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消化内镜和胶囊内镜,不是对手,而是朋友
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很关键,比如胃癌预后差异与胃癌的发现早晚有明显的关联。早期胃癌的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以上,几乎都能痊愈,但如果是中晚期发现,术后5年存活率仅有20%。所以,医生和普通人都希望有一种工具可以无痛苦,又能精准地诊断消化道疾病。
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科学家发明了胶囊内镜,2001年,以色列的Given Imaging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式内窥镜,并投入临床使用。这一产品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以无痛、无创、安全、便捷等优点得到了大众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询问医生:我不想做胃镜(结肠镜),可以用胶囊内镜代替吗?
胶囊内镜真的是传统消化内镜的对手吗?会彻底取代传统消化内镜吗?
传统的胃镜、结肠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它就像是医生的眼睛和手的延伸,可以进入受检查者的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直肠,从各个角度和距离观察病变,必要时可以对病变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还能进行内镜下治疗息肉和早期肿瘤。
反观胶囊内镜
早期的第一代被动型胶囊内镜,只能定时拍照,无法控制镜头方向和拍照时机,不一定能采集到满意的图像,不能像手持内镜那样对可疑部位重点观察。由于拍摄的图像是被动的,会存在一些检查盲区,很容易遗漏病变;由于没法主动控制,胶囊在体内只能靠消化道的自身蠕动来运动,如果消化道有溃疡、憩室、狭窄等,就会造成胶囊滞留,必要时需要通过传统内镜甚至手术来取出。而且由于胶囊内镜是一次性的,在避免交叉感染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成本,检查费昂贵。
第二代胶囊内镜机器人,医生可以通过磁场控制技术来控制胶囊机器人在胃内的运动,改变胶囊姿态,按照需要的角度对病灶重点拍摄照片。但是仍然无法进行取活检与治疗,遇到可疑病变时,胶囊内镜就比较尴尬,可能还需要再做一次传统消化内镜来取活检病理确诊。
胶囊内镜的最突出优势,就在于传统消化内镜不能探及的小肠。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成人体内的小肠全长约有5~7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它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防御的功能。但由于小肠的走向迂回重叠,常规胃镜和结肠镜难以到达,小肠疾病的诊治一直是消化科医生的难题。胶囊内镜照亮了这一消化道最后的“盲区”。
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胶囊内镜的智能化程度还会不断提高,其功能也将进一步增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有手有脚”的智能胶囊。“有脚”,是指胶囊能在人体消化道内自由走动,也就是说医生能够在受检查者体外通过控制胶囊的姿态和运行,来更好地检查;“有手”,则是指胶囊内镜能在人体内进行定点的药物释放,甚至进行活检以及一些简单的手术治疗,帮助医生切除消化道内的肿瘤或息肉。
与此同时,随着放大内镜、蓝激光内镜、电子分光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等新技术的陆续出现,消化内镜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特别是早期癌症的发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所以,传统消化内镜和胶囊内镜,从来就不是势不两立的对手,而是相辅相成、功能互补的朋友。选择合适的内镜检查,将大大提高我国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早治率。
话说回来,那受检查者就只能被动忍受传统工具检查时带来的不适感吗?当然不。针对传统消化内镜造成的不适感,有的医院已经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无痛内镜检查,减轻受检查者的痛苦。位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里的国内首家国际化早期癌症筛查中心——携康长荣早癌筛查中心,在胃肠镜筛查方面就已经应用静脉麻醉给药技术,全程无痛。在麻醉剂量的控制上采用日本先进医疗标准及方法,根据每位受检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史等具体情况严格计算麻醉使用剂量,使受检查者在检查全程中进入睡眠状态,一觉醒来,所有检查已经完成,完全没有不适和痛苦。
针对传统内镜的另一个缺点,仪器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循环使用,使某些传染病携带者不能接受检查,携康早癌筛查中心使用严格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彻底杀灭病菌,可以完全杜绝交叉感染。
不仅如此,在早期消化道相关癌症筛查领域,携康早癌筛查中心已经率先与国际一流技术接轨,聘请日本专家,引进国际尖端日本内镜仪器,使百姓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到日本先进的内镜早癌筛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