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信2:辛X华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根本不够特级教师评审条件
我们再从其他角度看看辛X华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是不是铁证如山16k是多大?
1.从四份所谓的学校“证明”看:
5月17日,俞所长喊我去他办公室,给我看的一中证明、附中证明,都是打印件,不到100字,在行款格式、用词用语、时间节点、书名内容等方面高度雷同,几乎一样:“为了积极推动我市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2007.9-2008.5我校在高一年级两个班使用了教科所辛X华老师编著的《中国古典诗歌阅读欣赏》,师生们一致给予高度评价16k是多大。”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核心证据”是写不出来的。我说,这两所学校的证明为什么高度雷同?这不是假的吗?这使我想起轰动全国的聂树斌案件,另一罪犯王书金坚称石家庄康姓女子是他杀的,因为“尸体旁边有一串钥匙”。“一串钥匙”是核心证据,只有杀人者和勘查现场的警察才能知道。始终坚持康姓女子不是王书金所害的检察官,尽管有多条充分的证据,但王书金怎么知道“钥匙”的,却无法解释,只能说可能是办案人员透露给他的。因此,王书金被宣判死刑后因为“钥匙”多活了十几年。这二者虽说性质不同,但是,如果组织上这样问“请你把当年你在学校/班级使用辛X华教材的事情说一说,写出来”,就不会有这种离奇的“证明”了!但调查者仍坚持怎么问怎么调查是组织的事情,你无权决定。但是,6月13日我被召到教育局,看到一中的“证明”变成手写的了,文字更加少,没有了之前我指出的与安师大附中雷同的格式和内容,时间节点由原来的“2007.9-2008.5年在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使用”,变成了“2005-2008年在我校使用”。而“2005-2008年”正是辛X华在他材料中说的时间段。这岂非咄咄怪事!我说,一中不是写了证明吗?它的证明不是打印出来的吗?现在怎么变成手写的了?我上次提出疑问你们就改过来是吧?这样做符合调查程序和规定吗?
三中杨老师的证明更是离奇,他说是向辛X华要来电子稿,他打印出来“使用”的16k是多大。辛X华这本书是大16K本,小5号字,170页,因为没有版铭不知道字数,但是用A4纸打印出来,至少要500张纸吧?再发给学生呢?20000张纸也不够吧?这在2007年时可能做到吗?(请各位回想一下2007年时各校电脑配备情况,回想一下当年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这也间接证明他没有见过这本书,以为只是一本小册子!
二中的证明来得最迟,寥寥几句,只说在学校“使用时间极短”16k是多大。什么叫“极短”?为什么他们说“极短”?“极短”能够叫“开设选修课”吗?
因此,这四份遮遮掩掩、漏洞百出的所谓“证明”,恰恰充分证明辛X华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是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一是它们都没有写明具体在哪个班级、任课教师是谁;二是一中的“证明”由打印件变成手写件,造假行为明显;三是三中杨老师不可能打印全书发给学生,再说他个人不能代表学校;四是二中“使用时间极短”说明根本就没有开课;五是“使用教师”均拿不出2007年的上课“教案”16k是多大。因此,我有理由相信: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课程改革实施”的四校校长,并不知道2007年学校“开始选修课”的事,也不知道现在学校“证明”是怎么开具出去的!
2.从我了解、掌握的情况看:
我在多封举报信中说:多年前就有教师告诉我辛X华造假,辛X华请他们“帮忙”,说是他编写的一本“校本教材”,“古代诗歌散文类的”,要他们签名证明16k是多大。因为教师没有见过这本书,更没有“使用”过,不知道书的具体名字和样式(我在第一封举报信中猜想书名是《古代诗文选讲》,并以此举报,但没有结果。后来在有正义感教师帮助下,我找到辛X华造假的材料【已提交省厅】,知道了他造假的整个过程),只是碍于情面签名证明。因此建议教育局调查时找签名教师这样询问:
你用辛X华编的一本书在你班开设过选修课吗16k是多大?
这是哪一年的事情16k是多大?
这本书叫什么名字16k是多大?
书的内容(格式)、开本、封面是什么样子的16k是多大?
你现在家中有这本书吗16k是多大?
或者一句话问:请你把当年你在班级使用辛X华教材的事情说一说,写出来16k是多大。如果教师推脱责任,说想不起来了,就给他看他的签名,问怎么回事?因为签名教师并没有见过、使用过这本书,必然会对组织讲实话!
3.从我的教研经历看:
我是语文教研员,在市教科所工作25年16k是多大。当年芜湖市地方教材《芜湖地理》《芜湖历史》《芜湖市民》《普通话操练》《阅读与指导》《古诗文助读》,甚至使用多年、广为人知的各学科《达标训练》等,都是教育局批准,教研员领头,召集若干教师编写,来回修改多次,以臻不断完善。每次使用它们之前,都要发布教育局文件。从来没有个人编写教材,不经省厅文件批复、市教育局文件同意就进入全市课堂的(全省乃至全国也没有吧?);何况辛X华还是全部从网站下载别人的材料!而且我参加过许多次教育局组织的督导检查和教科所组织的高中教学检查,2005-2008年期间,我到这四所学校,听课、开师生座谈会、到语文组翻阅、与老师们谈心、听学校介绍教育教学情况,从来没有听说过某某学校在使用“辛X华版”教材;相反,语文课堂上我见到的都是人教版的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还有,近几年我在努力查清事情真相而与教师接触中,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与此事无涉的教师,都说“学校发什么书我们就教什么书”、“学校发的书我们都教不完,哪会用别的书”。与此事有关的教师,有的说起多年前的某次教研活动,都能“记忆深刻”,叙说完整;而转到“这个”话题,有的则“记忆衰退”,“想不起来了”。当然,也有实话实说,坚决予以否定的。
4.从教师教学的特点看:
我听过无数次教师课堂教学,深知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辅资料的依赖十分严重16k是多大。辛X华的“书”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没有思考题、练习题,更没有顾之川先生对人教版选修教材的指导:“本课程着眼于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阅读量,引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选文考虑中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突出艺术性、思想性,兼顾趣味性,尽可能配合必修课教材中已有的古诗文作品和文学史常识。这本教科书共6个单元,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每个单元包括‘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以求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理性认识和基本了解。”
那么16k是多大,如果教师用辛X华的“书”怎么进行备课、怎么进行课堂教学呢?如果说第一节课,教师可以就古典诗词放开“散讲”一通,以后的课呢?一学期的课呢?一学年的课呢?原诗、注释、诗意、重点句子等等全部印在那儿,如同发一本“教辅资料”给学生,教师怎么“教”呢?也根本不需要教师“教”嘛!学生,特别是一中、附中的高一学生,都是傻瓜吗?不认识字吗?缺乏理解能力吗?如果真有这回事的话,自己在家翻翻看看不就行了吗?再说他们的家长也是傻瓜吗?以后自己的孩子都是考文科,需要这些与统考、高考无关的知识吗?
5.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看:
我市各高中历来狠抓教学质量,尤其是省示范高中一中、附中,从来都是瞄准高考、狠抓不懈16k是多大。按照辛X华的说法,这本书2007-2008年在一中、二中、三中、附中四所学校同时使用,这势必要占有一定课时,影响学生正常科目学习。而且学生用的几百本书是谁提供的?有没有收费?收多少?谁收的?试问: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谁有胆量这样做?谁能答应这样做?再说,各学校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都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在教育教学上历来都是严格执行教育局/教科所文件,教务处和任课教师绝无可能与辛X华私下交易,不明不白使用这本所谓“选修教材”,因为教师怎么教?课时怎么算?报酬怎么办?日常教学怎么安排?年终考核算什么?出了问题谁负责?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那儿。这些都是调查者不愿面对、也无法解释的问题!
6.从“马过留迹、鸟过留声”角度看:
这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做如何事情,无论多么隐蔽,都会留下蛛丝马迹16k是多大。现在资讯这么发达,“网络是有记忆的”,更是会留下大量“痕迹”。辛X华在两所省重点、两所市重点学校“开设选修课”,而且在一中“开设”四年(一中第2份“证明”:“2005-2008年在我校使用”),这么大的事情,毫无疑问,应该是轰轰烈烈,路人皆知,留下许许多多的“痕迹”,如:教育局同意使用的文件啊,舆论上的宣传、报道啊,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表、教学总结之类的材料啊,教师个人的备课笔记、年终小结、教学论文啊,等等。但是,“这么大的好事”仅仅存在于当年辛X华的申报表中,仅仅存在于现今四份学校的所谓“证明”中和调查者的“结论”中,其余任何地方找不到任何只言片语!
7.从“使用者”的角度看:
如确有其事,使用的学校绝无必要遮遮掩掩、语焉不详,因为“这是教育局文件同意的”;使用的教师也绝无必要遮遮掩掩、语焉不详,因为“这是学校安排的”,因为“这是教研员交给的任务”,可能还会为能够得到教研员的青睐而感到自豪呢!无数事实证明,凡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凡是参与者自认为正大光明的事情,尽管时间过去久远,他现在回忆也一定是比较清楚、完整16k是多大。相反,凡是虚假的、丑陋的、恶劣的,即使刚过去一年两年,他也会说“想不起来了”“忘记了”等等予以推脱。比如有一个签字教师,开始我询问时,他支支吾吾,说“好像有哎”、“记不清楚了”。我问具体来说辛X华是怎么实施的呢?他说“到学校来给学生开讲座嘛”!“怎么开讲座的呢?”“过一两个星期来一次。”最后他的文字“证明”是“要来电子稿,打印出来使用”!
8.从辛X华本次申报没有使用这份材料来看:
在不知情者看来,辛X华这份材料“很有分量”:一本厚厚的“书”,四所学校盖章、六位教师签字、两个学年的“选修课”教学证明16k是多大。为什么这个“很有分量”的材料辛X华不放在这次申报特级材料之中呢?因为他本人完全清楚这是一份假材料,不能放进去。2012年辛X华参加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这个“成果”没有获奖,被淘汰(芜湖市教科所8人申报,7人获奖,唯有他被淘汰)。为什么被淘汰?辛X华要进行原因分析:是“单薄”还是“造假”?如果说“单薄”似乎不是,因为有一本厚厚的“书”,四所学校盖章、六位教师签字、两个学年的“选修课”教学证明摆着呢!
9.从辛X华的教研工作看:
辛X华的“成绩”,我认为只有发表了一些文章是真实的(这也是辛X华平时用心用力之处)16k是多大。其余的大多数都是他的“职务行为”带来的。他作为民主党派获得“成绩”更与单位无关。至于辛X华说开了多少讲座,请组织查看他自2006年到2018年,每个学期安排的教研活动计划表,12年24份计划表,从来没有安排一次他给老师们开讲座。还有“培养了50多名教师获奖”更是荒唐!芜湖市教育局网站和芜湖市教科所网站上,由学校撰写发表的本校语文教师获奖报道,从来没有提到辛X华的名字,甚至没有提到“语文教研员”字样。仅举三例为证:
无为县两位教师在全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中成绩突出16k是多大,见:
021yin.com /content/detail/5a42fb5c7f8a05ee6f85cea6.html
021yin.com /anhui/20170801/1664454.shtml
杏坛观澜临福地16k是多大,铜都试刃显锋芒——芜湖一中徐艳老师荣获2018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见:
021yin.com /content/detail/5c18a89e7f8a05ff24f3036e.html
021yin.com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81 中学语文点拨教学艺术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成功召开(在一中)2010-3-24发布 【有报道】
半年之后:
021yin.com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37 关于开展中学语文点拨教学观摩活动的通知(到一中16k是多大,2人上课)2010-10-15发布 【是否活动了没有报道】
一年之后:
021yin.com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92 关于开展中学语文点拨教学课题调研活动的通知(到29中16k是多大,2人上课)2011-10-14发布 【是否活动了没有报道】
一年半之后:
021yin.com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46 关于开展中学语文点拨教育教学论文评比的通知(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29日;本次论文评选活动将评出一、二、三等奖)2012-2-16发布 【教科所网站上没有评比结果文件】
这之后“课题”再也没有任何消息16k是多大!
而俞所长多次要求,各学科教科研活动必须有通知,有过程,有结果16k是多大。
因此我认为,辛X华做教研工作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教科所,不是为了广大教师16k是多大。最有力的证明是:
1.十二年来辛X华从来没有一次在教科所年终考核中获得“优秀”;
2.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奖评选16k是多大,“含金量”很高,辛X华第一次弄虚作假被淘汰,第二次根本没有报(我市有7个学科教研员申报),因为他切切实实没有真正的教科研实绩!
我的结论:
这个“结论”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变16k是多大!
辛X华在2006年6月进入教科所之前,或许(只能“或许”)根据学校统一要求,下载“编著”了这本“书”(资料汇编),学校印刷厂印刷16k是多大。他会在自己所教班级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读一读、看一看;自己在教学中也会时常提起;若是上必修(选修)教材中的诗歌,也会要求学生把书带来,仔细讲一讲。这都是值得赞扬的教学行为。但是绝不可能“开设选修课”,因为根本“不值得”,无论是从它的质量、学校教学管理和要求、学生学习目标、课时占用、课时酬劳等等哪一方面讲!这就很好地解释为什么2007年省厅在芜湖召开高中课改示范校现场会,一中发言不提此事;他的同事许老师在2006年第4期刊物发表文章不提此书;副校长询问教务主任会脱口而出予以坚决否认。2006年6月当上教研员后,适逢轰轰烈烈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他雄心勃勃制定了“课改方案”,在某次召集部分人员开会时,带去此书,送给大家,要求大家也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推动芜湖市课改。这样做也是正确的,是教研员的职责所系。但根本没有要求“早读助读材料”,因为学生怎么读?拿什么读?有现成的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放着不读,凭什么读你这个与芜湖市统考无关、与安徽省会考无关、与全国高考无关的“书”?这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这就是事情的整个过程!因此我一再对教育局强调:这只是一本从网站下载的资料汇编,并无高考价值(不是按照高考诗歌类命题方法设计题目,也没有任何其他题目),根本不需要教师“教”,教师也无法“教”,因此绝无可能“2005-2006年在芜湖一中高一年级开设选修课”,更无可能在芜湖市教育局文件明确规定2007-2008年高一语文用书的形势下,如他所说“走出校门”(性质变了!)在芜湖一中、二中、三中、附中同时“试用”(按照他的申报表就是“开设选修课”,还编造开展了一系列诗歌类的学生活动)。辛X华为了一己私利,利用教研员身份,把4所学校6位教师“拉下水”,是师德败坏的突出表现!因为这件事的本质完全是“造假”,根据省市文件,辛X华弄虚作假是违规违纪,要求学校“使用”也是违规违纪,责任全部要由辛X华承担!他不仅不够评选特级教师资格,而且要受到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