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进阶手册!成为交互设计师两年后的经验总结(转载)
毕业后加入百度成为一名交互设计师已经整整两年了,这里把一些想法体会,工作职场的相关经历写下来,以供新人参考。
最早接触交互设计时觉得学交互设计非常酷炫,例如像钢铁侠里的贾维斯系统、机动武斗传G里的战斗系统都和人机交互有关,iOS上一些碉堡的动效也与交互有关,最后慢慢觉得世界万物都与交互有关,无论人,信息和物体都可以和人进行交流互动。当时在大学学计算机的缘故,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自己喜欢的设计,渐渐对交互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果说理想是要做高大上酷炫屌炸天的设计,那么工作后的交互设计与理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现在我来讲一讲这一年我是怎样工作和成长的:
项目一步一步来
入职后我加入了手机百度产品线。手机百度是拥有6亿用户,DAU(每天活跃用户)曾达到1亿的怪兽型平台,交互设计师最多达到10人,每个人都会有各自负责的模块,如框架、视频、小说、生活服务、社交等等,分工非常细。
刚工作前2个月就只负责一个非常小的体验细节——分享回流规范设计,主要是梳理现在应用回流的痛点并优化。估计每一位设计师都会觉得自己有独自做一款产品的设计能力,当然,也包括我,所以当时最大感受是真的大材小用,好无聊!
工作后不断不断向领导要活,9月份同事由于休假把相关项目成长体系(为手机百度用户建立一套积分出入系统)Backup给我,这项目后面成为了我主要负责的模块之一,经历过一期积分商城的建设和二期成长体系和积分商城的融合迭代后,现在也准备迎来第三期迭代(项目还没出来是不能说的)。
今年2月份百度和微软签订了相关协议需要在Win 10平台上线百度搜索相关应用,这是一个从0到1的设计挑战,需要考虑PC,PAD和Phone的规范和兼容性,我和另外一名交互设计师参与了相关设计,在1.0版本上线后,由于同事工作变动的原因,后续版本迭代目前主要由我来负责。
除了以上项目,其他参加过的其他项目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一开始只做一丢丢设计到现在项目经历越来越多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沉下心来但又不能甘于现状。沉下心来是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这个模块是你的就要把它做好,即使一期二期还没做到最好,通过版本迭代的形式慢慢把自己负责的模块体验提升上去,这就是公司给工资你的原因;不甘于现状就是不要局限于自己现在的项目上,多问老大多要项目,通过项目锻炼自己的能力。
工作流程和合作
对于用户产品来说,交互设计毫不夸张地说是整条产品线最核心的岗位,它连接着上游产品经理,下游视觉设计、开发、测试。
一名合格的交互设计师需要对产品经理的需求进行正确推敲和解读,不能局限于产品经理的MRD文档,有些时候产品经理为了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去画一些简单的线框图,这个对交互设计师来说相对是一个坑,因为PM画的只是一个方案,不是最优方案,所以不能将PM画的线框图当做PM就想要的方案来做。之前有一次PM把线框图画了出来,我看里面的功能都齐全了而且觉得还不错就直接在他画的基础上把全部流程都补充完,结果内审时方案完全被推翻,所以交互设计师一定要学会解读正确需求,这也是入门和进阶交互设计师的差距。
当把用户体验拆分出来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时,在很多项目中会发现其实两者在表现层(页面,动效)是相互影响不分家的。“为什么这布局要做成这样?”,“这样看起来大气一点”,“这动效要不快0.1s?”是交互和视觉的日常讨论。
当然最重要还是和工程师的合作,RD除了把交互实现外,在程序开发得差不多时RD会发现有些细节遗漏,这时候交互就要再进一步优化细节,这也是初级交互设计师与高级交互设计师的差距(后面会讲)。
交互稿发布后QA会根据你的交互稿去测试功能然后反馈给RD。
以上都需要交互设计师有良好地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毕竟这是团队合作不是单打独斗。大家都知道大公司的毛病就是会议多,需要沟通再沟通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有些时候一整天都在开会,留给自己干活的时间很少所以也导致了加班的发生。提供完善的交互文档和高效的沟通,减少开会的次数,不仅能省下更多时间给每一位,还能让各位合作方对你有更高的评价。
束缚
这应该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吧。
每个成熟的产品都有自己的设计规范和调性,对视觉设计来说束缚会相对更大,因为普通的排版布局都已经被设计规范限制住了;设计风格、动效又要考虑和该产品的调性符不符合,由于每个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不一样,为了让应用更加统一,只能割舍每位设计师的特长,相对来说用户量规模大的产品就更难有惊艳的设计产出。这也是为什么小应用更容易产出惊艳的设计(主要是一两个设计师操刀,当然,前提他们是名出色的设计师)。
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做出酷炫屌炸天的作品,但能不能说是优秀的设计就要看能不能和产品、商业模式完美融合了。基本酷炫屌炸天的设计都会迎合一小部分人群口味,所以当用户量规模大时也会束缚着你的设计要面向大众口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个性的设计师选择离开大公司的原因,因为做这样的设计不是他们想要的。
设计师间的差距
设计师间的差距,应该要从两个维度来谈谈——实力,时间。
实力:同一届入行的设计师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差距,天赋、名校、科班出身、有编程能力、研究生、运气、人脉等等标签都属于和别人竞争的资本,随着每个人的努力和时间流逝,雪球有可能越滚越大,后面可以发现同龄的设计师可能已经是总监,设计专家了,还有一些仍是低阶设计师,差距越来越明显。
时间:一般来讲,高阶设计师和低阶设计师最最最明显的差距应该是工作经验,当然也有特别出色的年轻设计师凭着天赋和努力很早成为高阶设计师。高阶设计师长时间在该领域耕耘,研究竞品迭代产品,在经验上是比刚工作的设计师有一定优势的,犯的错误也会比低阶设计师少一些,但也不代表高阶设计师就比低阶设计师优秀,时间上的鸿沟只能通过加倍的努力去超越。
创新
大公司最需要的创新,但最难落地的也是创新。创新意味着有机遇,百度每一季度都会有一次hackathon给大家发挥自己的才华,通过组队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落地,一些明星创新项目从而可以在公司落地。之前组队参加过一次hackathon,虽然没有闯进决赛但吃了好多零食。
创新也需要受到保护,一年里我一共获得了10项专利,包括3项发明专利(包括一项公司最高的一级专利),7项GUI专利。设计师应该要学会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专业线
除了日常项目外,这一年还加入了MUX(百度移动用户体验部)翻译小组,浏览国外一些设计博客如Medium翻译其中优秀的设计文章;参与了信息无障碍体验规范撰写,可以让残障人士更好地使用百度旗下产品;最近开始负责MUX官网的运维工作,负责网站和服务器相关维护。分享在专业线上必不可少的,首先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分享给大家,第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去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第三能让更多设计师认识你。在例会上除了分享过自己的Win 10项目经历,还分享过H5和原型制作软件Hype3的使用和一些快速阅读的心得。
建立人脉:
出来社会后一定要拓展自己的人脉和资源,认识更多的人,除了部门和产品线的同事,也要多出去认识些同行的前辈,例如最近认识了在设计圈的段子手你丫才美工,和她聊天第一句话是我是看着你微博长大的,她吓了一跳…结果她比我还年轻…还有认识了设计圈很有名的前辈yoyo(嗯,也是看着他写的文章长大的)和他喝了杯咖啡聊了2个小时,收获很大。多认识对自己有价值的人不是一件坏事,可能这样说起来很功利,但毕竟这世界不靠功利怎么混得下去啊…自从看了咪蒙写的几段文字“当你对别人有价值才会有被利用(认识)的价值”“当你啥都不是时,你的人脉只是个0”这些都讲得有道理,现在还是先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上去吧。
业余时间
一天24小时减去上班8小时和睡觉6小时,那么还有10小时自由时间由我支配着,再减去上下班和娱乐和其他琐屑时间外,一天基本还有4-5小时可以学习。上一年开始试着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设计想法重新梳理一遍沉淀下来,多写总结也是一件提高能力的方法。
除了每天花点时间刷刷资讯和知乎,看书也是我日常扩展视野必不可少的途径,一早起床会看下书,睡觉前看下书,平均下来4个月可以看完60本书,读书快也是一门值得骄傲的本事。
自学也很重要,利用国庆7天的时候自学了Hype3 几乎0代码做出了自己的移动端个人网站,现在也在准备着PC端个人网站的更新,会比两年前的个人网站更有特点,这次个人网站的设计开发会一个人来做…好久没碰代码估计到时会好头疼。
如果说第一年的关键词是“学习”和“拼搏”,那第二年的关键词是“学习”,“实战”,“转型”,“责任”。
学习:
从上年2月份至12月份时间里我在业余时间里共阅读了100本书,涵括设计,产品,经管和心理等书籍,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如果对快速阅读感兴趣可以阅读这篇文章《140天读完100本书是怎么做到的?》。
正在Udacity上学习VR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课程。
实战:
上年七月份独立设计开发新的个人主页,采用横滑、无边框设计等设计理念,在没用框架的前提下学习和实现了响应式网页。
今年1月份独立设计开发自己的第三款产品–Focus Matrix,这是一款能帮助懒人完成自己目标的Chrome扩展,详细请看《这应该是我设计过最好的目标管理软件》。
开始设计自己的个人品牌,后面会开始使用。
转型:
从今年1月份开始逐渐学习VR和深度学习相关知识,开始往人工智能领域进军。
在工作中考虑更多产品设计,逐渐往产品设计师方向发展。
责任:
在手机百度期间开始承担更多的设计工作和责任,包括独立负责明星直播等重要项目;转岗至国际化产品部后,目前独立负责三款应用的交互设计,其中一款为AR产品,上线不久得到日本媒体的称赞和免费推广,曾一路飙升至日本App Store总榜单56和摄像产品第十。
以上是我这一年所做的事情和成长,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如何成长更快
1. 自驱力
学习时间是挤出来的。早上和晚上都会腾出一段时间学习;深圳百度有一个很不错的习惯,中午12-2点为休息时间,你可以睡觉或干别的(貌似深圳很多公司都这样)。我通常会在吃完饭后打满一大杯咖啡,拿着电脑找一个没人的会议室自学自己的东西,看视频学习时调至1.4倍的播放速度加快加快学习。快到1点半时休息一会然后回去工作。
2. 团队
在大团队下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大团队下会多个交互设计师共同负责同款产品,每位设计师都负责相关模块。
交互设计一部分重要的工作——数据分析会被用研同学承包。
最重要的是,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开会。
在我看来,我在大团队上收获最多的是如何与多角色沟通,但在设计和数据分析上没感觉到有啥提升,最终我选择去小团队尝试一下。
现在的团队更像一支创业团队,当你知道你产品要挂你团队就要挂最终你可能要挂的时候,你会有一股紧张感涌出,老子不好好干不行啊。这种感觉有点刺激。
如果说在大团队里有规则这保护伞护着你,通过各方规则来减少摩擦,那么现在的团队就是“太自由”。如果在大团队里PM扔了一句话需求过来,我受规则保护是可以不接需求的,让他们去完善细化需求后再来找我。在创业团队里把需求踢回去等于找死,深有感受,为什么这样我就不细说了。所以要换个合作方式,PM丢过来的需求无论是一句话需求还是不完善需求,我都把它接过来,由我来思考和完善需求并可视化,这样一来我考虑的问题就增多了,而我比较喜欢这种感觉。
独立并行设计三个项目,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锻炼自己的时间规划,我比较喜欢这种感觉。
新组建的AR相机团队,从组队到项目启动到产品上线,再到被日本媒体推荐并飙升至App Store排行榜56,最后到Team Building大餐,一步一步看着一个产品的诞生到成长,这种感觉很棒。对于一个产品,设计,开发都掌握的我来说,创业团队更能将我的综合能力提升得更快。
你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最近感觉自己的设计水平突破了一个小瓶颈,解决了我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困惑:
你的交互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背后的理由是啥
在项目里你的价值是啥?是不是缺你不可。
估计这也是初级设计师经常苦恼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证明你的设计是有理有据的,不是凭空想象的;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证明你在团队里的重要性。两个问题和答案看起来不一样,再挖深一下再抽象一下可以理解为同一个问题:你的独特价值在哪?
推导一下刚刚的问题转换: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可能要回顾以往方案,看看使用了哪些方法论更为合适。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别人将自己的以往经验进行总结,提取共通的经验归纳成为自己的独有方法,再将这独有方法进行解剖,去除自己独有部分,剩余就是可供常人参考的通用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无论谁在同一个方案里使用了相同方法论,可能会得到类似的结论。
但那些方法论是不是你之前的全部思考过程这就不一定了。由于每个人的天赋,见识和经历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思考过程可能会很不一样。例如一个学建筑工程的设计师的框架搭建和全局把控能力会比较强;一个学工业设计的设计师的外观设计能力比较强;一个学MBA的设计师的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比较强;一个学计算机的设计师对于设计背后的开发成本以及整体基础架构会有一定的了解。当他们在做同一个项目时,即使采用了同样的通用方法,每个人可能会因侧重考虑全局、外观、开发成本等因素而产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即使每个人的设计区别不大,因为他们的思考过程不一样也会导致完成速度不一样。综上所述,在做设计时,你很可能有一套跟别人不太一样的方法和理论在支撑着你的设计。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第二问题就很好回答了。因为你的独家方法能帮助团队带来不一样的好处,例如你的见识使产品功能在创新上有了突破;再或者是你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了开发成本问题,节省了开发的大量时间;再或者你具有远瞻性,设计时考虑了长远目标不用半年一小改一年一大改版等等,你在团队里的独特价值自然而然体现出来。
讲了一大堆大道理后,估计大家都快睡着了,现在讲讲我是怎么挖掘出我的独特价值的。
首先,回到9个月前的我。估计这个问题大家都会经常遇到:“你的设计理由是啥?” “这个嘛,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例如方案A好在xxx,方案B好在xxx,balabala,所以方案A会更合适。”再过一段时间后,当你把其他方案都忘记一干二净的时候,别人再问这个最终方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估计你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方案靠直觉蹦出来的?
“你的独特价值在哪?”一个月后这个问题我被百度U序列级别最高的设计师问过。当时的我听了这个问题后一脸懵逼,我说我懂开发,他再问:你懂开发跟你做设计有什么关系?然后我就更不懂怎么回答了。因为我也没真正弄清楚我懂开发对我做设计有什么帮助,虽然我隐隐约约知道这是肯定有帮助的。
以下我会从思维深度和专业广度来解释我是如何挖掘自己的独特价值的。
1. 思维深度
抛开各种束缚,设计方案可以依赖直觉和灵感,大家应该是认同的。直觉是你将所有问题和因素通过自己的智商、知识、经验和运气瞬间考虑完甚至解决掉,所以用直觉做决策只要不出错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真对自己的直觉这么自信,请学会找到在你直觉里使用到的方法。
刚刚讲到在做设计时,每位设计师很可能有一套跟别人不太一样的方法和理论在支撑着自己的设计。在如何重构自己独有的方法时,我是这样做的:
1. 复盘以往项目,重新思考在项目里自己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什么,是否有共通点?这个很可能就是我独有的设计着重点。
2.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了解和熟悉现有的方法论,寻找哪些方法与自己的设计思考过程最为相像;
3.将自己的思考着重点与之前找到的方法论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属于自己的方法。
举一个例子。MUX(百度移动用户体验部)内部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体验评估方法,叫《六维蜂巢体验评估》,通过创新,外观,易用,稳定,速度和安全六个维度来进行体验评估。我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我自己独有的思考着重点:开发成本和拓展性,将评估维度从六维增加至八维。
简单介绍一下这雷达图:
雷达图分为5层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以分为极差、差、合格、良和优;对角线上的属性存有一定的冲突但不是绝对的,例如:
视觉过度考虑呈现效果可能会导致效率下降;
页面布局过于稳定如组件单一不利于后期样式和布局上的拓展;
减少每一个确认步骤能让人觉得用得爽,但安全性会有所下降;
以上6个属性决定了设计的创新程度,每次创新的背后需要程序员的重新研发,开发成本需要同时对Web或者客户端以及服务器的压力进行评估。
好的设计应该去解决对角线上的冲突,建立平衡。通过八个维度进行评估可以将多个方案从不同维度拆解和对比,使最终的设计方案更具理性和说服力。
如何衡量用户体验和开发成本一直是设计师和程序员之间产生矛盾的话题。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阅读《超实用!设计师也能做到的开发成本预估》这篇文章
思维深度上,我总结出一套独有的设计评估方案,可以使我的不同设计方案变得有理有据。同时我也逐渐转向设计方法的研究,使自己的设计思考不要只停留在需求文档表面,深挖对用户和产品有价值的需求。
2. 专业广度
成功的人需要在广度和深度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谓一技多能。设计越走到后头,我觉得一技更多是指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多能指专业技能。《设计心理学》作者唐纳德·A·诺曼说过的一句话:”What’s exciting about design,it’s the whole system.”我的理解是:设计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我需要全局考虑整个产品(系统)。要做到统筹兼顾需要你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所以你希望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设计师?
十年后我还在做设计吗?
10年后的年轻设计师会是怎样的?我斗胆敢说:
用户体验、设计思维和编程在未来几年成为设计和商科的基础学科。
主修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等的设计师大部分掌握三维建模和设计,就像现在的GUI一样。
主修市场、金融的学生掌握用户体验和设计思维后更像一名产品设计师。
会编程的设计师比例持续增加。
未来的设计师更需要是一名复合型人才,试举例:
设计管理
国内挺多设计师工作几年后开始带新人以及部分走上管理路线,薪酬也会有质的飞跃。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管理设计团队和向上汇报工作需要做更多上层决策,所以未来更偏向产品设计方向转型,也会运用到更多的设计思维去解决产品问题。他们在做更多上层决策时,就需要他们的洞察力很强,能看到问题的本质,在复杂问题中能够找到一条出路,然后带领整个设计团队前进。这种设计师很稀缺。
但,如果只懂做管理没有精力顾及提升专业能力,没有给团队带来更多利益,很容易被替代。在公司里能做到设计管理的人数不多,跳槽选择相对较少,所以设计管理的挑战会相对较大。
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VR和AR等新领域即将到来,如果现有的专业技能不能匹配到新领域,后面的道路也会很难走。
设计通才
设计通才的意思是懂更多领域的知识和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运营设计、3D建模、工业设计、服务设计甚至建筑设计等等。成为设计通才有个好处是不容易被时代抛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如VR设计要实现虚拟现实环境,需要掌握3D建模、环境设计、甚至是各种物理知识。后续会有更多新领域需要更多更复杂的设计,要么设计分工变得更细,要么需要一个设计师有充足的综合设计能力实现出来,显然成功的设计师应该是后者。如果要成为一名设计通才,可以思考一下你即将学习的技法是为了现在使用还是为了未来而使用。当然,只懂众多技法而设计思维没跟上,可能永远是执行者甚至容易被年轻的设计师取代。
设计创客
创客也是设计师,但与普通设计师不一样的是创客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从想法-设计-开发-落地一条龙自己实现出来,他也要做好每一个决策,这意味着他的思维,设计和动手能力要足够强,创客相对难做到。在思维层面,一名创客能更全局看待和思考问题,虽然前期让人觉得是什么都懂一点但不精通,但越到后期经验积累越多,越能体现一名创客的价值。但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大公司可能用不到你的其他技能,你的价值会被削弱。
如果让我选择,我选择未来10年先往设计创客方向走,因为我觉得自己动手有趣很多,而且对我的综合素质会有较好的提高。
总结
相比起第一年,“冲劲”少了很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要懂得使巧劲,少用蛮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以前我觉得如果一件事我应该得不到我应有的好处,我是不会考虑的;现在的我更多这样思考:即使没有应有的好处,但起码比没有好处好很多,换个角度去思考会有很不一样的结果。最后我把我读的100本书中觉得不错的书籍列表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