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视角乱弹“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
匆匆写就,很粗糙。抛砖引玉!
几个矛盾:道德主义思想与效用主义思想的冲突;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冲突;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管理的冲突。
1、道德主义思想与效用主义思想的冲突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在文明形态上是农耕文明,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释道思想构筑了一整套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以德治国”始终是其政治理想的主线,即使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或者利益冲突,强调的也是“皇权宣威”“师出有名”这样的思想,并不是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通俗讲就是“面子”至上。“家国一体”使这种道德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中国人,并成为一种牢固的思想传统。
民国时期是对儒家思想武装的农耕文明支撑的封建专制社会形态的“破”的阶段,是过渡性的。
新中国虽然建立了某种超民族文化传统之上的意识形态,但政治上的理想主义仍属于道德主义范畴,仍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主义的效用主义,典型事例就是巨资对外援助几乎不带附加政治或者经济条件,与持同样政治意识形态的苏联对外援助必定附加条件的国家利益至上迥然不同!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为手段,政治调整,思想、经济、文化开放,使社会发生空前的变化!是与新类型的经济活动配套思想“立”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对社会成员从道德主义思想转化到效用主义的思想也提出了调整的要求!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不少意识到这种社会生存要求的社会成员调整了自己,思想上完成了道德主义到效用主义的转型!从而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找到的自己的合理定位!
简而言之,作为活在当下的教师,抛掉一些过时或者迂腐甚至是自欺欺人的道德主义观念,学会精明地从效用主义角度考量并调整改善自身的经济境况非常非常的重要!
(一部分失败感强烈的教师在利益受损时,总是拿着道德主义吉印通站在道德高处为自己的失败辩护或者指责他人。一旦个人利益得到满足,马上换一张面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实际上认真分析,这部分人不见得道德多么高尚,只是在技术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守旧惰性,处理人际能力低下,社会阅历浅薄视野狭窄,知识技能单一和低质的问题,甚至有些人自己并不清楚自身人格心理存在某种障碍,特别是偏执)
2、经济发展的波动与社会管理的冲突
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经常出现不平衡状态。西方世界*00百年左右时间才完成传统社会到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中国从辛亥革命以降是100年,真正克服各种困扰和束缚,从**年的改革开放算起,完全实现高速发展的时间才*0几年(精确表述是*2年以来的20年)。中国现代化发展之困难是很难想想的(人口庞大、山地为主使基础设施投入巨大、除煤之外的重要矿产资源严重不足、可耕地总量比印度还少、孤立的儒家文明体系往往在国际利益冲突上被盎格鲁——撒克逊联盟围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垄断等),发展压力是空前巨大的!国家前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主要的基础性经济和社会建设,解决有无与大小的问题,上规模,做大蛋糕!
当规模做大之后,效率问题就成为主要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关于经济的规模向效益转型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一般来讲,拉动经济主要是依靠投资、出口和扩大内需。在中国经济重大转型期,遇到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产能过剩与国际需求严重不足导致经济发生较大的困难。在艰难的调整过程中,各方经济利益受到压力,各方基于经济方面感受的惯性,一方面要求提高了(无房不嫁就是个例子),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放缓了,进而对政府的指责加多,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那些负面的问题是否符合道德与法制要求,这里不便多说。但是以庸俗角度看,这是否也是创造经济奇迹的代价呢?
对于社会管理的问题还不明白的话,可以简单做一个比较,以小见大,那就是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在各班级竞争压力下,教师感觉需要无条件的权威才能有效管理,个别时候教师教育出现错误,容不得学生辩解,学生数量众多的话,个别教育往往流于口号,教育教学管理抓大放小(作业往往没有分类布置),以分数为学生主要评价手段(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学生家长为了获得额外关照,请客送礼,教学之外琐碎的但是又是必须的事情一大堆………!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负面看法正是来源于这些,可以对照一下再回头思考社会管理的问题!
*、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冲突
社会财富是一个常量,社会财富如何合理地分配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在良好的市场经济社会,“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但也要适时地微调。
经济越发展,社会分工就越精细,社会各系统相互依存更为密切。不同的行业和阶层出于自身利益,肯定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都希望利益最大化。在理想主义的高处,各社会分工都是重要的,平等的。但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具体管理操作上,在经济领域,利益的分配大多数是以劳动的实际市场价值来考量的。也就是市场机制决定劳动的市场价格!
对于非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收益(比如教师行业),因为其劳动效益主要体现在远期,所以,管理者一般根据劳动就业供求关系和当地基本的物价指数对教师工资做一些基本的设定,但是在经济通胀阶段,对教师工资的调整工作出现滞后;另一方面,管理者为了便于管理和分配,有时不得不采用副作用较大的“绩效”来考量!也往往产生诸多矛盾,管理者经常成为矛盾的中心。从“交换理论”看问题,把教师工资的调整滞后看作管理者恶意行为,很显然在逻辑上无法成立,之所以短期出现问题,核心问题就是地方债务问题。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在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各种法制、行政制度、文化等发育仍未成熟的中国,指责者如果处于管理者的位置,他能够保证自己不顾客观条件的局限,能完全公平公正地实现利益的分配吗?抛开技术性的管理难题,能够做到超越自身利益来做出诀择吗?
教师职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在改革开放后的不同时期,与其他系统一样都面临着改革的洗礼,在总投入及人员待遇方面出现几次起伏。其实,大幅改制的国有企业、国防投入、三农问题等各个系统,在这个期间都遇到与教师系统一样的难题!他们甚至在某个阶段付出的代价比教师系统更高!社会财富常量和共同的消费市场前提下,这个子系统受益多点,往往就会导致另一子系统受益少一点(**年教师大幅加薪使其他行业觉得不平衡)!因此,站在宏观高度,跳出狭隘的子系统利益出发点,超越本位主义,就能够比较清楚了解中小学教师待遇所面临的问题实质!
“市场不相信眼泪”。就个人而言,择业开放的时代,应该根据现实和自身所预计的未来,做出自己的择业或发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