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内容

三十万台湾人移居上海的大调查(转载)

贺访琴3年前 (2021-09-29)问答549
印刷厂直印●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商业周刊》去年年底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度风云产品〉评选,极为罕见地,十位评选人全数通过,选出「去上海」为二○○○年最热门的「商品」。这个现象背后的意涵是什么?

     台湾人对上海,已经从「去看看」进而形成「大举移居」的社会现象。究竟有多少台湾人已长期「移居」上海?这些人是「短期或长期居留」,抑或已成为「移民」、「落叶生根」的状态。而这群移居者有多少人日后准备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由于台湾官方从未有过这一个族群的统计数字,人们只能瞎子摸象般勉强拼凑其轮廓。因此,《商业周刊》特别委托上海的精实整合行销公司,进行一份〈移居上海大调查〉,提出台湾首度最完整的调查报告(调查说明详述于后)。

    选择到上海移民或是移居?

    调查显示五成只是只身「暂居」

     有人指出,光是大上海地区(包括上海市、昆山、苏州及无锡),就有三十万名台商长期居留,最近也传出上海的官方说法是二十五万人。

     不论如何,这个数字比起一九九○到二○○○年间获发美国移民签证的将近八万人,以及近三十年来移民加拿大的十万馀人来看,数字可说十分显著,「或许可以称之为一九四九年以来最大的『回流』潮,」长期研究中国长江三角洲的政大社会系教授陈小红说。

     移居上海者,大都因为追求更好的工作,而移民美国或加拿大者,多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这两大族群的目的不同,他们在当地的「生根」程度也不同。前者仍属于「移居」状态,因此根据调查,有高达五成是只身「暂居」(五一.五%);但后者属于移民状态,在美国或加拿大的生根念头较为强烈。

     「台湾是一个长期习惯有人移出的社会,」以移民作为研究主题的台大社会系副教授曾□芬回答我们的采访时表示,一般定义下的移民,是以有拿或打算拿居留的身分,打算在当地永久工作或居住、并孕育下一代。

     虽然如此,曾□芬也表示,随著全球人口的高度流动,移民的定义也越来越难去界定,甚至有很多人在不同国家取得公民身分,都不一定住在当地。因此,解严以来,这群被政府称为「长期滞留中国大陆」的族群,「我暂且称之为『一群高度流动的人』,」曾□芬说。

     根据〈移居上海大调查〉的结果,这群移居上海的台湾人,移居时间集中在两个波段,一是飞弹危机(一九九五年)之后的一九九六年一月到二○○○年年底最多(四七.五%);其次是更早之前,也就是解严后到一九九五年第一次飞弹危机以前(三七.五%),平均移居的时间多在三、五年左右。

    自愿争取到上海工作成台湾白领阶级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今年一月以后才移居上海,支持了曾□芬所说的「月晕效果」,亦即上海热在特定行业、阶层内,透过同侪影响,引发的扩散作用。「未来三、五年内,肯定会吸引更多人去,」曾□芬说。

     今年以后才移居上海的人,可能也有相当比率是台湾总统大选后引发的新移居热。上海信义房屋一位副总经理明显感到,台湾岛内每有政治争扰发生,就有一波台湾人到上海,「大人吵架,小孩总是先感到不安,移居上海的人数成了台湾政局的温度计,」他无奈地指出。

     至于移居大上海的原因为何?最大部分仍是公司派任(五七%),其次为想自行创业(三五.五%),自愿向公司申请的比重也很显著,占第三位(一三.五%)。

     自愿争取到上海工作,已成为台湾白领阶级的新趋势。官心怡本来在台湾的众信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去年底因业务需要赴上海考察,第一次踏进上海,官心怡就被上海的进步及国际化程度所震惊,务实、精明的她不是被上海华丽的外表所迷惑,她从与当地外商同业的接触中了解,上海将是她未来事业的舞台。

     回到台湾后,官心怡立即主动向上海德勤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递出应徵履历表,在应徵职务栏中是空白的,「只要能到上海工作,任何工作项目我都可以接受,」官心怡自信地表示。当时,即便德勤回函表示只缺税务相关人员,官心怡接到通知,毫不迟疑飞往上海面试;德勤的香港高阶主管对这位勇闯上海滩的台北都会粉领相当有兴趣,面谈由下午二点一谈就谈到六点,官心怡终于开始她在上海的新生活。

    台湾菁英出走是否为隐忧?近半数位居高阶,逾八成具大专学历

     什么样的人会大胆作先锋、率先移居中国?在上海投资餐饮的南侨化工董事长陈飞龙曾做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有记者问他当初如果不帮经营康师傅的魏家兄弟设计饼乾,自己去做的话,会不会在中国撑起另一片天?陈飞龙回答说:这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不同,能在乱世中打天下的人,他甘拜下风。

     从商周的调查中得知,能在乱世打天下的人,已从早期灵活刁钻的台湾中小企业主,转到中高学历与职阶的社会菁英分子。

     首先,从移居者的年龄来看,以三十一到五十岁这个年龄层最多,共占七三.五%,五十一岁以上的也占了一六%。至于职位分布上,则以协理级以上高阶主管最多,占将近一半(四六%),其次是自行创业的老板(占二六%),公司负责人也占了一六.五%,中阶主管与一般职员只占了一一.五%。相当符合上述移居者年龄层的分布。从教育程度也凸显移居者属于「菁英」阶层的隐忧。以目前台湾全体就业者教育程度来看,大专程度占二八.七%,高中及初中以下者合计占七一.三%;但根据本调查,移居上海的族群中,大专以上程度高达八二%,其中研究所、大学及专科分别占八.五%、四○.五%及三二.五%,两者的差距相当显著。

    五一%在大上海收入比台湾高,中阶经理人最终仍将被本地人取代

     此外,到中国能不能淘金成功?也是很多人渴求已久的答案。根据调查显示,这个答案可说大致肯定。表示在大上海的收入比台湾高出五成以上的有一九.五%,高出一成以上、五成以下的有二四.五%,总计表示比台湾高的共计五一%,只有一五.五%的受访者表示比台湾低。

     至于在大上海的绝对收入有多高?表示月收入在新台币五万到十万元之间的最多,占四五.五%,十万以上的也占了三四%,呼应了移居上海的台湾人属于中高阶、教育程度高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虽然是高薪、高职位,但工作的压力及面临被本地人取代的危机,是外界无法想像的。赵定安一九九九年以前,在外商医疗器材公司担任总经理,没日没夜地替外商公司拚命,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大陆各地出差,以便打开中国的医药市场,「最密集的时候,一个月的差旅费高达人民币五万多元(约新台币二十万元)。」赵定安摇头苦笑,赚钱是要付出代价的。后来赵定安还是被本地人取代了,因为他的薪水可以请二十几个大陆人。在台商的大陆分公司内,一场中、高阶人才本地化的革命也在悄悄进行中,其中传统产业进行得最彻底,在一家印刷厂里,中阶主管已看不到台湾人,只剩总经理、厂长是台湾人。

     早期移居大上海的台湾人,被「不得已」派任的情况占多数,尽管如此,从商周这次调查来看,现在多数的移居者是「满意」大上海生活。调查显示,认为上海生活与当初自己的想像有差异,但满意或很满意上海生活的比重高达五成以上(五四.五%),至于认为上海与台湾差不多的也有三六%,只有不到一成的移居人口不满意上海的生活(九.五%)。

    五成以上移居者「满意」大上海生活,台湾人聊起天来都在谈买房子

     深入观察这个族群的食、衣、住、行满意度,也可看出大上海生活的舒适度普遍而言不仅不比台湾逊色,甚至优于台湾。上海生活品质越来越好是移居上海台湾人的共识。一九九○年初期到上海的台湾人,对上海的生活实在不敢领教,食、衣、住、行样样都差台湾一大截,住在古北新区的台商小陈还记得,当时除了在公司吃阿姨(佣人)煮的饭以外,当地根本没有好吃的东西。为了打牙祭,周末相约到波特曼等大饭店吃饭,成为生活里的大事。但是现在上海饮食文化大盛,除了台湾人开的大小餐厅外,上海本地菜、大陆各省菜及国际餐点都在上海会合,走一趟衡山路,各种个性餐厅林立,「『吃』现在成为一种在上海的享受,你可以安排各种吃法、尝试不同的风味,」在上海若彼邻信息技术公司担任市场行销总监的周瑞贞说。为了生活,早期台商有人从台湾搬去所有的必需品,从卫生纸、酱油到白米,公司甚至为了留住员工,一货柜、一货柜运去台湾各种民生用品;但是,现在上海各种超级市场林立,在古北的家乐福里,「你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你想买的东西,」一位台商太太说。

     也因此,虽然调查显示,目前移居上海的族群「只身」前往的还是占一半以上。但是,举家搬移的比重也有两成(二○%),比重高于广东等其他地区。

     「住」在上海的改变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台湾建商指出,上海的建屋品质几乎每二年就向上提升一层,从房子的外形你就可以断定其建筑的年代,上海的建筑法令也年年修改,「上海市政府不会一次将标准定得太遥不可及,而是逐渐升高标准,」这位建筑师指出。现在上海闹区逐渐出现高级的住宅大厦,建筑施工及用料都不比台湾差,上海房地产逐渐升温,台湾人在上海的聚会中,最热门的话题总是围绕在看房子、买房子上。

     虽然上海的生活越来越得台湾人的欢心,但上海的医疗品质却是台商永远的噩梦,如果你去问住在上海的台湾人,他们会告诉你一堆在上海看医生发生的离奇故事。

    只有「医疗品质」比台湾差一大截,蒙古大夫充斥大陆基层医疗体系

     本调查也显示,医疗品质是台湾唯一遥遥领先大上海的因素。高达五九.五%的受访者认为大上海的医疗品质比台湾差很多,只有二%的受访者认为比台湾好(见图十六)。另外,从「移居后最担心的问题」来看,排名第一的就是「医疗品质不善」,高达五五.五%的受访者的看法如此。在上海已经购屋的高阶经理人庄雅萌,就有一次在上海就诊的「惨痛」经验。今年八月某日,她突然觉得身体很不舒服,到当地医院看完病,医生宣布要帮她打抗生素,她依规定领完打针用的注射剂,并在她老板及佣人陪伴下去打针时,只见一个毫无隔间的屋子内排了两张书桌,待打针的男男女女全ㄢ□b书桌旁,轮到她时,只见护士毫无表情地指挥她脱裤子、坐上书桌朝向护士、打针、再换下一个,当场让她和陪同去的人相当尴尬。尔后庄雅萌就经人介绍,找那些下岗(指失业)的护士到住处打针,一次人民币十元,又卫生、又不难为情,当然也奔相走告诸亲朋好友。庄雅萌也指出,到上海打拚,身体健康最重要。她有一位在台商担任行销业务的朋友,到大陆超过十年,很年轻,还不到四十岁,今年八月却检查出患了直肠癌。这位朋友二话不说,就把工作辞了,打算回台湾养好病再说。

     百胜餐饮集团营运副总裁韩定国的儿子小方,有一天在学校肚子突然剧痛,紧急送到当地医院,医师诊断认为是急性盲肠炎,要韩太太立即签字开刀,韩太太不太放心,要求等丈夫到了再签字。韩定国赶到医院问了儿子后,认为不是盲肠炎,拒绝签字开刀。双方僵持一阵子后,医生只好再检查一次,结果小方患的不是盲肠炎,而是极为罕见的胰脏炎。

     在上海中山医院高级会诊中心担任医师的台湾医师叶映辉指出,受到文革冲击,大陆医疗体系相当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西医,过去只有赤脚医生及受过短期训练的人担任医生,目前这批人仍然肩负大陆基层医疗的工作;文革后期大学医科才再度招生,目前这批高学历的学院正规生已经进入医疗体系服务,但是他们的经验仍然不足,所以现在是大陆医疗体系青黄不接的时代。

    「移居后最担心的问题」排名第二的是子女教育问题,占三○.五%。

     根据调查所得资料显示,移居中国的这个族群中,有子女的比重达七七.五%。在有子女的受访者当中,高达四五.五%的受访者小孩都在台湾就学,在上海就学的小孩占一七.五%,其中在台商学校就读仅占二%,本地学校就读占九.五%。

    子女教育问题是永远的痛,若念双语学校,「学费高得吓人!」

     当我们问及子女在大上海就读最担心的问题时,高达四一.二%的受访者认为是「文化差异」,其次依序是入学手续太麻烦(三八.二%)、回台湾跟不上进度(三二.四%)、交赞助费觉得不公平(二九.四%)及学费太贵(二○.六%)。学费太贵,指的是上海的国际学校等。一位外商驻上海的高阶主管说,「我想安排小孩上类似台湾的双语学校,但一年要花上人民币十万元(约新台币四十万元),真是吓死人。」在实际生活上,台湾在上海还是「外国人」,看病除非与当地人一起挤,否则到大医院的附设高级诊疗中心,医药费总是高得吓人;学费也是同样的情形,进美国学校、国际学校要缴赞助费,上当地的学校也一样,虽然学费很便宜,但赞助费一学期也要一到数万元,对台商也是一项负担。

     此外,儿女就读上海当地学校,学费比台湾便宜很多,却牵涉到「文化认同」等冲击。中拓投资控股集团企业管理谘询总经理赵定安就不愿让儿子读当地学校,他说,当地学校由于升学压力沉重,填鸭式教学的情况比台湾十年前还严重,而且当地学校不教礼义廉耻等做人的伦理道德,「看到大陆人的粗鲁举止,谈吐粗俗,我不想儿子未来像他们一样。」

     但也有台商认为,读当地学校没有什么不好,夏太太就表示,她的二个孩子都在当地小学就读,适应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有一位老师会对儿子讲一些政治问题;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在当地学校就读只是暂时的,未来还是会将孩子送往第三国完成更高的学业。

    多数的移居上海者满意上海的生活,未来,对台湾会有什么隐忧?

    三通后可能「在中国工作,回台湾的家」,一四%的人想拿一张中国护照

     陈小红的看法比较乐观,她认为,过去移民去美国等地的人,两地都有家的人很普遍,经济支柱在台湾工作的人相当多;这几波移居中国的人虽然情况恰好相反,但未来三通之后,很有可能是两边都有家,形成「在中国工作,回台湾的家」这种情况,除非在当地读书、成家立业,否则会「连根拔起」的不多,她认为,人民会自己针对事业与生活做两岸的配置,政府不用太担心。「只是现在政策逼迫人民要靠边站,」陈小红说。

     而这群草莽、有移民性格的台湾冒险家,未来会否继续留在中国大陆?事实上,当问及主观上是否愿意长期留在中国工作,高达六九.五%的受访者回答「不一定」,希望与不希望的比重分别占二○.五%及一○%,显示多数人仍对自身在中国的未来有前途未卜的看法。

     虽然调查显示,目前有为数不少的移居者,已在中国购房的比重已达近三成(见图二十四),而尚未购房的比例中,又有四三%表示未来一年会购房。但是,想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者只有一四%,四四.五%的受访者对这个问题则显露出模棱两可的态度。他们对「入籍中国」的意愿不高,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在使用上仍不便利;一方面显示台湾人仍有意识形态及国家认同的顾虑。

    两岸互动频繁下,了解度增加, 原先的刻板印象、意识形态将遭冲击

     不过,随著大环境的变化,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意愿的数字消长,对了解这群移居者的土地认同度,有指标性的作用。就目前看来,他们的「移居」心态,仍大于「移民」。

     压拧那□p此,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八三.五%的受访者表示,若能重择,愿意再次移居上海,原因以工作前景看好最高(七○.一%),其次为有利个人未来发展(六五.三%),再其次则为有利儿女未来发展(二○.四%)。这些数字显示了这群人想要长期发展的念头。

     若进一步观察选择不想移居上海的人的理由,四五.五%的受访者认为是思想模式有差异,其次依序是医疗品质不善(三九.四%)、生活苦闷单调(三六.四%)。

     有趣的是,若问及不想移居上海而想移居哪里时,除了高达六成想回台湾之外,排名第一的竟是大上海以外的大陆地区(二四.二%),显示仍有人想在上海以外的大陆地区一圆其中国梦。

     两岸互动频繁之下,人民的认同感、了解度增加,势将冲击原先的刻板印象,甚至意识形态。曾□芬就指出,原先死忠支持台独,到中国工作后也有松动立场的人;也有原来怀抱大中国情愫者,去了中国后彻底失望。不过,诚如陈小红说的,未来两岸之间谈意识形态的人会越来越少,台湾人对中国的观感会改变,中国本身也会改变,两岸人民会越趋务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移居」会不会转变为「移民」,就显得不那么政治敏感。根据调查,有两成的受访者(二○.五%)希望他的下一代长大后能在中国工作,显示台湾移居上海人务实的一面。

     陈小红一针见血地说,目前中国大陆对于台湾人移居中国,严格来说并无任何限制;如果台湾天灾人祸不断,相形之下大陆的吸引力恐怕会更大。同时,调查显示,台湾移居者与大陆人结婚的比重有三.五%(见图九),这群人在中国大陆的「落地生根」可能性会较高,因此这些人的扩大程度,值得日后持续观察。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台湾房仲业者,有一次带一群来自台湾南部的四、五十岁「田侨仔」参观上海,当他们看到高耸的大厦、热闹的街况以及外滩的夜景,「这团人几乎有半个小时没有人说话,只见他们惊讶地张著嘴四处张望,」这位房仲业者印像深刻的指出。这一年来,有许多类似的台湾人如今变成上海的移居者。台湾人是务实的,台湾人向来也勇于闯天下,他们所看到的未来,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收藏0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