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内容

免死金牌可以说是“催命符”,那历史上真的有人用它躲过一死吗?

福建印刷厂3年前 (2022-02-16)问答291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每个王侯将相在手捧免死金牌的那一刻,心中都是打颤的!因为他们知道,从他们接受特殊“皇恩”的这一天开始,之后的日日夜夜都必须夹起尾巴做人,一个不小心就会因为这块沉甸甸的免死金牌而死!

历朝历代,享受免死金牌殊荣的人不在少数,可是结局呢?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抄家,免死金牌说起来好听,可实际上就是个“催命符”!

免死金牌究竟是个啥?又是哪个“睿智皇帝”的发明创造呢?其实,免死金牌是我们民间的一种通俗叫法,它的官方称呼叫做“丹书铁券”,就是在一块铁制的牌子上、用朱砂或者金粉写上字,是皇帝颁发给大臣们的一种“奖状、证书”,内容要么是许诺优厚的待遇、要么是许诺可以免除本人及后代的死罪。

当然,这块铁牌只不过是个载体,根本没有任何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上面写的字。一般来说,免死金牌上大体会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日期、姓名等一些基础信息。这一点很好理解,基础信息确定了,就能明确这项荣誉的受益人究竟是谁,免得以后出岔子闹出一笔糊涂账。

②:得到免死金牌的人所作的贡献。正所谓无功不受禄,能够得到这份殊荣,肯定是有突出贡献的人,也由此树立能够得到免死金牌的标准。

③:被赐者享受的特权。既然是免死金牌,那么它的特权就是免死,当然除此之外也会封赏一些官爵、土地。

④:皇帝的誓言。很多人会想,就算得到了免死金牌,可是日后皇帝不认账怎么办?这个好办,皇帝直接在铁券上立下毒誓,“如若背信弃义,天诛地灭”。

免死金牌并不是历史上凭空出现的,发明它的正是曾经斩白蛇起义的刘邦。

公元前202年,曾经小小的泗水亭长摇身一变成了皇帝,刘邦再也无法掩饰那颗激动的心,开始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刘邦本人也曾说过,自己谋策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这也直接决定了他做皇帝之后、必须重重封赏那些帮助自己赢得天下的功臣。

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为了表明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有功之臣是必须要封赏,这样才能将天下英才拉拢到自己的麾下;二是刘邦对当时的局势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萧何、韩信、张良,甚至是樊哙这样的武夫,都有他们突出的能力,如今天下初定,如果不把他们安抚好,自己是很难坐稳皇位的。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封赏大宴就此拉开,8人封王,137人封侯,伯爵、子爵、男爵更是数不胜数。除了封给功臣爵位,土地、人口也是必备,大到万户食邑、小到五百户食邑,只要是跟随刘邦打仗立功的,后半辈子凭着这些封赏就能够衣食无忧。

但是口说无凭,写在绸缎或者纸上又很容易损坏丢失,那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个问题,刘邦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铸造一块块厚重的铁牌,在上面雕刻字迹后用朱砂填补,这便是最早的丹书铁券。

但是刘邦想出这个点子的时候,丹书铁券只不过是赏赐钱财、封地、官爵的凭证,并没有免死的特殊功能,放到现在也只不过相当于聘书、或者称之为“荣誉证书”。

宇文泰在赐给部将的丹书铁券上加了四个字,从此便有了“免死金牌”一说。时间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强及一时的北魏因为六镇起义,偌大的王国瞬时间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东魏和西魏。这两个国家都声称是北魏的传承者,都有着统一北方的野心,彼此之间视为仇敌,战争自然不可避免。

公元538年,身兼丞相、大将军、太师等诸多要职的宇文泰带着西魏文帝远赴洛阳祭拜祖庙,东魏大将军高欢抓住时机,派大军包围了洛阳,誓要将西魏文帝、宇文泰等人一网打尽。

一场恶战即将打响,宇文泰身为大将军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准备突围。正当宇文泰在拼命厮杀的时候,一支弓箭正中坐骑,他重重地摔在地上,几十名东魏士兵将他围住。眼见主将坠马,西魏军队的士气遭到极大打击,根本无心恋战,就在危急关头,幸好部下李穆冲进来,将宇文泰推到自己的战马上,军心才得以恢复,最终杀出了重围。

李穆的做法不仅挽救了西魏的军心、更是挽救了宇文泰的性命,在《隋书·李穆列传》中曾记载:

“既而与穆相对泣,顾谓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

能够得到朝中一把手的如此赞赏,李穆以后的仕途随之平步青云,不仅得到了武卫将军的职务(三国时期曹操曾授予许褚虎威将军职务,可见在宇文泰心中,李穆是多么忠心耿耿)、还被封为武安郡公爵(古代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公爵是仅次于王爵,基本上可以说是爵位天花板)、增加食邑一千七百户(李穆原本是子爵、食邑三百户,算上这次的赏赐,总共食邑两千户)。

可是没过多久,宇文泰忽然觉得给李穆的赏赐还是太少了,用他的话说就是“复加之以爵位,赏之以玉帛,未足为报也”,于是他便效法汉高祖刘邦,赐给李穆一块丹书铁券,并在上面加了四个大字:“恕其十死”。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丹书铁券才真正有了“免死金牌”的说法,这也被之后的历朝历代效仿,成为大臣们心目中的最高荣誉。

既然丹书铁券能拥有“免死”的神奇功能,为啥后来得到它的人却惶恐不安,一个劲地称呼为“催命符”呢?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和皇帝是否遵守约定有关。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论功行赏赐给很多人丹书铁券,其中刘文静、裴寂、李世民可免二死,刘世龙、赵文恪、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可免一死。可是结果呢?赵文恪驻守太原时,挡不住刘武周的强大攻势弃城逃跑,最终被李渊下令赐死。而刘文静仅仅是因为醉酒后说了几句脏话,被小妾告密后就扣上了谋反的罪名,最终也是身首异处。

粗略地统计一下,唐朝时获得丹书铁券的人不下一百多个,可是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都没有得到善终,“免死”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明朝初年,丹书铁券开始泛滥,一千多名有功之臣都得到了封赏,朱元璋不仅承诺可以免除功臣们的死罪,就算是他们的子孙后代犯法,也一样可以既往不咎。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居然和他们玩起了文字游戏,他命人在丹书铁券的最后加了一句话:“除谋逆不饶”。说白了,谋反的罪名不可饶恕,可谋反的罪名还不是朱元璋一个人说了算?于是便有了李善长全家70多口被杀,蓝玉被剥皮抽筋、诛灭三族。

真的有靠免死金牌躲过一死的人吗?这还真的有,而且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免死金牌的人——李穆。

宇文泰死后,他的侄子宇文护独揽大权,并且直接逼迫西魏恭帝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15岁的弟弟宇文觉,建立起北周政权,并且自封为大司马,成为北周的实际统治者。

李穆有一个哥哥名叫李远,和宇文护有很深的过节,于是便秘密开始了刺杀计划,最终因为事情败露而身陷牢狱。按照当时的律法,一人谋反、九族连坐,就算是李穆也难逃一死。

可是李穆有免死金牌啊,案发的当天李穆就跪在宫门外、日夜祈求宇文护能够网开一面,赦免自己全家人的死罪,并且把当初宇文泰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呈进宫中。

看着自己叔叔当年御赐的免死金牌,再想想李穆多年来对他们宇文家族忠心耿耿,宇文护一心软便赦免了李穆九族的死罪,连谋杀自己的主谋李远都只是贬为庶民,看见当时免死金牌的“含金量”有多么高。

总的来说,免死金牌到底有没有用,要分时间、分对象。

在丹书铁券刚刚被赋予“免死”作用的时候,人们确实十分遵守这份约定,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再加上人心不古,皇帝心胸狭隘、不讲诚信等诸多因素,免死金牌也就慢慢没了作用,甚至成为一块烫手的山芋,得到它的人就像得到一块“催命符”一样心怀忐忑。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