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最穷的摄影家

3年前 (2022-04-21)阅读265回复0
葫芦岛纸袋印刷
葫芦岛纸袋印刷
  • 管理员
  • 发消息
  • 注册排名9064
  • 经验值4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
  • 回复0
楼主
印刷厂直印加工●彩页1000张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产品印刷报价➦联系电话:138-1621-1622(微信同号)

   他是一个生活在穷山僻壤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上光机。今年9月19日至25日,在平遥古城举办的第十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上,展出了他拍摄的40余幅纪实图片,并于此后在北京华贸中心举办了个人影展。他的摄影作品,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贫困山区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弥漫于其间的浓浓的乡情与亲情,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他,就是陇县火烧镇峰山村四组的村民谢万清。

  谢万青的家住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大山坳里,在那里居住的只有五户人家上光机。他今年56岁,个子不高,双鬓已经斑白,艰难的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纵横交错的痕迹。他站在村口等了很久,见到我们时他显得非常高兴,热情地将我们让进屋里,讲起了他的摄影经历。

  他说:“由于家里很穷,我在村里上了4年小学就不上了,10几岁的时候回家放牛上光机。那时有几个西安知青经常到村里来,其中有个知识青年胸前挎着个双镜头的120相机,我凑过去看到了取景器里的人和景物,感到十分神奇,立即就被吸引住了。以前我曾经在陇县地摊上买过五分钱一张的风景照和一些毛 像,到这时候才知道那都是用照相机照的呀!跟知青混熟了,我有时就帮他们背着相机到处走。有一回,那个知青还指导着让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并洗出来给我看,当时我高兴的几乎要跳起来了。当时心想,要是自己能买个相机拍照片该多好啊!”

  “在往后,我听村上的人说陇县段家峡修水库呢,在那干活能挣点钱,还有报纸看,有知青照相,甚至偶而还有省城的记者来拍照上光机。我就跟家里说不想放牛了,我要修水库去。就这样在水库上干了好一阵,加上我有时还挖柴胡等中药材卖了些钱,经过东拼西凑,到1980年,花70多块钱,买了一台红梅—1型的120型相机,终于圆了我多年的一个梦想!为了掌握照相技术,我在书店买了一本四川出版社出版的《摄影入门》进行学习,陆续买了胶卷、显影定影药,晚上就用几个碗放上配好的药水冲胶卷、洗照片,后来还买了放大机,上光机能洗更大的照片了。”

  由于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很是阴冷,我们把采访的地点从屋里转到了室外,谢长清将一大摞发表了他图片的报纸和获奖证书摊在院子里让我们看,还扛来一个梯子,上到新房的阁楼里,向我们展示了他拍照片和冲洗胶卷用的胶卷、相纸、放大机和上光机上光机。当我们问到在你学摄影的道路上谁对你帮助最大时,谢万清说,帮助最大的是傅新建和李长记。

  那是在1982年左右,谢万清和村里的几个人到宝鸡第一运输公司打工,那时他的拍摄对象比较有限,主要是这些装卸车的农民兄弟和一些纪实的题材上光机。由于经常到经二路文化用品商店买胶卷,他认识了在这家商店工作的傅新建。当傅新建得知谢万清的一些情况后,感慨地说,宝鸡市这么多人,也没有几个照相的,你一个农民,这样的条件,还省吃俭用地搞摄影,可真不容易啊!感动之余,他还经常给谢万清讲一些冲洗胶卷和照片的知识。1985年,谢万青在拍摄宝鸡首届灯展的现场,通过傅新建认识了当时在《宝鸡日报》社做记者工作的李长记,并得到了李长记的许多指教和鼓励。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一直延续到今天。

  谢万清对摄影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光机。有一次,他到陇县去买胶卷,头脑一热就多买了几个,当走到汽车站坐车时,才发现口袋里的钱已不够买两元一张的车票了。无奈之余,他只好翻山越岭徒步往家走,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了。为了节约显影液、定影液的开销,他这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竟然搞起了化学实验,用家里的醋、碱面、化肥做添加剂和替代品,延长了药液的使用次数。谢万清是个质朴善良的热心人,免费为乡里乡亲的老人、青年和孩子拍照片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应邀去给敬老院的老人拍照片,拍完之后,负责人问他需要多少钱,他说:“这些老人辛劳了一辈子了,很不容易,给他们照相是我心甘情愿的!”结果分文未取。当老人们拿到他洗好放大的照片时,都喜笑颜开高兴地合不拢嘴,连连称赞道:照的好,聊扎咧!

  由于勤奋的学习和实践,加之高手和朋友的指教和支持,谢万清的摄影水平不断提高,渐入佳境上光机。从1986年开始,他拍摄的一些反映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的图片和风光片先后在《宝鸡日报》、《人生报》、《交通报》、《陕西农民报》、《陕西日报》、《中国电力报》、《中国道教》等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他的作品参加省、市举行的摄影比赛也获得了20多个奖项。199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编纂我国第一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谢万清被该书编委会聘为特约摄影工作者。2005年12月,谢万清还获得了由中国摄影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等部门联合颁发的“中国摄影艺术成就奖”。2006年,在朋友的热心推荐和帮助下,谢万清的一些图片开始登陆无极论坛和一些摄影网站,随后点击率一路飚升,赢得了网民的广泛好评,引起了更大的社会反响。现在,只要在百度搜索栏里键入谢万清三个字,就可以浏览到关于他的许多报道和图片了。

  2010年9月19日至25日,由中国社科院、上海天文台、爱普生(中国公司)主办的第十届平遥国际影展在山西平遥古城开展上光机。在爱普生(中国公司)的关注和资助下,谢万清拍摄的40幅农村题材的纪实摄影作品,以“高天厚土-生灵”为主题,在本届国际影展C馆展出。从9月19日举行的影展开幕式的当天开始,谢万清的摄影作品的展台就显的十分火爆了,听到来来往往的观众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时,这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农民摄影家,激动得泪流满面。

  2010年9月28日至11月4日,北京爱普生影艺坊在北京华贸中心举办了《谢万清纪实摄影展》和座谈会上光机。谢万清在会上回答了专家、记者和一些高校摄影专业学生的提问,气氛也是十分的热烈。在影展厚厚的留言簿上,留下了广大观众对这位来自黄土高原的农民摄影家由衷的敬佩和赞扬。

  观众在留言中写道:

  “谢先生的作品让我感动的想哭;我由此想到了我的童年上光机。祝你的艺术之树长青。”

  “很生活,很质朴,能较好地反映出农村生活的原生态,很有特点上光机。”

  “我们喜欢来自黄土地的这份真实上光机,无论条件怎样,执着地追寻梦想,总有一天就会实现!”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到了你的质朴和纯洁如孩童般的心灵上光机。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加油!”

  由于生活一直比较窘困和环境条件所限,谢万清的一些作品经过岁月的流逝,保存的并不完好,很多放在箱子里的照片和底版都被老鼠毁掉了上光机。为了再现其震撼人心的作品,展示他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成果,爱普生影艺坊的技师应用全球领先的数码影像技术,对其原照和底片进行了全新的数码转换,不仅使图片色度丰富、层次分明,而且完整地保留了原作的历史感和质感,为观众呈现出了非常本真的视觉效果。

  在谢万清的家里,当我们看到他取出的所有的摄影器材时,既感到十分的震惊,又有一种悲哀和酸楚涌上心头上光机。那是一台借来的海鸥120相机;一台价值百元的长城120相机;还有一台理光XR-2000型号的135相机,是经过一再砍价,用500元钱买的处理品。他的全部作品,包括参展和获奖的作品,竟然都是用几百块钱一台的老掉牙的机械相机拍摄的!而且直到现在他也没有数码相机,哪怕是一台家用的卡片机。摄影,在给谢万清带来精神的追求和快乐的同时,也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至今他家新盖的震后重建的房子(县里根据国家政策给了2万余元)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他说:如果不搞摄影,我家的房子一定是村里盖的最好的!”其实,无论作为父亲还是作为丈夫,不能给家人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一直是纠缠在谢万清内心深处的一个结,他也曾经因此痛苦过,甚至下过决心再也不搞摄影了,但最终他还是没有离开照相机,没有离开那些需要他着力表现的、在黄土地上生活和劳作的乡亲们。

  谈到今后的打算和心愿,谢万清内疚而且很无奈地说,我这么多年搞摄影把家里弄的更穷了,现在3个孩子在外打工,都还没有成家,经济负担还很重;在平遥和北京举办的影展,包括来回的路费,都是靠好心人赞助的上光机。我现在最大的愿望,一是想让更多的父老乡亲看到我的作品;二是如果能有一台数码相机,不用走几十里路去县城买胶卷和洗照片,就能减轻一些负担节省一些时间了。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要克服困难,把我选择的这条道路、这个事业继续下去!

  在摄影圈子里,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富玩戒指穷玩表,玩相机的是傻帽!意思是说,个人搞摄影创作是个投入甚多,但收益寥寥的营生上光机。如果按这种说法推论,谢万清作为一个贫困山区的贫困农民,选择摄影这条道路的确是够傻的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谢万清身上体现出的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他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却是现在许多聪明人做不到的!

   2010年12月10日

家里的土房子已裂缝

0
0
收藏0
回帖

陕西最穷的摄影家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