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纪念馆中的那支钢笔,它的主人是谁?它又见证了哪些历史
在天津市平津战役纪念馆中,有一件看起来十分平凡的藏品,静静地躺在陈列柜中,那是一支赛璐珞材质的墨绿色钢笔,上面只有一些简单的金色花纹。
但我们绝对不能小视这支钢笔,当年苏静将军正是用它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庄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平津战役纪念馆
才让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于遭受战火的摧残,为华北地区的全面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苏静的首次谈判
在1948年11月,随着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取得全面胜利,他们在经过简单的休整后便火速入关,趁傅作义来不及反应,便将他的主力军队围困在各大城市之中,形成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断其退路的局面。
古城北平(北京)更是很快就被解放军战士从四面包围起来,傅作义也失去了和周边部队的联系。
▲苏静将军的钢笔
在这种局面下,傅作义身边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开始对他做起了工作,希望他能够率部起义,这样北平就可以免受战火摧残和生灵涂炭。
傅作义在思索良久后,于12月15日,与解放军指挥部取得联系,决定派出两名使者崔载之和李炳泉出城,与解放军会谈,协商和平解放事宜。
罗荣桓将军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叫来了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的苏静,要求他做好接待和后续的谈判工作。
苏静为了表示重视,在两天后带着部分随从,提前在约定地点八里庄外,等候傅作义代表的到来,在与他们见面后,更是将他们拉到了庄里,和两人谈起了心。
▲苏静将军
苏静为了稳定两名代表的情绪,并没有用十分正式的口吻,在询问傅作义态度的同时,他们也会说些放松的话题,这让这场交谈的氛围显得很轻松融洽。
苏静通过这次对话,了解到傅作义希望我军放松对南苑机场的火力打击,与此同时,放他的嫡系部队35军离开包围圈,来让他有底气制衡北平城内的中央军势力。
在苏静将这些意见传达给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后,三人觉得此次傅作义的态度并不诚恳,中央军委也提醒,傅作义很有可能是因为被打了措手不及,才选择说些“好话”来拖延时间。
因此在12月19日,刘亚楼与傅作义代表进行的正式谈判上,他明确表示不会放35军回去,对南苑机场的控制也不会放松,而且傅作义必须解除华北剿总的全部武装,解放后可以允许傅作义拥有两个军的部队。
▲傅作义谈判代表地下党员李炳泉
这一条件和傅作义的期望,相去甚远,因此双方没有达成实质性的成果,不过由于苏静对于两名谈判代表的热情态度,让傅作义并没有对和谈完全失去信心。
与此同时,傅作义还对和谈抱有侥幸心理,他觉得自己可以凭借王牌军35军,来坐地起价,因此他并没有让两名代表返回北平,而是继续留在解放军驻地内。
二、傅作义的态度变化与第二次和谈
事情的转折,在1948年12月21日到来,当天平津战线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继续保持对敌人分割包围的基础上,对固守新保安的35军发动了全面进攻。
在杨得志将军的指挥下,解放军战士只用不到一天时间,便全歼了新保安的守敌,35军军长郭景云绝望自杀,之后张家口的敌人也被解放军全歼。
这让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元气大伤,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处境。
▲新保安战场上的东北野战军
在张家口解放之后,傅作义召回了此前派出的谈判代表。
其中,作为地下党员的李炳泉,在此后的日子里多次找到傅作义,对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希望其能够重新开启与解放军的和谈,争取北平和平解放。
此时的傅作义失去了王牌,也没有了和解放军讨价还价的资格,他知道自己之后很有可能受到蒋介石中央军势力的挟制,为了自己和北平的未来,他接受了李炳泉的意见。
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周北峰少将,以及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去往解放军驻地商讨和谈事宜。
▲国民党名将傅作义
此次负责接待和会议记录的人员,还是苏静将军。
1949年1月7日,周张二人乘车来到了会议地点八里庄,苏静将军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两天后林彪、聂荣臻将军来到了八里庄,双方的第二次和谈正式开始。
和第一次和谈时相比,傅作义代表此次提出的条件显得合理了很多。
他们先是要求傅作义的直属军队,在解放后要以团为编制接受整编,之后继续归傅作义统率。
其次是要释放在新保安和张家口战斗中的俘虏。
林彪听到后表示:国民党的所有军队在和平解放后,都要接受解放军的整编,傅作义的老部队可以再整编成一支新军,之前的战俘会被释放,而且对傅作义麾下将士此前的行为,既往不咎,如果愿意继续在解放军工作,可以为他们提供岗位,想要还乡,解放军也会支付给他们路费。
林彪的意见和傅作义代表提出的要求,大致相符,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苏静根据会议内容,整理了一份《会议纪要》。
与会的林彪、聂荣臻和周北峰等人都在这份协议书上签了字。
▲参与北平和谈的双方代表
在整理完会议纪要之后,周北峰等人着急回去向傅作义复命,但细心的苏静觉得应该给他们送点礼品,便从之前在锦州缴获的战利品中,找到了两双皮靴让周北峰带回去。
如今这两双皮靴也和苏静将军的钢笔一样,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北平的和平解放
在周北峰等人回到北平后,傅作义虽然对和谈的内容比较满意,但他还是没有对北平和平解放的具体时间进行表态。
针对这一情况,解放军指挥部在加紧对北平包围的同时,决定在1949年1月13日对华北地区的另一座大城市天津,发起全面进攻。
在发动进攻的时候,苏静将军已经抵达了距离北京更近的五里桥村,并在村子里布置起了会场。
因为他知道在天津的战事打响之后,傅作义就要坐不住了。
果然在13日下午,苏静就接到了周北峰的电报,他表示自己会和邓宝珊将军一同出城,与解放军商议北平和平解放事宜。
▲解放军解放天津
在周邓二人到达五里桥村后不久,天津就被解放军攻克了,北平解放的第三次和谈,也正式开始。
此次傅作义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谈判的筹码了,因此欣然接受了我军提出的改编国民党军,以及后续接手北平的相关事宜,并针对工作中的细节,进行了仔细的探讨。
16日,与会双方根据协商结果,整理了一份《北平和平解放初步协议》,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邓宝珊、周北峰等人都在这份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当天举行的晚宴上,林彪表示希望傅作义能够在21日前,将北平守军派出城外,并在德胜门外设置两军共同指挥的指挥所,在其做出这些行动后,解放军会派代表进城协助其完成后续工作。
▲傅作义部队出城接受改编
邓宝珊听后表示,可以将部队开出北平,但他希望解放军能够尽快派军政代表入城,这样可以让后续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顺利,也能够对初步协议进行完善。
林彪听后十分开心,他当即命令苏静作为解放军代表入城,协助傅作义完成北平的和平解放。
在苏静入城之后,傅作义表示他对于苏静完全信任,因此他可以直接和自己的下属,针对北平解放事宜进行讨论,他完全接受讨论的全部内容。
在之后的几天里,苏静和傅作义的代表王克俊等人,针对之前的协议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将部分细节进行了完善,最终提出了包含18条协议的新版本,即著名的《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在协议制定完成后,苏静将军作为解放军方面的全权代表,和傅作义的代表王克俊、崔载之一同在这份协议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随着这一协议的签订,北平的和平解放工作也正式展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够在战争中得到保全,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奇迹。
▲庆祝北平解放的人群
而苏静将军在整个谈判期间,无论是会议记录,还是最终签名,使用的都是如今陈列在平津战役纪念馆中的那支钢笔。
这支钢笔让一座古城幸免于难,更让几百万百姓免于流离失所,其在历史上的意义,不啻于北平城外的百万雄兵。
与此同时,其还展现出了新中国政府的宽阔的胸怀,和对于百姓的关心,这让它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文物,并将持续为后人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注:
本文关于苏静将军与北平解放的相关内容,参考自《和平的使者——苏静与“北平和谈”》,刊登于《党史文汇》199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