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上海 星火初燃——南昌路100弄2号
一百多年前,渔阳里在法租界建成,一头连着淮海中路(原霞飞路),一头连着南昌路(原环龙路),贯穿南北,靠近淮海中路的一段街坊被称为新渔阳里,靠近南昌路的一段街坊则被称为老渔阳里,红色星火就在这老渔阳里的一栋石库门楼里悠悠燃起。
从雁荡路口沿着高大茂盛的梧桐树道往西走约一百米,一路老式里弄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一块“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铭牌静静矗立在南昌路100弄2号。一个世纪前,这里的门牌还是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这里选择了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创世纪地铸就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
外墙上铭牌上有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我们看到了建筑里的发生故事和传奇,这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新青年》编辑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出版刊物,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这里也是第一个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在这里提出了“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的革命目标,推动了各地早期组织的建立。这里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孵化地,为党储备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后备力量。这里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发起地,是当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
老渔阳里2号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私房。这是一幢坐北朝南双开间的老式两层石库门楼房。陈独秀租下后,楼下客堂会客,旁边厢房是《新青年》编辑部,楼上厢房是陈独秀的卧室,统楼是他的书房,亭子间是当时《共产党》月刊(由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的编辑室。精致的雕花门头、黑漆实木大门、清水平缝砖墙、石板台阶天井、暗红挂落门窗,带我们回到了百年前的荣光。推开黑漆实木大门,穿过石板台阶天井,就是陈独秀的会客室。客堂间醒目位置挂了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因为那时陈独秀太忙了,而拜访者又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门槛,因此有了这个“十五分钟为限”的友情提醒。小黑板下摆着一把皮面靠背摇椅,目光落在这把摇椅上,西装革履、仪态文雅、待人随和的陈独秀,和一批批年轻人们谈天说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陈独秀入住以后,这里很快成为中国第一批共产党人聚会、学习和交流马克思主义,从而孕育发起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场所。同时,在陈独秀的影响下,很多早期的共产党人都是在此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
这是一栋有力量的老房子。近百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如惊雷、似闪电,划破漫漫长夜,唤醒沉睡的人们,在南昌路,遇见《新青年》,感受油墨清香传递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