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偷盒饭,标签贴得太魔幻
群里网上,曾为新闻报道说南京有个知名大学的大学生偷盒饭,吵得不亦乐乎。
昨天晚上剧情反转,又有记者采访到办案警局,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首先,偷盗者并非什么南京当地大学的大学生。李某某(男,24岁)2018年毕业于湖南省衡阳市某大学,同年到南京打工,目前有固定收入,其租住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某小区。
其次,偷盗并非是因为饥饿。7月20日下午,侦办此案的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表示,“偷外卖”男子在南京有固定工作,因在租住小区订的外卖被人拿走,遂产生报复和占便宜的心理,从而多次偷他人外卖,并非像外界传言的“因饥饿偷外卖”。
其三,偷盗外卖的具体地点,原来是在小区门卫处。
其四,关于三兄妹辍学供他读书。通报称李某某父母和大姐在老家务农,二姐、三姐分别在北京、海南工作。
获悉此情,有一种感觉叫被愚弄。
原来我们又被骗了!被记者骗了,被媒体骗了。甚至说是被媒体玩了。
普通一件偷盗案,本来形不成新闻,更不会成为热点,但在人为操弄下,全社会竟然被消遣。
你看看,前者报道出来的关键词,或者叫标签都是啥。
“大学生”,请问,他都毕业两年了,现在还算大学生?还能与普通在读学子相等同?
“考研”,考研与偷盗有关吗?考研偷盗就有理吗?
“三兄妹辍学供读”,这张分明就是苦情牌,可见其家庭条件多么差。害得我跟着帮他出主意建议去打工。
正因为贴了这些标签,才引起热烈讨论,强烈反响。有人甚至这么说:“对比警察的措施,更应该问问警察敢对歪果银或者white帽教徒,尤其黑绿这样做吗?”“满口仁义道德,摸着自己的良心想想一个人偷窃食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是他一个人的罪吗?”
所有这些高论,在进一步的报导面前,全部成了高射炮用来打蚊子。
我的疑问。
假如从记者的角度说,不经深入调查,认真核实,抢新闻,抓热点,吸眼球,符合职业道德吗?或者说符合教材上有关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吗?
从媒体的角度说,是编辑如何把关的?出了这么大的岔子,该如何处理?追究记者哪些责任?或者说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承担些什么责任?
再从新闻提供者的角度说,真实意图究竟何在?
假如新闻不报导全部真实,它究竟能够走多远,走多久?
尤其是,就偷盗论偷盗不好吗?扯什么身份是大学生,扯什么考研,扯什么三兄妹辍学来供读。一件丑事出来,是要株连九族吗?还是按社会等级来问罪?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表达的重心在哪里?
这件事会到此为止吗?会不会再来一个大反转?
被精准投喂的各位观众,难道不该想想吗?
或者大家先耐心等待,宣传部门将发布最后的通稿吗?
岂止是荒唐,简直是扯淡!
2020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