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包装 > 正文内容

[游记]米粉之旅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5年前 (2019-10-01)包装183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海防街边摊——米粉之旅一

  我是北方人,习惯以面为主食,也喜欢米饭,可

  20岁以前从未吃过米粉。但是自从在广州吃到沙

  河粉之后,对米粉的思念却与日俱增,每次的南

  方之旅,我都把它当成疗治米粉相思病的机会。

  还好,几乎每年我都能如愿以尝。

  今年春节,参加了一个旅行团,走的路线是北海

  —东兴—越南芒街—下龙湾—海防—河内—北海,

  然后自己独自去玉林—梧州—阳朔—桂林,在中

  国西南国境线内外转了一大圈,饱餐了各种各样

  的米制品,套句雅致的术语,对“米文化”走马

  观花了一回。作为异乡人,了解完全不同的饮食

  习俗,整个换了个口味,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享

  受,把它当成在眼餐山水风光之外的又一大乐趣。

  我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干脆也写点出来让大

  家一起分享。

  要事先说明,由于上面所提到的原因,本人对所

  谈的内容完全是一“碗”之见,欢迎生长于南方

  米文化圈内的朋友以事实为根据,以文化为准绳

  来批判。哲人说得好,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可是在吃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真理从来就是我的

  胃口和舌头偏见的仆役。

  闲话少讲,现在说正题。

  在越南的第二天早晨八点,我从住的海防市海军

  宾馆(NAVY GUESTHOUSE)走出来,街上空

  荡荡的。这天是农历正月初二,越南人也一样过

  春节,放三天假。河内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

  时,才相当于七点钟,天虽然亮了,太阳还不见

  踪影。海防的淡黄色法式小楼躲藏在硕大浓密的

  芭蕉树下,除了有挑着担子的农妇和偶尔疾驶的

  摩托车之外,没有什么人。

  肚子饿了,想找点东西吃。其实这是个借口,还

  有半个小时宾馆就开早饭了,我提前溜出来是想

  找碗越南米粉尝尝。可谁知他们也过春节,什么

  店铺都不开张。没办法,就权当散散步吧,于是

  走下台阶,沿着人行道畔大芭蕉树,朝着左边的

  街口踱去,我喜欢在这种环境里散步。

  走过卖摩托罗拉手机的玻璃亭子(手机现在越南

  是年轻人最时髦的珍品),转过街角,哈,发现

  一个小小的饮食摊,现做现卖的是:米粉!

  一对中年夫妇掌摊,摊档的小木凳只坐着一个客

  人。见我过去,那摊主用听不懂的越南话跟我打

  招呼,我犹豫着说句英语,很快我们都发现不必

  说话,他指指摊上的生米粉,我点头;他又指指

  有很多鱼虾肉菜的竹篮子,我明白了:问我要哪

  一种,我指了一下虾,于是他点头,他的妻子便

  抖开一团生米粉,丢进滚开的锅,又抓起一把小

  虾放到碗里,搁上各种佐料。

  米粉煮熟了,越南米粉是带汤的,满满的一大碗,

  上面飘着琥珀色的虾、鲜红的番茄、水绿的葱花,

  摊主随着米粉递过来一个盛着许多生蔬菜的碗,

  这我可闹不懂了,他指指正吃着米粉的人——他

  现在给我当成示范,有些不自然——哦,原来是

  把蔬菜夹到碗里烫着吃,有点象云南米线的吃法,

  有趣的很。

  那汤既清且鲜,是鸡汤煮的,米粉洁白滑韧,远

  比半个小时后海军宾馆里的“豪华”米粉值得回

  味。最令人赞叹的是那些绿英缤纷的新鲜蔬菜,

  粗粗一数,有十来种,菠菜、生菜、木耳菜、蒲

  公英、紫苏、鱼腥草……许多我不认识,想必肯

  定些是带着露水采摘的野菜,在中国城市,花钱

  已经很难吃到了。

  吃完,要结帐,摊主伸出五个指头,这可让我犯

  了难,掏出五元人民币给他。他拿着钱,和路边

  的几个人窃窃私语好一会儿,揣进口袋。

  摊主殷勤地引我到一个竹椅坐下,打开一把包在

  棉布套中的大铁壶,倒出一瓷杯墨绿色的茶水来,

  我看壶中的泡开的叶子有巴掌大,很好奇,但知

  道问他也没有用,喝茶水入口清苦,咽下却回甘,

  感觉醒目提神。这茶是免费的,我又学着前面越

  南人的样子,向他要了一支当地烟。

  呵呵,这顿早点,后来被越南导游批评钱给得多

  了,当天越南盾和人民币的比值为1730:1,一碗

  米粉在越南各地的价格都是5000盾,我应该给他

  3块钱才是,怪不得摊主对我那么热情呢。

  顺带说一下,只要带上人民币就可以走遍越南,

  在他们眼里人民币是硬通货,和美元一起广受欢

  迎,按他们的兑换率,中国人都是百万富翁。

  好啦,海防米粉就说到这里,下次有空谈谈河内

  的米粉吧。

  河内阿婆粉——米粉之旅二

  跟安谧整洁的海防相比,越南首都河内就象中国南

  方的一座嘈杂的省城。

  在参观了胡志明故居和陵墓后,我们去看了河内市

  中心的古代寺庙——镇国寺。虽说是“国家级”的

  庙,可三转两转就走完,越南导游抱怨中国的皇帝

  限制藩属修建宫殿、庙宇的尺度,但是立即遭到一

  位爱国女士的反驳:让你们省下多少钱,你看看我

  们古代建了那么多庙,有几座留了下来!一时竟令

  导游语塞,该女士颇有得色。出镇国寺不远,就是

  大名鼎鼎的还剑湖。

  还剑湖在河内的地位类似北京的北海,都是市中心

  供人休憩的湖,它得名的典故我已经忘记了,好象

  也和战争有关,那么这也是越南的爱国主义遗迹之

  一,只是中国成了历史上蛮横的一方。

  游还剑湖是免费的,只要你不划船。湖滨有个比较

  有名的还剑小商品市场,其实就是一条窄窄的街道,

  不够清洁,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小店铺,卖服装服

  饰、玩具电器等等。这种场景在中国太稀松平常了,

  逛这种地方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只随着几位爱

  逛街的女士遛跶吧。

  从广西一直陪我们来的女导游阿丽,逛这条街不下

  十次了,仍然游兴不减,据她说这里的头饰比广西

  同样的要便宜三分之二,果不其然,阿丽给我们看

  她选中的夹在头发上的头花,经讨价还价后,以8块

  钱(人民币)成交,而阿丽告诉我们,这在北海南

  宁要40块呢。我问过导游,越南现在的平均月工资

  大约是40-50美元,在最好的合资企业里懂外语和技

  术的大学生能挣到200美元,那是他们最向往的工作。

  果然如此的话,在成为所谓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后面,

  还有一个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人民更能吃苦耐劳

  的中型加工厂等着呐。

  吸引我注意力的是一个很小很旧的瓷器店,安南瓷

  过去行销东南亚一带,虽然质量远远不能和景德镇

  甚至广东石湾的来相比,但它们之间还是能看到一

  些师徒关系,我想卖一点有代表性的小瓷器来送人,

  可是挑来挑去,货架子上的商品不是太脏太次就是

  太俗,且还不便宜,拿来和姑娘们的头花作中越价

  格对比,正好成反比。比如说,一套粗制的小茶具,

  竟然开价120元,有一面架上全摆着模仿无锡惠山泥

  人的阿福娃娃,那要20-60元一个。去年在惠山,极

  精致的一对小泥人我只花了10块钱!店主兴许是久

  不开张,对接待顾客也缺乏热情,全不似卖给阿丽

  头花的那个女店主那么笑容可掬。

  由此我得出一点看法,越南和中国一样,在改革开

  放(他们称“革新开放”)的大势里,如何能让传

  统产业维持、发展、赚钱,的确是比较难的课题。

  也许他们比中国要更晚一些才能知道,带本土特色

  的传统玩艺儿,其实蕴藏着无限商机。

  拐来拐去,我们来到一条更窄的街,这里的人比小

  商品街更多。原来这是饮食摊位集中的地方,昨天

  晚上,在海防赌场,我们全团二十多个人,只有阿

  丽一人在老虎机上赢了100多美元,我们大家开她的

  玩笑(也难说有人不当真)说她拿了赌场老板给的

  回扣——阿丽是腼腆人,十分不好意思,直说要给

  我们请客吃米粉。她说河内米粉最有名了,到河内

  不吃碗米粉就象到北京没尝尝烤鸭一样。这时候多

  数团员都自由活动了,只有我们五六个跟着她的人

  高兴地吃了她赢钱的“回扣”。

  我来选米粉摊,挑中一个老婆婆的摊位,可能直觉

  认为越老越地道吧。人多,要一碗一碗地煮,又是

  照相又是打哈哈,那老婆婆乐得满脸皱纹都笑平了。

  如果说海防的米粉清淡,河内的则堪称淳厚。两者

  我都喜欢。记忆最深的是汤里的西红柿,颜色之艳

  丽,滋味之隽永,为我平生仅见。相比之下,中国

  大棚里的西红柿,可说是味同嚼蜡。

  还要一提的是他们的辣椒酱,是浅黄泛白的,孱杂

  星星点点的红色碎屑。空嘴尝了一点点,相当辣,

  但是并不燥。河内米粉放上这种辣椒酱,其味可称

  相得益彰。

  写完了回头一看,开了个谈米粉的架势,号称所谓

  米粉之旅,其实真说到米粉的没几句话。好在这不

  是新文化厨房,否则斑竹大厨就会把和米粉无关的

  文字全“锄”掉了。现在我衷心地希望斑竹^。_^

  玉林牛腩粉——米粉之旅三

  从越南回到北海,当晚导游带着大家去下沙

  桥大排档吃海鲜。如果论食物的丰富多彩,

  北海远远超过越南,但是就海鲜之新鲜、环

  境之惬意,在越南的下龙湾乘船时,从渔民

  划的小船上购买的鱼、虾、蟹、贝,让随船

  厨师现加工的,拌着在“海上桂林”穿行的

  美妙感觉,才是真正让人回味的海鲜,也是

  整个越南之旅的高潮。

  不过,在那两处都没有吃米粉,这里先略去

  不写了。

  在北海散团,他们都乘回北京的飞机,我独

  自坐导游给买的车票,坐大巴赶四个小时的

  路去玉林。玉林不是旅游城市,除非出差,

  外地人很少去。我大学的一位好朋友是玉林

  人,正好他在家过寒假,于是我们约好,趁

  着我到越南旅游的机会,在玉林见一面。

  北海—玉林的高速公路还没有修竣,空调大

  巴开出北海不久,道路就渐行渐窄,博白境

  内有那种昔日常见的田园风光:水牛悠闲地

  在公路旁边漫步,农妇挑着担子匆匆行走,

  芭蕉或者竹林下是砖砌的农舍……也许是博

  白县占的地盘似太大,也许是玉林扩张得太

  猛,等走完博白,天色已暗,快到玉林郊区

  了。

  玉林的历史不算短,秦始皇将其并入秦的版

  图,这里属于象郡。汉朝设立郁林郡,治所

  其实在今玉林西边,当时此地属合埔郡(从

  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后

  来玉林不断东迁,终于搬到这个地方。

  玉林城市的规模在广西排名第四,小于南宁、

  柳州和桂林。宋代以来,中原地区的汉人不

  断南迁到玉林,使得这里成了客家人聚集的

  地方,玉林话几乎成为语言的一个孤岛。礼

  失,求诸野;语言失,则寻诸边。据我的同

  学讲,玉林方言里留存着不少宋时的中原古

  音。可能是被胡音浸淫太久的缘故,我费了

  很大劲也听不懂他们讲的话,但是听他们用

  玉林话来吟唐诗,却一点儿也不佶屈聱牙,

  竟宛如唱歌,跟古韵几乎无不合。

  玉林的同学在广州名学府任教,如今已是正

  教授,他的兄弟在玉林也经商有术,开设了

  颇具规模的酒楼。当晚同学就在弟弟的酒楼

  里为我接风。第二天带我们穿过北流市,去

  几十公里远的容县,参观广西最著名,在中

  国建筑史上也独树一帜的唐代建筑真武阁。

  真武阁的建筑当然不会是唐代原装的,我们

  去的时候正在装修,我看见卸下的木料上面

  有光绪年重修的墨记。它全部采用岭南特产

  的硬度极高的整根铁力木来建,没用一点金

  属连接物,柱、梁、椽、斗之间完全靠榫卯

  联系。我上去观看了它的结构,榫卯非常复

  杂,可见每一根木料的尺寸都要预先制作得

  准确无误,榫卯的位置和大小要十分精密,

  否则如此巨大的木材,吊装到几十米高的空

  中,如果合不上卯,甚至大部分合上了,最

  后一块榫开错了,整个工程就得轻则停工待

  料,重则全部返工,损失不得了。

  而真武阁最绝的还不是这些。它的四根大柱

  子,居然是悬空的!原来,建设者利用杠杆

  原理,把外圈的大柱子架空在内圈的柱子上,

  以此造成沉重的屋顶和屋檐之间的相对平衡。

  这真是匪夷所思的创造!在阁下面向上了望,

  无人能相信看到的阁上巍然屹立的柱子竟是

  悬空的,登阁的人,都会将钱币、门票试着

  插进柱子下的空隙中去,验证一下是否“真

  空”。

  真武阁给我的感觉实在有些震撼。中国古人

  在建筑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赞叹,即

  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设计者的尝试,即便

  做起来会很费工、费钱,甚至有很大风险,

  但是,毕竟前人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建筑

  杰作,就好象是为今天的建筑学家树立了一

  根智慧和勇气的标杆。

  路过北流,值得一提的还有道教的第N洞天

  ——勾漏洞。时间太紧,我们没去。

  啊,对了,我是在写“米粉之旅”吗?怎么

  完全成了游记。剩下一点地方说说玉林的米

  粉。

  同学请我上街去吃早餐,去吃玉林有名的米

  粉。我们冒着绵绵的小雨走到市中心,在一

  家很小的店铺前坐下,据他讲,这家店正宗,

  还干净。

  店前两口锅分别煮着肉,汤色极深,看不出

  煮的是什么,但热气外溢,香味冲鼻。我们

  点了两碗牛腩粉,店主从锅里捞取一块煮好

  的黑色的扁片牛肉,拿把剪子剪成几块放入

  碗中,再将烫好的米粉捞出来,加上佐料,

  舀点汤。玉林牛腩米粉,味道之醇厚我这里

  实在难以形容,但凡吃过的人都会有印象,

  真的棒!

  吃这种米粉,你会联想到,不但礼失要求诸

  野,一饮一馔,或许也要遍搜四野才对呢!

  梧州大会餐——米粉之旅四

  从玉林到梧州,还是坐大巴。这次在广西旅行,

  乘坐的空调大巴值得一提,既安全、洁净,又

  准时,车上还发一瓶矿泉水,让我这“外乡人”

  省心极了,上得车来,也不必看那车头上方挂

  着的电视机里播放的港台片,倒头睡觉就是。

  十来天旅途奔波,实在很困。

  但是也睡不踏实,因为玉林到梧州这一段,是

  在向着两广交界的方向走,沿途红色的山麓和

  绿色的植被一直随着我们的车行走,风土人情

  越来越象广东,由不得自己的目光被吸引。于

  是,岑溪、苍梧……就这么陆续驶过,车在晚

  上终于过了西江大桥,梧州到了。

  梧州被一条江分成两半,有两个一样规模的汽

  车站,若不事先声明,走岔了就会相差一条江。

  梧州是两广的大码头,西汉时这里置苍梧郡,

  唐代设梧州,一直到今天称呼未改。清末民国

  时期,梧州是广西仅次于省会桂林的第二大城

  市,也是广西去广州的必经之地。在梧州市内,

  不用特意找寻,民国时期的建筑比比皆是,有

  条繁华的老街,全部为过街楼覆盖,下面是几

  百上千家铺子,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梧州历来被归入广东文

  化圈,梧州话是广东白话语系,梧州历史上也

  被冠以“小广州”之称。随着现在广东和广西

  之间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平衡更加明显,所以

  梧州的风气几乎全部以广州为时尚,梧州的年

  轻人没有多少瞧得起南宁柳州,而广州市流行

  的东西,不出两天,甚至当天晚上就会在梧州

  出现。街头热销的报纸是羊城晚报,找工作的

  最好方向是往下走——顺江而下到肇庆、广州。

  然而,也很少有人想到,梧州也曾对广州产生

  过影响。今天老广州须臾不愿离开的凉茶,发

  源地就是梧州;龟龄膏是一种清凉带苦的甜品,

  最好的龟龄膏至今还要算梧州产的。

  梧州在孙中山和国民党的历史上,也拥有不可

  取代的位置。孙中山在陈炯明事变之后,溯西

  江而上,寻找对他革命的支持。他和他的船队

  在梧州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至今有些梧州的

  老人还记忆犹新。梧州有中山路、中山堂、中

  山码头——1923年,孙中山就是在这里上岸,

  现在已成为省级文物。

  也许是为近代史的辉煌所掩,梧州古迹的名气

  似乎不那么大。我去了一趟龙母庙,依山势而

  建的庙宇,供奉着龙母娘娘。本来想顺带讲讲

  这龙母娘娘是怎么回事的,可现在记忆已经成

  了散碎的片断,请各位原谅,好在一定有来自

  梧州或者熟悉那里的网友,他们知道得远比我

  多。

  刚才提到梧州的风俗与广东一样,首先是体现

  在每日从早晨到中午的早茶上。我所住的宾馆

  有两层大餐厅供应早茶,没想到九点钟我们居

  然找不到一张空闲的桌子,餐厅之火爆简直可

  以用满坑满谷来形容。没办法,只得和别人共

  拼一桌,而当我们吃完后的11点,还不断有人

  进来吃“早茶”。

  梧州人的吃给我这次南国之行留下最深刻的印

  象。我的朋友曾经在晚上十二点带我去吃夜宵,

  一个湖畔的餐厅的生意也是好得很,我们桌子

  边是一个存放啤酒箱的角落,光是服务员手忙

  脚乱把啤酒瓶摔破就有三起,我们坐在炸弹旁

  边,连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了,逼得我只好强烈

  要求换个座位——可其它座位也坐满了客人,

  仿佛梧州人一天到晚都在吃。

  我要乘夜车去桂林了,晚上朋友们都来为我饯

  行。他们找了一家据说是最好的羊肉火锅,说

  去晚了就没有位置。于是我们冒雨打车六点不

  到就去了,是什么样的火锅店呢?

  啊哈,真难以想象,根本不能用火锅店来形容

  它。这是一个废弃的旧厂房,空间很高,有上

  千平方米,一排排摆着几百桌火锅。我也算去

  过一些地方,见过一些餐馆。如此规模巨大的

  餐馆还是生平第一次见到,相形之下,北京许

  多所谓火锅城根本名不副实。难道这么大的火

  锅城还要早早占座吗?我亲眼看见,淋漓冷雨

  中,一拨又一拨客人来了,不到七点,所有的

  桌子全部被占领。我已经用“满坑满谷”来形

  容早茶盛况,现在,只好拿“人声鼎沸”来描

  述这顿晚餐了。

  火锅的味道的确名不虚传,带骨的羊肉在沸腾

  的汤里上下跳跃,热腾腾的香气从锅里飘散出

  来,从每一张桌子上向上翻腾,添加了酒的气

  息,变成一种混合的香味儿,垄断在整个大厅

  里。声音也成了统一的嗡嗡,你听不清自己在

  说些什么。这时候,吃的东西已经显得不那么

  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在

  共同创造一种难以言说的巨大氛围。

  那天也吃了米粉,是最后要来在锅里涮的。梧

  州米粉的味道,我实在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那

  个飞机仓库一般的大餐厅,记得那晚的壮观。

  桂林滋味长——米粉之旅五

  刚夸赞了一番广西的客运大巴,梧州—桂林一段

  公路就让我很吃了点苦头。

  广西公路基本上以“桂南北”一线为轴心,即桂

  林—南宁—北海高速公路,从梧州去桂林有两条

  道路可供选择,一是向西回到主干线经柳州,另

  一条则是传统的近道,沿桂江北上,这条路年久

  失修,路况差。我当然毫不犹豫选择了第二条线

  路,夜里11点的车,天亮就到桂林。

  倒不是为了节省时间,实际上走西线高速路并不

  会比梧桂线多花时间,因为速度可以缩短距离远

  所耗费的时间,而且,路面会平整许多,乘车不

  会那么累。但是,我想走直线,因为前不久刚读

  了一本三十年代在滇、黔、桂一带长途跋涉的文

  章集锦,那条道伴随着中国抗战,是后方极为重

  要的战略通道。不仅如此,沿途是顺着桂江行进,

  阳朔、桂林、漓江……听听这些响亮的名字就够

  舒服的了,对了,还要经过荔埔芋头的老家呢!

  可是,上了路才知道,这条老路着实是太老了一

  点,一条新的路正贴在它的旁边修建,使它变得

  更窄了。不但如此,在公路上还莫名其妙有许多

  大大小小的石块,迫使司机只得在障碍物前面小

  心翼翼地慢慢绕行,黑夜里速度一直提不起来,

  还要不断地脚踩刹车。在北海银滩,我买了几个

  大海螺,草草装了个纸箱,这时候车子的每一次

  晃动都仿佛带来海螺的崩碎声。结果,既不能欣

  赏到漓江的美景,又不能安安稳稳地睡上一会,

  蒙山啦、荔埔啦、阳朔啦,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

  去了。等大巴开进桂林南门汽车站,已经是第二

  天早上七点,等找到旅馆,打开箱子,还好,看

  海螺们都平安,于是赶快倒下补了一觉。

  两小时后在旅馆下面找了一辆出租车,和女司机

  讲好,不必按公里计价,包半天的车费60元。我

  去了芦笛岩、独秀峰及靖江王府、西山公园和桂

  林博物馆,兜了一大圈,连开车带游玩的时间整

  整6个小时,按打表的计费早已超过了200块,她

  依然照收60不多要。以前对桂林的印象是:敲外

  地人竹杠没商量,但这次在桂林碰到的前后两个

  司机却颇具古君子风。也许是我比较幸运,但他

  们都不约而同对我说,春节一过,黄金季节结束

  了,出租车和旅店的生意大不如前,能揽到生意

  就不错,不会也不敢要高价。

  从桂东南到桂北,中间跨过了岭南岭北交界线,

  风土人情迥然不同。桂林方言属于北方语系,接

  近川、湘、黔的口音。交流起来是更方便了,在

  梧州听那种费力的广味“普通话”的情景一去不

  复返了。

  桂林的名气太大了,去过桂林的网友太多了,描

  写桂林风景的书和网页更可以说汗牛充栋,它如

  何秀丽不须我来多嘴。就我而言,除了观赏“大”

  风光之外,还喜欢观察一些小景色。比如,桂林

  之所以在民国时期被选中作广西的省府,据说是

  它的城墙坚固,这一点依我来看,确实如此。桂

  林城墙也和全国大小城市一样,基本上被拆毁了,

  但是在个别地方,还遗留着一点城墙的遗迹。那

  墙用硬度极高的石块砌就,墙体很厚,岁月沧桑

  使它变为铁青色,有些地方上面还长了青苔。城

  中城——靖江王府的城墙更是这样,依山势而建,

  雄伟壮观。比起平地而起的许多城市,桂林不但

  多了不少秀美,也多了一种不可侵犯的尊严。

  看过了越南所谓“世界第八大奇迹”,号称海上

  桂林的下龙湾,再到真正的桂林山水,两者相比

  较,你会觉得越南的山水虽然很美,但缺少人文

  色彩。下龙湾就象一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村姑,可惜不识字;桂林则是天生丽质的大家

  闺秀,称得上秀外慧中。游桂林是不需要导游的,

  几乎所有风景区都是人文荟萃,名人、诗句应接

  不暇。当然,你如果不是专门的爱好者,不必多

  地把时间花费在浏览和考证这些诗文及作者上。

  这些人文的痕迹非但不会影响游兴,反而会极大

  地增加对风景名胜的兴趣:在探险时,人也许希

  望自己是第一个涉足目的地的,不过在桂林这种

  地方,你会对自己前面有如此多熟悉的人来过而

  高兴。

  桂林的秀色可餐,但是她在可餐的方面也同样出

  色。“桂林三宝”都是食品:辣椒酱、三花酒和

  腐乳,更不用说小吃、糕点、糖果、茶叶之类,

  几乎样样都拿得出手。扼五省交通要冲的地理优

  势、物产丰饶的周边环境,以及长期作为王府和

  省会的所在地,使桂林的饮食业极为发达。

  第二天一早,要乘船溯漓江赴阳朔,先乘汽车到

  漓江码头。开行不久,司机把车停在一个早点摊

  前,招呼没吃早饭的游客可以下去吃碗米粉,我

  当然第一个跳下车。桂林的米粉是干拌的,两块

  五一大盆,它独特的创意是放切片的卤肠和炸好

  的黄豆,这两样东西不但提升了米粉的香,而且

  还增加了咀嚼的乐趣。这就是有名的桂林卤味粉,

  要不是全车人等着,我一定会再来一碗。后来在

  北京也吃过,但全然没有桂林吃的那种味道了。

  为了一尝桂林小吃,我曾走两站地,找到市中心

  一处新开业的美食广场。好家伙,这里灯光亮得

  耀眼,桌椅干净,食物品种丰富,可是人也同样

  丰富。我只花了八元钱,竟品尝到七种桂林小吃,

  这里有著名的马肉米粉,比酒盅大不了多少的小

  碗里,盛着两片极薄的马肉和两根面条,用手指

  拈起碗,一口连汤全进肚,马肉的味道居然没品

  出来。呵呵,我听说真吃马肉米粉的人,要在面

  前摆上二三十碗米粉,然后依此吞噬,那晚我没

  发现这种豪杰,也许跟本店的马肉米粉不正宗有

  关吧。

  要论吃,还有一次不成体统的午餐。在去阳朔的

  船上,游客皆一边饮啤酒,一边大嚼干炸漓江产

  的虾和蟹,每到一个景点,人们抛下虾蟹,跑到

  船上层照相,回到船舱,大家互相举杯,彼此换

  吃各自买的食品,其乐融融。我邻座一位从某地

  来的开始颇为拘谨的先生,后来也为气氛所感动,

  豪气了一把,叫来啤酒和炸小蟹(我就是从他学

  到了这蟹的另一种叫法是蟛蜞),请大家共饮。

  那一刻,我觉得行在如画的山水里,谁的心情都

  不会无动于衷的。

  仙沟海南粉——米粉之旅六

  2001年春节期间的南国旅行,到桂林两江机场

  就结束了,这里凑上一篇相隔半年之后在海南

  的经历,算是把米粉之旅系列写完。

  九月初,海南刮台风,连续下了几天大暴雨,

  飞机盘桓在空中快降落时,可以从舷窗看见海

  南大地水汪汪一片。海南的土呈红色,被土浸

  泡过的水也是土红色的,漫过公路、溢出农田,

  让河道显得很宽。接我们的吴君因路上塞车,

  晚到了一个小时,我们只能在美兰机场里等他。

  海口市的老机场坐落在市中心,原是五十年代

  为军事用途而建,那时海口市规模要小得多。

  没想到海南建省之后,民航业务量和海口高楼

  大厦的数量同步激增,使得海口机场成了国内

  最危险的省级机场,飞机的起降经常有穿行在

  楼群中的感觉,于是,海南省下决心在距海口

  不远的琼山市美林镇修建新机场。

  从美林到海口,中间经过琼山市,琼山是海南

  历代的行政中心,明代的琼州府就设在琼山,

  现在它的中心区还称府城。有意思的是,琼山

  和海口两个城市,本来相距就不远,今天经济

  发展的结果,使两市已经完全接拢在一起。从

  琼山到海口,其间没有任何郊区,你还不知道

  什么时候,车就在某一个十字路口进入了另一

  城市。两个城市在实际上完全相连,在中国是

  不多见的,我曾经问过几个海南人,既然如此

  何不把它们干脆合并,将琼山并入海口岂不更

  合理?回答是不可能,究竟为什么不可能,一

  直到离开,我也没得到答案。

  算了,别为海南人操心,他们会把自己的事料

  理清楚的。从北方到海南,突出的感受是满眼

  苍翠,生机勃勃;空气干净,蓝天白云似乎就

  飘在头顶。海南人常开玩笑说,把这里的空气

  装在瓶子里就可以卖钱,真的,这看不见摸不

  着的优越性还确实吸引了不少大陆的特别是北

  方来的人。海口和北海一样,开出租车的有不

  少是东北和四川人,他们也许是为寻求生计来

  海南,适应和喜欢了这里的环境、气候,就把

  家安在了海南。

  按人口比例来说,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移民省份,

  人口从建省之初的四百多万增加到七百多万,

  一大半是大陆移民的贡献。尽管如此,相对地,

  海南仍是地广人稀的地方,我们开车出省城不

  远,就很少看得见路边的行人。有一次,我数

  了一下,走50公里路,看到的人(主要是农民)

  不超过50个。

  地广人稀,其实最稀缺的是各类人才。从我们

  和当地政府官员接触看来,基本上他们都抱着

  求贤若渴的态度,欢迎人才、欢迎资金和技术

  的进入。这次我们要去考察的项目在海口南面

  的定安县,正副县长、各局委办等一干人马早

  就等在会议室里,一下车就直接商谈,进入实

  质问题。凡是我们提出的要求,在可以做主的

  范围内,县长都是立即拍板;超出他权限的,

  马上承诺和有关部门疏通解决。这样一来,谈

  判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快就签订了文件。

  海南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它以海滨浴场和海

  岸风光著称,可是岛外人很少知道,在海南岛

  中,还有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这就是我们即

  将开发的岛中湖——南丽湖。为了留下资料,

  我雇了一条汽艇环着有18000亩湖面的南丽湖

  转了一圈,用摄像机拍下了她的景色。那天下

  午阳光反射在南丽湖上似碎金片片,一个个小

  岛宛如翡翠镶嵌在蓝色的天鹅绒上。汽艇速度

  极快,惊起一群栖息在树上的白鹭——我让驾

  驶员加速追逐,看到的正是“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只不过并非孤骛,粗粗数

  来也有上百只白鹭。

  要谈海南的吃,恐怕得单写一篇。而且有些惭

  愧,在海南吃的某些东西,应该遭受环保主义

  者的谴责。咳,入乡随俗,谁让我们未能免俗

  呢?

  既然是米粉系列,就谈谈海南粉吧。

  话说海南人吴君非常懂吃会吃,一次从定安回

  海口,他问我们有意去尝尝正宗的海南粉吗?

  哈,这正合我意,同事也纷纷响应,这顿饭就

  决定吃海南粉了。于是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了一段,下了主路,拐进一处叫“仙沟”的小

  镇。

  吴君很风趣,拿海南味的国语念叨着:“沟不

  在深,有仙则灵。要是没仙,有粉(吃)也行。”

  逗得全车人大笑。说笑间,车停在一处集贸市

  场边,吴说这就是吃海南粉的地方。

  这是我在海南到过的最脏的地方。老母猪公然

  在人堆里大摇大摆地穿行,甘蔗皮、西瓜皮等

  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满地皆是,市场一侧有一列

  小食摊,吴君径自带领到一个摊上,据说这里

  就是最正宗的海南粉啦。

  哦,海南粉有点类似桂林米粉,也是干拌的,

  不过佐料似乎更多。里面不搁黄豆,放了炸得

  很香很脆的小花生,吃起来又香又甜。没一会

  儿,每人一大碗全吃得精光,再加了一碗,也

  很快吃光。免费的鸡汤,特别清鲜可口。嗯,

  吃时浑然不觉,肚子已经撑得满满了。

  海南粉不是统称,而是海南米粉的一种,和它

  齐名的另一种海南特产米粉叫抱罗粉。我们吃

  的抱罗粉据说不是正宗,不提也罢。

  米粉之旅就到这儿了,南中国是米的世界,有

  些更著名的米粉,或者我没有吃到,或者吃的

  不够正宗,或者是多年以前的经历,记忆已变

  得模糊。其实这网上有那么多从小就吃米粉的

  朋友,吃过的米粉或许比我吃的面包都多,就

  这个话题而言,我算是无知之勇,没想到一谈

  竟谈了那么多。尝鼎一脔,甘苦自知,好在我

  是说我自己直接的感受,如果这些散乱的文字

  能带回大家对旅途或者饮食的各自记忆,我想,

  就算没白写吧。(完)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