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藏书]那些短命的书——《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第五页
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
——我的书生活
♂马国兴
第五页:
那些短命的书
2004年的日历还没翻完,生于2005年1月的书已然在坊间露面。名,我就不点了,出版商有太多难言的苦衷,谁都不易啊。
原来在书店工作时,碰到有读者询问此等“怪事”,我们的标准回答是:出版社是计划出版,头一年选题论证,上报通过后获得一定量的书号,而这书是计划外的东西,只好“寅吃卯粮”。如今再看这个现象,觉得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说穿了,提前出生面世,无非为延长这本书的销售周期而已。
加上再版书,内地每年新出图书10余万种,而上架达到10万个品种的特大型书店,全国不足30家。这就意味着,许多书连上架销售的机会都没有。即便是进入特大型书店的那些书,大部分的销售周期,至多不过一年,因为,又一个10来万呼啸而至。便有人给这些书命名:“年销书”,其中饱含了几多辛酸。
我曾写过一篇《阅读书店》,对“旧书”抱有足够的同情,其实,文中说的“旧书”,不过是“旧人”的寄托之物。当时,我所在的书店经营转型,由人文社科之专,扩至生活、少儿、教辅之博,自己一时竟无法适应,郁闷至极。当然,我所自况的旧书,亦是人文社科类有价值的那种,它们的寿命自非一年半载。郑州三联书店老板薛正强曾有个想法,下架退书时,留存这类旧书,设专架展示,如此经年累积,蔚为大观,可谓镇店之宝。郑州三联已15岁了,这个设想假使付诸实施,必卓然于同仁书店,惜于由于种种原因,设想也还只是设想,书店里永远是全新面孔,“泯然众人也”。
然而更多的书店经营者,大概连想都不会这样想,求新求快是一致的追求,谁会留意长线的东西呢。进货量、销售量、存货量、周转率,一些冰冷的数字抽打着经营者,决定着架上图书的命运。结果,图书市场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优新汰旧,新书一到,旧书下岗,谁还辨认你有没有价值!
回到出版社仓库的书,之前唯一的命运,就是化为纸浆。如今特价书商应运而生,专事搜罗出版社的积压图书,借由虚拟或现实的网络,再次将其推向市场。许多出版社难耐诱惑,低折扣出手库存,看似亡羊补牢,实为饮鸠止渴:如此周而复始,出版社的品牌渐渐黯淡,公信度将消失殆尽。然而不如此,又当如何?的确矛盾。
现在,我已离开书店,到杂志社做发行。杂志都是提前出版上市的,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为的就是几个环节之后,到销售终端,自己的杂志能有更长的销售周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本杂志的出版周期是固定的,新的一期出来,上期杂志如果没销完,已让人面目可憎,难脱淘汰之命。更何况,报刊亭面积有限,千百种杂志挤着赶着要进来,只怕你未唱罢却被他抢了场!
就想到了那些提前出生面世的图书,它们的前程,当与此无异。
如此众多的短命的书,背景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和我们浮躁的心灵。
书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
2004年11月22日 匆匆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