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内容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当皇帝?

謎途風景3年前 (2022-04-03)问答67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发现曾经倚仗的八旗和绿营兵早已难堪大用,不得已重用汉族官僚阶层,让其编练地方武装协助镇压起义。曾国藩的湘军因此应运而生,并迅逐渐成为作战主力,在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后,曾国藩更是升任两江总督,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四省军政大权,一时风头无俩。

眼见曾国藩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在汉族官员中又有很强的号召力。包括胡林翼、曾国荃、左宗棠等很多地方大员都力主曾国藩自立为王,驱除鞑虏,兴复汉家天下,但曾国藩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曾国藩有什么顾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一、清廷对曾国藩湘军早有防备

清朝自开国以来对汉族官员就很警惕,即便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对曾国藩的戒备也从来没有停止。一是管控湘军经费开支。早在曾国藩募集乡勇时,清庭就明确让汉族官员自谋军费,国家财政不予拨款,一旦和地方关系搞不好,粮草将随时后继无缘,偌大的湘军很可能军事哗变。二是加紧重建由满人统领的江南、江北大营。在对太平天国保持高压打击的同时,暗中限制湘军势力向长江以北发展。三是调僧格林沁的骑兵驻守北京。僧格林沁统领的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的骑兵,可以说是清政府最后一支王牌军,在北方平原上作战,对湘军具有绝对优势,防止曾国藩有朝一日挥师北上。

二、汉族高官内部离心离德

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还有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势力同样不可小觑。他们一个是曾国藩的密友,一个是一手提拔的学生,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产生了利益分配矛盾。

为了防止湘军一家独大,清政府借机支持楚军和淮军发展,对李鸿章、左宗棠委以高官与曾国藩同起同坐。通过分化瓦解来平衡汉族高官之间的力量,达到“以汉制汉”的目的。曾国藩一旦选择自立为王,左宗棠和李鸿章很可能占到清廷一边,成为插在背后的两把尖刀。

三、湘军攻下南京后实力外强中干

参加湘军的大部分是湖南当地农民,参军的目的起初单纯是为了保卫家园,但在长期作战中逐渐养成烧杀抢掠的土匪恶习,进城就是为了“抢钱、抢娘们”,后期军纪已经和清朝的八旗、绿营兵相差无几。

攻破天京后,湘军更是迅速腐化堕落,太平天国多年的财富积累被湘军哄抢一光,城内无辜百姓血流成河,残暴程度令人发指,指望这样的队伍去造反如何会成功。

四、儒家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熟读四书五经,2*岁看中进士,一生奉行“程朱理学”,注重修身律己,儒家忠君报国思想根深蒂固。

天京城破后,面对巨大的成就,曾国藩曾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诗句,从侧面也反应他内心追求淡泊、平静的真实写照。他的平和、坚忍性格,客观上对其造反也造成了一定思想束缚。

结语

曾国藩没有选择自立为王,既是儒家思想的束缚,更是实力上的不允许。看似强大的湘军造反只会是死路一条。因此,曾国藩只能选择自削军权,去除羽翼,甘心做清朝的一名忠臣!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