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热线忙 广州或AI初筛高危来电
第33届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广州地铁沿线投放了100余块心理健康科普平面广告。
近两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患者中,约有40%左右为青少年。
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届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而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社区“全覆盖”方面,广州已做到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精神科医师坐诊。市心理援助热线已开通多年,一直满负荷运行。为缓解供不应求的难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透露,拟尝试人工智能系统,辅助初筛高危来电,提升热线系统运行效率。
另外,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广州运用艺术画展、现场活动、平面广告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呼吁减少精神健康问题污名化和歧视,共同营造充满理解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所有社卫中心均开通精神科门诊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题,强调了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各方力量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中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
广州的精神卫生工作成效如何?在政策层面,广州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在8月30日表决通过《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标志着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立法正式在广州落地。
在精神卫生医疗层面,广州市持续推进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心理科。截至目前,全市设有精神心理科的医疗机构共267家,有精神心理科床位的医疗机构33家;全市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1217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为6.5名;全市精神科编制病床为9282张,床位密度为每10万人49.55张。
“在社区这一层面,我们广州所有的社卫中心以及镇街卫生院都已开通了精神科门诊,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精神科医师坐诊,有处方权,可以开出相关药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张继辉介绍,今年,广州已实现了精神科门诊在社区层面的“全覆盖”。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接通率不到20%
在公众心理健康服务层面,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持续为公众提供心理帮助,开通至今已接听来电31.88万例;全市基层社区全面设立“粤心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据介绍,广州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在今年1至9月,已接听超2.2万例。
其中,高危来电占比27%,18岁以下来电占比16%,来电主要咨询问题分别是精神心理问题(49%),婚姻家庭问题(13%),求医就诊问题(13%)。
另一方面,公众心理健康服务仍面临着供不应求的挑战,据介绍,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接通率不到20%,这意味着,公众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时,有时候并不能一次接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张继辉介绍,为缓解这个问题,医院正在筹备立项一个人工智能辅助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希望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初筛出更多的高危来电,随后提高这部分高危来电的处理优先级,从而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运行效率。
另外,人工智能也可以协助进行轻量级的干预工作,比如教会来电者做放松训练等;人工智能也可以更多地承担随访、管理等工作。
“一个抑郁的人,他讲话的语音、语调、语速、停顿都会有不同,结合他对聊天的反应,结合一些评估问卷,是可以初步筛选出高危对象的”,张继辉表示,类似的人工智能辅助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多处于学术研究阶段,准确度达不到百分之百,但在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提升高危来电接通率方面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他介绍,按目前的进度,希望能在明年年中初步上线人工智能辅助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呼吁理解和重视心理问题
记者了解到,昨天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吉印通市属部分成员单位、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广州图书馆举办现场主题宣传活动,采取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原生艺术画展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广州图书馆的原生艺术画展将从10月10日持续至22日,通过展出精神障碍亲身经历者(或亲历者的陪伴者)的艺术创作作品,帮助公众拓展新的视角,旨在运用“社会接触”减少精神健康问题污名化和歧视,共同营造充满理解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同时,荔湾区陈家祠广场、白云区东平文化广场也将设立两个分会场,开展健康咨询、科普宣传、心理游戏互动、中医技术体验等,让群众学习和体验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关注、重视精神心理健康。
除现场宣传活动外,广州在广州地铁沿线投放100余块心理健康科普平面广告,扩大宣传的覆盖面,提升社会面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引导公众科学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专家科普
孩子厌学、拒学等行为,不是简单的“叛逆”或“不听话”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人们关注。据初步统计,近两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患者中,约有40%左右为青少年,心理治疗患者中青少年占比约达55%,其中年龄最小的仅7岁。
家长与孩子之间,不仅仅需要“爱”,还需要尊重、理解。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研究员魏胜男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种种无形压力易引发青少年情绪问题
魏胜男表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学业压力在中国社会中尤为突出。许多孩子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作业、补习班和考试准备上,高强度的学习让他们缺乏放松时间甚至影响睡眠。其次,现代社会的多重期待也会让青少年产生困惑。他们不仅要在学业上表现优异,还要具备广泛的兴趣、良好的社交能力,甚至要符合家长和社会的期望,这种无形的压力会引发情绪问题。
我们应当认识到,青少年的经常出现的拒学、厌学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叛逆”或“不听话”,而是他们在寻求自我认同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表现。例如,青少年拒绝上学往往是因为他们感到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安全和支持他们的地方,面对不断累积的学业压力,他们只能通过“逃避”的方式暂时解脱。这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敏感地察觉到这一点。
孩子学业困难时严格对待可能适得其反
同时专家建议,家长在孩子面临学业困难时,首先要避免通过增加压力来解决问题。家长通常会不自觉地认为孩子成绩差是因为不够努力,进而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比如增加学习时间或限制娱乐活动。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家长需要认识到,面对困难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而不是额外的压力。与其强迫他们“必须做到”,不如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设定更为现实和分阶段的小目标。家长还可以考虑与学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合作,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仅仅追求结果。
情感波动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而谈到青少年经常出现的自我怀疑和学业挫折,专家表示,这常常是他们对外界期望和自身能力之间矛盾的表现。家长首先需要意识到,这种情感波动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需要“修复”的问题。通过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类似经历,家长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所经历的挫折和怀疑并非孤立的。如果家长能够诚实地告诉孩子,自己在某个阶段也曾遭遇失败或怀疑自己的能力,会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当前的挑战。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傅文臻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