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内容

陈寅恪讲课,闭着眼睛坐在椅子上,一不小心还会面朝黑板

玉林门头字制作2年前 (2023-03-22)百科21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陈寅恪独一无二的讲课方式,是许多人无法忘记的青春。

他每节课都按时开讲,讲课从不看书,知识信手拈来。

吴宓在哈佛初识陈寅恪,就向朋友宣称:“合中西新旧文化各种学问而统论之,言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一、一不小心就会面朝黑板

陈寅恪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周一良先生总结了陈寅恪的杰出,归纳了四条原因:

“非凡的天资;深厚的学养;良好的训练;充分的投入。”

在西南联大讲课时,陈寅恪的右眼视网膜早已剥落,左眼也仅仅只剩一点微弱视力。

在医学上,这被称之为失明。

但在困难面前,陈寅恪并没有放弃,他迎难而上。

他继续对文学历史进行研究,依靠着助手的帮助继续工作,继续上课,从不搞特殊。

他的身体状况,其实足以让他退休享乐,可他却没有这么做。

多年来,陈寅恪始终如一地过着“三点一线”的教授生活。在他看来,给学生传授知识是他的职能所在,是他的乐趣。

记得有一天上课,陈寅恪把要讲的内容满满当当的抄在两个黑板上。跟往常一样,抄完重点的他,转身坐在扶手椅上闭上眼睛,开始讲课。

他倡导情景教学,用各类的故事带学生走入历史的海洋。

但那一天,原本朝向学生的扶手椅,在打扫卫生的时候,被学生放反了。

失明的陈寅恪没察觉到,面朝黑板,一屁股坐了下来。

就这样,他背对着学生上了半节课。

他讲了好久,才发觉方向不太对,于是站起来把扶手椅搬正,笑嘻嘻地坐下来继续讲。

二、术业有专攻

陈寅恪在历史研究方面,是专家。

他精通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的外文字,并熟练运用藏文、梵文、巴利文去考订佛经,并且用其他的西域文字去查阅资料。

季羡林用“泛滥天涯”四字,来形容他的治学范围。

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许多历史系的老师都会去上陈寅恪的课,像梁方仲、戴裔煊、蒋湘泽、端木正、谭彼岸、陈锡祺、金应熙、周连宽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陈寅恪的“弟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专家梁方仲,曾有长达两年时间之久在做陈寅恪先生的学生。

当时,他为了学好陈寅恪的“两晋南北朝史”和“元白诗证史”,记下了近百页的笔记,并且——

“每堂课均表明听讲月、日和星期,因事缺课必注明原因”。

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陈锡祺,也有这一段难忘的回忆。

他曾回想,在他暮年之时,他以及他的儿子一起前去听陈寅恪讲课,还说“陈寅恪学问很好,人也很好”。

陈寅恪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手法以及生动的教学课堂,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们。胡适在日记里,曾经这样评价说: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三、上课是享受

陈寅恪有个很好的习惯,上课从不迟到。

他每天上课都会带着一大包书,这些书一般都包在花布里面,或是用黑布包着。

每一次上课之前,他都会把要讲的内容,先在黑板上写下来,常常能写满两个黑板。

做好上课准备,他便坐在讲台前的扶手椅上,闭着眼讲着课。

他深深的陷在自己所设置的情境中,穿越了千年的历史。

季羡林曾今回忆老师陈寅恪上课,他这么说:

“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陈寅恪做到了。

每次讲课,陈寅恪引用的知识,从不是翻书查找的,而是张口就来,如数家珍。甚至,他连知识的出处,都会解释得详细明白。

课堂上总是不乏有好奇的学生,他们会记下陈寅恪上课时所引用的资料,然后跑去图书馆翻阅查找,而每一次,陈寅恪都没有一丝丝漏洞和错误。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这句话在陈寅恪身上并不受用。

天赋是成就陈寅恪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单单凭借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就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他的勤奋,同样远超众人。

收藏0
标签: 黑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