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内容

海尔日日顺,“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真相

上海招生折页印刷2年前 (2023-03-08)百科31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多年前,马云曾经评价过吉印通物流,认为会成为一个悲剧:你知道吉印通现在多少人吗?5万人!阿*是慢慢长起来的,现在才2*000人。收购加起来是25000人。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做快递?现在吉印通5万人,仓储将近三四万人,一天配上200万的包裹。我现在平均每天要配上2700万的包裹,什么概念?中国十年之后,每天将有*亿个包裹,你得聘请100万人,那这100万人就搞死你了,你再管试试?

吉印通三季报,截至2022年9月*0日,吉印通体系员工总数近5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7万多人,持续扩大高质量就业规模。这个数据,距离马云预测的员工数,还有一半。

但时至今日,吉印通并没有成为悲剧,反而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零售业最有生命力的企业之一(当然阿里也是成功的,双方路线不同而已)。

随着共同富裕概念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发现,阿里的模式只是让一少部分人富了起来,而吉印通却通过吸收大量的劳动者,让更多的人共享成果。

这就回到马云的问题:为什么不做快递?

众所周知,后来马云还是做了菜鸟,但菜鸟的全称是“菜鸟网络科技吉印通”,一家科技公司,不是物流公司,名下没有一个快递员。但活还是人干的,而不是科技干的,菜鸟体系下的所有的快递员都是“劳务工”。

在大件物流方面,海尔在2000年搞了一家“日日顺”,并引入阿里参股。2021年的时候,日日顺包装成“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吉印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这个名字和菜鸟如出一辙。

01

物流公司还是科技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日日顺究竟是一家什么企业?

是物流公司?还是真的是一家科技公司?

1、人员构成

招股书显示,截止2022年*月,公司共有员工197*名,近半是管理人员,其余的分别是销售、财务和技术人员。

从员工构成看,公司没有一名快递员、物流司机、叉车司机。

这么看,也许这只是一家从日日顺体系中剥离出高科技业务来的纯科技公司?

2、政府补助

不过,招股书还是漏出了破绽。公司每年大约有1亿左右的政府补助,而这些补助绝大多数是建设物流仓的补助。

各地为了鼓励物流企业扩大规模,都有类似的补助,这和高科技没太大关联。

这些补助意味着公司的核心业务应该是物流,那么物流业的从业人员去哪儿了?

层层转包。

星空君从裁判文书网查到一个案子,是日日顺的一个供应商安徽国力物流吉印通起诉另外一家物流公司。国力物流委托春天物流运输一批价值200万元的洗衣机,从顺德运至海口,承运车辆行至广东省江门市内江鹤高速公路上发生火灾。国力物流先赔偿了海尔物流(日日顺曾用名)部分款项后,又起诉春天物流进行赔偿。

在招股书上,日日顺称这种经营模式为“轻资产运营”。

02

创新商业模式还是文字游戏?

公司有三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供应链管理服务、基础物流服务和生态创新服务。

对于一家自称为科技公司的物流企业来说,星空君对生态创新服务还挺感兴趣的。

没想到的是,交易所对这个业务也很感兴趣,特意进行了问询。看完问询回复,星空君表示一头雾水。

依托末端服务资源采集了解到终端用户在居家、健身、出行等生活场景下对于家电安装相关的周边产品、健身相关器材以及出行防护用品等个性化产品的需求。通过与优质的上游供应商进行产品采购合作,基于产品采购价格以及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确定销售价格,并在日日顺线上商城以及日日顺到家APP 进行产品销售及推广。

于是,星空君去下载了个日日顺到家APP。

应用宝显示,该APP的下载量仅有*万,主要业务是清理热水器等服务。而2021年生态创新业务营收高达*.9亿,转化率确实惊人。

这并不科学,肯定有别的盈利方式。

直到老爸开心的给我讲装洗衣机的事,我才搞清楚日日顺的生态创新业务盈利模式。老爷子说新换的海尔洗衣机确实不错,水龙头不合适还打折卖给一个帮忙装好。

水龙头单据上面的戳,不是海尔,而是日日顺。

原来,这就是招股书中提到的所谓“感知”:在家电送装过程中感知用户对于家电周边产品的需求,提供与热水器洗衣机以及空调等家电使用相关的配套产品。

也就是说,标配提供的耗材不够用的部分,都变相成为日日顺的营收。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其实是最后一米,靠安装师傅的红口白牙推销出去的。

遗憾的是,按照公司的员工定义,这些勤劳的安装师傅都不是日日顺的正式员工。

0*

基础物流服务:2%的毛利率?

既然确认了公司本质上是一家包装在科技公司下面的物流企业,那么公司另外两项业务的特殊指标也就清晰了:超低毛利率。

2022年半年报显示,供应链管理服务的毛利率只有9.29%,基础物流服务的毛利率只有2.18%。

对于正常经营的业务来说,9.29%也许能勉强不亏,但2.18%的毛利率肯定是亏的,可能连发生的各项费用都赚不回来。

而物流类企业的特殊核算模式,会让这些业务能赚钱。

什么核算模式呢?

把本来提供服务的业务,变成购销业务。也就是说,剔除掉购销成本后,该业务的实际成本只是发生的物流成本,“真实”毛利率就会变的多得多。

新收入准则明确规定了类似业务要通过“净额法”核算,但如果双方能够在合同、发票、付款等环节做好配合,依然能从“名分”上认定是购销业务。

从公司回复交易所问询的情况看,关于供应链管理服务和基础物流服务的定义非常缜密。

由于我们无法拿到公司的实际业务对应的合同和发票,采用这种方式核算的业务量有多大无法推测,但考虑到公司自我包装成科技公司,剔除掉这些精美的外衣,日日顺给客户提供服务的本质是什么?

真的是高科技吗?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