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与西安
我这次去西安旅游,前提是我觉得湖北武当山的票价太贵了,那里的商业氛围太浓郁了。我经历过很多次一到景点附近就被黑导游和小旅馆老板包围的恐怖场景,所以我比较讨厌商业气息特别浓郁的地方。再说,湖北武当山的票价贵的实在是离谱,超过了我的最大心理预期,所以面对这种局面,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路程差不多远的西安做为替代品。为什么要选择西安呢?因为我潜意识里觉得西北人比较厚道,不容易骗人。
而此次西安之行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西安是一个旅游城市。所谓的千年古都,西北重镇,并不是一个黄沙漫天,古风犹存的地方。相反是一个现代化的,尤其是旅游氛围很浓的城市。西安的街头,到处都能看到成群的游客,有外地的,也有外国的。我不曾想到,在西安这种西部城市会有那么多的外国人,甚至有了一种身在北京的感觉。
本来想躲避旅游经济,但西安无疑是一个旅游经济的“重灾区”。今天现实中的西安,已经不是我们头脑里的西安了。今天的西安对于我这种从小生长在城市里,小学就开始逛超市的人来说,其实是个很不错的地方。至少比湖北武当山那种地方要更让我活的自在。没错,我其实很喜欢大城市,尤其是高度现代化的大城市。
但是西安的旅游部门和宣传部门,显然不想让游客这么看待西安,至少他们宣传的时候肯定不能这么宣传。他们总是喜欢宣传一个很牛逼的,很有历史沧桑感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长安”“千年古都长安”。
什么是古都长安?古都长安的景象就是《汉武大帝》里的万千宫阙,就是《大明宫词》里的宫娥彩女,就是玄武门下李世民射向兄弟的那支箭羽,就是将要进入明德门的一长串驼队,就是满街的胡人和酒店里的胡姬,就是大明宫中第一缕的曙光,就是夜晚大雁塔内一盏幽暗的灯火。总之,长安不是一个现实的概念和景象,支撑着“长安”这个概念的是一大堆的文艺影视作品和小说戏剧。但无疑,这个类似于梦幻的概念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猎奇热忱,也更容易拉来游客,赚走他们身上的人民币和美钞。
其实我何尝没有受到这种宣传的影响呢?佛则我怎么会在决定放弃武当山之后,就第一个想到“八水长安”呢?我想很多游客可能都跟我一样,来西安玩,就是要探寻那薄雾之后的“长安”我们就是要穿过那层薄雾,看看真正的长安究竟什么样。
但结果呢?结果就是我们发现,自己上当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市。我们能体会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西安也不是脑海里的那个长安,而是在回坊的小吃一条街上体会一个实际上是以回回为主体构成的明清时代的西安。在这个叫西安的老城里,没有露着半个奶子,丰腴的唐代美女,取而代之的是裹着纱巾,守在豆腐摊儿后面的回民老大妈。在幽深的胡同里,也没有戴着襆头,骑着五花马的达官显贵,取而代之的是戴着 ,留着山羊胡的回民老大爷,时不时的还来上一句:撒俩目。但是有一点我还能看到,就是西域的胡商,只不过他们现在不是骑着骆驼,更不是贩卖珠宝和胡姬。他们现在都戴着 ,守在炉子边上卖羊肉串和烤馕。
但我们还是要探寻,哪怕是在上当受骗一次之后。
书接上回。上一回正说到兄弟我浏览完西安地标大雁塔之后,夜晚时分下榻在草场坡一带。第二天一早,收拾行装,就开始了新一天的旅程。
看完了大雁塔,下一步自然是要看小雁塔。这也是为什么我要住在草场坡的原因,因为此地距离小雁塔比较近,第二天一早,我溜达着就过去了。
一清早,西安显示出了现代化大城市的本色,满大街都是急匆匆的路人。我到达小雁塔公园北门的时间很早,以至于公园还不开放,问我要晨练证。我心说,难道我长的很像老爷子老太太吗?这才知道,小雁塔公园不要钱,但需要等到九点之后才能领票进门。之前必须有晨练证。
然后我就在门口等。早晨八点多钟,天气不是很暖和,我就跟一个江湖骗子一样,背个破书包,蹲在街边看西安的街景。看久了,不免一丝疲倦,这跟我在老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于是我就又想身后公园里的情景应该是怎么样的?会跟大雁塔里面一样吗?或者还不如大雁塔呢。。。开门的时间到了,我就去领票。发现小雁塔可以上,但上塔要钱,30一位。我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张。因为有了昨天大雁塔的经历我忽然觉得小雁塔的门票便宜多了。
进了公园,我发现手里的门票不单单是小雁塔的塔票,还有个什么西安博物院的门票。我不知道这所谓的西安博物院是个什么地方,听起来像是一个博物馆的名字。我稀里糊涂的进了公园,开启了一段无比精彩的旅程。
我在这里要跟看我这篇文章的读者负责任的讲一句:小雁塔,或者说荐福寺景区要比大雁塔景区强十倍。无论是环境、文物还是价格上,都要比大雁塔强很多。如果二者选其一,一定要放弃一个,最好放弃大雁塔。大雁塔在家看看照片就行了。
荐福寺其实只是整个大公园中的一个部分,但就规模来说,可能我的感觉不准,我觉得荐福寺好像要比慈恩寺的规模还大。但规模并不主要,主要的是,荐福寺保留的要比慈恩寺完好的多,建筑全是老建筑。而且规模和等级要掠高一些。比如,慈恩寺里没有阁楼,但荐福寺里有两座。虽然这些建筑没法与我在山西看到的同类型建筑相比,但好赖是老东西,有点价值。
而且荐福寺内也是绿树成荫,可能因为名气没有大雁塔大,所以人反而少了一点,更清幽一些。我居然在荐福寺里喂了一会猫,足见我当时悠闲到什么程度,这与在慈恩寺里的战斗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再说小雁塔。虽然我是冲着小雁塔来的,但我游览荐福寺的时间可能比看小雁塔的时间长。看西安博物院的时间更长。完全打乱了我之前的计划。我以为在小雁塔的时间不会很久,结果我在里面待了半天。
小雁塔从外形上来说就比大雁塔好看,主要是有卷杀之美。小雁塔从外形上看像是密檐塔,但内部是阁楼式。我想后来辽塔仿造的基本就是这个类型的唐塔。可以说以小雁塔为代表的这类阁楼式唐塔,就是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密檐塔的雏形和祖本。只不过密檐塔通常没有内部结构而已。
小雁塔的规模比比大雁塔小,只在南面开了一道大门,但内部结构很赞。首先是墙变薄了,其次是我发现了一种很精巧的结构设计,这种设计真的让我由衷的佩服唐代工匠的智慧。
来小雁塔景区玩的人,登塔的反而不多。我上去的时候里面除了一层看门的大爷和楼上扫地的大姐,就我一个人。小雁塔内部空间要比大雁塔小,不过也是阁楼式,就是每层铺设楼板,楼板之间依靠台阶连接。相对来说小雁塔内部整修的力度小,古砖都在外露着,真有一种登古塔的感觉。可是没上几层,我就发现了两处很奇怪的结构。第一处就是我发现每层的顶棚都会有一圈内收的叠涩,看起来很美观,我起初以为这是一种装饰,来象征室内的斗拱。但接下来我发现了一处有点超乎我理解的结构。那就是我发现从二层往上,每层的楼梯下面不是空心的,而是添满了砖头。也就是说,小雁塔的楼梯不是架空的,而是铺设在砖头堆上!
这就有点超出我的知识贮备了。小雁塔究竟采用的是什么结构,这个砖头台阶究竟垒砌在什么上面?难道是木板上面?不可能啊。先别说木板能不能承受的住,至少砖头和木板粘结不上啊。难道是逐层内收?也不是啊,那样的话,第一层的墙得厚成什么样啊?忽然,我一下想明白了顶棚那层内收叠涩的作用,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小雁塔的工匠真是聪明,比建造大雁塔的那堆人聪明多了!
说来很简单,就是当初造塔的时候,每层都向内垒砌出一个平台,这跟向外垒砌出一个屋檐是一个道理。工程上不费什么事儿。但这层平台起了大作用。首先是支撑起来一个砖头台阶。这样就可以免去搭木头楼梯,砖头楼梯跟木头楼梯比也更坚固,更耐久。我在楼上看到的木头楼梯下面的砖堆就是垒砌在这层内收的平台上。另外,平台之间就可以铺设木头楼板,让楼板铺设的更坚固。
这种设计从工程上来说不复杂,也几乎不占多少室内空间,但是所起到的作用,却非常的大。如果不这么做,那就必须大大的增加墙壁厚度来解决木梁的搭建问题,也就是大雁塔的那种模式。相比较那种模式,小雁塔的这种内收平台大大的节省了材料,可谓事半功倍。
在这里我也要说说大雁塔墙壁奇厚的问题。实际上,大雁塔和小雁塔建造年代并不相差很多。技术层面也不会差太多。大雁塔墙壁之所以奇厚,主要是面子工程。
因为大雁塔是皇家建筑,所以要修的很宏大。但是如果室内完全按照外部的宏大来设计,那在唐朝就找不到那么长的横梁来架设楼板,或者说能找到那么大大的横梁,墙的厚度也不足以承担那么大的重量。所以必须加厚墙壁来缩小室内空间,以满足横梁的长度。
小雁塔内部的结构真的是让我很惊奇,觉得这登塔的钱还算值得,最后一鼓作气,登到塔顶。登到最顶层,我发现上面居然还有个露天的平台,也能上去。于是我就仗着胆子爬了上去,一时间海阔天空,我居然能三百六十度的俯瞰我脚下的景色。克服着恐高症的困扰,我俯瞰四周的景色,我一下子就看到了一个大型仿古建筑。欸,这不是门票上那个西安博物院吗?感情离着还不远啊,挺不错的吗,那里面有什么呢?
带着疑问和好奇我下了塔。小雁塔的门楣上也刻满了明朝人的题词,也是刻在唐朝的线描上。明朝人真没素质。不过话说回来了,慈恩寺和荐福寺今天的规模都是明朝确立的。明朝也屡次修缮西安地区的各种古塔。
在如同大花园一样的荐福寺里溜达了半天,我决定去那个宏伟的西安博物院看看。中间还走错方向了,但这一走错,居然看到了一个什么文物研究所的石刻陈列区。一个大空场里全是各种石雕构建和石狮子、石羊之类的东西,光拴马桩就密密麻麻的,给人一种坟地的感觉。总体来说这些石雕都是民间的东西,水平和价值有限。我猜想,大概西安博物院里的文物也就这个水平吧。
然而我错了。
去西安博物院参观的人远远不如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人多,仿佛说明这里的文物价值不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然而,这绝对是个错觉,绝对是个假像,我差一点就被这个假像所迷惑住。
进了博物馆,第一个看的展厅是佛教造像的专门展览。全是佛教的造像,各个时代的都有。我起初以为这个博物馆就是搞一些应付性质的展览,比如民俗展、图片展、某某伟人的政绩展览。但是一进这个佛像展厅,我立刻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错了。这里展出的历代造像,就艺术水平和价值来说,在市立博物馆里,算的上是头等。我在锦州、朝阳的博物馆里根本就没见过这种级别的造像。甚至说这里的文物和布展方式,能与省立博物馆相媲美,其中不乏精品。展厅内大量精美的北朝和隋唐时代的石佛像看的我直咋舌。可惜我的水平有限,很多地方和细节我不懂,只能看个热闹。
出了佛像展厅我以为就完事了呢。我当时还以为这个西安博物馆只做一些主题展览。但是后来才发现,西安博物院就是西安市立博物馆,这里可不是一个专门搞主题展览的地方,而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的地方历史博物馆。而就展品的层次和布展的水平来说,西安博物院的水平能与一般的省立博物馆相当。我之前真的不知道西安有这么个地方,连在哪都不知道。我是在门票上描了一眼,才知道有个西安博物院。后来在塔顶上看到了博物院的建筑才决定来看看。真是赶日子不如撞日子,今天就是个好日子。
接下来我就一个接一个的展厅往下看,逐渐认识了西安博物院的庐山真面目。在观展过程中,我看到了大量的、精美的、有高度文物价值的、我之前根本就没见过的文物精品。比如唐代的建筑模型、明代的家具模型、明代藩王的随葬仪仗俑、整套的元代随葬仪仗俑等等等等。以至于有些文物我以为是后来的仿品,不可能是真品。比如一套唐代的白瓷,那个细腻的程度简直能跟宋元的瓷器相比。唐代的白瓷能细到这个程度吗?
最后又看到了一个我做梦也没想着能看到的东西,什么呢?北周史君石椁。我当时一看到这东西,第一个反应是,这东西是假的,纸箱拼的,上面贴上彩喷的图片。但近了一看,发现好像是真货,陕西人民果然厚道,不花钱能看真货。
史君石椁,据说是一个北周粟特萨保的棺椁。做成一个小房子的形状。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个史先生不是中原人,是西域的粟特人,信仰的也是波斯祆教。祆教随着阿拉伯人入侵波斯,已经在地球上消亡了。据说现在伊朗还有人信,但极少。故此,能在中国找到一个北周,也就是公元六世纪左右的祆教徒的石椁,简直是有国际上的价值和意义。
石椁周遭刻满了花纹和图画。大概都是墓主生前的情况和一些祆教的神话题材。这个说实话我看不懂。只能认出一些北周时期,胡人的服饰。另外就是石椁仿木构建筑的部分。但是我也围着看了好几圈,照了好几张照片。反正照相我还不外行。
看完了西安博物院的所有展览,已经中午了。一上午,我就在这个小雁塔周围转悠,看的也大多都是长安时代的文物。虽然今天的荐福寺是明清的寺院,但是,佛殿里展出的文物还是跟唐代的荐福寺有关系。但我对长安这个词依旧模糊,因为你不可能仅仅通过几尊人俑和几个酒壶、几只盘子、几尊造像和一两座建筑就能认清一个时代究竟是怎样的。现在可能你看日韩电视剧都不见得能真正了解跟你同一个时代的日韩,更何况是单凭几个千年之前的物件儿呢?
长安对我来说,就是一堆黄土和黄土下面的出土文物,就是衰败,就是凋逝,就是死亡和战乱。走出西安博物院的大厅,看着远处其实有点残破的小雁塔,从内心说我不怎么喜欢过去的那个长安。毕竟那是一个肺炎都能死人的黑暗年代。那时的长安人肯定不吃臊子和油泼面,因为那个年代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辣椒。其实就是博物院里展出的这些也仅仅是达官贵人的生活,而不是当年我这等屁民的生活。但以今天的眼光看,当年的达官贵人,也不过如此。
那么今天的西安,或者说,我还能接触到的真实的老西安又是什么样呢?这就得进城看看了。
我从一个城墙的豁口进了老城里。其实西安老城内如今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了,根本看不出一点儿所谓古城的样子。我下一个目标是觉华巷大礼拜寺,据说那里还有一点儿老城的味道。但说来很讽刺,始终是在以所谓汉唐故地,中华文明起源宣传自己的大陕西,大西安,省城中心地带的老城区,居然是一个回民区。
其实很多北方老城的中心区全是回民区,保定和郑州都是这样。这个主要是因为元朝人宠信色目人,所以很多城市在元朝都是色目人占主导地位。虽然元代之后,汉人重新掌握领导权。但朱元璋的队伍里,本身就有大量的回回。这些人不能自己反自己。并且回民能以清真寺为核心,建立一个十分稳定的社区,伊斯兰教还可以传代。这就是现在很多老城中心都是回民区的原因。
但是提到陕西回民,我最先想到的还是甘陕回乱。这个事件今天被提到的很少,因为过程对于今天来说不是很和谐,这里有大量的民族和宗教的矛盾。这多少让我有点心悸。很多地方的清真寺是非常排斥汉人的,往往都不让我进,那么觉华巷大清真寺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穿过了西大街,我走进了一条小吃街。这就是所谓的“回坊”了,两边的摊主不是纱巾裹头,就是 儿,偶尔还能看到卖馕饼的小胡子买买提。街面上异常的繁华,交通十分的混乱。而街边的那些小吃,在我看来观赏价值大于食用价值,毕竟都是露天摆放,看着相当的不卫生。这里的小吃其实也就那么几样。最多的可能就是铁板豆腐,我问了一份,八块一碗,我当时就觉得这肯定是蒙老外的,中国人谁会花八块钱买碗辣椒糊拌豆腐吃?难道谁还没吃过豆腐吗?另外一种是桂花糕,看着像是大切糕。都用竹签儿扎了,切着卖。黄黄的,倒是很诱人。而店铺最多的,就是各种泡馍了,价格不低,膻哄哄的,我是吃不了。陕西这地方我最喜欢的就是臊子面。当然,这里还有肉夹馍。我非常疑惑,这回坊的馍馍,里面夹的都是什么肉,难道是牛肉吗?总不能是羊肉吧?这东西当初在保定没少吃,但保定府基本都是夹猪肉。其实在保定我最喜欢吃的东西还不是肉夹馍,也不是驴火,而是火烧夹鲜肉焖子。脆皮的火烧夹滑溜溜的鲜肉焖子,好吃还不贵。而且据我观察,西安很多肉加馍摊子用的都是白馍,而不是那种金黄的脆皮馍,这未免有点砸西安肉夹馍的牌子了。
当然我此行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看觉华巷清真大寺。清真大寺的入口在一个狭窄的胡同里,不是很好找。走过长长的胡同,我惊奇的发现,街道南面长长的一排居然全是清真寺,我一下子就被清真寺的规模给镇住了,看来这次是来着了。
入口处是清真寺的一个偏门。我拔腿就进,但被一个很凶的男人给拦住了。桌子上的宣传品也不让我动。我当时心想,这回完了,这地方的回民果然排外。但很快我惊喜的发现事情很简单,因为他之所以很凶,原因在于我没买票。
售票处的大姐照例裹着纱巾,她问了我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你是穆斯林吗?我说我不是。她说,门票25(还算便宜)我一边掏钱一边问她,要是我说我是呢?她说,那就免费(我不如说我是了!)但人家也有防备:你身份证给我看看。。。。。。
进了清真大寺的院子,我算是到了国外了。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基本都是 ,要么就是欧美人。还有些好像是从印尼来的,还有俩看着像巴基斯坦人。中国的游客基本也都是 。我忽然感觉自己特别孤单,人家都戴着帽子,要不裹个纱巾,我这啥也没有。令我比较惊奇的是这里欧美人特别多,前前后后进来好几波。听那意思,好像还不全是英美人,还有法国人。我就很奇怪啊,这帮人怎么那么喜欢看清真寺啊?他们不信这个啊。而且他们信的那套东西据说还跟 不对付,这个很难理解。
我就抱个相机在院子里瞎拍。很快我发现了第二个问题,这里的光线不对。觉华巷清真大寺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这显然是有太阳崇拜的意思。所以我照建筑都是后面比正面的光线要理想。
西安觉华巷清真大寺算是陕西,乃至全国最有名的清真寺了。第一是因为觉华巷清真寺的规模实在是太大,第二是因为年代久远,能追溯到明代初年,到今天也得有六百多年了。所以觉华巷清真寺保留了很多早期,也就是元末的中国本土伊斯兰教的特征,这一点内地是很难见到的。
比如,清真寺内部有独立的省心楼。这种建筑其实就是宣礼塔。我之前看过的很多汉式清真寺,宣礼塔大多在礼拜殿的后身,或者跟礼拜殿和为一体。但觉华巷的清真寺,宣礼塔不但独立出来,在二门之后专门有一进省心楼的院落,而且规模不小,等级也不低。可惜我去的时候,省心楼在维修,这个真的是很遗憾。
另外,在大殿之前,左右还有两个大号的水池子,非常的深,看着很吓人。这就让我联想到了西亚清真寺内的供水系统。因为穆斯林比较卫生,他们对水的要求是使用活水,故此西亚地区的大型宫殿寺院都有供水系统。难道说这两个水池,也是为了方便礼拜寺用水吗?
穿过三层大门,看罢了一真亭,走过长长的石板道,我上了大殿前的月台。
说实话,以觉华巷清真寺大殿的规模和等级来说,不要说是在全国的清真寺中,就是在全国的木构大殿中,这座大殿都算得上是“大殿”。先不要说大殿是七开间,就是大殿用才的尺寸,也绝对是宫殿级别的。整座大殿给我一种官府甚至是皇家气象,并不像一般地方上的民间庙宇。我总是感觉这座清真寺会有浓重的官方背景。
大殿前面是一个很宽阔的月台,月台正面有三座小型的石牌坊,左右还各有一座,算作是月台的五个入口。牌坊的样式很像是那种棂星门,上面刻着我看不懂的阿拉伯文,也不知道是什么时代刻上去的。月台周匝还有石头栏杆,看样式也是典型的明清官式。靠着栏杆还摆着一圈的装饰品,都是栽在石头基座上的观赏石。后来我就发现,清真寺里到处都是各种观赏石,我也不知道这有什么讲究。
礼拜殿有一层廊子,廊子前面都挡着木栅栏,我不是回民,所以我不能进去做礼拜。好像回回可以进去做礼拜,可以进去参观。比如那些欧美游客就不能进去,只能跟我一样在栅栏口趴着往里看。大殿的门口放着一大堆的鞋,都是进去的人脱在外面的。当时我就发现廊子下面站着一个人,像是寺内的工作人员,也带着 ,正眉飞色舞的跟一个似乎是从南洋一带来的老头讲着什么。令我比较好奇的是此人的长相:虽然是一口的陕西口音普通话,但他的长相明显的带有西域胡人的特征。
觉华巷清真寺的招牌建筑是正对着大殿的那座“一真亭”“一真亭”建筑形式很独特,说起来,像一只凤凰。我对与这种“奇技淫巧”也不是很在意,我只是很纳闷,在大殿之前建立这么一座建筑究竟有什么涵义。更令我怀疑的是,介绍上说一真亭的匾额,也就是“一真”这两个字是明朝人铁铉书写的。但是铁铉最后被暴君朱棣给剁了,如果这真是他的手书,怎么可能留到今天呢?
觉华巷清真寺还有一个与明朝有关的传说。说是想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时候,因为西洋诸国都是回教国家,所以需要在国内搜罗一批通晓阿拉伯语和回教的人才。据说郑和就来过觉华巷清真寺,来挑选人才,最后把寺中一个阿訇给挑走了。也就是说,觉华巷清真寺居然还跟下西洋有联系。这个故事是不是清真寺往自己脸上贴金,就无从知晓了,我估计应该是真的。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时候据说队伍过万,有几个西安来的回回很正常。
不过寺内的一块石碑,确实说明,觉华巷清真寺与明代朝廷有很大的渊源。从石碑的内容看,似乎这座觉华巷大清真寺,确实是明代朝廷下诏修建的,果然带有官方背景。
其实,觉华巷大清真寺的历史就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座古城西安历史的缩影。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西安,其实是明代建立的。是明朝初年才确定了今天西安府城的规模和规划。城墙、鼓楼、钟楼、包括这座清真大寺,都是明代初年建立的。我们今天熟悉的,看到的,体验的老西安其实是明代之后的西安,是明代奠基的西安。
而所谓的长安,今天一般只能在景区和博物馆才能看到一些遗迹了,如果我们走在西安老城里,所能体会到的其实还是明朝建立的这个西安,而绝对不是汉唐的长安。而明代初年,居然能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修建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大寺,也足见当年回回们在城内的分量和地位。可以说明代的西安,或者说近代的西安,主流文化并不是所谓汉唐文化,甚至不是纯粹的中华文化,而是带有浓郁西域风格的回回文化。虽然经历过同治回乱,西北地区的回回势力远不如鼎盛时期。但只是这些劫难过后余留下来的,就已经让外地人感受到了很浓郁的“回风”足见汉唐的长安,并不是今天才被埋没的,而是早在六百年前,就已经被一股强劲的西风给埋在土堆下面了。
那天下午,我,一个东北小城市来的乡巴佬,在这座西北大城中最大的清真寺内,来回的溜达,一会看看大殿,一会看看一真亭,一会看看石碑上根本认不得的阿拉伯书法,一会趴着水池子边看看池子中的假山。看着走在我身边的老外和各路 儿。我逐渐意识到,我不但不了解过去的长安,我其实也不太了解近代的西安。近代的西安并不是张艺谋电影中那些戴着羊毛肚手巾,穿着羊皮袄的老汉,而是戴着 ,留着山羊胡的老回回。我甚至感觉到,相比较那些卖烤馕的买买提,我这个关东来的东北土老帽才是外乡人,至少,那些买买提不会在这个城市感觉到文化的孤单,而我却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陌生。
但或许我也没有多少机会来认识近代的西安了,因为近代的西安正在逐渐变成现代的西安和未来西安。未来的西安,必然是中国的西安,乃至世界的西安。回回文化现在也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的招牌。这就好像,觉华巷大清真寺也向外教人,甚至外国人卖票一样。很难想象,传统的宗教圣地,你花25块钱就能随便的进去拍照。而且我发现,真正来寺内做礼拜的当地人,其实也不是很多,有的话,也是以老年人居多。这里更像一个旅游景区。
离开觉华巷,重新回到外面的那条小吃街,看着满大街的泡馍、豆腐、凉粉儿、切糕、烤馕,和各种大同小异的旅游纪念品。我知道我就是个游客,无论是古代的长安,近代的西安,我其实都很陌生,我最多也就是有个印象而已。古代的长安,就是达官贵人的墓葬和各种奢侈精美的器皿,还有各种残垣断壁和破旧的砖塔。而近代的西安就是清真,拉面、羊肉泡和在锅台后面抄笊篱的 。我对清真的理解,或许也只能停留在吃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