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多远的路,也挡不住她们“青睐”的脚步
3月到5月,春意渐浓到初夏清朗,花开次第,晴雨相宜。最好的季节,“青睐”回来了!
作为以系列主题呈现的人文活动,“青睐·北京中轴线深度”首站寻访招募,甫一发布就受到读者的关注。为了讲好“青睐”专场,嘉宾夏凡也下足了功夫,每次都提前踩点,梳理新思路、新知识点,在现场用课件图册和大挂图,以清晰的逻辑和不失幽默的表达把丰富的内容带给大家。第一站寻访天坛,就实实在在上了一堂融会贯通的精彩文史大课。结束时大家直呼“豁然开朗”,有会员赞叹“遇到讲天坛的大神了”,有会员直言,“‘青睐’的人文寻访持续了一贯的高水准,解决了我关于古建筑等一些问题”。
有趣的是,几乎历次“青睐”活动参与的都是女读者,这一行人穿行在现场,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她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真高,随时在讲课中提问,这样的互动也真开心呀,大家连表情都是彩色的!经常是寻访结束又来个返场,可是仍觉意犹未尽。
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二场活动时,不少读者专门带了本和笔,边听边做笔记。到后来几场活动,一上课刷刷速记的人明显变多了,成为风景园区里一道“教与学”的独特风景线。有一次看见一个会员做笔记,特别有趣,她在小本本上连写带画,做思维导图。比如讲正阳门原来是左行、单行;城门楼子上箭窗的“小白眉毛”什么时候加的,原来的观音庙、关帝庙在哪儿……她就一点一点地画出来;比如讲到全聚德的商业帝国,她先画了三只待烤的鸭子,惟妙惟肖。老师说到烤鸭焖炉、挂炉的特点,焖炉有门、柴火在外;挂炉没门,明火直烤等,她就依次再画个门、添把火……画风可爱。还有一次,一位没能参加活动的读者委托当天参加活动的朋友帮她录音,回来自己补听。她的朋友第一次使用录音笔,于是在活动现场一直紧紧握住录音笔,靠近嘉宾不离左右,生怕没给录好。
“青睐”读者的寻访热情也感动着嘉宾,夏凡穷其所有,在每次寻访中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以便让大家学得更多、记得更牢固。比如在北海他背来自己设计的讲义,每人发一本,以便大家回去复盘各个知识点。比如寻访明城墙遗址的最后,他发给大家十米布质卷尺,现场测量城墙的相关尺寸。在现场的分组行动、分工合作、纷纷笑语中,使大家不但对北京城墙的结构布局、建筑细节有了更切实的认知,更是开心得像回到了童年。
一些新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比如,虽然每次活动还是女读者占压倒性数量和热情,但从第四站开始有了一个分水岭式的变化,男读者变多了,最多一次来了四位。现场观察很有意思,男读者大多是深沉内敛型,他们更多时候在课间休息时和老师单独交流。而现场的所有追问、答问几乎全是女读者包揽。而且,资深“青睐”会员对文史的热爱,一点儿不是浪得虚名,比如有一次老师问古人是怎么获取太湖石的?有女读者立刻把怎么取得的办法说得头头是道。还有一次会员立刻从老照片中意识到以前交通规则实行的是左侧通行;又有一次会员涨涨妈把豆汁为何物解释得十分具体……老师不禁连连称赞,讲这么多课很少能遇到这些完整准确的答案。
作为“青睐”读者,大家听讲沉浸到什么程度?有一次,老师讲完闹龙脊、聚锦、剪边等建筑样式时,随口指着眼前的庭院景色跟了一句:两周前,这里更加好看。有人脑子里首先冒出的问题是,两周前?是东周还是西周?后来才反应过来,老师说的是门前的两株玉兰,在两周前盛放,衬托得这座古建更加玲珑宜人。
“‘青睐’回来了,这下好了……”
“又能跟着‘青睐’走,太令人期待了……”
活动一场接一场,这也是我在现场听到最多的声音。
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次紧紧地握手,一声热情的招呼……每次“青睐”的新朋故友从京城的各个方向赶来,好像多远的路,也挡不住她们青睐知识的脚步。她们说感悟,谈体会,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她们惺惺相惜、她们一见如故。
有谁不会被这样的信任、热情而感到激动、幸福?她们也激励和感动着我。
在古建和遗址中行走,满满知识跨越时空而来,殿宇之中、山水之畔,在古今交错中思考问题,感受奇妙新鲜。有读者说好像头一次认识了天坛、故宫、景山、北海等等这些往日熟悉的地方。她们觉得像这样在场的、深度的走读,既传承领略了北京古都的历史风貌,又有新奇的探索体验,别有意义。
那些新知识是否会像三月里的小雨,随风潜入;是否又会像一粒粒种子,不知不觉种在心田,也许它们以后会冒芽、抽条,随风飘舞的吧。
文/本报记者 李喆(“青睐·北京中轴线深度寻访”系列活动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