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何以会成为孟非(转载)
孟非何以会成为孟非
2014-02-20 10:**:*4 来自: 狸奴老妖 (自添沉水烧心篆,一任罗衣透体寒)
随遇而安的评论 *
最开始知道孟非,还是08年那会儿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新闻学概论》的课上,有一次,老师给我们放《南京零距离》的视频,一群不谙世事的毛孩子哪里见过主持人在电视中慷慨激昂地肆意骂政府骂执政人员,颇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势,一个个震惊地都瞪圆了眼珠了,纷纷迅速拜倒在了孟非的西装裤下。
那时候《南京零距离》正火,作为一档民生新闻的直播节目,它几乎成为了一个现象,引得无数电视台同行去学习取经,也自然成为全国各大新闻学院上课时候的范本。我清楚地记得,老师指着视频里那个戴着眼镜顶着精光闪烁的大光头的主持人言之凿凿地说:“这个孟非,一定会红遍全国。”
没想到两年后,真的是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有个光头主持人,叫做孟非,只不过怕是老师没想到,孟非的火,是因为一档相亲节目。——同《南京零距离》一样,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再一次成为了一个现象。前者收视率的飚红只是在江苏地区,而后者,连连打破收视率纪录,让无数电视人叹为观止,振臂狂呼。
孟非的红火,与江苏电视台的胆大敢用人有很大关系,在书中孟非自己也说,《南京零距离》开播的时候选定他为主持人的时候,业内都说:“景志刚疯了!”
是的,疯了,在中国电视圈里,将民生新闻用直播的形式展现已经足够疯狂,更何况还选择了一个不是播音主持专业也不是新闻专业出身,还是个光头的孟非做主持人!中国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一定要形象端正严肃正统的,一个光头?这不是开玩笑吗?可以说孟非出现在新闻栏目主持台上,在电视圈内引起的震动,是不亚于前些日子《新闻联播》突然在结尾处卖萌的。
关于江苏台与孟非,老师跟我们分享过一个江湖传闻:孟非有次在节目中痛斥南京市某领导的某种行径,惹得该领导不满,打电话向江苏台反应情况,于是江苏台只好给孟非放了几天假暂避风头,孟非到处游玩了一番回来之后继续主持节目,该领导打开电视一看,怎么孟非又来了?再次向江苏台反应,江苏台只好回答:那个,不好意思,领导,咱电视台是省台,不归市里管的。——传闻真假难辨,但至少说明了一点,江苏台对主持人的信任与支持,是孟非在节目中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向各种机关、团体、政治人物质问发难的坚强后盾。
而后来的《非诚勿扰》,这档相亲节目中各种男女嘉宾形形色色的语言和价值观的碰撞,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和争论不已,一时间鲜花与砖头齐飞,也再次证明了这个文化大台的气度和包容。
看《南京零距离》的时候,被孟非的犀利和独到的观点和敢于直言的风格所折服,看《非诚勿扰》的时候,又再次被孟非机智灵活、对现场气氛准确的把握甚至整体节目氛围走向的调动的高深能力所惊叹。有人说,是《非诚勿扰》成就了孟非,正是因为这档节目,他成了全国知名的主持人,迈入了“中国最红的主持人”行列。可是,又何尝不是孟非成就了《非诚勿扰》?相亲的节目那么多,除了这档节目的定位精准模式新颖节奏感强,孟非的强大气场和睿智机敏也是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网友直言:看《非诚勿扰》就是为了看孟非的,若换了一个主持人,《非诚勿扰》是否仍然是《非诚勿扰》,那还真是不好说。
我一直很喜欢孟非,因为作为一个主持人,他的专业能力和语言风格都独树一帜且态度鲜明。然而,直到细细地读完手中的这本《随遇而安》,我才真正懂得了,孟非之所以会成为孟非,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出于幸运,而完全是一件顺其自然又理所当然的事。
孟非出生于重庆,外婆在报社上班,爸爸妈妈一直在电视台上班,这样的环境,或许让孟非对于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喜爱。他聪明,过目不忘,缺乏判断力而记忆力一流。严重偏科,语文成绩优异,理科却是一团糟,偏偏又因为某位老师的刁难未能念文科,由此高考落榜。——后来孟非说,他最感谢的,是这位老师,若不是他,自己也许会考上大学,他的人生就不可能是今天这个样子,而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岔路口就决定了一生。”
孟非的时评,往往心怀悲悯,他对社会底层人民有种近乎执着地偏爱,在《孟非读报》中,他不止一次谈到房价、农民工、社会留守儿童等各种社会问题。很多媒体人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对这些人缺乏了解,所以当他们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往往带着种自以为是的清高和隔阂。而孟非,却总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真实地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他面对社会不公时候的愤怒和惋惜,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时评《孟非读报》再次成了节目的收视率最高点。
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孟非的深入是出于了解,而非想当然。高考落榜后的他,跟着朋友闯过深圳,做过各种体力活,回到南京之后,招考进了报社印刷厂,又做了一年多的印刷工。每天同其他工人们挤在一起,睡臭烘烘的行军床,值夜班,浑身黑漆漆脏乎乎,打饭洗澡的时候都被人嫌弃。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工伤,又受到了领导的不公正待遇,孟非也许会一辈子在印刷厂,会实现他成为一个组长或者车间主任的美好愿望,远大理想。
离开印刷厂之后的孟非,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电视台,成为了一名临时工。记得当年,初次听到孟非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大多露出了不屑的表情,意思是:孟非能够进电视台,还不是因为他爸妈都是台里的领导,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爸妈也是台领导,那么我也可能……
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父母的职位和关系固然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较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靠自己。孟非之所以会成为孟非,不是因为他有台领导的父母,而是因为,他是孟非。
刚进去的时候是打杂,后来,便开始跟着老摄像学拍片子,开始学剪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孟非就完全掌握了摄像、剪辑、写稿、配音的整个流程,达到了可以独立做片子的水准。听起来似乎不足轻重,可是,在抱怨别人的机遇比你好关系比你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也有一样的机遇,你能保证你也能做到这些吗?你想过他在掌握这些技能的背后下了多少工夫流过多少汗水吗?
二十三岁的孟非,接拍了一部对他而言意义深重的纪录片《西域风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能拍片子又肯吃苦又自由的人。在书的后半部分,孟非详细叙述了拍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所吃的苦头。惊险的山路,每次都喝到直接晕倒的酒,比泸定桥还惊险万分的过河,几乎垂直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山峰……一个不慎,就是性命攸关。他一步步朝着电视新闻的路途前进着,因为这次任务完成出色,所以才会有下一个纪录片继续找他拍,所以才会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开始担任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的记者,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生涯。
我想,孟非的性格里,是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果敢和无畏的,他不偏激不执迷不惘然不轻易妥协,而是顺应本心,尽力去完成需要他做的他想做的每一件事。
他并不是励志故事中的主角,他的人生,也不是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去攻克,他只是始终遵循着内心的召唤在不住前行着。所以,不论是印刷工,电视台打杂,还是后来的编辑、记者、摄像、配音、制片,一直到主持人,他都能够胜任,并且将工作完成得很出色。
正是因为孟非从不让人失望,所以,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信任,才会一直不断地颠覆自己——没有做过主持人?没有关系,其他的事你都没做过,不也都做得很好嘛!所以,就试着做做主持人好了!
非专业的孟非能够在中国这么多的主持人中脱颖而出,被人记住,被人喜欢,被人赞扬并且钦佩不已,本就不是一件偶然概率的事,而是因为,孟非,他值得。
拿《非诚勿扰》来说,因为他经历丰富同社会底层乃至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交流,才更能理解出场嘉宾的言行和观念,说出的话才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因为他几乎干完了整个电视台所有的活计,才更加了解一档电视节目想要做得吸引人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节奏,设置什么样的高潮和爆点,他比一般的主持人更了解电视更明白受众;多年的电视新闻经验,让他比其他主持人更擅长提问和总结,更容易把握节目现场的平衡。
而其他的,我相信,这是出于孟非的天赋使然了,他从不高高在上,永远态度谦和,这种天然使人交心的能力让在场的嘉宾和电视内外的观众都愿意亲近他,他的幽默和睿智更是使他成为网友热捧的对象,人们纷纷截取“孟非语录”在网络上大为传播,极平常的一句话在孟非口中说来,也别有真味,这不得不叫人羡慕不已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张红军说到孟非的语言特色时点出,“他的文章不仅言语犀利,泼辣老到,还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然而,孟非的旁征博引却没有让人产生‘掉书袋’的感觉,相反,他的表达既通俗又精准——精准见功底,通俗是追求。”同样的感触,孟非总是能够以最精确、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语中的。这并非仅仅是由于知识渊博,有些人的语言天赋就是不得不让人羡慕。
最后说一下,《非诚勿扰》中的孟非无疑让人喜欢和敬佩,但是,我更加期待,孟非能够重新回归新闻,用他独特的犀利和直指人心,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动和震撼。因为我总以为,孟非可以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签,他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