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三代劝酒时不说「干杯」,而说「千岁」,当时平辈之间敬酒的具体礼仪在宋末元初陈元靓的
《事林广记》里有记载:
【平交把盏】主人持台盏,左右执壶瓶、持果子。斟酒毕,主人进前跪云:「哥每到这里,小弟没甚么小心,哥每根底拿盏淡酒。」客亦还跪,答云:「哥生受做甚的。」却推转盏,劝主人先吃。主人又轮转云:「小人别没小心,只拿一盏儿淡酒,那里敢先吃。」客云:「哥每,酒是好是歹,哥识者。」主人尽饮,呈过盏再斟满劝客,客接盏饮,如客饮不尽,主人将盘斜把云:「千岁千岁!」待饮尽,接盏同起。或客借盏回劝,并如前仪;或不回劝,随意;或再把盏或换盏,并随意。
译文:
主人持酒台和酒盏,左右仆从端着酒壶和果子(果子是小吃而不是水果),斟完酒后,主人进前跪坐敬酒说:「哥们你来这,小弟也没啥好东西敬献,哥们到底是吃盏淡酒吧。」客人也跪坐还礼,回答说:「哥们你这么客气干啥。」把酒盏推回去,劝主人先吃。主人又推回来说:「小弟家里没什么东西相敬,只拿了一盏淡酒,哪里敢自己先吃。」客人说:「哥们,酒是好是坏,你先替我尝尝看。」主人一仰而尽,把空杯盏给客人看看再斟满了劝他,客人接过酒盏喝酒,如果客人不喝完,主人就把盘子斜把着(不收回他的杯子),说:「千岁千岁!」待客人把酒喝完了,主人接过酒盏与客人一同起身。如果客人借着杯盏回劝主人就按照前面的礼仪;如果不回劝,就随意;如果再劝客人酒或者换盏(劝其他客人),也一并随意。
在中国古代,与“干杯”相似的词称为杜举,表示接受敬酒者的敬意或劝导,同时也是对敬酒者的尊重。喝酒首先是一种礼仪活动,是很庄重的,其次才是娱乐身心的活动。
中国古人饮酒之时并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辞后高举酒杯再饮之。称之为扬觯。
「干杯」这个用法可能出现比较晚,清代后期才流行。
不管“干杯”“Chin-Chin”还是“Cheers”,全世界人们干杯的动作是一样的,用酒杯和酒标相碰的方式来表达彼此的祝愿。
关注李软尘,讲词读诗,一起漫聊文化江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盛唐下半场:诗歌与兵戈的大时代》现已上架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平台,如果你也对唐史感兴趣,欢迎前往收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