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写出好诗的人是什么样子
写出好诗的人是什么样子
——赵丽华诗文印象
“写出好诗的人是什么样子”这句话是赵丽华说出的,赵丽华说她是仿照波兰诗人亚#8226;扎加耶夫斯基的“懂得道理的人是什么样子?”而来的。赵丽华强调仿制是因为喜欢,但她反感明明是仿制却不愿说出来的人或做法。所以,我必须事先声明:“写出好诗的人是什么样子”这个好句子,是赵丽华的。
赵丽华无疑是写出好诗的人。她的好诗很多(好句子也实在不少),比如《想着我的爱人》、《这个夜晚》、《风沙吹过》、《华夏里3栋》、《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等等,我认为皆可成为现代诗中的上品。
我在路上走着
想着我的爱人
我坐下来吃饭
想着我的爱人
我睡觉,想着我的爱人
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爱人
他肯定是最好的爱人
一来他本身就是最好的
二来他对我是最好的
我这么想着想着
就睡着了
——《想着我的爱人》
这首爱情诗,不像其它爱情诗那样刻意选择一些优美的意象,或歌颂爱情的圣洁美好伟大,或抒写相思难见辗转缠绵之苦,它直接、简单、日常而轻松地呈现了一个人想一个人的彼在状态及内心活动——走路想,吃饭想,睡觉想,因为“他”是对“我”最好的爱人——多么实在、朴素而又确为真理的俗世俗人之爱呀!不娇情,不做作,坦然而豁达,一切看似平常,结尾却陡显智慧——“我这么想着想着/就睡着了”,多么出人意料!想着想着,居然睡着了?“她”怎么会这样?“她”为什么会这样?“她”难道就不能再说出点儿更能让人激动而刻骨铭心的话吗?“她”能,“她”肯定能,但“她”不能说出,“她”绝对不能说出,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想再说了,如果“她”一不小心轻易地说出了,那恐怕就不是赵丽华了,这首诗也就难保不水得不成样子了。
赵丽华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一向以为,真理都是平易的、简单的。真正的艺术也是如此……”在另一篇文章里,她也强调道:“一直以来,我感觉我们的诗都太滞重了。我们让诗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历史的,现实的,命运的,道德的,民族传统的,个人信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等等等等。我很想在我的诗中卸下这些负累,让诗轻松一些。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轻松一些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幽默一些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日常一些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沉重的生活轻松化,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一些呢?”
诚如上所言,赵丽华的诗是平易的、简单的、自然的、质朴的、日常的、轻松的、感性的,给读者的是“比比皆是的清澈”(安琪语),但透过这层语言的外衣,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她对世间存在的非凡洞察和深度表达。
风沙吹过草原
风沙吹过草原的时候几乎没有阻挡
所有的草都太低了
它们一一伏下身子
用草根抓住沙地
风沙吹进城市
风沙终于吹进城市
在城市的街道上
它们飞奔
步伐比行人还快
它们遇到混凝土建筑
遇到玻璃幕墙
它们一路地往上吹
带着情绪往上吹
在最高的楼层
呜咽的最厉害
风沙吹过我居住的城市
向南一路吹去
风沙还将吹过我
吹过我时
就渐渐弱了下来
——《风沙吹过……》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禁会为赵丽华的细腻、敏锐和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所惊诧和折服。诸如“所有的草都太低了/它们一一伏下身子/用草根抓住沙地……它们一路地往上吹/带着情绪往上吹/在最高的楼层/呜咽的最厉害”等句子,何其质感、形象、准确而有力啊!它像一把明亮而锐利的尖刀,一层层剥开了随着在事物身上的遮蔽物,去伪存真,化浊为清,让我们一下子就极为清晰地洞见了事物的本相。但赵丽华的高明还不仅仅于此,全诗的结句(“风沙还将吹过我/吹过我时/就渐渐弱了下来”)更见她的思想智慧和诗写的功力——作为社会的“人”在自然的“风”面前的自信与坚定所带来的大气和深邃更让读者喟叹再三。
赵丽华曾坦言自己的创作不同程度地受到玛格丽特#8226;阿特伍德和希姆博尔斯卡等一些国外著名诗人的影响。综观赵丽华的诗作,她的确有着玛格丽特#8226;阿特伍德和希姆博尔斯卡式的细腻,感性,智慧。无论是《这个夜晚……》的开阔、大气,还是《华夏里3栋》的机智及人性的挖掘;无论是《一条狗渴望一整块骨头》的感性和性感,还是《我所感觉到的世界》的智性、深邃,这一特色都异常显现和突出。
可以肯定地说,赵丽华的诗看似简单,内里却有着表达的深度的。这与好多后来跟赵丽华风者靠一些小聪明、小转折、小感觉的所谓口语写作,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和高下之分的。赵丽华的绝大多数诗都是一种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和表达。诸如“如果我快乐/充其量是一只蚂蚁的快乐”等充满哲学意味的诗句,俯拾即是。
倘客观地估价赵丽华在当下诗坛的影响或者说作用,我以为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是她以反遮蔽、反阐释的决绝姿态,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当下诗坛简朴、清新、平和之风的深入;二是她以甘为人梯、不惧埋没的浩然胸襟,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推举和推出诗坛新人。
如果说,赵丽华的诗歌给人的是一个细腻、敏感、智慧、困惑、安静、孤独、优秀的“诗人的自我”,那么作为诗人的赵丽华的散文随笔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俗世中自然人的“日常的自我”,这与美国著名文学家、批评家苏姗#8226;桑塔格所说的“诗人的散文,主要是关于做一个诗人……被描述的自我是诗人的自我,日常的自我(和其它自我)常常因此被无情地牺牲。”恰恰有所出入。总体上讲,赵丽华的诗歌是严谨而不刻板,自然有时又失之随意,正应和了她所说的“诗歌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它看世界的眼光既不能太机械太呆板,也不能过于唯美和娇情。”而她的散文随笔则更见她的本真和性情。
生活中的赵丽华,美丽,随意,豁达,风趣,好玩,慵懒,喜欢安静地在家呆着或读书,也很物质。拿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女人。一个还算美丽、还不讨人厌、还比较懒惰、还知道自己穿什么衣服最漂亮、还有爱、绝望和脆弱的女人,仅此而已。”她的绝大部分散文随笔,通过对琐碎的日常生活状态的真实描摹,极为本真地流露和呈现了她的上述性情。比如,《做一回小偷》、《百无聊赖》、《愚人节里说战争》、《说到“羊蝎子”,我的口水流下来》、《伪球迷》、《如果非典继续,我仍将呆在家里》、《量体温》等等,皆涉笔成趣,诙谐幽默,读后令人或莞尔或捧腹,然后在文字之外想象着赵丽华的可爱。
在赵丽华为数不多的散文随笔中,我以为约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如上所述的对生活状态的描摹,一类是记述个人的见闻,前者以性情流露为能,后者以知识学养见长,但无论是生活描摹,还是见闻记述,都做到了现代散文大家周作人所说的“不怕琐屑,只要真实,不人云亦云”,因此,“他的价值就有了。”
除了真实,不人云亦云,赵丽华的散文随笔最拿人之处,无疑是“趣味”二字。她在文章中多次写道:“按部就班、日复一日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总要做点什么有激情和创意的事情给生活加上点色彩和调料”,“让我们乏味的生活多一点趣味和谈资”,“继续给我们乏味的生活增加新的刺激和谈资,哪怕是如此低俗的刺激和谈资”,“给我们平乏的生活添了点掩耳盗铃似的笑料”等等。无论是写伊拉克、9#8226;11、奥运等国际风云变幻的重大题材,还是写贝克汉姆、梅艳芳等名人及人民大众的庸俗生活,她在提供给我们大量新鲜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始终将“趣味”二字一以贯之,无“趣”不下笔,无“趣”不成文,放达、洒脱,诙谐、幽默,有时也不乏嬉笑怒骂般的辛辣和犀利,让人读着很是过瘾。
关于趣味,周作人曾说:“我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他强调写文章,“一是有意思,二是有意义,换句话说也即是有趣与有用。”王小波在《红拂夜奔#8226;序》中更是把文章或书之“趣”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他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倘以此衡量和界定,我们似乎找到了赵丽华的散文随笔之所以被众多刊物认可和众多读者喜爱的原因了。
当然,作为诗人的赵丽华的散文随笔也不时自觉不自觉地泄露出她的诗人身份。像《南方》、《奢侈的月光》、《安静的额尔古纳》、《独自坐在摇椅》、《记忆中的小白房,在房中,每夜我唱歌……》等篇章,都写得非常诗意化,有一种淡淡的美和淡淡的忧伤、哀愁、孤独和寂寞,这时的赵丽华就开始脆弱起来了。
如果说,“茨维塔耶娃的所有散文都是为狂喜辩护;为天才辩护……”(苏姗#8226;桑塔格语)那么,赵丽华的所有散文随笔都是为智慧辩护,为世间诸多存在的美好、安静、情趣……辩护。
参考文章:
⑴赵丽华:《我将侧身走过》(百花文艺出版社);《写出好诗的人是什么样子?——好诗赏读(外国篇)》;《诗观或随笔:“我不喜欢需要诠释的艺术”》;《我曾多次写到雨》;《赵丽华诗歌观点9条》;《南方周末》部分专栏文章。
⑵牧野:《浅者不觉深 深者不觉浅——赵丽华诗歌批判》。
⑶赵丽华答罗晖问。
⑷赵丽华答牧野问。
⑸周作人:《关于身边琐事》、《拿手戏》、《笠翁与随园》。
⑹苏姗#8226;桑塔格:《诗人的散文》(《重点所在》,陶洁 黄灿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