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 脚印
女儿回家时的一声妈妈,唤回了漂浮在脑海里的记忆,想想自己也已经为人母,惊叹岁月的造化,惊叹时代的变迁,惊叹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走过了三十几个春秋,细想着从儿时走过的一个个脚印,有笑意浮上。
儿时的我们没有那么丰厚的物质,儿时的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却有着属于自己的乐趣。
(1)沙包
那个时候商店不是遍布都是,有的话也只是卖些日常用品,沙包这样的东西压根就不会出现,那个时候的我们个子不高,身体不是很壮,想要得到一个沙包,只能自己动手或是央求大人做,大人没时间,我们就笨拙的开始翻妈妈或者奶奶的针线包,找出一快稍微大一点的布,裁成六片,笨拙的穿针引线自己动手做,那个针脚斜着歪着,大着小着,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热情,唧唧喳喳的缝出来那么一个蹩脚的沙包,还要留出那么一个小口,以便能把玉米粒装进去,装上玉米粒,再把剩下的那个小口缝起来,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快乐便做好了,往往这样蹩脚的沙包只能玩几回便会满目苍夷,这里漏,那里破,缝缝补补还能再玩几回,有的逃不过架在屋顶,树杈上的命运,下次照旧还是一针一线的缝沙包,只是一次会比一次的好看,一次会比一次的耐用。
(2)毽子
小时候我们没有电脑,没有芭比娃娃,没有奥特曼,像这类玩具全部是自己动手做,毽子在那个童年里也没有那么多的色彩,找出几个铁垫片,再用针线缝起来,随着垫片的弧度,做成一个圆形,在把用过的圆珠笔空芯裁出一小节,底部做成一个小三角,用针线固定好,然后就是要找鸡毛,嘿嘿,谁家的大公鸡可要遭殃了,放学路上,看见有大公鸡,一群小伙伴包抄过去,把大公鸡逮住,再把公鸡尾巴上好看的毛色揪出来,大公鸡受刑不过,逃之夭夭,我们则是胜利似的拿着公鸡毛去完成我们的毽子杰作,身后,有大人在喊,谁把我们家的公鸡拔成这样了,喊归喊,我们依旧开心的踢着毽子,笑着。
(3)皮筋
谁家要是有用过的橡胶手套,我们会死缠难磨的讨回来,然后一把剪刀,剪出一指宽的距离,中间还不能断,一圈圈仔仔细细的剪开,虽然剪得很窝囊,却丝毫不影响什么,女孩子扎着小辫,在阳光下一蹦一跳的样子,小辫子随着一蹦一跳像是蝴蝶在跳舞,那首童年的皮筋儿歌,那么清晰的印在脑海里,操场上,小路旁,院子里,童年银铃般的笑声响在蔚蓝清澈的蓝天下,小皮筋,江江林,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谁说我们的童年不富有,谁说我们的童年不快乐,谁说我们的童年不幸福。
(4)泥巴
儿时没有水泥路,乡间农村的小路都是土路,每逢下雨,我们便没地方玩,还好旧时每个村子中间都有那个一个戏台,下雨,那个戏台成了游乐场,见的最多的就是一大堆孩子挤在一起,玩泥巴,小路上堆得黄土,在雨水的浸泡下成了一滩泥,随便挖出来一把,在干一点的地方揉揉,就成了有劲道的泥巴,那时候玩的最多的就是把泥巴做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再把中间掏空,然后,在使出吃奶得劲,狠狠的倒扣下去,看看谁扣下去的窟窿大,看看比比,补补,往往是拳头大的一块泥巴,到了最后,成了一片像小锅盖那样大的一片了,妈妈说我们那时候的笑声能传到三里之外去。
(5)挖野菜
每到春天,麦子稍微泛绿的时候,地里的野菜也就随着长了,下午放学了,邀上三五个伙伴,每人在挎上一个小篮子,迎着夕阳的脚步,一路有说有笑,说着学校里发生的有趣事,来到了麦地,那时候,放眼放去,整片整片的全是麦地,那些在春天里开的花儿争相斗艳,折一把迎春花儿做个花环,嘴里哼着老师教过的歌,那种惬意,那种幸福真是现在孩子不能领会的,荠荠菜,但凡是我们能叫上名的野菜,都成为我们的篮中的俘虏,傍晚时分,遍夜里有炊烟轻轻的弥漫着,妈妈已经站在村口,喊着我们回家吃饭了,嗅着弥漫着草木香和柴禾香的空气,篮子里的野菜乖乖的躺着篮子里,碧绿碧绿的,惹人爱,没有经过任何添加和加工,比起今日市面上见到的菜,却有无群的思念和怀念在里面。
(6)打弹珠
这是男孩常玩的游戏,玻璃弹珠一毛钱可以买几个,在地方挖出一个小洞,三四个人,比比眼力,比比手气,看看谁的重心好,谁能把谁的弹珠打到洞里去,能打到洞里去的就是赢家,打的时候,全神贯注,蹲着趴着,唯恐一个偏手,就差哪一点,自己的弹珠成为别人的,赢的人幸灾乐祸,输的人垂头丧气,遇上关系好的,勾着肩,搭着背,把赢过来的弹珠送你几个,顿时也会多云见晴,嘻嘻哈哈的一起上学一起放学。
(7)跳房子
几个烂瓦片,在孩提时的我们手里也成了玩具,那个时候家家都是瓦房,自然瓦片就多,找几片稍微好一点的瓦片,画出几条线,格成几个小快,就是所谓的房子,二队人马,拉开正式,单脚站立,不许踩线,看看哪家先踢完,哪家就是赢家,中途不得停留,不得放下脚来歇息,赢的人被众星捧月,输的那个发起挑战,不信就赢不过你,新的一轮挑战又开始了。
(8)抓殃
( 殃)就是瓦片用石头敲出的,可是属于小瓦片级别的,有细致的会磨成圆圆的样子,大多石头敲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是女孩玩的,分成二组,从一开始,一把撒开来,手里只能留一个,然后要把地上散开来的瓦疙瘩一个一个的抓起来,手里的那个始终不能掉,要是一个不留神,掉下去,或是在抓下边的那个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那个,这下就是输了,由对家开始,这样的游戏循环着能从一到十,蹲在地上的时间基本上会超过三个小时,一身土,一手土,却也乐趣无限。
(9)打烟盒
小时候的烟品种没有这么多,能抽好烟的人也不多,逢晚上那个邻村演出个个电影什么的,散场后的电影场就是男孩的天下,捡烟盒子,把烟盒子的包装折成豆腐块大小的样子,然后几个人比赛,谁能把那烟盒打得翻个个,就能赢几个,男孩子的书包里除了装几本书之外,装的就是烟盒,有些烟盒甚至还给封了王,是战无不胜将军级别的。
(10)露天电影
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村上在每个星期六或者是星期天晚上,为了丰富文化生活放映电影,天还没黑,电影机子已经架好,村里的大广播里开始通知,今天晚上在村操场放映电影,请广大村民前来观看,吃过晚饭,大人小孩拎着板凳,拿着蒲扇,结伙成群的涌向操场,连附近村子的人也给吸引过来,盛况不亚于现在谁家结婚,从电影里,看到了(闪闪红心)(小兵张嘎)(董存瑞)(画皮)大人们一边看一边谈论着,小孩们则在人群里捉迷藏,玩的不亦乐乎,一场电影已经结束,大人们还要各自找寻自己的孩子,拽着回家。
成长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深深浅浅,留下的是那些纯真快乐的过往,细数流年,我们能当孩子多久,且行且珍惜这些岁月留下的印记,这也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