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我的书生活
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
——我的书生活
扉页
此书献给邯郸学步集
及各位爱书的朋友
缘起
邯郸学步集兄曾发一帖,介绍有关书店的书,我一时兴起,跟贴了自己的一篇旧作《阅读书店》,并戏言自己也要写本有关书店的书。不料,大家信以为真,不断催促,让我汗颜!
我曾在郑州三联书店工作五年,从仓库到店面到办公室,从营业到采购到企划,也算积累了不少经验,加上读书多年,经大家提醒,也愿意在此整理一下自己的书生活,与各位爱书的朋友共享!
第一页:
四大名著里的书店
民营书业界卧虎藏龙,其中,“西北三剑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三个人年龄相仿,均于1980年代进入书业,志同道合,致力于人文社科图书的传播;订货会上,他们形影不离,和同好聚谈,每每有惊人之语……
——是为西安天德书屋的左军、兰州纸中城邦的文群、太原尔雅书店的靳小文。我结识他们是在1998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间隙,一次聚餐交流,靳小文抛出“从四大名著看书店”的说法,让我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四大名著里自然没有书店,靳小文不过是拿四大名著概括现有书店的模式罢了。一为“红楼梦式的书店”。这种书店的老板多有着较强烈的个人爱好,如音乐、漫画等,其经营也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在某一图书门类上做得较多,面相对较窄,其顾客也多是一些专业群体。这种书店的市场应变能力相对较弱,如遇动荡不易维持。
二为“西游记式”的,更准确的说法是“孙悟空式的书店”。这类书店经营者,把图书等同于萝卜白菜一类的普通商品,其经营作风属于追风赶潮型的,什么“热”做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缺乏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假如有一天这书店关门,老板去卖衣服了,你一点也不必奇怪。
三为“水浒式的书店”。这类书店在当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随着图书市场的逐步放开,很有可能被国外“寻鸡下蛋”的资本看好,结局免不了“招安”一路。
四为“三国式的书店”。这种书店颇具实力,兼做图书的批发和零售,甚至合作出书,与业内同行的联系广泛而深入,正逐渐创造向全国市场铺开的条件。一旦国家政策松动,极有可能兼并出版社,成为出版界的一支主力军。
严格说来,这种分类并不严谨,可推敲的地方太多了,但我当时听后,只觉心如明镜,可以跳出来俯视自己身在的这个行业,一时有了通透之感。
那,靳小文的书店属于哪种呢?我记得他的书店那时还不叫“尔雅”,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西办事处服务部”,颇有时代色彩。我还记得他说,自己努力从“红楼梦”里走出来,将书店做大做强,向“水浒”看齐吧!
“红楼”是梦,“水浒”也是梦。七年过去,我已离开书店,却一直记着靳小文“从四大名著看书店”,和他的梦。
2004.11.18开篇
第二页:
那个有文化的书店
书店是卖书的,而书是文化的载体——如此说来,还有没文化的书店吗?
大约许多人以为,开书店不过如此:赁两间门面,做几个书架,进一批图书上架——销售而已。这么说也对,也不对。到市场上采购图书,取舍之间,贩书者境界立见;拆包上架,分门别类自需一番修为,而展示图书更需细心琢磨;至于对店员的管理和对书店的经营,非得拥有超常的智慧不可!但既便做到这样,我依然吝于说:这是一间有文化的书店。究竟什么样的才是有文化的书店呢?
比如范笑我的秀州书局。
我知道秀州书局的老板不是范笑我,但从文化意义上说,范笑我和秀州书局唇齿相依,互为代称。这不仅仅是因为,从1994年以来的十年中,范笑我直接经营着秀州书局,秀州书局给予他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更是因为,范笑我找到了文化和商业、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将秀州书局做成了一种事业一种担当,演绎了诸多读书人共同的梦想。
不得不提他的“秀州书局简讯”。嘉兴,文化之地也,然而愈是文人聚集处,书店愈是不好开办,无它,要求甚高而已。三联书店嘉兴分销店的昙花一现可见一斑。高中学历的范笑我,起初拥有的,大概惟有对事业的虔诚和对读者的热忱,渐渐,涓涓细流成汪洋之势,而秀州书局里,“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范笑我有心,如实记录着见闻,不加评判,付诸于“秀州书局简讯”,寄予同好,读者自可辨书界百相、世态人心,颇耐玩味。如此累积有年,范笑我又将其去芜存精,汇集成书,命之曰《笑我贩书》。这书名一语双关,既描述事实,又有自嘲意味,让人爱煞!
“简讯”之外,范笑我最为热心的,是印制书票。书票不过名片大小,或图或印或文,清新雅致,传达着制作者的文化理念。书票可作书签使用,但我想,恐怕许多人不忍作此用途,只当艺术小品珍存——至少我是这样的!
秀州书局已然不是单纯在卖书了,它主动地参与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范笑我与读者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贩书者与购书者地存在,而是相濡以沫的知交,不离不弃。
我从来没有到过秀州书局,只是有幸获赠范笑我签名的一册《笑我贩书》,在他日记体的“简讯”里,穿越时空,静观秀州书局美丽地成长。在内心生活的地图上,秀州书局是我向往已久的所在,因为我早已认定——这是一家有文化的书店。
庸常的生活羁绊了我的脚步。闲极无聊之时,打开电脑,登陆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点击范笑我(网名“自作多晴”)发布的最新“简讯”,胸中便慢慢升腾起吾道不孤的温暖……
2004.11.10就
第三页:
命名:“鱼素”或“札记”
“(2002年)9月6日。(江西)省教育学院山水画家孙宪编撰山水画教程,涉及毛笔。往晤。值正在授课,孙宪即兴邀之曰:‘给同学们讲一些毛笔知识吧?’我很激动,甚至语无伦次:中国毛笔有尖、圆、齐、健之四德(示范)。唯‘健’无形无据,莫可示之,心感而已。‘健’之变化,复杂无常,书画门类流派、笔三大小长短,个人笔墨追求,审美倾向的差异,都直接影响‘健’在制笔中的变化。健,是自然生命中的阳刚之气,是中国文化的正大之音,是人类高尚情操的磊落胸怀,是生命推动社会前进的不折脊梁。不知健,无足以谈尖、圆、齐,不知健……霎时,掌声四起……”
上文中的“我”,便是农耕笔庄的邹农耕先生。一直以为,邹农耕对毛笔有着透彻的理解,他与毛笔犹如知己,两个腔子里装着同一个灵魂。也正缘于此吧,他制作的毛笔合乎书画者的手感,深受欢迎,农耕笔庄在圈内声誉日隆。可贵的是,生意之外,邹农耕还有着自己的文化追求。数次大规模赠笔于同道暂且不说,邹农耕业余博览群书,敏于思考,笔耕不辍,不定期地编印“农耕笔庄鱼素”寄予同好,实为雅致之举。
还得再说说范笑我的“秀州书局简讯”。自“秀州书局简讯”一出,便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学人。学人从商,执着的是范笑我式的经营理念,学人办刊出报,某些栏目依稀可见“秀州书局简讯”的影子——就我目之所及,有:子聪(董宁文)主编《开卷》里的“开有益斋闲话”(已结集出书《开卷闲话》),许宏泉主编的《边缘·艺术》里的“编辑档案”,以及邹农耕的“农耕笔庄鱼素”。这些人都与范笑我有联系,这一点,从“秀州书局简讯”即可看出,我这个判断,当不是空穴来风。
继续说“农耕笔庄鱼素”。“鱼素”亦为日记体,内容专于毛笔文化的阐释,旁及邹农耕的交游见闻。和“秀州书局简讯”稍稍不同的是,描述世态人情之外,邹农耕表达着自己的好恶。除了本人的见解,邹农耕还征寻了不少大家的文字,从各个层面解读毛笔文化,共同丰富着“农耕笔庄毛笔文化研究文库资料”。其中,我最爱的是朱以撒的《笔谭》,这绝对是一篇养眼的美文,说的是毛笔,底色却有太多的人生慨叹:“热爱书法艺术的人会因获得一杆得心应手的毛笔而兴奋,同时也会为一杆完成了书写使命的毛笔而眷恋。正是许多毛笔过手,由新而旧,由旧更新,联缀不断,繁杂的生活渐渐平淡如水。”
“鱼素”编印并不精美,糙纸粗字,初着难以引人入胜,以致有不少受赠者来信来电询问:“你们给我寄来几张纸是何用意?有事要我办吗?”“我只喜欢书画,以后不必再寄,行吗?”这,只能说他们毫无情趣了。而北京李松的评论颇恰切:“初得鱼素,开始以为是(笔庄)推销之滥词,……然待展读,觉得有些许自放草泽之闲情,颇有冷眼观世之愫。文虽铺杂,读来可人”。闽南佛学院戒贤法师云:“鱼素拜读,欣喜无量。然鄙意以为,鱼素宜为人说项,勿论人之短。古德曰:人家有不好之处,多掩藏几分,此为厚德之基,亦是儒家之恕道也。且显正即是破邪。”——如此种种,邹农耕并不避讳,一一记之,由读者思量。
“鱼素”一典,流沙河有文释之:“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句云:‘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东汉人寄信,写在一方素绢上,夹在只版鱼内。所谓烹鲤者,拆开木刻鱼版,非真烹也。所以通信谓之‘鱼来雁往’。而‘鱼素’一词,出现较晚,明·王世贞《答罗大仆》句云:忽闻江秋鱼素到,似言山色马曹多。”然而出了6期后,邹农耕因嫌此典偏奥,更为“札记”,如此一来,明了倒是明了,却近乎恶俗。其实,“鱼素”之名,更符合邹农耕传播文化理念的本意。《农耕笔庄鱼素》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札记”一投,击起议论一片:“‘鱼素’所包容的文化情怀,是‘札记’所难以涵盖的,‘鱼素’二字典故虽古,但以笔庄如此雅致的面貌出现,实在没有必要去迎合大多数。”于是,邹农耕顺应此意,从15期开始,又恢复“鱼素”的命名。
江西省进贤县文港梅林中村,是泱泱中国小得不能再小的所在,邹农耕偏居此地,胸怀理想,将农耕笔庄经营得声名在外,殊为不易。曾有人说:“鱼素编的很好,我想数年后,笔庄和鱼素,在读者的心目中,可能会是江西的又一庐山、井冈山。”
——此言不虚。
2004.11.1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