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林黑体”
首先说明一下,我不是那个死缠林黑的学者,也不准备惹事生非。我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出于一个新人对林黑兄的敬意。(又是林黑!)不耐烦的诸位可以回想一下,你们第一次读到林黑体的感觉,就能理解我现在的心情,以及我如果不写这篇文章,心里会是怎样的憋得慌。
第一读到林黑体,是在几天前,我在郑兄的帖子误打误撞他抬杠(如果我预先知道楼主的作家身分,打死我也不去),这时候,林黑飘然出现了,留下惊艳一百余字。
很难形容我当时的感觉。都是中国字,我都认识,但是就是不懂意思。看一遍,二遍,三遍,还是不懂。莫非我不懂中国话啦?不对啊,每个词我都懂得,也没有语病,但是组合在一起,就完全不懂了。
然后,一边继续抬杠,一边开始搜索一个叫做林黑的ID的文字,连续看了几篇,都是同样感觉,而且是一篇比一篇不懂,一篇比一篇头晕。我一向认为我的IQ还算是中上之资,这样,顿时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在那个帖子抵抗了两下也缴枪投降了。
然后继续研究林黑体,在百度上搜到四篇(纸媒网媒发表的)著名林黑的文章,连同书话的十几篇林黑大作一起拜读研究,还是毫无成果,不得其妙。我只能说一下我大致上对林黑体的感觉。
一般来说(或者一直都是),在读文章的时候,我总能预测作者下面准备说什么,比如“老老实实”后面多半是“呆着”,“老老实实呆着”后面多半是“一坐好久”,这样使阅读过程非常顺利。但是,林黑体是这样一种文字,其预测成功率是零。零!也就是说,你读了其上半段,完全猜不出下半段是什么。每个词语和句子都是反几率的,违反万有引力的,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这么会是这样呢?如果对天扔骰子,也许预测成功率还大于零。
但是你不可否认,这样一种文字,即便读着费劲晦涩,就其音韵节奏却是美的,文字词语的搭配组合是赏心悦目的,语义典故是精致微妙的,而且就段落和总体而言,林黑的文章还是有灵魂的,有一根线穿着,有一种力度。这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写作方法。就如故宫或巴黎圣母院,其宏伟是由一个个精雕细琢的构件垒成,每个构件就其局部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又如肖邦的夜曲,固然有贯穿头尾的优美旋律,而其每个和弦也是色彩斑斓的,伴奏是如诗如歌的。
有时我想,是什么的阅读导致了这样一种文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请允许我掉书袋子,但是根据我学习外语的经验,如果要外语写的好,必须多读,说得好,必须多听。有高考考生作文言文得满分的,家里藏着许多文言文书籍,每本至少读过三遍,乃至文言文对他来说就像母语一样。但是,哺育林黑体的源泉在那里呢?没有其他人用林黑体写作,林黑体就像澳大利亚那块巨大的红岩石,孤零零伫立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前无故人,后无来者。难道生物中有孤立的物种吗?无法归类的物种?没有进化之根的物种?
我现在写文章,完全是我思考的自然流露,但是我无法用林黑体思考(我无法想象一个用林黑体思考的人!),也无法模仿出这样的文字,再练十年也不行。
如果一定我要仿制林黑体,我将采取这样的办法,用三五句话,写下文章大意,接下去把这三五句话,加上论证论据,拉扯成五六个段落,这样我有一个毛胚了。然后,把五六个段落,扩孔润色成一篇鸿文,但且慢,这只是我的原料。然后,我将搜寻许多典故段子词语(盐味精糖酱油),将其筛选,挑出最好的,加在文章里,这样我的文章就生龙活虎了。但是,我的文章还是读的非常通顺,这是致命的弱点。最后一道步骤来了:翻炒。我将把所有的字词语序打乱,把看着顺眼的词语换成不顺眼的词语,但又不妨害文意。这是一个加密的过程,其中精妙之处,属Technical Knowhow的(由于涉及机密,这词我不准备翻译,密钥也会锁好)。总之,要把顺的搞成不顺的,正的搞成反的,但是别过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接下来就是考验读者的时候了。如果读者智力高超,对于密码学有研究,解密过程还是挺快的,也是愉快的。
021yin.com/group/topic/4730507/。我的提示是:林黑体和这种外星智慧生命的二维语言之间,有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