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人从印钞厂里偷钱,而且成功偷出来的?
1987年7月9日,警察逮捕了一个叫张德康的人,罪名是:偷钱,而且偷的是印钞厂的钱,很快,张德康被判了死刑。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事情要从1985年11月25日说起,广东省潮州市人民银行的职工,在点从国库取出来的钱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少了一包五元的钞票,多了一包“封包纸”。
这让银行职工直接傻眼了,很明显,有人实施了掉包之计。
到底是谁干的?一时之间无法找出元凶。
这事仅仅过去半年,在1986年的7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惠阳分行从国库提取的钱箱,也出了大问题了,里面有一大包钱币被人调了包。
事情还没完,在1987年的4月3日,农业银行吉林农安县支行,从国库取出来的钱也被人调包了。
三次事件,都是从国库取出来的钱除了问题。
那么,问题只会出在两个环节了:一是运钞途中出了问题,二是从印钞厂出厂时出了问题。
从运输情况看,运输环节比较缜密,而且人数不止一个,非常难以调包。
而在印钞厂,曾经的监控手段比较落后,会有疏漏的时候。
因此,公安机关把重点放在了上海印钞厂,原因有这么两个:
一是调包用的那种封包纸,确实是上海印钞厂独有,绝无分号;二是封钱箱的铅印,显示出了那是上海印钞厂的专用工具留下的。也就是说,有人把钱箱打开后,重新用铅印封了钱箱。
这两个原因说明了一切,偷钱贼就是出自上海印钞厂的,那人到底是谁呢?
消息传到上海印钞厂,直接轰动了,厂里开始了第一轮的自我调查,希望找出偷钱贼,最好是让那人自首,如此,还可能免于死刑。
但是,上海印钞厂毕竟不是公安机关,终究没能把这案子破了。
当警方来到上海印钞厂后,局面逐渐打开。
1987年7月9日,优秀的公安刑侦人员张雷民,通过走访大量人民群众,经过仔细缜密的分析,把焦点锁在了“印钞厂职工张德康”。
为什么是这个人呢?
一个人钱突然多了,是会有变化的,他的消费习惯会改变,采购的物品会增加,人的精神面貌会不一样。
这个叫张德康的人,从1985年后,好像突然富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照相机、吸尘器,统统买了个全。
不仅如此,此人家里还添置了很多的高档家具,还有金银首饰。
到这里基本可以断定,此人有大问题。
有意思的是,当别人对他家的“暴富”有质疑时,他回答道:“岳父死了的时候留下一笔巨款....”这谎言编的实在不高级。
而警察经过工作分析,发现,张德康是成品车间的拉车工,工资不高,但熟悉生产操作工业,完全有进出库房的条件。
到这一步,基本可以确定,张德康是“偷钱贼”莫属。
逮捕张德康后,经过一次次的审讯,最终得出了结论:
张德康就是利用工作之便,从印钞厂偷了钱,总计3.5万元人民币。
事情一清二楚了,即使张德康没来得及把钱花完,还剩下一万七左右,但因为性质恶劣,最后被判处了死刑。
这是发生在国内的印钞厂盗窃案。
其实,在国外,也有印钞厂员工偷钱的事情。
2005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家印钞厂,一名员工,竟然利用工作之便盗窃了七十多万美元巨款。
这简直让美国人大吃一惊,吃惊于这员工的胆量,也为了吃惊于管理的漏洞。
牢饭是少不了的。
2018年,印度印钞厂的一个高级安全员威尔玛,利用工作之便,盗取了钞票,同时,利用高级安全员过安检不用脱鞋、脱衣服的漏洞,每天在鞋子里放很多钞票,天天坚持,到落网时,竟然前后盗取了90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80万元。
接下来就锒铛入狱了。
总而言之,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里,还是有一些在印钞厂盗取钞票的人,不过,这数量还是非常之少,而且金额也不会太高。
为什么会如此?
印钞厂的管理,应该是所有工厂当中最严格的。
首先,在印钞厂如果盗取了钞票,一定是要坐牢的,不管你是盗取了一张,还是一百张,还是一千张,性质都一样,罪大恶极。很多还要被叛死刑。
其次,如今的印钞工厂里,到处都是监控,想要做贼偷钱,那可能分分钟就被知晓了,除非你不想活了。
第三,虽说是在同一个工厂内,但是,很多员工根本接触不到钱币,只有看的份,而成品车间和库房的管理,也是严格的可怕,这就避免了盗取钞票出去。
第四,相对而言,印钞厂职工的工资和福利还是不错的,这会让员工的“偷取之心”减弱。
回到开头,印钞厂有人偷钱吗?
有的,但并不多,在各国也都是凤毛菱角般的存在,而成功盗取钞票的人,爽了一时,搭进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