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排队等理发 新一年的期待和愿望“从头开始”
11:00,11:30,12:30,15:00……谢名仁的“二月二”,被分成了这样的一小段一小段。
一张粉红色便签纸,记录的只是全天工作的一部分。
谢名仁是一名理发师,来自福建武夷山市,从业24年,在杭州泼仔美业工作室工作15年。
作为店里元老级员工,他有股份,职位是创意督导。单凭“学一门手艺”的初心来讲,他已经是理发师里天花板般的存在了。
2月21日,癸卯兔年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在这一天,人们讲究理发迎新,谢名仁的忙碌自然也在意料之中,“预计今天要服务至少30位顾客。”
24年理发生涯,谢名仁已经度过了24个“二月二”。在他看来,这天来理发,不仅是一种民俗,更是满满的仪式感,是更多的希望和祝福。
在钱江晚报小时小店群里,杭州五柳巷巧红姐的理发小店当天一整天也没空下来过:“太忙了,我一天只吃了几颗花生。太多人来理发,是疫情三年来人最多的一次了。”
一年至少为5000人理发
今年准备大干一场
昨天上午10点,46岁的谢名仁从住处闸弄口到店,路程10分钟。
从业24年,谢名仁每天的第一位顾客都是他自己。
“到店洗个头,为自己简单做一个清爽的发型,这一天的工作才算开始。”谢名仁说,为顾客做发型,首先自己的发型就得过关。
洗吹之后,谢名仁在发根喷上啫喱。他的头发细软,所以定型更显重要,“不然一会儿就塌了。”
24年职业生涯里,谢名仁遇到过圆头、扁头、长发、短发,一年至少为5000人理发,服务经验已逾12万人次。
一看脸型、发质、头骨,二看职业、服装、气质,在顾客说出“没什么要求,好看就行”时,谢名仁总以这样的顺序设计发型。
“对于男士来说,圆头骨的顾客更易设计发型,遇到扁头的就有点头疼了。女士的话,发质是最关键的,其次才看脸型。我自己,基本每两个月染一次头发,每三个月烫一次头发,为的是总能保持一个较好的发型。”
说起24年来的顾客需求和心态变化,谢名仁感受很深,“从大的来说,是从发型的流行程度以及社会的经济水平来体现,比如我从业前几年,男士基本就以碎寸头为主,女士长发的话就是扎马尾,短发就是时尚短发,顾客不会对发型有过多要求。”
谢名仁印象里,从七八年前开始,顾客对于发型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讲究怎么烫、怎么染,要好看,要时髦,单个顾客的服务时间慢慢变长,客单价也逐渐提高。大家对于“头上那点事”更愿意花钱,也更愿意花时间了。
疫情突然而来,这三年对生意的影响自不必说。随着生活逐步恢复如常,热闹渐渐回归,顾客对发型的追求又都回来了,甚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疫情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二月二’,今天到晚上打烊前,估计要服务至少30位顾客,去年‘二月二’只有十几位。我们几个都商量好了,2023年、2024年、2025年这三年要大干一番,把过去三年落下的业绩都抢回来。”
疫情三年后的首个“二月二”
被寄予了多种情感
在泼仔美业工作室,谢名仁工作了15年。
或许是巧合,昨天谢名仁服务的第一位顾客徐女士也是他在这家店服务年限最长的顾客——整整15年。
徐女士老家山东潍坊,早早预约了要来理发,“我们老家特别讲究要过‘二月二’,儿子上学没空,我早上在家特意用剪刀给他剪了一下意思意思,我老公今天也要去理发的,我就还是找谢老师。”
徐女士是自然卷,常年留短发,一个月就要修一次。15年里,她认准了谢名仁。
剪刀簌簌作响,碎发顺势滑下,理发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讲究让顾客舒心。
说起“二月二”理发的意义,徐女士说疫情之后被寄予了多种情感,“去年年底,我父亲感染了,发展到白肺,经过抢救才挺过来。对于现在的一切我都很感恩。儿子下半年要上高中了,希望他能快乐学习,对于我自己来说,也希望能有进一步发展。”
“‘二月二,龙抬头’,预祝大家这一整年家庭顺遂、家人健康。”徐女士说。
林先生挑在“二月二”理发,还有另一层想法,希望迎接好的运气。
林先生是一家审计公司的总监,最近两年间至亲和好友先后去世,让他一度情绪低落。
他老家西安,已在杭州生活了20年,此前那些年他并没有在意过“二月二”,但昨天早上他开车时听到了电台里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播报:“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适宜理发、吃龙须面(即面条)、龙耳(即水饺)。”
“这些话触动了我,我马上决定今天就来应应这个民俗,剪个头发,希望能迎来好运气,把不如意都带走。”
“剪完头发清清爽爽,蛮好。”林先生用手捋了捋发根,嘴角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