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内容

《老K体制内外见闻录》第*章 折腾四年,我的大学被狗日了

石家庄广告公司6年前 (2019-06-28)问答104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第*章 折腾四年,我的大学被狗日了

  (本章摘选自微信公众号“职场参阅”原创作品:《老K体制内外见闻录》)

  大学本该是读书涨知识的地方,可是老K却像一条“野狗”一般,到处乱撞,大把的时间被用在了搞“社会活动”上,耗在了读“无字之书”上,结果落得挂了一科,英语四级没过(还好达到了学校划定的毕业分数线),还打了四年的“光棍”,算得上是一个“失败”的大学…

  我大学的那些事

  (2012年*月)

  不知不觉毕业4年零*个月了,应一位小时候的伙伴之邀,写点关于大学的事,用着高校讲课之用,针对即将毕业的学子,还提出了写作要求,从三个方面整理:一、大学生活如何砥砺;二、临近毕业如何抉择?三、走上工作岗位如何应对(正反小经验都可以,尤其是换工作岗位前后的表现,心理活动,越真实越好),有心理的一些想法(过程),这是抉择时的分析过程。)

  静坐下来,思考,一下子放佛回到大学毕业之际。回忆大学时光,找到了些期间残存的文字,写下了《我的大学那些事》一文。

  总的来说,大学生活过得比较充实,用其他同学的话说,“感觉你是一个很忙的人”。

  在一般人的眼中,大学课程不难,应该比较轻松才对。怎么会说我“忙”呢?

  这恐怕与我同时从事的几个事情有关。

  可能是因为读的中文系的缘故,大一的时候,就参加了几个社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马列主义研究协会还是什么?记不太清楚了。其他协会也有参加,貌似这个还较投入,耗费了些时间,也结识了一些人,至今还有一些联系。

  印象最深刻的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几项活动。

  第一个,就是参加宿舍管理委员会的一个组织,其中就办有一张报纸——《校园之声》,记得是半个月一期,主要是反映宿舍趣闻、学子生活。最开始只是个“小记者”,根据指导老师(当时是学校宿管科的一位老师,他是本校毕业留校生),或主编的安排,去写点校园新闻简讯,或者简单的专访,说白了就是简单的记录登报。这应该是从事文字工作的开始。

  后来,开始接触文稿编辑事务,既写稿子,又修改其他人的文稿。

  从大二开始,就开始进入报纸“管理层”,开始任副主编,这个职位倒不是有什么“权力”,反倒是多了份责任、担子,记得当时学姐(刊物主编)临近毕业,整个报纸的前期策划、中期采稿、后期校对、印刷、发行(面向宿舍),都落在了自己的肩上了。尤其是接近学期末,担任主编之后,任务更加繁重。

  就在这期间,大二,担任了一年的班团支书。算是几项工作交叉,办刊物算是尽心尽力了,反倒团支书不是“很称职”,花费的精力不太多。

  记得那个时候,自己是寝室起床最早,回寝室最晚的一个,不是一个“太听话”的学生,上课倒成了“副业”。上课的时候不是听课,而是看书,很多时候是改报纸文稿,当时已是主编了。

  不是迟到,就是“旷课”,有一门选修课就是因为旷课没有及格,分析是把老师惹毛了,成为大学里面唯一不及格的课程。

  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或许这样的大学,也才“完美”。因为有人说,“不挂科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与这个相似的语言好像还有,“没有恋爱的大学,不是完美的大学”,也不知道说的是不是这个方面。

  整天貌似“神龙见首不见尾”,倒与室友交流少了。而今回忆起来,感觉还有些遗憾。

  记得毕业的时候,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感觉自己是“一个不太听话、不太安分、不太合格的学生”。还好,当时老师比较体谅学生,考试给了个满意的分,不然还真不知道要挂好多门,也多亏了考前集中火力,突击看书,那段时间貌似教室到处是人,有时候根本找不到位置,寝室里面,厕所里面,铺盖被窝里面,灯火通明……

  在校期间,精神状态也比较好,整日风风火火、忙忙碌碌,可能是与性格有关,干事干练、不喜欢拖泥带水。

  好景不长,后来《校园之声》不知怎么停办了,也不记得是不是因为经费的问题,后来学校又新办了一份叫做《中岳青年》的刊物,学生工作部主办,这或许也是《校园之声》停办的一个原因,两个刊物定位有交叉,后遂被取代。

  老K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担任《中岳青年》编辑部主任,做的工作和之前一样,带了一个团队,招了兵,买了马,主要围绕学工部的事情在搞宣传,行政色彩稍浓。

  基本也是亲历亲为,也多亏了几个兄弟姐妹扎场子,分工而又合作。

  老K来牵头,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当好“联络员”,主要是了解学工部、校团委的意图,确定好方向;

  第二件事,当好“战斗员”,就是抓落实,把上级或指导老师的意图变为现实,再带领一班人采写新闻。

  应该来说,要感谢这段经历。通过这个刊物,一方面,与老师打交道较多,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落实能力、创造能力。

  但至今想来也有一个软肋,包括后来担任大学网站——中岳新闻网主编,以及专门成立了一个通讯社,任社长。这期间,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领导力、组织力、团队建设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那个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亲自去跑,重在完成文稿尤其是老师交办的一些重要文稿,而没有很好的“放权”,一方面自己搞得很累,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把下面的队伍带领好、凝聚好、锻炼好,除了少数几个人得到锻炼外,大部分人没有得到锻炼,对组织的认可、归属感不太强。

  这也导致在后期,这个组织就只有几个人在顶着干,团队建设、团员交往这块还是有点欠缺。感觉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大二暑假,在打字店老板(平时的报纸都在他们那里印刷,关系也混熟悉了)推荐下,有机会到省级报刊《中岳商报》报社实习,还是第一次真正与“正规军”接触学习,感受了一下报社的运行模式,也跑了几条新闻。当时跟着同一个记者的还有一位女同学,来自于中央民族大学。

  记得当时是暑假,中岳省的热天不是一般的热,跑过几个建筑工地,基本是汗流浃背,衣服裤子打湿,也才真正第一次感受到了记者的艰辛。

  但实习时间不久,只有一个月时间左右,貌似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有一个在社区挂职的机会,另一方面,当时可能是觉得实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意义不太大,仅仅算是了解了个皮毛。

  于是就开始了在中岳省的一个街道团委挂职锻炼,算是第一次与“政府机关”接触,与城市基层工作者接触,与社区居民面对面接触。当时主要协助负责团委办公室日常事务,组织活动,起草撰写计划、总结等常用文书,时间也不长,只有1个月时间,但后来一直和那边有联系。

  这段经历,虽然只有一个月时间,但总体锻炼不少,一方面是直接参与了一系列活动的策划组织,一方面是负责相关文稿的起草、宣传、总结,一篇关于挂职锻炼的总结材料,引起街道班子好评,在街道曾产生热烈反响,也算是第一次因文稿而引起关注。

  从简历看“瞎折腾”

  大学的“疯狂”节奏,从一份毕业之际的简历材料里面,可以看出个大概。

  老K,现年22岁,中共预备党员,今年*月刚从中岳省江河大学中文系毕业,父亲、母亲、姐姐均务农。

  200*年*月——200*年*月,就读于中岳省江河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写作、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得以锻炼与培养。先后担任大学刊物副主编、主编,编辑部主任,大学新闻网通讯社社长等职,兼任班团支书、校团委学生干部等。具体情况如下:

  200*年10月——200*年1月,学生处主办刊物记者、编辑,2004年*月起任副主编,2004年12月起任主编;

  2004年*月——200*年*月,兼任班团支部书记;

  200*年4月——200*年*月,学生工作部主办刊物编辑部主任;200*年*月——200*年8月,在《中岳商报》社实习;

  200*年8月——200*年10月,在街道团委挂职锻炼,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组织活动,起草撰写计划、总结等常用文书;

  200*年12月——2006年1月,协助筹建学校新闻网;2006年2月——200*年1月,任新闻网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

  2006年*月——2006年*月,兼任大学团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6年6月——2006年*月,参与编写、整理《常用应用文写作》一书;

  2006年*月——2006年*月,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编外策划工作,完成了两书的策划、组稿,并参与日常编辑、印务监督工作。

  200*年4月——200*年*月,供职于中国法治半月刊杂志社驻四川办事处,负责《特刊》组稿、编辑,出刊两期。

  在校学习期间,先后获得“校级社团积极分子”、“优秀编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优秀义工(志愿者)”、“优秀记者”等荣誉称号,校级学习标兵奖。

  引起反响的挂职锻炼小文两篇

  青春拥抱社会 志愿服务社区

  ——赴淡水河街道办事处实习有感

  暑假的到来,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机会的同时,也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锻造身心、增长才干、施展才华的平台。在社区、街道挂职锻炼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既可以实践所学,又能了解一些社会知识,同时也可以提升各方面能力。短短40天时间里,我随着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队,赴淡水河街道办事处进行挂职锻炼,将自己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服务社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

  序曲 奏响新征程的号角

  *月1*日,暑假的钟声刚刚敲响,一群怀着对成长的渴望、对知识追求的青年,离开菁菁校园,来到了淡水河街道办事处,欲尽早接触社会,实现心中理想,服务社会。随着挂职锻炼启动仪式的举行,拉开了此次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序幕,也预示着新的征程的开始。

  在这里,26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实践自己所学,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融入社会;在这里,26颗年轻的心倾出所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区建设尽献绵薄之力。

  夏令营 当好舵手

  7月18日上午8:30分,淡水河新村社区绿化广场,花团锦簇,热闹非凡,淡水河街道200*年“红色之旅”夏令营活动正式启动。在这次夏令营活动中,江河大学、商务职业技术大学20余名大学生和江河小学、江河中学、还有街道内的未成年人一道,组成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爱国主义学习、志愿服务、调查访问等活动。

  在这次“牵手淡水河 共赴红色之旅”活动中,我们带领小朋友赴雷锋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道开展抗日英雄调查,寻访英烈足迹;齐唱抗日歌曲,为吉印通崛起立志奋飞;一起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净化社区环境……

  带好头,做好榜样。走在最前面的,挥洒汗水带领队伍的领队,不正是我们的志愿者吗?第一个弯腰拾起易拉罐、挥起扫帚的那个小伙子,不就是可爱的志愿者吗?社区远程教育室里,用心聆听的那几位青年、工整地记下革命英雄所述的几位女孩,他们就是我们熟悉的、穿梭于办公室与居委会的大学生;游泳池边,正全神关注泳池里戏水小孩的几位帅小伙,正是下户量房的青年。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就有挥洒汗滴的身影。

  文明创建 冲锋在前

  恰逢大河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对于长期深居校园的大学生、没有丝毫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的我们来说,能为社区建设、城市发展服务,做出点滴贡献,是一种荣幸,是一种自豪,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受命于关键时刻,26名志愿者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冲锋在第一线,没有辜负街道的期望,得到了街道领导的好评。

  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青年志愿者们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员工一样加班加点,不畏艰辛,上户扶助虽遇冷语仍关爱倍至,不辞辛劳;巡逻查证受气难免,仍善言以对,严格公正;蹲点不离岗位,接受耐力与毅力的考验;迎检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完满交卷,26位青年志愿者以自己的行动为社区做了点实事,全面展现了青年志愿者良好的精神风貌。

  淡水苑张贴规章制度的身影尚存脑海,蓝调网吧查证的情形尤浮眼前,淡水苑那位妇人的抱怨仍漾心底,烈日下量房的煎熬难以忘怀。清晨6点起床,匆匆赶去报道,晚间2*点仍在路上巡查,迟迟未归,这就是我们的一天。

  监守部门 不舍昼夜

  在这次挂职锻炼中,26名志愿者被分到不同的部门,党建办、经济办、团委、国土办、计生办、重点办、社会事务办、综治办、居委会、开发公司都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身影,虽然工作部门不同,但都有着同样的心,同样的热情,同样的使命感。

  尽心尽力,不舍昼夜。自来到街道办事处,就没有想要轻松过,很多部门,像团委、国土办、计生办任务比较繁重,就从没有停过,在这几个部门的志愿者犹为辛苦,除了白日上班,晚上还得待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有的时候,干脆就把办公室当做第二个宿舍。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部门也一样,如党建办,快24时了,办公室的灯尚通明。

  挥洒汗滴,行于陌路,不辞辛劳,留守办公室。烈日炎炎,志愿者还没有回来,还在村间民宅穿梭,手持丈量尺,简单就餐后,他们又开始出发,不知疲倦;都2*:48了,办公室还有五位志愿者,他们正在回顾今天发生的事,正赶写资料,丝毫不知倦怠。

  感怀 无限话语不知从何说

  短短40天,*60小时,就这样悄然而逝,有几许不舍,这里的人,这里的环境,这里的一切。

  纵使有加班至深夜的疲惫,遭受挫折的颓丧,责问、奚落的泪滴,但还是无法抹去心中那一份感激之情,那一份诚挚的谢意,感谢淡水河街道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尽早接触社会,提升自我;感谢街道每一位领导对我们的关心与鼓励,还有那些许赞扬,伴随我们健康成长,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一路走来,收获满囊。正是淡水河街道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好工作,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的专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实践能力。我们会永远铭记那谆谆教诲,永远感激那丝丝关爱,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将坚定地走下去,执着地走下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干。

  尾声 离开只为另一征程

  8月1*日,当我们怀着几丝不舍,离开那座我们工作了40日的大楼的时候,除了眷恋,心中燃起的是新的期望,跨出的是新的征程。

  新的征程,我们思绪翻飞,充满期待。每一份收获都来之不易,每一步跨越都好象横渡了千年万年。低首,为昨日的归去,携走的是满满当当的收获;抬眉,为明日的憧憬,搜寻的是心中的理想。

  淡水河街道办事处挂职小结

  (200*-08)

  锻造自我品格 实现“蛹蝶”蜕变

  ——200*年暑期赴淡水河社区社会实践总结

  自跨出校门到淡水河街道办事处报到,就预示着有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也随之拉开序幕,月余的挂职锻炼,汗滴与欢笑同在,付出少而收获丰,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往,怎样高质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也懂得了如何面对挫折,怎样弥补失误、将损失降到最小,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使我的心理素质得以塑造,意志更加坚强,做事也更加细致、稳重。此次社会实践,虽然时间较短,但对于一个年轻的不谙世事、一个还没有融入到大千世界中的我来说,可谓心灵的洗礼,意志的磨练,心态的锻造,使我得到较大的提高,无论是思想、还是对问题的认识。

  档案整理不乏学问

  这次在街道挂职锻炼,选择到经济贸易办整理资料,虽然对很多东西不了解,尤其是一些会计、统计方面的,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基本上懂得了如何将档案资料归类,以及经济贸易方面的基础知识,受益匪浅。

  在整理资料的同时,懂得了一些基础经济学知识,基本上熟悉了办公室的一些情况。经济办的资料按大的方面来说共分为三类,业务类、文件类、其他类,其中业务类又分为财税、招商引资、物业、统计,文件类则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本街道文件、经济办文件,剩下的基本上归为其他,当然有时也可以将计划总结单独分开,视情况而定,这就是资料档案的分类。做完这一步后,就是制作归档目录,然后就是将档案编号(与目录相一致,以便查找),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打印档案盒的标签,以求规范划一。

  在不长的时间里,除了整理资料,懂得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还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办公室工作的了解,学会了怎样协调与他人的关系。

  处事需认真、不容半点马虎

  长期在学校里,平时做事也没有怎么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养成了“较随便”的习惯,从而导致在一些问题、事情上出了一些失误。

  正值大河市争创文明社区的关键时期,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为进一步做好迎检验收,我们志愿者负责张贴制度、规章和指示图,时间紧迫,分好组之后,20余名志愿者分别到各自的责任区,负责张贴。我负责张贴办事处*楼会议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街道很多会议都在这里举行,同时也是文明委的检查的必到之处。我兴冲冲地拿着三张制度牌,慢悠悠地走上七楼,爬上桌子就开始张贴,两分钟不到,“贴好了”。正准备走,幸好姚大友上来,一看,吃惊不小,叫马上换,为什么?贴歪了。我这才发觉确实不正,于是就撕掉重新再贴,才没有酿成错误。

  这次的失误,完全是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过分放纵自己造成的,深深地提醒了我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切不可马虎行事。

  这两篇文稿基本就是挂职锻炼的全貌。而今读来,尤觉得是在昨天。

  临近毕业当起了免费“枪手”

  印象中,在临近毕业之际,代人写过两篇论文:一是给班上一个同学写了论文,二是帮隔壁班的女生写了论文。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单纯,也没想过要收费之类的事,感觉是举手之劳,就应承了下来。想必是吃了些苦头的。

  2018年上半年,还有矮一级的学妹在微信聊天中提到,说以前帮她写过论文,但都记不起来了,有可能是小块文章。

  总体来说,大学4年,书没有读几本,课没有太认真地上,感觉从书本上学的东西还是不够,算不上一个“听话的好学生”,倒还可以纳入“不安分的坏学生”之列,但也还算充实,在社会这所大学里面去游荡了一番,风风火火了4年,忙忙碌碌了4年。

  关于毕业时候的工作思考,那个时候倒想得少,在老K的印象中,招聘会好像只去过两次,一次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是外面参加的,在思想上好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只是去晃一晃。

  记得当时,不知怎么回事,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受官本位思想左右,临近毕业,记忆中,从大四开始,有意识的看了些公务员的考试资料,在慢慢的为公考作准备。

  可能是家乡情结有点严重,毕业之际,就想回老家或老家周边省市。而今回忆,觉得还是考量欠妥当,毕竟在中岳省读书,4年来积累的人脉关系全部报废。而今想来,都还觉着这步棋没怎么走好。当时连中岳省的选调生考试都没有参加。

  有时候和大学同学开玩笑都还在说,你们是毕业就留在省会城市,我是农村包围城市,一毕业就跑到偏远山区去了,走了很多弯路,又回到大学毕业起点了,想起刚回省城的时候,曾这样说过。

  一毕业就考的是成都市道路桥梁管理处,当时还专门在一个同学的校园里,一个人认真复习了一段时间,开启类似于“高考”的备考模式,早上起床就到教室里面复习备考,晚上自觉去上自习……遗憾的是,没有进入面试。

  毕业至参加工作期间的空档期,还在中国法治半月刊《法检风云》杂志社驻四川办事处,当个两个月的编辑,负责《纵横•巴蜀特刊》,编辑了4期。

  当时工作没有落实,差一点就在这里工作,记得还签了个就业协议。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毕业就业计划(好像每年都要根据协议来统计就业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事业单位考试没考上,准备把这份工作作为过渡性的工作。

  对于进机关、事业单位,一直没有放弃。

  就在这期间,还参加了1次考试,就是三江省的乡镇公务员考试.

  也正是这次考试,自己真正进入了机关,成为了一个曾被人指责所说的“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