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丛书,经史子集如同朝堂奏对,冠冕云集,立身则如渊渟岳峙,发声则如黄钟大吕,形象是很高大的,但是义正辞严之余难免觉得无趣;诗词歌赋如同江湖情话,或剑气纵横,或缠绵悱恻,纸短情长热血沸腾地久了也会疲倦微博书。
两种之外,我觉得最轻松的是笔记小品,像邻舍闲话,或独处一隅,浅斟低唱,或三五好友,清谈雅论,不装不作,直抒性情微博书。阅读的时候,随时翻开,从任何一页开始,都可以无障碍的读下去,读过的如同再对老友,没看过的也似山中探幽。
山水小品,人物清谈类的六朝时已经盛行,影响最广的大概是《世说新语》,到宋朝随笔类的作品虽是随笔,但是笔者往往是很下功夫的,《容斋随笔》还有些个人日记的意味,《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就很有些汉代大赋的性质,在细节上极尽铺排,不过前者是为了渲染气氛,后者是为了能在细节上体现真实——一个时代的真实微博书。但是正因为细致到繁琐的地步,所以看着也累。
所以说,要真是有志于写能经得起推敲的穿越小说,这类的随笔是一个了解历史细节的捷径,从中可以看到市井百态,了解公卿百姓的生活常态,从衣物饮食、娱乐人情,不同层次的礼仪,到官场科举的制度,各行各业的特点,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微博书。
弊端就是看得久了,对一些古装剧再也看不下去,满身都是破绽微博书。
明清小品看着就更加轻松,或者是《阅微草堂笔记》《闲情偶寄》这类有趣的故事,或者是《随园诗话》这种直接抒怀记事的小品,最轻松的当属清言小品,其中我最喜欢的又属张潮的《幽梦影》微博书。
书名大概是来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微博书。
书中包罗万象,又绝无刻意的卖弄,医卜星象,园林建筑,养花弄鸟,读书心得,人物臧否,信手拈来,三言五语即是一篇,如果再配上几张照片,简直像极了今天的微博,语言决不艰深,读起来却常感妙趣微博书。
比如张潮所说的十大恨: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微博书。
读起来仿佛看见一个端着酒杯在院子里无奈抓狂的老顽童微博书。
再如: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微博书。
深得赏景识人真谛,特别赞同人不可以无癖,所以在生活中和那些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打球的人实在是玩不到一起微博书。
张潮还说过: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微博书。(是不是想起了雷锋日记?)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微博书。——妙不可言
更像是微博的,是每一篇后都有作者朋友的评论跟帖,或是庄重论道,或是调侃打趣,有时正经着深刻,有时调皮着歪楼,和今天的论坛何其相似微博书。
张潮发了主贴:文人讲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微博书。
朋友跟帖:今之武将讲武事,亦属纸上谈兵;今之文人论文章,全是道听途说微博书。
借题发挥,何其尖刻微博书。
楼主:看晓妆,宜于傅粉之后微博书。
一楼:看晚妆微博书,不知心斋(张潮的号)以为宜于何时?
二楼:楼上的别乱问人家私密(不可说微博书,不可说)
三楼:咱还是讨论下水晶帘下看梳头的景象吧
四楼:要我说说还是看美女残妆好,不过那时自己往往喝飘了微博书。
楼主:痛可忍而痒不可忍微博书,苦可耐而算不可耐
一楼:看多微博书了穷酸吃不得苦
二楼:痒也不是不能忍微博书,有美女给挠痒就好
楼主:《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微博书。
一楼:“不会看《金瓶梅》而只学其淫,是爱东坡者但喜吃东坡肉耳微博书。”
二楼:“《幽梦影》是一部恨书,又是一部禅书微博书。
就这么看着,有时恍惚间,仿佛看见几个古装闲人,一手端着酒杯,一手在键盘上运指如飞的景象微博书。时而拧眉瞪眼,时而捻须而笑,嘴里嘟囔着:顶你个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