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怎么还和西域佛教有关?这是怎么回事
每年的夏历正月十五,就是各人最为熟悉的元宵佳节。
元宵节别名“上元节”“元夕节”,在亚洲其他国度,包罗韩国、越南、日本等国,城市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举行盛大的民俗活动。
如韩国的元宵节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在那一天吃一碗年糕汤。
固然各个国度的元宵节民俗活动有很大差别,可是在学术界,不断没有正式同一一个元宵节的来历。
现在传播较广的说法有三个,别离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起源于汉武帝的太一神祭祀起源;道教起源;西域释教起源。
做为中国人古来有之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它与汉武帝太一神祭祀,包罗起源于中土的道教产生联络还能说得过去,那怎么还能和西域传入中土的释教扯上关系呢?
一、元宵节起源于方外释教之说
《岁时广记》引《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
那句话被认为是元宵节起源于释教的间接证据。(韩国人就拿那种说法混淆是非,把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硬说是全亚洲的)
但颠末认真考证,《僧史略》那本书有良多破绽。
学术界以至把《僧史略》当做南北朝末的伪造之书,亦是一部专门为应对佛道论争报酬诬捏的释教伪史。
如梁启超先生认为,《僧史略》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佛道斗法”一事为“愚秃之附会,而习非成是”。
季羡林先生所言:“一个外来的宗教,传入一个文化传统悬殊的国度,不成制止地要发作冲碰,释教不克不及破例。”
一更认为,《僧史略》记载的“佛道斗法”的故事,旨在证明“佛强道弱”,表现了自公元44*年后,中土佛道剧烈的斗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停止轰轰烈烈的“灭佛”,在尔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释教与道教的斗争不断非常剧烈。
北魏中叶,释教徒伪造《僧史略》等书鼓吹释教优胜,诽谤攻击道教。
由此,《僧史略》中所言正月十五日“汉明帝令烧灯”一事无法确信。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拥有5*个民族的大国。从远在北方苦寒之地生活的达斡尔族,与广西南部的壮族其民俗活动来看,正月十五元宵节未必就与宗教扯上关系。
达斡尔族世代信奉萨满教,“卡钦”是达斡尔语对夏历正月十五的称呼。
壮族信奉原始宗教,同样在正月十五日有与中原地域差别,且具有浓重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
壮族认为月亮是天神栖身的处所。因而,每年在农耕起头之前和丰收之后每年的夏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前后,会举行祭祀月亮活动,请月姑娘来到人世,为人们预测祸福吉凶。
那一南一北两个差别民族,城市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举行祭祀活动,且活动都与农业文明有着重要的联络。
可见,元宵节节期确实定与民俗活动未必都与释教有间接的关系,而是与农业祭祀有关。
二,中国的元宵节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
按照一更的观点,无论是春节仍是元宵节等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的构成,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中尤以汉武帝刘彻颁布太初历做为重要汗青标记事务。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月亮圆缺的时间规律,感触感染到月亮盈亏的变革对天然物候与人生命节律的影响。
老年间,每逢初一、十五,各地城市举行吉印通的吉印通活动,或朔望祭祀。
中国道教的“三元”节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三个望日为节期。
西汉太初历还未颁布之前,每年夏历正月十五只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祭祀日。
太初历是阴阳合历的历法,接纳农历建寅,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一日为元正,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新年的第一轮明月。
太初历的颁布,为元宵节后续开展供给了重要契机。
翻看史乘不难发现,正月十五实正做为民俗节日是在东汉之后,即为西域释教文化传入中土,关于构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鞭策意义。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南朝有“做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的风俗。
另据《荆楚岁时记》引石虎《邺中记》说,正月十五日北方又有“登高之会”的风俗。
石虎是十六国期间的人,《荆楚岁时记》做者宗懔判断:“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由此可见,在南北朝期间的人们已经遍及在正月十五此日过元宵节。
隋唐期间,正月十五与一年之初的开坊市庆贺活动联络在了一路。
《旧唐书·玄宗纪》载:“天宝三年(744年)十一月,唐玄宗下诏令每载照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认为常式。”
总之,相关史料证明,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正月十五元宵节就已在中国南北各个地域以差别形式呈现。
到了唐代,更是呈现了开坊市燃灯的社会风俗。
因而,元宵节起源时间很早,与中国人民历来重视祭祀农业丰收活动有关。
做为一个传统节俗日,元宵节应当最早呈现在南北朝至隋唐期间。
至于中国人若何把传统祷告农业丰收的活动改变为节俗,应该是与西域释教社会宗教风俗在相连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那一点毋庸置疑。但它的构成也受西域释教社会燃灯供佛宗教风俗的影响,在唐代最末确立成一个民俗节日。
一些心怀叵测之人,总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此外国度文化,那种论点是荒唐且站不住脚的。
参考文献:
[1]李传军.论元宵不雅灯起源于西域释教社会[J].西域研究,2007(04):108-114+144.
021yin.comki.xyyj.2007.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