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内容

[心情游记]悠游之旅(欧洲14日11国旅游日记)

丽江印刷厂3年前 (2022-02-08)问答178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悠游之旅

  (欧洲十四日十一国旅游日记)

  到欧洲旅行,在今天的中国,只是一少部分人才能享用的大餐。本人有幸于2005年夏一游欧洲,虽然只是14日11国,匆匆来去,浮光掠影,但所见所闻,对世界上与我们有所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的感受,让人受益良多。现将这14天的旅游日记整理如下,与人共享,请了解欧洲的饱学之士更多赐教;愿游历相同线路的旅友以此参照;也希望无缘远足的朋友能够透过这些文字看到更多、更远。

  2005年8月5日 星期五 晴

  匆忙的一天、飞行的一天、漫长的一天。

  早晨5点离开“天驿宾馆”至北京机场,与旅欧团队会合,一共40人。上午9点,飞机起飞,经过近10个小时的飞行,我们乘座的空中巴士由东向西飞跃欧亚大陆,北京时间19点,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着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边检通关,走出机场已是北京时间21点。到这里我们应该使用德国当地时间,就是中午13点。18点到达我们这次旅程的第一个目的地---法兰克福。至此,我们已经在飞行奔波中度过了19个小时的白昼。这是我有生以来度过的最长的一天。

  晚餐后,入住法兰克福新区的一家小旅馆。为了倒时差,不能早睡,在旅馆附近的居民区散步。

  这里的民宅一律是两三层的坡顶小楼,前后院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安静、闲适、简单、富足。

  德国第一印象:美丽、一尘不染,像一片宁静的田园。

  2005年8月6日 星期六 晴

  一日三城,法兰克福、海德堡、斯图加特

  7点乘大巴至法兰克福市区浏览。

  法兰克福,原意是“法兰克王朝在美茵河上的港口”。由此发展起来成为城市,故名。现在她是德国的交通中心和第四大城市,是欧洲的金融中心,欧洲银行总部、德意志银行总部和全球各大银行的机构均建在这里。

  城区干净、漂亮,由于是周六,街道上商铺休业,行人稀少,当地人都到郊外休闲度假去了。行人大部分是观光客。宁静清澈的美茵河流经城区。

  法兰克福是欧洲高楼最多的城市,只有小部分老城区可以看到古老欧洲的影子。因为二战时同盟国的轰炸毁掉了这座城市的90%,战后又重新建设起来,加之世界各大银行机构的进驻,使这里高楼林立,而且是世界最前卫的建筑风格,把钢铁和玻璃完美的组合在一起,明净高耸,晶莹剔透。德意志银行和花旗银行的摩天大厦最引人注目。欧洲银行总部大厦前的巨大的立体欧元标志,提醒着人们:欧元是在这里发行的。

  与这些银行机构的摩天大厦相对应的是古老凝重的欧洲传统建筑。如:法兰克福歌剧院、市政厅和一座座尖顶的哥特式教堂,在这个现代都市里,显得华美贵重,宁静安详,象一位雍容高贵的老者,记录并诉说着法兰克福的历史与沧桑。

  歌德出生在这里,他的塑像和名字与他的《浮士德》一起,成为这座城市不朽的记忆和光荣。

  又上大巴,沿高速公路,经黑森林至大学城——海德堡。

  海德堡,座落在内卡河畔美丽的山丘之上,被浓郁的森林包围着。这里完全保留了古老欧洲几百年的城市风貌,窄窄的街道,铺着多种花样的面包石,两边错落的拥挤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楼房,商家店铺林立,咖啡馆的桌椅摆在门前狭窄的街道上,一座高耸的哥特式建筑显得鹤立鸡群,那是圣灵教堂。

  使这里名扬天下的是海德堡大学,但我却看不到任何我意念中的校园景象,在众多古旧的房屋中,一座两层的白色建筑物,正门上方的白墙上并不醒目的写着两行印刷体文字,它告诉人们:这里是海德堡大学。文字上方,两个窗户中间的墙壁上,是一方古铜色的高浮雕,雕刻着一尊正襟危坐的人像,宽袖长袍,手执长矛。这就是海德堡大学,她的校园、宿舍及所有教学设施,完全和城市融合在一起,一座城市的大学,一座大学的城市。

  内卡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红砖砌筑的桥梁,桥边有一个铜制的猴子塑像,形象夸张怪异,游人多在此留影。这个猴子是谁?为什么为它立像?没有人知道。

  远远望去,山顶一座废弃的城堡,红砖筑成,残破不堪。

  海德堡,美丽的山水,古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积淀,宁静祥和的社会氛围——思想的摇篮,高贵的学府。

  下一个目的地是斯图加特。大巴在高速公路上疾驶,凭窗眺望欧洲的大地,一望无际的森林和牧场,间或闪现一些整齐的村落,一律是白墙红瓦的坡顶别墅式民居,每个村落里都有尖尖高耸的哥特式教堂,这是一个上帝无处不在的国度。

  世界上德国的汽车最有名,德国的汽车中有三个珍宝级品牌,即奔驰、宝马和保时捷。而奔驰和保时捷都出自斯图加特,所以称这里为汽车城,很是恰当。一进斯图加特,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先到奔驰汽车总部参观。

  奔驰总部是沿着一条河建设起来的,一座座庞大的钢铁建筑叫人头晕目眩。一个巨大的奔驰车标在总部大厦顶端银光闪闪,缓缓转动,向全世界昭示着这个工业技术的轿子君临天下的霸气。

  在奔驰汽车博物馆,展示着卡尔.本兹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还有汽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款式的车型,琳琅满目,真是一个车的世界。这不仅是汽车技术发展历程的展示,也是人类技术进步的历程和审美情趣演变发展的展示。

  出奔驰总部,到市中心的国王广场。

  昔日的皇家庭园,今天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当地人和观光客聚集在这里,或饮酒、或弹琴、或草坪漫步。有人沿着草坪的边缘摆上蜡烛,估计夜幕降临后,这里将是一场烛火狂欢。可惜我们只是匆匆过客,无缘分享这里人民的幸福和欢娱。

  广场中央是一根冲天高耸的罗马式石柱,柱顶是金光灿灿高张双翼的自由女神像。石柱两边拱卫着两个圆形的大型喷泉,喷涌的水线编织着水晶的花瓣,在清新的水雾里翩翩起舞。

  与国王广场相临的是席勒广场,显得狭小而宁静。诗人手持书卷,低头沉思,定格成锈迹斑斑的铜像,让人时时想起他那《阴谋与爱情》的人间悲剧。

  距这两个广场不远,有一座奇特的纪念碑,静静的卧在一块三角形草坪上。它是由四块巨型的正方体石头构成,下面三块呈三角形簇拥在一起,上面一块倾斜着叠放。巨石天然无雕琢,仿佛是从矿床的母体上刚刚剥离,随意的堆放在这里。这是为了纪念二战中死难的德国平民而建造的,取名为《无言》。

  面对《无言》,我赞叹德国人的深沉与深刻。历史的风云变幻,善恶终结,由无辜的德国人民来背负牺牲和罪责,平民无辜,匹夫何罪!人类百年沧桑,多少王朝更替,千百万人民的血泪和生命,谱写了历史,造就了英雄,你方唱罢他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在无数次的翻云覆雨之中,人们苦苦的追问:谁之正义?在痛苦的回忆求索和现实的生存发展面前,无助的人们往往选择——无言。

  离开斯图加特,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在一个叫阿伦的小地方住下。我们投宿的饭店在一座小山的半山腰上,掩藏在森林里,非常幽静。

  2005年8月7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游览慕尼黑。

  孩提时对慕尼黑的想象,好象是个黑暗、阴森的地方,都是些不好的记录:纳粹党在这里发迹,“慕尼黑阴谋”和奥运会上的杀戮。其实城市和她的名字是无辜的,她只是一座历史的舞台。今天,我终于可以亲见她的芳容,伸手触摸她历史的年轮,体会她的荣辱沧桑。

  慕尼黑的汉译为:僧侣建造的城市。最初僧侣聚集在这里,筑城而居,后来居民越来越多,逐渐繁荣起来。

  我们先到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是一座由钢铁、玻璃和铁索建成的庞大的体育场,可容纳八万人观看体育比赛。这是德国人极具寓意的建筑作品。她完全建造在战争留下的瓦砾之上。这里原来是一片沼泽地,战后德国人把被炸毁的慕尼黑城的碎石烂瓦清理出来,填平了沼泽,在上面建起体育场馆,并在这里举办了奥运会。精彩而深刻的创意!

  途经宝马汽车总部,主楼是一座形似汽车引擎的大厦,宝马的车标在大厦顶端非常醒目。

  参观慕尼黑老城,走进以撒门浏览市容,充满了欧洲中世纪的古老气息。教堂、房屋、塑像和石道,以她苍老斑驳的面容,向人们述说着她的荣耀、悲哀和浴火重生的经历。

  市政厅是一座极其精美雄壮的哥特式建筑,装饰着华美雕塑的廊柱和门窗,层层叠叠向上延伸,引领着人们的视线直达高耸的尖顶,仿佛融入上苍。尽显奢华、高贵和权威。

  与市政厅一街之遥是玛利亚大教堂,两个绿色的洋葱头状屋顶与市政厅的尖顶比肩而立,同样的高大精美,更显得庄严肃穆。这里的宗教是天主教。

  鼎鼎大名的慕尼黑啤酒馆是一定要去的。当年希特勒及纳粹党徒在这里集会斗殴,制造了“啤酒馆事件”,希特勒因此入狱,在狱中写成了《我的奋斗》。

  这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大房子,黄色的外墙,没有任何装饰。进入大门,里面宽敞的令人惊讶,有点象火车站候车厅,穹顶空旷,人声鼎沸。一支六人的铜管乐队演奏着欢快跳跃的音乐,有的人脚还没迈进大门,全身就随着音乐抖动起来。置身其间的顾客,有的伴着音乐在桌子上咚咚的打着拍子;有的在席间跳起舞蹈;有的狂饮;有的闲谈;情侣切切私语,旁若无人;有的独自一人,品酒沉思。

  我要了一杯黄色的大麦啤酒,在一张方桌边挤了个座位,同桌的德国人友好的向我们微笑、点头、举杯同饮。

  这里桌椅老旧,油漆剥落,被磨的光滑发亮,没有棱角,简直惨不忍睹,桌面上伤痕累累刻满了文字。或许这里有希特勒的涂鸦,或许它们亲身见证了“啤酒馆事件”的疯狂。

  古板、严肃、深沉的德国人,在这里又表现出了豪迈乐观的性格。

  慕尼黑是我们在德国的最后一站。

  离开森林里田园般的德国,我们进入奥地利。大巴在阿尔卑斯山脉里穿行,路两边是雄浑的大山。

  大山里的茵斯布鲁特,滨临茵河,因建在茵河上的一座大桥而得名。因成功举办过两届冬季奥运会而闻名于世。一进城区,仿佛进入了古代的欧洲,这是一座古城。今晚我们要住在这里。

  这座小城诞生了一位闻名全球的美女——茜茜公主。她家的房子仍然完好如新,是一栋五层楼房,装饰简朴但色彩鲜艳,黄色墙面,红色屋顶,褐色窗板,窗台花团锦簇,一个黄金阳台棚顶,显示了这个家族的富有和高贵。原来这个棚顶是纯金打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国家财力紧张,爱国的主人拆下金顶捐献国家。现在这个棚顶是后来安装的,是镀金的。

  茵斯布鲁特,宁静美丽,居民是日耳曼人,友好温和。

  我们入住一家传统的欧式旅馆,古老、狭小,清洁、舒适,家具可能都使用了50年以上,一部原始的收音机,是一个纯粹的古董,看来还好用,只是我们听不懂里面说些什么。

  睡前,同室的辽宁游客拿出几瓶二锅头邀我同饮。一包咸菜和一碟花生下酒。谈论的自然是这三天德国之行的见闻和感受:

  德国男人高大魁伟,个个都象大力士,稳重、温和、淳朴;德国女人高大健壮,大乳肥臀,是有名的“日耳曼大母牛”;

  德国的公路不限速,好车尽管极速狂飙,但公路上车流井然有序,足见这里驾驶员良好的自律意识和公德意识;

  德国的产品,小到别针,大到汽车乃至建筑工程,无论昂贵的或便宜的,均品质上乘;

  无论是乡村或城市,我们视线所及,均一尘不染,自来水清澈甘甜,可直接饮用,我们所到之处,未见蚊蝇踪影,一派清新自然的气息;

  德国的物价是中国的十倍,食物蔬菜的价格贵的惊人,如1克饺子13欧元,5根韭菜3欧元……一名普通的德国人每月生活消费大约3000欧元;

  有趣的是高大的德国人睡觉的床却十分窄小,又厚又大的枕头是正方型的。这是日耳曼人的就寝习惯,枕头斜靠在床头上,睡觉时头枕在床头上,半坐半卧着睡觉;

   德国的宁静让人感受至深。无论是城市的大马路,还是小镇的街巷,就象一部原始的默片,置身其间的人们从容淡定,在这寂静的环境里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就是这宁静,成就了德国人的深沉和深邃,使这里成为思想的国度和哲学家的摇篮;也许就是这宁静,孕育了巴赫和贝多芬如小溪般悠远、如大海般澎湃的音乐。

  德国三日,走马观花,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厚重坚实的优良品质,环境的品质、物产的品质、生活的品质和人民的品质。

  2005年8月8日 星期一 晴

  早起,匆匆赶往威尼斯。

  大巴在阿尔卑斯山间蜿蜒前行。可能是海拔太高,我的耳鼓有些发涨。山间的云雾弥漫,我们穿过云雾,象在天上行走。烟云缭绕的山峰,山顶白雪皑皑,山坡森林浓郁,象白头的巨人,穿云破雾,顶天立地。

  驶出大山,我们的大巴奔向大海,穿过果林和葡萄园,威尼斯到了。

  威尼斯美极了。她位于亚得里亚海海滨,建筑在终年满潮的咸水湖中的110多个小岛上,汉译为“最宁静的地方”。1400年前,一群拉丁人为了逃避日耳曼人的追杀,来到这里。靠贸易生存下来,他们利用这里唯一的资源——水晶沙,发明了玻璃制品和玻璃镜子,因之而富有起来,逐渐强大。从11世纪开始,威尼斯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独霸欧洲与东方的贸易,至14世纪鼎盛时期已是富甲天下,富豪、王侯、主教纷纷在这里营建豪华的教堂、宫殿和府邸,至今留下许多精美的古迹。

  威尼斯的中心是圣马可大广场,广场上有一座约100米高的钟楼拔地而起,简洁直率的线条与周围教堂和宫殿繁琐精致的装饰反差十分强烈。圣马可大教堂,顶部是一大四小五个拜占庭式圆顶,雕饰丰富典雅,极尽奢华,立面中央,一组天使的群雕,拱卫着带翼的雄狮,整个建筑雕饰错落,气势磅礴。在拱门上方有一组饰金的青铜骏马十分雄壮,据说它是欧洲十字军东征时,威尼斯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时缴获的战利品。这四匹遥远而古老的骏马,记录了威尼斯曾经的荣耀和强盛,也定格了一段毁灭和掠夺的记忆。

  与大广场相邻的是圣马可小广场,由大教堂、市政厅和图书馆合围而成,敞开的一面由两根石柱组成“国家之门”朝向大海,柱顶带翼的雄狮,威武雄壮。

  我问导游:圣马可是何许人也,和马可.波罗有关系吗?

  导游答:圣马可被当地人视为“威尼斯的保护神”。威尼斯姓马可的人特别多,马可.波罗和圣马可没有任何关系。

  威尼斯的玻璃制品最有名,我们参观了一间传统的玻璃作坊,一个玻璃匠向我们展示他高超的技艺:一枚玻璃球,放在一根约一米长铁管的一端,在炉火中玻璃球变成橘黄色,只见他把铁管衔在嘴里轻轻吹气,那个灼热的小球象气球一样膨胀起来,他将这个玻璃气泡在案子上滚动,案子边缘有一条凹凸的花纹,这个玻璃气泡立刻变成一只精致的雕花玻璃杯。他精湛的功夫赢得了参观者热烈的掌声。

  作坊旁边是一间玻璃制品陈列室,简直是一个玻璃世界,满目晶莹,流光溢彩。

  威尼斯以河为街,这里的居民开门见水,出门上船。游览水街水巷要乘坐一种被叫做“冈都拉”的小船。这种船船体细长,艏艉尖尖的高高翘起,船艉雕刻得象一枝羽毛。所以“冈都拉”可以被翻译为:凤尾船。

  驾船的师父是一位典型的拉丁小伙子,黑色卷发,高鼻深眼,线条俊朗,兰色背带裤,雪白的衬衫,褐色的礼帽,一条鲜红的方巾披在肩头,好一个水上牛仔!我们的“冈都拉”在他的驾驭下,在水巷里自由穿行,到水巷转弯处或狭窄处与其它船只交会时,小伙子在操浆的同时,肩、肘或脚,都参与操船,他只须用肩或肘轻抵墙壁或用脚一蹬其它船的船帮,修长的“冈都拉”就听话的转弯抹角逶迤前行,而这一系列动作都做的自然娴熟,舒展优雅。

  威尼斯的水巷曲折、狭窄、幽远。两边风格迥异的建筑都浸泡在水里,有的已经墙皮脱落,水漫厅堂。据说这里100年后将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

  各式各样的石桥,各具风姿,把水巷两边连接起来,在几百座石桥中,最有名的是“叹息桥”,它极其普通,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懊悔和哀叹,才特别引人关注。原来这座桥连接着法庭和监狱,被判有罪的人从法庭通过这座桥进到监狱里,所以走在桥上的人都唉声叹气,故名“叹息桥”。人们关注它,或许它可以警示世人,警钟长鸣吧。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中国水乡,江南烟雨的真实写照。而在威尼斯,同样的这些元素,却给人不同的感受,完全是另外一种意境。更多的阳刚、更多的奢华、更多的苍凉。

  傍晚,离开风光旖旎的威尼斯,真有点依依不舍。

  夜宿斯洛尼亚。

  明天将赶往罗马。

  2005年8月9日 星期二 晴

  目标罗马。

  大巴奔驰在意大利北方的拉丁平原上,这里几乎统治了整个意大利的工业和农业,十分富足。

  亚平宁山脉延绵起伏,离我们越来越近。渐渐的我们已置身在群山之中。

  途经山国圣马力诺,我们停车休息,午餐。

  圣马力诺是国中之国,只占据几座小山,国土面积约40平方公里,2万人口。是全球第三小国。当年埃曼纽二世发动了统一意大利的战争,征服了意大利半岛上的所有城邦,圣马力诺由于太小,没有被埃曼纽二世发现,所以幸存下来,至今仍是个主权国家。

  这里的国民是斯拉夫人的后裔,平和、闲散,生活朴素而充实。

  山顶老城,里面有国王和国会,相当于首都。石头砌筑的城门楼,简单而小巧。只有一条石板路蜿蜒着通到山顶。路两边都是商家店铺。

  登上山顶,向东方眺望,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那是美丽的亚得里亚海。蔚蓝的天,蔚蓝的海,向无限远的空间无限的扩展延伸,在渺渺茫茫的天际交融汇合。当年登上腾王阁的王勃,面对苍茫的赣水,迸发出“水天一色”的绝唱。可惜王勃无缘面对这无限的海天,无缘领略这无边的蔚蓝和空旷。在这海天寥廓之间,人都被融化了。

  距城门不远,有一座小教堂,石刻的门面,古朴凝重。这就是著名的圣弗兰西斯克教堂。圣徒弗兰西斯克曾在这里显示上帝的神迹。

  午餐是比萨饼和意大利面条。餐后继续赶路。

  亚平宁山脉层峦叠嶂,我们不知穿过多少隧道,绕了多少盘山路,傍晚6点,我们终于到达了永恒之都——罗马。

  在罗马火车站附近的中餐馆用晚餐。

  罗马不是我心中梦中的罗马,破旧肮脏的街头游荡着衣着怪异的吉普塞人,他们有的乞讨、有的拦车叫卖、有的尾随着游人不知要干什么…… 这第一印象实在不好。但愿以后的观光能给我新的震撼,好的回忆。

  期待明天。

  2005年8月10日 星期三 时阴时晴

  我们住在罗马市区里,距老城不远。这一带的居民区一律是两三层的小楼,前后院落,院子里种花种菜。导游介绍,每个院落住一个家庭,都是老少三辈,在意大利,年轻人都与老人同住。可见意大利人的家庭观念很强。

  传说,有两个被母狼养大的孩子,在台伯河边的七座山丘上建起城堡,用哥哥的名字“罗姆洛”命名。后来被叫成罗马。也叫“七丘之城”。现在,“母狼脯婴”的图案成为了罗马的城徽。

  外来车辆禁止入城。我们步行进城。城里有公交车。

  被城墙环绕着的古城,完全被保护起来,简直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宽宽的帝国大道,是当年墨索里尼修建的,沿途经过许多著名的古迹,凯旋门和罗马柱,记载了这里曾经的辉煌。老城里的所有古建筑都是原模原样,不加任何修缮,千百年的岁月痕迹充分的展现出来,显得古旧沧桑,残破班驳。

  威尼斯广场,宏伟壮观。广场的一端是祖国祭坛,这是为了纪念意大利的开国英雄埃曼纽二世领导人民驱逐外国侵略实现意国统一的不朽功绩而建的纪念碑。中央刻满浮雕的高台上,高大的英雄镀金铜像巍然屹立,以两个带翼女神为主的两组群雕拱卫在两侧,她们分别寓意着“思想”和“行动”。纪念碑两边是两个半圆形水池,分别代表着意大利国土两侧的大海。整座建筑威严雄伟,上面有一行文字,我问导游:“刻的什么字?”答:“祖国统一,人民自由。”

  古罗马废墟,一片断壁残垣。两千年的风雨雷电和地震的摧残,古老的宫殿庙宇已经面目全非,但那倔强不倒的石柱和断墙,依然向世人展示着古罗马高贵不屈的风骨。

  克洛西姆竞技场,难以想象人类2000年前能建造成如此雄伟的建筑。它外观呈圆形,高约60米,完全由乳白色的巨石砌筑,外墙由四层拱门形石柱组成,内部可容纳5万人观看表演。

  历史记载,当年古罗马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以后,为了炫耀武功,动用8万奴隶,历时10年建成了这个庞大的竞技场。开幕时,有3000名角斗士和5000头雄狮猛虎在这里生死相搏,整整表演了100天。

  今天的古竞技场,历经千年风雨,石头已风化,表皮已剥落,已经是一个体无完肤的庞大古董。

  两千年!这是一个能使海枯,能让石烂的漫长岁月。这些古老的巨石,虽然残破,却依然巍峨不倒,撼人心魄。这是古罗马的旷古伟业,让今人崇拜景仰,是古罗马的文化成就,让今人顶礼膜拜,它的赫赫武功,辽远疆域,至今没有哪个民族可以企及,它的文化影响,建筑艺术,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古典建筑的范本。

  两千年前的拉丁人,能成就如此规模的建筑,其想象力,创造力,令人敬佩,其大气魄,大胸襟,令人叹服。

  古罗马城——回忆之都,永恒之都。

  在罗马城西,是梵蒂冈,她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这里是天主教教皇的宫殿和教堂,国土面积0.44平方公里,2000人口,全部是僧侣。

  梵蒂冈就象一座由宫殿、教堂和拱廊围成的巨大院落,圆形的大广场,中央是方尖碑,它那黄金的尖顶是古罗马城的制高点,由罗马式石柱组成的拱廊环绕周围,拱廊顶部是200多座人物雕像,他们是为2000年来为了信仰而殉难的僧侣和信众而建造的,广场一端耸立着圣彼得大教堂。

  彼得是耶酥的大弟子,他忠诚、坚毅。耶酥复活后,将通向天国的钥匙交到他手中。30年后,他以耶酥同样的方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人在他遇难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全球最大的教堂,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建筑,圆顶、拱门和装饰柱全部由石头和黄金构筑而成,极尽高贵和奢华。她是10位建筑师和艺术家天才和灵感的结晶,她的圆顶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拱廊和内饰是柏尼尼设计的。教堂建筑本身就是一座辉煌的艺术品。

  进入教堂,空间空廓,气氛庄严,阳光透过穹顶的花窗,变成如丝如缕的光柱,人们仿佛置身在金灿灿的苍穹之下。

  穹顶下四根约30米高的金柱撑起一顶金色伞盖,金柱上盘绕着黄金的滕蔓和枝丫,许多黄金天使在金藤上攀援,伞盖下供奉着一只振翅飞翔的金鸽子。穹顶的阳光投射到黄金的雕饰上,焕起金色的华彩。鸽子映衬在远处圆形花窗的背景下,象是飞向太阳,又象是从太阳飞来,或许这只鸽子是天国的信使,向众生传送着上帝的大爱和福音。

  墙壁由大理石和精美的马赛克嵌饰,构成一座座雕饰繁复、巍峨壮观的壁龛,每座壁龛里都有一尊白色玉石雕像或一幅马赛克拼嵌的壁画,人物唯肖唯妙,仪态万千。壁龛里供奉着历代教皇的灵柩,这些雕像和壁画,表现了教皇的神采和威仪。

  这就是全世界天主教徒朝圣的地方,也是伟大的米开朗琪罗为之奉献一生的地方,在这里,艺术家穷尽一生的智慧、心血、汗水和眼泪,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旷世杰作,让冰冷坚硬的石头表现出肌肤的质感和生命的活力。“哀悼基督像”静静的伫立在教堂内大门右侧的巨大拱门里,白色的大理石泛起温润的光泽,年轻的母亲怀抱着惨死的苍老的圣子,虽然无泪,却表情忧郁而哀伤,这尊500多年前的作品,至今依然鲜活如新,令人肃然起敬,怆然涕下。

  有人问:为什么这尊作品里,母亲年轻而儿子苍老?

  答:米开朗琪罗幼年丧母,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母亲永远都是年轻的。可见神圣的主题也来源于艺术家世俗的感受。

  小小的梵蒂冈,统治着天主教的无远佛界,主宰着10亿多善男信女的心灵和魂魄。

  离开罗马,赶往比萨。

  比萨,一座曾经繁荣强盛的海港城市,因为诞生过米开朗琪罗和伽利略而令人景仰,更因为一座建歪的塔楼而闻名天下。

  斜塔和与其相邻的教堂、洗礼堂,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白色建筑群,建筑元素和风格协调统一,拱窗廊柱雕饰简洁,精致精美。塔楼为圆柱型,白色石头砌筑,共8层,建造之初就出现倾斜,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尽力维护和调整,至今仍然倾斜在这里,摇摇欲坠却危危然而不倒。这也是人们争相前来参观猎奇的原因。

  人们说:意大利人不关心国家政治,惟独关心两件事,一是威尼斯什么时候被淹没,再就是比萨斜塔什么时候倒。可见他们在意国人心目中多么重要。

  海港衰落以后,比萨没有什么产业收入,大部分经济收入来自比萨斜塔的旅游观光收入。这么一座几百年前的劣质工程,竟然歪打正着的成就了这个小地方世世代代的衣食温饱,人类的生存之道千奇百怪,叫人不可思议。

  继续北行,夜宿温泉之城——博洛斯尼。

  2005年8月11日 星期四 晴

  目标瑞士,一路向北。途经米兰,入城参观。

   米兰不愧为时尚之都,古朴华丽的建筑和绚烂多彩的橱窗让人目不暇接。这里是意大利的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和时尚中心。达芬奇曾在此工作过,在米兰歌剧院对面,伫立着他和三个弟子的铜像。

   米兰大教堂,通体由白色的石头雕琢而成,是一座典型的后期哥特式建筑。与其他的哥特式教堂只有一个或几个尖顶不同,米兰大教堂每一道垂直的凸线顶端都耸起一个尖顶,使教堂顶部尖顶林立、层层叠叠,每个尖顶上都伫立着一尊石人,各具形态,神采万千。整座教堂雄伟挺拔、轻灵俊秀,真是一座建筑神品。

   至此,意大利之旅结束了。在这急匆匆的三天中,我们感受到了意大利人的幽默乐天、浪漫闲散。可是令我们感受更多的似乎只有恺撒时的罗马和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对今天的意大利却印象不深。或许这就是今天意大利的真实写照,这里的人们依然生活在祖先的光环里,精心守护着这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宝藏。

   意大利的历史值得回味,在经历了古罗马的旷古辉煌之后,这个民族便悄无声息,任何外族侵略者都能轻而易举的统治这里松散的城邦。在15世纪,意大利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崛起,成为最激动人心的国度,这就是文艺复兴,他们的文化艺术、科学思想、价值观念和人道主义征服了欧洲,改变了世界,在诸多方面为现代人类社会奠定了根基。这就是意大利,古罗马文明的守护者,难以想象他们在今天的闲散和无为之中,又在酝酿着怎样的爆发,创造怎样的奇迹。

   “看这里的湖水多清。”导游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我们已经进入了高山之国——瑞士。

   凭窗望去,青翠的大山,清澈的冰渍湖,在这青山碧水之间点缀着卡通般的房舍和黑白花的奶牛,象一个童话世界。

   夜幕降临,我们到达一个小镇,叫天使堡。名符其实,在我的想象中,无论是景色还是氛围,天堂之美不过如此。

   我们住宿的旅馆是一个百年老店,坐落在一座小山上。

  2005年8月12日 星期五 晴

   铁力士峰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座雪峰,海拔3000多米。站在天使堡的街道上仰望主峰,只见云天苍茫,根本看不见山顶。我们要乘坐缆车到山顶看看。

   一路攀升,换乘三种缆车,沿线山色美不胜收:一座座山峰在脚下越来越小,山顶和山腰零星散布的冰渍湖,在苍山间象一片散落的碎玉,缆车升到云层之上,峰峦吐雾,幽谷函烟,茫茫云海,万顷絮浪,雪峰在阳光照耀下银光耀眼,雪山云海,一片洁白。我想如果一千年前的曹操到此,以他观沧海之胸怀,横长槊之诗才,面对此景,一定能够心潮澎湃,才思奔涌,一挥而就出绝世好诗。

   到达山顶,满目白色的冰川,温度在零度以下,真是一个至清至洁、白璧无瑕的清凉世界。

   瑞士旅游城市琉森,坐落在美丽的琉森湖泮,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世界著名的劳力士表总部和欧米伽表总部都设在这里。

   琉森湖清澈碧蓝,一望无际,湖面上点点游船,片片白帆,白天鹅成群结队,嬉戏游曳。沿湖青山碧翠,白墙红瓦的房舍掩映其间,人们流连于此,悠然合成一曲人类和蓝天、碧水、青山的完美交响。

   在一汪清泉后面,一面绝壁赫然而立,山岩经过人为的削切,上面密密麻麻的刻满了文字,绝壁中央凿窟刻像。这是为了纪念瑞士佣军而立的纪念碑:垂死的雄狮。

   石窟的刻像撼人心魄,叫人过目难忘,一头硕大的雄狮横卧在石窟里,头枕在一面刻有十字标志的盾牌上,垫在腮下的右前肢紧握着一支标枪,左前肢无力的垂在石窟外,一支折断的标枪深深插入左肋,两只失神却深邃的眼睛半睁半闭,充满了绝望和悲哀,狮嘴微微张开,象是刚刚发出最后一声不屈的怒吼。这就是对悲壮的瑞士佣军的传神写照。

  历史上,欧洲及中亚各国王公贵戚身边的近卫军都是瑞士人,因为瑞士人是天生的武士,身材高大、勇猛善战,最主要的是他们绝对忠诚,从不背叛。法国大革命时,暴民围攻路易十六,王宫卫队四散逃命,只有瑞士佣军拼死护主,最后全部战死。直到今天,瑞士也是世界上最受尊敬最受信赖的国家,因为尚武,希特勒的铁甲战车望而却步,因为诚信,全世界的财富只有存入瑞士银行才最安全。

   瑞士人做佣军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瑞士佣军的忠诚、勇敢、无畏和牺牲,谱写了瑞士人奋斗图强的历史,为一个优秀民族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瑞士,叫人流连忘返。

   在列支敦士登小憩,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王宫建在山顶,需仰视才见,这里的国王可能是世界上最清闲的国家元首,因为这个国家的外交、国防等诸多大事都委托瑞士全权管理和负责。在一条大街上,摆布了许多现代派的超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密度很大,象一个展览会,奇形怪状的看不明白。也许这个国家的国王和人民都是超现实主义者,过着一种超然世外的生活。

   按照欧洲的传统,如果国王没有子嗣,王位传不下去,那么这个国家就自动消亡,并入瑞士,成为瑞士的一个行政区。现任国王有个王子,看来这个国家还会传承下去。

   进入奥地利,在一个小镇晚餐。

   继续前行,再次进入德国,夜宿斯图加特近郊。

  2005年8月13日 星期六 晴

  从德国的斯图加特到法国的巴黎,整整赶了一天的路,到达巴黎时已近22点。累。

  途径小国卢森堡,看一看大峡谷,虽然是欧洲第一,但是并不壮观,峡谷上一座红砖拱桥横跨两岸,颇有气势。

  这个小国十分富足,国家元首是大公,可以世代传承,但若没有子嗣,即被德、法、比三个强邻瓜分。

   进入法国,万里平畴,田野肥沃。欧洲人非常羡慕的称“法国是上帝最眷顾和偏爱的国度”,因为欧洲最好的土地都在法国,这里种植的粮食供应欧洲、非洲和世界其他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

  法国的耕地一年只使用二分之一,下一年使用另一半,休耕的农田种植牧草,所有的耕地都是种一年休一年,所以土壤非常肥沃,农作物的品质非常好。

  我们住宿在巴黎近郊的一个旅馆,附近有一个小型飞机场,停着不少私人小飞机。

  2005年8月14日 星期日 时阴时晴

   巴黎印象:庞大、华美、奢侈、富丽堂皇。

   法国有史以来一直以巴黎为都,历朝历代君王不断营建,使之成为一座超级都市。直至今天,巴黎仍以每年几千米的速度向外扩展。不仅地面的建筑气势磅礴,地下建筑也十分发达,地下共6层,上4层是地铁,第5层是各种管线,最底层是下水道。其设施功能之完备,世界仅有。

   上午参观卢浮宫,下午游凡尔赛宫,登埃菲尔铁塔。

   难以表述巴黎给人视觉的冲击;

   难以表述巴黎给人心灵的震撼;

   难以表述巴黎让人叹为观止的称赞。

   因为有智慧、技术和天才的人间造物,因为有登峰造极的旷世奇珍。巴黎,超出了我以往关于奢华的想象,给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等溢美的辞藻做了最真实最恰当的诠释。

   卢浮宫,法国国家美术博物馆,位于巴黎塞纳河右岸。800年前,国王菲利普二世为了存放他的珍宝而修建,开始只是一个城堡,以后一再扩建。到拿破仑时期,伴随着法国大军征服的脚步,来自埃及、希腊、意大利的文物宝藏源源不断的运来,使这里珍藏荟萃,多达40多万件。20年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对她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增加了地下展厅和玻璃金字塔入口。如今,这里是全世界爱好历史文化的人们向往的圣地,是美术家临摹、朝圣的至高殿堂。在艺术家眼里,巴黎就是卢浮宫。

   今天,我有幸徜徉在这些珍品之间,亲近端详这些经常在图片中见到千古珍藏,悉心品味这跨越千载、登峰造极的饕餮盛宴。不是参观,是朝圣。

   希腊罗马馆。面对《断臂维纳斯》和《带翼的胜利女神》,我突然有了新的感悟,与其说这是一种残缺的美,不如说人类对终极完美的追求已经突破了完美,进入了一个比完美还美的更高境界。

   《蒙那丽沙》,在文艺复兴馆里,安详的占据着一整面墙壁。不可思议的微笑,不可思议的赢得了举世的景仰,一幅肖像画,包涵着蒙那丽沙的复杂情感;包涵着达芬奇的身心寄托和深爱;包涵着色彩和轮廓边缘处理技法的创新;包涵着绘画艺术从描画神圣到反映世俗的突破。蒙那丽沙是幸运的,无论她的身世多么迷雾重重,但她的名字、她的面容、她的微笑,成为了人类永恒的经典。

   绘画馆,法国浪漫主义油画大气磅礴,逼真传神的再现了拿破仑的战争、大革命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卢浮宫的藏品太多,对于我这个行色匆匆的游客来说,简直是浩如烟海,如果看到每一件藏品,则至少在这里看一个星期。带着无奈,带着依恋,匆匆略过,继续赶路。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近郊,400年前,由“太阳王”路易十四兴建,极尽奢华,是用石头、黄金和艺术品堆积而成的宫殿。内部墙面全部是白色和彩色大理石拼成的各式图案,天花板是大型天顶画。宫殿的格局似乎很简单,没有走廊和厅堂之分,只是一连串的大房间,一间套一间,分别是王室成员的居室或办公室,房间里陈列着当年主人的雕像、绘画和用品。

  镜厅是这里最大的房间,装饰最豪华。彩绘天顶,玉石壁柱,黄金的柱头和腰线,一面是17个拱额大玻璃窗,与之对面的墙壁是相对应的17面大镜子,使大厅显得更加宽敞。当年,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和约就是在这里签定的,那时贫弱的中国做为战胜国却落得个屈辱的结果,年轻的顾维均面对强权,孤独的进行着无力却坚决的抗争。镜厅,这17面巨大的镜子,见证了王室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了大革命的疯狂和血腥;记录了胜者王侯的骄横和丑恶。对于中国人来说,置身于镜厅,感受最深的是对弱国无外交的切肤之痛。

  宫殿后面是王室花园,足有10多平方公里。花园中间由水池、喷泉和瀑布组成中轴线,两边的雕像、树木、草坪和小道都对称分布。无论是乔木还是灌木,都精心修剪成几何形体,或圆锥型、或立方体,排列有序,整齐划一。这完全是一座以人为中心的园林,山水草木都按照人的意志按部就班的排列,体现了王权对世界和自然的绝对主宰。

  到达埃菲尔铁塔时,已是傍晚。

  好一个庞然大物,纵横牵拉的钢筋铁骨,呈A形卓然挺立,象伟岸的擎天巨臂,顶天立地。在塔下用相机根本照不到铁塔的全貌,必须离开铁塔一公里开外才能取下全景。

  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是1889年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举办万国博览会而建造的纪念建筑。由埃菲尔设计,塔高320米,耗用8000吨一万多个钢材组件,由二百万个铆钉连结而成。今天,做为广播电视发射台的铁塔,已经成为巴黎的标志,成为法国的象征。

  铁塔底部是四座用混凝土浇铸的塔墩,进入塔墩可以乘坐电梯登上铁塔。铁塔在不同高度上有三个平台。我们在二层平台上驻足,零距离的审视这一钢铁的杰作。被铆钉连接起来的钢材,密集的组成镂空的图案,能够看到欧洲古典建筑元素的深刻印记。

  凭栏远望,俯瞰巴黎,金色的夕阳下,塞那河、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爱丽舍宫及教堂楼宇一望尽收。密密麻麻的楼群被纵横的街巷分割成一片一块的几何形单元,连绵不断的向远方延伸,直至簇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仿佛整个大地都被楼群覆盖着。城市的海洋,好大的巴黎!

  埃菲尔金色的胸像静静的伫立在铁塔脚下。铁塔建成之初,巴黎一片反对声,倔强的建筑师一怒之下离开法国,移居加拿大,从此一去不返,客死他乡。法国人为了表达对这位最优秀建筑师的敬意、谢意和歉意,把铁塔命名为埃菲尔铁塔。

  人们对新事物的接纳,往往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也曾招致抨击,后来却成为人们追捧的经典。

  玻璃金字塔和铁塔之所以开始不被接受,主要是因为她们的建筑风格与原来巴黎的建筑格调不一致。渐渐的人们发现了由于这些不同建筑的反差而产生的美感,进而又发现这些新建筑其实与旧建筑并没有什么不同,气韵神采十分统一。我觉得同与不同皆由心生,根本在于人们的包容、接纳和对这座城市的爱。正因如此,巴黎才能始终引领文明和时尚的脚步,才有今天的异彩纷呈。

  做人做事拘泥于传统,一般不会招致反对,却往往归于平庸。突破人们思维定式和习惯势力的包围,可能失败,也可能产生新的经典。

  2005年8月15日 星期一 晴

  游览巴黎。巴黎圣母院,塞那河,协和广场,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拿破仑陵墓,巴黎歌剧院。

  西提岛位于塞那河上,巴黎就是从这里发源、发展起来的。巴黎圣母院伫立在岛上,1163年开始兴建,历时182年方才建成。这是一座高耸挺秀的早期哥特式建筑。

  远看巴黎圣母院,最醒目的是顶部高耸的尖顶和两座高峻的钟楼,修长的尖拱花窗和凸出的墙垛组成无数条垂直线,与尖顶连通一气,使人感到一种向上升腾的力量。走近教堂,只能仰视,一对钟楼比肩而立,三孔巨大的尖拱门,门拱上雕满了人像,都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中门上方是巨大的玫瑰形圆窗,雕琢十分精美,圆窗下是“圣母抱圣婴像”。整座教堂俨然是一座庞大的镂空石雕,坚实而又精美。

  今天是天主教的圣母升天日。教堂里正在举行一场大型弥撒。穹顶下,歌台上,一架钢琴演奏着空朦悠扬的音乐,一位黑袍教士手捧《圣经》朗朗咏诵,排列在钢琴后的唱诗班伴着那男低音轻轻吟唱,台下的信徒在教士咏经的每一次停顿后都齐声和唱:“阿门——”阳光穿过彩色玻璃花窗笼罩在幽暗的歌台上,歌声在空旷的穹顶里回响,象一场心灵和上苍的对话。

  我小心翼翼的在人群的外围浏览,然后静悄悄的退出大门,生怕打扰了信徒们这场灵魂的沐浴。

  塞那河横穿巴黎市区,许多著名的景观都在两岸,我们登舟游河,两岸美景别有一番情趣,横跨两岸的一座座石桥各具神采,其中亚历山大三世桥最精美最豪华。

  协和广场,几条大街交汇处的圆形广场,广场边缘环立着装饰着黄金雕饰的绿色雕像和灯柱,中央是方尖碑,黄金的尖顶,碑身刻满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或许它具有什么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含义。这里曾是法国最疯狂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国王路易十六为了震慑平民,亲自参与设计并建造的断头台就放置在这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被愤怒的市民推上了断头台,成为他自己屠刀的刀下之鬼。法国人并不喜欢这段血腥的历史,为了淡化这些恐怖的记忆,把这个广场命名为协和广场。

  巴黎凯旋门,位于巴黎戴高乐广场中央,是世界上最大的为胜利归来的军队通过而建造的门洞。我在罗马见过君士坦丁凯旋门,在卢浮宫附近也有一座凯旋门,但它们在体积、形状和气魄上都远逊于这座拿破仑建造的胜利之门。这是一座古典主义建筑,但其结构和装饰更加简朴,更显得厚重坚实,气势宏伟。拱门内壁镂刻着638名将军的名字;拱门下是无名战士的墓碑,燃烧着永不熄灭的圣火;拱门两侧前后两面共有四座大型高浮雕,分别是《出发》、《胜利》、《抗争》、《和平》,其中最著名是《出发》,人们用法国的国歌《马赛曲》为它命名,浮雕写实而传神,自由女神剑锋所指,义勇军号角激昂,奋勇冲锋,群像充满了动感,充满了激情,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杰作。

  1805年12月,拿破仑的军队在奥斯特利兹战役中击败了奥俄联军,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拿破仑下令建造此门。遗憾的是此门尚未建成,拿破仑就兵败滑铁卢,被俘后屈死孤岛。后来他的孙子拿破仑三世建成此门,并从英国请回拿破仑的灵柩,浩浩荡荡通过凯旋门,以皇帝之礼下葬。为胜利者而建的门洞却迎来了败俘的亡国之君,可见国之命运,兴则蓬勃崛起,衰则立见消亡,中国睿智的古训同样可以解读欧洲的历史。

  戴高乐广场周围,辐射状展开12条大街,其中正对着凯旋门最宽的一条就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这条世界闻名的街道,绿树成荫,专营名牌名品的商铺鳞次栉比,是追逐时尚人们的购物天堂。欧洲城市的街道都十分狭窄,为什么巴黎的街道这么宽?难道200年前法国人就意识超前,设计并修建出只有现代城市才有的宽敞街道?

  1871年,这里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起义者筑起街垒堵塞街道同政府对抗。结果是政府军血腥的镇压了起义。后来政府重新规划了城市,拓宽了主要街道,使市民筑不起街垒,堵不了街道,也便于政府军的进攻和运动。原来宽敞的大街和巴黎公社还有着这种因果关系。

  巴黎歌剧院,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绿色的屋顶,两组对称的金色雕像,天使展翅,金光闪闪;乳白色巨石的墙柱和墙体,缀满了金色的装饰雕塑。门前石阶上有一组高浮雕群像,这是著名的《舞蹈》,一群裸体少女手挽手围成一圈纵情舞蹈,圈中间是一个少年高举手鼓引吭高歌,一派欢乐的氛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只不过这组雕像完成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免不了带有粉饰太平和形象工程的印象,如果她是一个为统治者迎合拍马、歌功颂德之作,即使艺术成就再高,其文化价值也要打些折扣。

   在巴黎的街巷浏览,处处可见精美的建筑雕饰,有古希腊式的山墙明柱,也有朋皮杜中心的铁骨嶙峋。不知不觉已经白日西沉,拿破仑陵墓的金色圆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与之一街之隔的草坪上伫立着戴高乐的铜像。这就是巴黎,承载了历代王朝的文明和辉煌,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包容,让人感受到在古老文明背景下欣欣向荣的现代气息。

  可惜我对法国历史了解的不多,不能体会其历史的深刻与久远,只能留下一些浮光掠影的肤浅记忆。

  2005年8月16日 星期二 晴

  按照今天旅行团的日程安排,上午到老佛爷百货公司购物,下午就离开巴黎。想想还有许多想去的地方已没有时间去,心里稍有失落。一位辽宁游客也有同感,于是我们决定离开团队,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再去一个地方。经过一番取舍,决定去罗丹博物馆。

  罗丹博物馆规模很小,只是一个极普通的院落,院里一栋简朴的二层小楼。这里陈列着罗丹的100多件作品,石雕和画稿在小楼里展出,大型的铜像作品则散布在院落的各个角落和草坪上。

  过去在教科书和画片上看到的雕塑作品,今天鲜活的呈现在眼前。从《吻》和《春天》这些逼真的大理石雕像里可以看出艺术家澎湃的激情和炽热的爱;从《祈祷》和《地狱之门》反映出罗丹对人世沧桑深沉的思考和心灵的痛楚。

  《加莱义民》从容的伫立在院墙边,六名披夹带锁的男子,或沮丧、或迟疑、或悲愤、或从容,定格成铜像,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它记录了法国的一幕屈辱却壮烈的历史,十四世纪时英国进攻法国,包围了加莱,城中弹尽粮绝。英国人提出:只杀六人便可解围,但附加了侮辱性的条件,即这六个人必须披夹带锁、光头赤足、手捧城门钥匙出城投降。六名男子自愿赴死,用他们的生命承担国家的屈辱,拯救满城的苍生。罗丹的雕塑生动的再现了这悲壮的一幕。

  《巴尔扎克》,静静的站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被灌木包围着。这位现实主义小说的鼻祖被刻画得苍老困顿、毛发蓬乱,面部若有所思、略带讥讽的神情。整座雕像手法奔放、线条粗糙,透出一种金属的质感。这件作品完成后,遭到顾主的拒绝,也许顾主想要一个光鲜的充满阳光的巴尔扎克。但罗丹是成功的,他把巴尔扎克贫穷多病的生活状况和愤世嫉俗不与丑恶同流合污的孤傲品质传神的表现出来,甚至罗丹的《巴尔扎克》与真实是巴尔扎克已经灵气相通,以至遭到同样的命运。艺术之神品莫过于此。

  《地狱之门》,一个高达六七米的青铜大门,门楣、门框和门扇上缀满了扭曲的人像。这是罗丹从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得到启发而创作的,门扇上人物多达183人,他们身体扭曲,挣扎哭嚎,痛苦万状,演绎着西方传说中罪恶的故事,塑造出代表着奸邪、幻灭、死亡和痛苦的人物形象;门框上的《影子》是三个聚在一起的人像,惊恐的用手指着门扇上恐怖的场景,呼喊着象在提示人们觉醒:不要踏入此门;大门的最顶部坐着《思想者》,两旁簇拥着骄横、嫉妒、发怒、懒惰、贪财、贪食和好色七个罪人。思想者蹲坐在石头上,左手扶膝,右手拄着下颚,低头凝视着罪恶,陷入沉思,这是一个通过思考而觉悟的人。

  这是一件尚未完成的作品。罗丹耗时37年,至死也没有最终完工。也许艺术家根本就完成不了,也许艺术家根本就不想完成,人间的罪恶用一扇七米高的大门是盛不下的,人间的痛苦用思想者一生的时间是写不完的。面对近代文明下的种种丑恶和罪孽,艺术家自觉的担起捍卫人类原始善良和纯真的道德责任,试图写尽苦难,惊醒世人,用《影子》引导人们通向天堂的路,用《思想者》呼唤人们的理性和良知。可惜《地狱之门》没有完成,还好思想者仍在沉思。

  出罗丹博物馆,按照和团队的约定,我们在老佛爷百货公司会合。辽宁同伴兴致很高:“我看路不远,我们走回去,顺便逛逛街。”

  我们顺着来时的路边走边聊边看景边照相,经拿破仑荣军院、战争博物馆,过亚历山大三世桥。渐渐的好象方向不对,原来巴黎的街道都是以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布局,两街都是斜着交叉,很难辨别方向。

  “我们好象迷路了!”我停下来,辨认着方向。

  同伴试着用一句半句生硬的英语问路,被问者很热情,依里哇啦的为我们指路,但他们说的话我们一句都听不懂,只能从他们的手势判断大致的方向。

  在熙熙攘攘的都是金发碧眼的路人中,我们茫然。

  我发现一位黑发披肩的东方女子,觉得非常亲切。来不及多想,也顾不得礼貌。我跑过去就问:“是中国人吗?到老佛爷怎么走?”

  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近乎于狂喜的回答:“哎呀!我是呀。”标准的普通话,略带京腔。

  “向前走到第二条斜街右拐,过了歌剧院就能看见老佛爷的牌子了。我是北京的,你们是哪的?” 她清晰明了的指明了前进路线。这一刻我坚信,发誓以后永远坚信,汉语是世界上最动听最悦耳最美妙而且最准确的语言。

  我们不象是偶遇,倒象是老友重逢,她说她在巴黎工作已经五年了,问我们是移民还是旅游,是怎么来的,走了那些国家,以后到哪里……难以想象,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竟能交流这么多内容。我感觉到她的眼睛一直盯着我,其实我的目光也没离开过她的脸庞。

  还得赶路,匆匆话别,我们走出很远,要拐弯的时候发现她还站在那里,见我们回头,她向我们招手。

  乡音最美,乡情最亲,离家越远,感受越深。

  下一个目标是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进入比利时,经过一个赫赫有名的小镇,滑铁卢。小镇非常普通,十分宁静,这里就是180年前的古战场。现在的古战场除了多几座规模很小的纪念馆和一个小土山之外,与当年几乎没什么两样。小山叫铁狮山, 50米高,是当地妇女用背篓从两公里外的地方背土垒成的。山顶是一头威风凛然的铁狮子,它的前爪紧紧地按住一只铁球,两眼盯着南方的法国,这是为了纪念欧洲联军的胜利,用缴获的法国军队的枪炮熔铸而成的。

  当年,拿破仑率领革命法国的军队和传统欧洲王国的联军在这里展开大决战。双方的兵力14万多人,激战12个小时,双方6万人丧生,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失败了,彻底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命,被远远地流放到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5年后孤独地死去。

  率领欧洲联军战胜拿破仑的是英国将军威灵顿公爵,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位得胜的将军并不感兴趣,听说这小镇上有个威灵顿纪念馆,但没人光顾,来此凭吊古战场的人们只知有拿破仑,不知有威灵顿。可能拿破仑真的是不可战胜的,军队失败也遏止不住他的影响,肉体的死亡也损伤不了他的威名,正如雨果说的那样:“失败反而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仑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更为高大。”

  小镇入口处,拿破仑的铜像傲然耸立在一座圆柱形基座上。他军人装束,两臂交叉抱胸,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潇洒自信,俨然一副胜利者的神态。在滑铁卢战争纪念馆里,有许多图片、实物及旅游纪念品,几乎都是拿破仑的头像和名字,难见胜利者威灵顿的物件。

  作为拿破仑敌国的比利时,在自己的国土上纪念侵略者,反映了欧洲国家对历史的态度,对政治的理解,更是对拿破仑的肯定。无论成败,拿破仑永远是伟大的政治家、一流的将军、真正的英雄。

  傍晚,到达布鲁塞尔。这里有许多国际组织,是欧洲的政治中心,因为欧洲联盟总部设在这里,所以人们称这里是欧洲的首都。

  我们没有时间游览这座城市,大巴在一些国际组织的大厦前经过,大部分是通透的玻璃大厦,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在市府广场逗留一会儿,便急匆匆去看一个著名的景点:《撒尿小孩》铜像。

  铜制的小男孩儿浑身黝黑铮亮,高高的站在约两米的石台上,一缕涓涓的尿线注入下边的水池。1619年他就站在这里,这一泡尿竟然尿了386年。绝对是世界第一尿星。

  小孩叫于连,他的英雄事迹被演绎成许多版本,最后都是他用一泡尿浇灭了敌人的炸药导火线,拯救了布鲁塞尔。故事已不重要,孩子已经成为象征独立精神的比国第一公民。

  2005年8月17日 星期三 晴

  从布鲁塞尔出发,进入荷兰。

  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尼德兰王国,意为“低地之国”,荷兰只是这里的一个省,由于荷兰的商贸发达,在世界上影响较大,我们常常把尼德兰叫做荷兰。国如其名,这个国家的三分之一国土在海平面以下,这是因为400多年来,荷兰人向大海要土地,拦海筑坝,排干海水,把浅海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坚韧的国家。

  我们的旅游目的地是阿姆斯特丹。荷兰的首都,第一大城市,但是荷兰政府却不在这里办公,海牙是政府所在地,国家最高首脑是国王。

  在进入阿姆斯特丹市区之前,我们先到郊外的农村参观。荷兰的农村风光是世界有名的,除了四季常青之外,还有她独有景色。这里的鲜花供应全欧洲,郁金香最著名,是名副其实的欧洲花圃。

  荷兰乡村最具特色的景观是大风车。沿着海岸线,间隔百米一列排开,面向大海巍然屹立。现在这些庞然大物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可它们已经成为荷兰的象征,是多少文艺作品的主题,更是荷兰人战天斗地的见证。

  荷兰有史以来,海岸受潮水的冲刷,不断丢失土地,为同大海抗争,荷兰人修筑海堤,发明了大风车,利用风力发电带动水泵抽干堤内的海水,创造了人进海退的奇迹。

   看着整齐排列的大风车,我想起了唐吉珂德胯骑瘦马手持长矛,与大风车搏斗的故事。唐吉珂德的妄想或错觉不无原由,面对此情此景,任何人都会产生和唐吉珂德一样的联想,大风车挥舞着风扇,面对汹涌的大海,将惊涛骇浪降伏在它的脚下,其迎风斗海的风采,与中世纪的骑士多么神似。

   在木鞋加工厂,我们目睹了制作木鞋的全过程,一截树干在工人的手里,切削磨钻,一会儿就变成一双和脚的木鞋,看着有人穿着它走路的样子,好象挺舒服。木鞋是过去荷兰农民生产劳动的工作鞋,穿着它可以涉水淌泥,而且不怕砸脚。现在农村的条件好了,已经用不着穿这种鞋了,木鞋已经成为极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在乳酪作坊,导游为我们讲解如何做干酪。由于制作干酪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可能看到从牛奶到干酪的全过程,只是展示各个阶段的工具和形态。我不习惯干酪的味道,倒是这里的奶制品奶香浓厚,质量上乘。

   阿姆斯特丹。一个古朴的城市,石块铺装的街道清洁清净,车辆稀少,自行车却大行其道。我注意到无论是车行道还是人行道,都有自行车专用车道,可见自行车是这里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

   这里是世界的钻石切割和打磨中心,天然的钻石从南非运来,在这里加工,再销往全世界。我们参观了一家钻石加工厂,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许多著名钻石,包括英国女王王冠上的钻石,都是在这里加工完成的。大开眼界。

   阿姆斯特丹市内有近百条运河,水路纵横。所以最好的游览方式就是乘船,既舒服又写意。

  我们在喜力啤酒总部附近上船,沿着街河驶向市中心。河水浑黑,污染严重,河两边停泊着水上人家,就是在小船上用铁皮或木板建造的房子,低矮狭小,破旧不堪,我想这浸泡在水里的房子一定会很潮湿,住在这里的人一定是买不起房子的穷人。可导游却说:这是阿姆斯特丹最昂贵的住宅。我有些莫名其妙。我想起泰国曼谷媚南河边的水上人家,他们穷的家徒四壁,靠临水捞鱼糊口。在这里这些破旧的船房子,竟然成了豪宅。可能是有钱人度假用的吧。

  到达市中心,河边岸上尽是破旧的四层或五层的小楼,每栋楼只有一间或两间门面宽,密集的拥挤在一起,都是红砖砌筑,红瓦起脊,外墙粉刷成红色、白色和黑色。原来在荷兰最强盛的时候,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忙最富有的港口,地价寸土寸金,所以这里的商铺和房子非常狭小,红色和白色的是商铺,黑色的是仓库。今天这里风光不再,都变成了住宅、商店和咖啡馆,但房价依然很高,一般人是住不起的。

  我们的游船要驶出运河,驶入大海。河水逐渐变清,船也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小船、快艇,从各条运河里涌出,汇集在通向大海的河道里,浩浩荡荡涌向大海。有些显然是合家出行,丈夫开船,妻子在旁边,孩子则站在船头;有的是朋友结伴,男男女女的挤在一起……男人大多赤着上身,显露出强有力的胸肌,女人都是比基尼泳装,十分健美。河两边的街道上也人流滚滚,朝着大海的方向涌动。

  “怎么了?”看来见多识广的导游也没见过这阵势,向驾船的师傅询问。明白后兴奋的告诉我们:“今天是荷兰的船节。这是荷兰独有的节日。我们很幸运。”

  我们的游船随着船流涌出河口,海面上全是船,非常壮观。军舰、客轮、货轮、帆船、渔船,最威风的是仿古多桅帆船,桅杆上站满了船员,在这些大船巨舰之间,是密密扎扎涌动的小船、快艇和水摩托。在一艘巨轮甲板上有一支庞大的军乐队,演奏着激昂的进行曲。放眼望去,帆桅林立,百舸争游,遮天庇海,蔚然大观。傍晚这里将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午夜是焰火表演。

  荷兰的历史和现在,都与船结下不解之缘。荷兰人属于北方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是陆地的强者,本来不善舟楫,可是荷兰人在与海洋的搏斗中,依靠船成为海上的强者,被世人称做“海上马车夫”。他们靠船远征埃及、南非和印度,成为一时的霸主,他们靠船发展贸易,成为富甲一方的强国。

  船节,我不知道它的来历,或许它发源于荷兰历史上的某一事件或一个传说,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在向世界展示他们挑战海洋、征服海洋的勇气和力量。

  晚餐过后,天幕渐黑,我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参观这里的红灯区。这是沿着运河两边的一片破旧的老房子,临街都是性商店、性博物馆、性表演厅和大玻璃橱窗,橱窗里是衣着暴露的橱窗女郎,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敲窗进入,不过肯定是高消费。

  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的红灯区,历史上阿姆斯特丹商贸发达,世界各地的船只来往于此,漂泊的船员登上陆地,需要温存和慰籍,于是这里的妓女在自家的门前挂起红灯,从此,红灯成为漂泊者向往的航标和身心休憩的港湾。世界各地的港口城市纷纷效仿,后来,红灯区就成了风月场所的代名字。

  荷兰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国家,世界上很多被法律和道德禁锢的行为,在这里被开禁,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妓女最早在这里被合法化,吸毒和同性恋也是合法的,前不久,安乐死也被定为合法。这并不能说明这个国家道德沦丧、生活糜烂,更反映出这个国家对人性的一种宽容态度,对个别群体的充分尊重。法律应该是平等的,道德不应该是自私的,应该是对任何人的平等保护和关照。人们需要宽容的面对,尊重每个人的生活道路和内心世界,不同而和,唯善唯诚。

  夜色渐浓,海边的焰火映红了一角夜空。

  该睡了,明天就要踏上回乡之路。

  2005年8月18日 星期四 晴

  悠游之旅,归去来兮。

  返回杜塞尔多夫,登机回国。

  在回杜塞尔多夫的路上途经科隆,原计划进城转转,参观著名的科隆教堂,巧的是罗马教皇莅临科隆,世界各地的朝觐者云聚于此,科隆人满为患,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我们只好绕城而过。

  空中巴士拔地而起,机翼下欧洲渐渐远去。

  十四天的欧洲之旅结束了,我们悠斋游斋,访今探古,可谓悠游之旅;无奈欧洲之大,半月之短,我们只能走马看花,浮光掠影,只算印象之行。

  不只是悠游更是开阔眼界,虽然是印象却也回味无穷。只占全球10%土地和人口的欧洲,竟然聚集了全球大部分的财富,不仅如此,这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以及生活时尚等等,早已跨出欧洲,统领世界。这些就是我渴望看一看欧洲的原因。十四天匆匆来去,我看到的欧洲比我想象的更苍老,更质朴,感受最深的是宁静,不止是环境的宁静,更是人们身心的宁静。也许就是这宁静造就了思想者们启蒙的思考,开始了追求人类美好生活的探索和实践。从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氏的“太阳城”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与冲动,经历了黑暗、血腥和残杀,欧洲始终高张“思想”和“行动”的翅膀,引领着世界走向自由平等、宽容博爱的理想之国。

  与欧洲的成熟和宁静相比,我这有5000年文明史的父母之邦却显得幼稚和轻浮,一百年前中央之国的迷梦被欧洲人打破之后,读着西方哲人语录的中国人,照本宣科的开始了振兴中华的实践,冲动多于理性,浮躁多于踏实。直至今天。

  我们需要思想者。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