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今秋将推“AI大课”,实现三个“100%覆盖”
从今年秋季学期9月起,复旦大学将推出“AI大课”。按照计划,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经过一学年建设,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将实现AI教育的“三个100%全覆盖”——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培养覆盖全部专业。部分课程还将向全市高校开放。
而“AI大课”的建设也将倒逼一批技术非友好型教师投入科学智能创新中,通过学科升级和师资升级推动教育教学范式的变革,为AI赋能千行百业探索AI+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AI赋能百业提供人才支持
“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近年刚刚开始,却飞速发展。就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即便是资深教师,他们在刚晋升教授时,AI也才兴起甚至尚未出现,而现在的AlphaFold已在生命科学领域大量应用。如果四年后,我们的毕业生还不了解人工智能、不能使用人工智能,也许一走出校门就被淘汰了。”参与首批AI大课建设的复旦大学复杂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麦肯锡“2022全球AI调查”显示,全球领先国家的AI使用率已经达到60%左右,有19%的公司能借助AI实现增长。而中国目前的AI使用率仅为41%,仅有9%的中国企业可借助AI实现10%以上的收入增长。面对AI赋能千行百业的大潮,人才成为急需补齐的短板之一。
此次复旦通过AI大课的设计,希望让更多青年学生边习得、边运用、边创新,增强对未来的把控力。为了确保AI大课的高质量,学校成立了AI课程建设团队,建立国际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校内专家工作体系,对齐斯坦福、卡内基梅隆和麻省理工三所大学,研究国际AI教育基本情况,进行系统设计,形成AI-BEST课程体系。
而全校各学科一批国家级人才目前都已领衔团队投入AI大课建设,并跨学科组建课程团队。至少100门AI课程已经酝酿成熟,将投入教学。比如,诺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教授将围绕蛋白质结构建模,让学生感受AI如何为科学服务;科技伦理学者、哲学学院教授王国豫将带领团队为学生开设AI伦理课程;全国首个开源大模型MOSS的设计者邱锡鹏教授,将在AI通识课程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AI前沿。
四大类课程实现3个100%全覆盖
不同于传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各自为政,“AI大课”在建设之初就是本研一体化课程。AI-BEST课程覆盖学生学习成长的各种需求。根据不同的修读路径,这些AI课程可以通过不同组合,充分赋能同学们的发展,甚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会带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
据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课程分为四大类,AI通识基础课程(AI-Basic Courses,简称AI-B)、 AI专业核心课程(AI-Essential Courses,简称AI-E)、AI学科进阶课程(AI-Subject Courses,简称AI-S)和AI垂域应用课程(AI-Thematic Courses,简称AI-T),而除了必修课之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选修课程。
AI通识基础课程(AI-B)面向全校学生,聚焦AI数理基础和编程训练、应用工具训练和场景开发、AI伦理教育的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专项课程;面向全校本研学生,学生即使AI零基础,也能听得懂、跟得上。
AI专业核心课程(AI-E)聚焦人工智能本学科,从底层逻辑出发,系统呈现AI相关学科的基本性、共通性知识体系及核心技术的专业类课程。将构建全校统一的AI专业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全校构建面向未来的AI专业和AI+教育体系奠定基础。目前已有来自十多个学院的64位老师开出了一批课程;
AI学科进阶课程(AI-S)是基于文社理工医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生长出来的交叉学科,融合AI技术与各学科核心知识的特色类AI课程。目前至少有50%的一级学科能开出AI-S的课程,有的学科已经建设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AI垂域应用课程(AI-T),垂域应用课程,则面向AI的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分为产业的应用场景和科研应用场景,一部分课程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牵头建设。这可以说是从有组织科研到有组织育人的一次跃迁。学校相关负责人称,基于AI领域的快速发展,甚至很多是老师也会带着问题开课,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通过AI大课建设推动教育教学范式改革
AI-BEST课程建设不仅是AI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抓手,并为学校构建AI4S的科研生态拼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助力科学智能范式与生态的打造。学校相关负责人称,AI大课的建设带来的课程的“新陈代谢”,也将带来师资升级,并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据了解,在开设AI大课前,学校盘点了课程的“家底”,发现截至4月下旬,原本课程体系中,各个院系自发开设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超300门。
那么这些课程质量究竟如何?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告诉记者,从5月初开始开放全新的AI课程申报后,300多门课程中进入新课程体系的并不多,事实上,此次的100多门AI大课有70%以上是新建课程。
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教授称,根据规划,AI大课的所有课程都将根据相关科技最新发展情况,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从名称到内容都不断升级迭代,构建起课程的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同时学校也将以AI大课建设为契机,启动推进新一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包括原有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也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吉印通行内涵优化和模块调整。在新的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课程资源、师资、教材、实验实训平台等资源也都将重新调整。
“此次的AI大课建设也会倒逼一些对新技术非友好型的师资投入科学智能的创新。”学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伴随着科学智能本身的更新发展和AI大课的动态调整,传统学科领域也必须通过AI赋能提升学科能级,如果说通过“有组织科研”的方式实现人工智能赋能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研究或者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医学研究的话,那么“AI大课”的建设则通过“有组织科研”深化延伸到“有组织育人”,从而提升育人的能级。
作者:姜澎
文:姜澎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