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说”与“四色说”区别在哪里?
早在19世纪早期,生理学家们对色觉法则就有所研究。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和德国科学家赫尔姆赫兹都认为人的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应着红、黄、蓝三种基本色觉,而这些视锥细胞又分别包含三种不同的光化学物质,其中每种化学物质分解,都能使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控制我们视觉的视觉中枢,就会让人产生颜色的感觉所谓的“三色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得到的。
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颜色,在于不同的光化学物质是能按照不同的比例分解的。“三色说”看起来神秘,但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还记得吗?美术课上老师会把红、黄、蓝三种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而配成其他各种颜色,将红色和黄色混合能得到橙色,蓝色与黄色融合能形成绿色。
“三色说”最大的优点是很好地解释了颜色的混合现象,它能解释光谱中的一切颜色的形成:后来德国科学家黑林认为“三色说”不能完全解释色觉的产生,于是提出了与之抗衡的“四色说”。他认为,在视网膜上视素成对出现,一共有三对,即红-绿视素、黄-蓝视素、白-黑视素。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同的色彩是因为这三对视素在受到光等的刺激后会产生应激反应,可能会分解也可能合成。比如,当我们看见一颗红草莓时,我们眼中的红-绿视素会受红色光的刺激,并进行分解,我们就能看到红色了;当我们看到草莓绿色的小绿叶时,受绿色刺激,红-绿视素就合成绿色。
那么“四色说”比“三色说”进步在何处呢?就在于它针对很多特殊的视觉现象有了解释,比如色盲、色彩对比、后象等“三色说”和“四色说”之间长期存在着“兵家之争'事实上,它们各自都是有理有据的。根据现代的生理学研究,这两种学说实际上都是正确的,互为补充,因为我们的视网膜上的确存在着锥状体,红黄蓝三色光的带宽最大最易被眼睛捕捉,同时,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三对重要的视觉神经细胞,包括红与绿、黄与蓝和黑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