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经推动印刷机设备,回传影响又中国!
在560年前的今天,1455年2月23日 (农历二月初七),约翰内斯·古腾堡用活字印刷机第一次印刷了《圣经》印刷机设备。
约翰内斯·古腾堡(又译作谷登堡、古登堡、古滕贝格),约1400年出生于德国美因茨,1468年2月3日逝世于美因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界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印刷机设备。
1455年2月23日 约翰内斯·古腾堡用活字印刷机第一次印刷了《圣经》印刷机设备。
1440年左右,约翰内斯·古腾堡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实质上推进了印刷形成工业化印刷机设备。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所着《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古腾堡受到中国印刷技术影响;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古腾堡以这些中国书籍,作为他的印刷的蓝本。门多萨的书很快被翻译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法国历史学家路易·勒·罗伊,文学家米歇尔·德·蒙田等,都同意门多萨的论点。意大利人则将活字印刷传入欧洲的功劳,归功于伦巴地出生的意大利印书家帕菲洛卡·斯塔尔迪,他见到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来的活字版书籍,采用活字法印书。意大利人为此特地在他的出生地树立他的雕像作为纪念。法国汉学家儒莲,曾将沈括《梦溪笔谈》中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一段史料,翻译成法文,他是最早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史实,介绍到欧洲的人。古腾堡所发明的铅字,实际上同时含有铅、锡与锑。因为活字合金含有铅等对人体有害的金属、使用麻烦以及工艺上的不足,在电脑排版流行以後,逐渐消声匿迹。
1839年,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理雅各将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印书厂的华文活字和印刷机器,迁往香港印刷机设备。香港首份华文报章《遐迩贯珍》就是用英华书院的汉字活版印刷厂印刷发行的。当时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世界闻名:俄国沙王钦差大臣、法国巴黎学会、新加坡政府。而太平天国、两广总督、上海道台、清廷总理衙门等,都先後购买过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铜模,是为西人铸造的中文铅字传入中国之始。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是上海最早的拥有西式汉文铅印活字设备的印刷机构。墨海书馆刊行的铅活字本,包括裨治文《大美联邦志》等。1873年英华书院校长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的家乡;王韬买下英华书院旧址的中文活字印刷厰,在荷李活道29号,创立中华印务总局-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铅字排印书籍的华本印刷厂。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铅活字的华资中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