当然,这个问题对大多数未来的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诗歌写作者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将来网上的诗人和网下的诗人将是同一些人,而且网络技术也将成为普遍的技术,和我们敲击键盘或者下载软件、收发电子信件一样容易。但就目前过渡的或者初期的发展状况来说,合作可能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诗人提供文本(他必须对网络技术自身所达到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认识),工艺美术师提供设计,网络工程师提供技术制作等,这样产生的多媒体诗歌将给接受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或者观众)同时提供更多元的视听享受,如诗歌MTV,活动图象、诗人朗诵的声音等等。
这种“网络体诗歌”只是一种新形态的诗歌,并不能取代传统诗歌形态,因为有的诗人仍旧会采用传统诗歌形态写作,至于谁是主流谁是支脉现在则无法预言,况且网络体诗歌还可以将它的核心——文本还原成传统诗歌形态,当然它和网络体诗歌给人的享受形式是不同的。网络体诗歌和传统媒体诗歌一样是大众化的诗歌形态,只不过,前者的制作人群、传播范围将更大,并且具备后者没有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这和现在的“电视诗歌”有本质的区别,电视诗歌仅仅是传播媒质的变化。对于网络体诗歌来说,多媒体只是技术服务者,诗歌才是永恒的核心。或者说多媒体是诗歌新的特殊的句法,它不能够越过诗歌的界限,如果它越过了诗歌,它就不属于诗歌而是另外的东西了,这里面存在的界限是严格而且清晰的。到目前为止,从传播、互动等技术角度说,互联网是诗歌之国找到的最远的边疆。
这本诗选中的作品基本上是传统诗歌形态的作品,它与传统媒质诗歌作品不同的是,它们全都流布在互联网上,有的是在线写出的,保留了创作时的原始样貌,没有网下写作的停顿期和修改期,有的作品在互动的过程中有了一些变动,因而出现了一首诗有不同版本的情况。而一些诗人是直接在网上成长起来的,如666、唐不遇、小西、竖、查理、May*1(徐晨亮)、欧阳斌、夏至、lonelypig、赵霞、蓝亭、忘了、一行、晶晶白骨精、许多、乌青、饭饭、象皮、剑枫、初相遇、王晓渔、蓝猫、罗池、拉家渡、胡不归、欧亚、简单等,他们没有网下那些诗人成长期的经历和更多的社会历史的传承问题,他们更加自由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方式,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的价值取向,给互联网中文诗歌制造了未来的幻象。而一些在网下就已成名的诗人对互联网上“出生”的诗人起到了启蒙、影响、引导、推动、教育等作用,同时由于自由和开放性的获得自己的创作也在网上显示了新的活力。他们这些入选作品严格说来都不是“网络体诗歌”,仍旧是“文本体诗歌”。这本传统媒质诗选以重要的诗歌网站为基本编辑单元,和其他“网络诗选”的编辑体例有很大不同,有较高的资料、文献价值。所选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在互联网上也是比较突出的。
2001/1/20/1:21——2/14/*:4*
(本文为重庆出版社即出《诗歌的界限——网上现代诗选》序)
原载《诗探索》2001年1-2期合刊(天津社科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