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日月
纸 上 日 月
世上的读书人,与“纸”都有不解之缘。你与文字打交道,其实也就是与“纸”打交道。你每日翻阅的报刊、书籍,是纸的印刷物;你案桌上写作用的稿笺,更是纸的物品。古人悬梁刺股,青灯黄卷,那手中捧的“黄卷”自然是“纸”的书卷。现代人大大进步了,墨和砚早已不用,甚至免去了笔写之累,用上了神奇的电脑,传统的“文房四宝”省去了三样,却还是离不开“纸”。用电脑也还得配上打印机,铺上纸,方能输出整齐的“白纸黑字”。说到底,我们与“纸”仍须臾不能分离。
今天,就连小学生们都知道,纸是吉印通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和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奉献给整个人类并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技术成果。一般而言,人们都把纸的诞生归功于东汉的蔡伦。其实,早在这位聪明的湖南人降生之前,纸已经在中国诞生了。文献记载的且不说,仅现代考古学家有发掘实物为证的,就有西汉武帝时期的“灞桥纸”。不过,那时的纸还很粗陋,只能称之为纸的雏形。到了蔡伦生活的东汉年代,他对原始的造纸术加以改进完善,尤其是大大开拓丰富了造纸的原料,方才使得纸的生产进入规模化阶段。也正是有了这种规模化的生产,方才使纸具有了真正的实用性。稍后的魏晋,人们用纸书写已成风尚,“洛阳纸贵”说的就是西晋文学家左思写成《三都赋》后,由于文章优美,言辞绚烂,一时间人们竞相传抄,竟使得洛阳的纸张价格上涨。
我们知道,祖先们最早是在龟甲上镌刻文字的,后来发明了竹简和木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文字的记载方式由“镌刻”一改为“书写”了。但这还是太麻烦。零散的竹简和木牍要用绳子一片一片串起来,捆扎成册,这不仅太重太沉,携带也十分不方便。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人要借“一册”书,绝不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揣在怀里就走,而必须预先准备一副担子或小推车来装这“一册”书。古话说“学富五车”,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要读完“五车”的书,才能算作有学问。且不说光是搬弄那“五车”的简牍,就已是十分繁重的“体力劳动”,即便读了至多相当于我们今天一二十本书的“五车”书,就能算有学问吗?因此,“学富五车”这个成语让我们想到的是,纸诞生前,读书人是很辛苦的,必须先干“体力劳动”然后再来研究学问,而“学问”实际上又少得可怜。再后来有了缣帛,这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作为文字信息的物资载体自然比竹简、木牍方便,但因制作成本太高,普及无疑很困难。直到实用性的纸的诞生,人们才摆脱了读书、著述中繁重的“体力劳动”。
公元六世纪,造纸术开始传入越南、高丽、日本,嗣后又传入阿拉伯地区。“蔡伦纸”诞生一千年后,西方国家才开始造纸。至十六世纪,纸张方才流行欧洲。而在此之前,欧洲人用的是“羊皮纸”。据说,一本《圣经》的用纸,就需要三百多张羊皮。今天我们听来,这真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我想,欧洲的羊们,真该为中国造纸术的传入而大大欢呼!此言虽是一噱,但话说回来,中国的造纸术对整个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评估都不算过分。无怪乎一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西方学者德克#8226;卜德要说:“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造纸术日臻完善。由于地域、原料、制作工艺以及人们需求的不同,纸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著名文物鉴赏家邓之诚先生在《骨董琐记》中说:
造纸始于蔡伦,有网纸、麻纸,徒传其名。晋有子邑纸、侧理纸、茧纸,日本有松皮纸,大秦有蜜香纸,高丽有蛮纸,扶桑国有芨皮纸,江南有竹纸、楮皮纸、黟县凝霜纸,浙江有麦麸稻杆纸,吴有由拳纸、剡溪小等月面松纹纸。唐有短白帘硬黄纸、粉蜡纸、布纸、藤角纸、麻纸、桑皮纸、桑根纸、鸡林纸、苔纸、建中女儿青纸、卵纸。南唐会府纸、澄心堂纸。宋有张永自造纸、藤白纸、砑光小本纸、蜡黄藏经笺、白经笺、鹄白纸、白玉版匹纸、茧纸。元有黄麻纸、铅山奏本纸、常山榜纸、英山榜纸、上虞大笺纸,皆可传百世。明时大内白笺、磁青纸、高丽茧纸、皮纸、新安玉笺、松江潭笺、观音帘匹纸,皆可珍。
邓先生例举的这些林林总总的纸品,我们今天当然是见不到了。但光闻其名,就可以想见这些纸的模样好处。如著名的“澄心堂纸”,乃是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御用纸。这位喜好“风花雪月”的风流小皇帝,玩政治不内行,玩艺术玩文学却是大家,“澄心堂”大约就是他某个御书房的斋名,用来做了纸名,可见他对用纸的重视。传说这种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后人云:“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真可谓价值连城。我国传统书法瑰宝“淳化帖”相传就是用这种纸所拓。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撰《五代史》,据说也是用这种纸。风流的李后主做皇帝不合格,在北宋大兵压境的情势下被迫下野投降,他在《破阵子》一词中说:“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我想,这结局几乎是一种必然。谁让你不好好去管国家大事,却在书画用纸上精益求精呢?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从今天的角度看,他毕竟为中吉印通化添砖加瓦,作出了贡献,为我们留下了流芳百世的“澄心堂纸”。
邓先生例举的这些纸品,只说到了明代。清代以后,书画用纸基本上成了宣纸的一统天下。宣纸原产于唐宣州泾县,故名“宣纸”。唐以后,历经千百年,许多地方都生产宣纸了,故而以产地命名的这种纸已不再囿于产地的局限,而成为一种纸的品名。现在,我们说到书画用纸,更是一概称之为“宣纸”。我幼年时曾在闽西待过,那里也出产宣纸。记得小时候曾跟一位民间画家学过几笔山水花卉,用的就是当地产的宣纸。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幼年时学画的兴趣如今早已没了踪影,但总算是与“宣纸”有过一段缘。后来忙于衣食生计,一直没有机会再与宣纸亲近。不用说作画,就是用毛笔写字,也与鸡爪狗蹄印出来的“竹叶梅花”无异,真正是“惨不忍睹”。但这并不妨碍我仍心仪好的纸品。譬如薛涛浣花笺的“芳容”,我们今天是无缘得见了,但不妨让它存在于我们的美好想象中。有一回妻子上北京,交待她买的唯一东西就是“荣宝斋”的竖行笺纸。虽然用不上它,但为的就是看着欢喜。若深究下去,这大概就是出于蛰伏于心底的“纸的情结”吧。
今天,纸的用途早已不再局限于书写、印刷,但承载文字信息仍是它最主要的功能。比如我的这篇文字,在电脑中写好了,要让电脑先生吐出来,就得先给打印机小姐喂纸。当然,这纸已不再是宣纸、毛边纸,而是——
A4
回眸纸的变迁,实际上就是读一部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史。其实,每一位读书人不知不觉的,都在纸上日月中倘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