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移民惜别情
蜀阜,是我的故乡,位于淳安西乡古威坪东北两公里之遥,四环翠峰,三都附会(五、六、七都汇合处),一方形胜如天府之蜀国,更兼民物繁夥,商贾辐辏,故名蜀阜,俗称蜀口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蜀阜也是乡名,1959年移民时辖11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而蜀口是村名,却有先锋、先进两个村组成。蜀阜乡是奇特的,全乡基本姓徐,只有古虹村(虹桥头)少部分姓方,据说是徐姓人特地从安徽重礼请来的名医方家,赠其田产而定居繁衍。而徐姓谓“蜀阜徐氏”,建有全乡的宗祠“昭德堂”,自称为昭德堂子孙。蜀阜素称“千灶万丁”。 移民时有1635户,6566人。
1959年,我20岁,正在蜀阜中心小学当代课教师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当时正逢国庆十周年,要办“忆苦思甜、新旧对比”的展览会。因我也会画画,画了很多过去农民头上三把刀,租、税、重,利息高,地主恶霸欺压农民、抓兵拉夫的画,很受农民欢迎。大公社、管理区领导都来参观,威坪大公社安怀玉书记看了说:“要宣传我们为新安江水电站开展大移民的大事,现在吃饭不要钱,移民就是奔向共产主义的金光大道!”他还对我说:“小徐啊!移民为国家,一定会过上好生活,要好好画出来宣传!”我又画了好几张铁塔架线、工厂冒烟、电灯闪光、拖拉机耕田的远景图,宣传电站建设好,移民新地方的展览图画。
可是,当时乡亲们一听要移民,不相信水真的会倒流,将蜀阜乡整个淹下去,群众议论纷纷,有的感叹:“千年古迹水中淹,祖宗哭泣子孙贱!对不起列祖列宗啊!”似有抵触情绪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那时学校老师都得在晚上下村去做群众工作,我年轻腿脚快,走巷串户,我到一大队会计家去,他满脸愁容说:“移民难啊,古语说:穷家难舍,热土难移,金窝银窝不抵自已狗窝。何况我们蜀阜自古就是进士村,宋代就有钱时办的书院,进土出了好几个,明代更是徐姓大发,工部尚书徐贯、参议公徐鉴、参政公徐楚、徐应簧、御史徐汝圭等十多位进士,你看牌坊13座,“勋阶极品”、“科甲世承”、“三代联芳”、“达尊”坊等,真是少有啊!移民一下离开永不相见,谁舍得?”我听了也是惺惺相惜。是啊!蜀口村专有个“狮子门”街,那是排满一对对雄壮威武的石狮,一串串的旗杆石,都说明古代为官从政的读书人众多。又有一个个官厅、祠堂,当时我特地一个个跑去数过,除了蜀阜徐氏宗祠外、还有徐礼的余庆堂、徐震的孝思堂、徐贯的玉麒堂、上半村徐鉴的明德堂、万英公的青云堂、徐楚的世美堂、徐应簧的滋德堂、徐恒的梅友堂等。再有众多亭台楼阁、和“正一玄坛”的赵公元帅庙雄伟壮观,这些古迹难以忘怀。可那时,这些古建筑都视为封建残余,移民了,自已家都快没了,谁还顾得上这些牌坊祠堂呢?
然而,蜀口村先进大队会计徐堂水总在村中牌坊下徘徊、踟蹰、他想背井离乡,乡离得开,井却背不去,这些珍贵古迹更背不去,是我们这代人最后看见的见证人,现在要沉入水中了,总想给后人留下一个念想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他和村里几个干部商量,冒着被批判留恋封建余孽的危险,暗地里去威坪街“自然照相馆”请来胡水衍照相老师傅,拍下了几座古牌坊、古祠堂和蜀口村全景照片。还有一位移民徐日茂,是我的同学,在移民前他的父辈在祠堂里要拜别列祖列宗,恸哭不止。徐日茂为安慰父辈,连夜照着手电筒,硬是把所有祠堂、庙宇、门楼的楹联抄在小本本上。用布包了一层又一层,要离开老家了,再也回不来看见这一砖一瓦了,这些楹联诗文就格外珍贵了。后来,他竟发现好多诗联是古代名家作品,如描述蜀阜万花草堂的“洲前风渡千帆影,谷口春藏万树花”联句竟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手笔。还有明代四大书画家之首的沈周写的《蜀阜十景歌》:“聊以画笔开瀛洲,今已一识韩荆州”的佳句,这都是文化遗产,其价无比啊!
蜀阜,一个山乡农村,在中国也只不过区区弹丸之地,却有10多座牌坊、官厅,这似乎传达出中国文化神秘意蕴之精深,实在是个奇迹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而家乡文化底蕴再深,环境再好,也得以身相许,舍家为国沉入水库!
移民动员会开了一次又一次,有吵有叫,有哭有闹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我参加了几次,一次,先锋大队党支书洪金贺,是个女同志,却长得人高马大,象魁梧的男子汉,她嗓门又大又尖,当时根本没有麦克风,扩音器。可她一开口,如云裂石开、声宏脆亮,她没有一句客套开场白,头一句就讲:“现在有人讲:母鸡啼,火烧屋!我是母鸡,现在不是母鸡啼,火烧屋,而是母鸡啼,水浸屋!当然不是我叫水浸屋,是我手上办这件大事!我们要坚决服从党的指挥,为国家建设,开展大移民!”顿时群众鸦雀无声,只听汽油灯“丝丝”响着。她接着说:“移民是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谁破坏移民,就是阶级敌人!”台下更肃静得婴儿也不敢呀一声。洪金贺更严肃地高声说: “阶级敌人斗得过共产党吗?我们蜀口后坞潭沙滩上不是把不可一世的徐海顺、徐武功、徐华成、徐竹顺等等阶级敌人都枪决了吧!我们贫下中农只有跟党走,走共产主义大道,吃饭不要钱,移民要打破坛坛罐罐,奔共产主义天堂!”那时,大跃进、大办食堂,我们的人民确实很听话,后来又开了几次会,洪金贺书记高门大嗓说:有人说:“生鸡不热阵,生土难歇人,我这只母鸡一定要带着大家歇热歇暖,县里叫我当脱产干部,我都不当,要和大家在一起!”洪金贺所言是实,其时已下文提拔她为脱产干部,她却组织干部到移民安置地常山县参观去了。后来她带领蜀口新建村移民在常山县二都桥创业建村,战胜血吸虫病,修水库,带头跳入冰冻泥水中挖坝基,建成周塘水库。她率先带领移民建成常山第一处园田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畈。再次放弃常山县以国家编制的何家乡干部职位,只当移民村党支书,一心一意和移民生产生活在一起。曾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蜀阜乡在新中国建立后,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县前列,所以,移民工作相对也算顺利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如屏村,移民时83户,350人,50年代各项工作走在全乡前头,特别是各种学、比、赶、超竞赛活动中,多次取得了优胜红旗,扬名全乡全县,红旗挂满大队部,后来干脆以“红旗”命名村名了。移民也在全乡率先带头,1959年12月就开始迁移至常山县辉埠灰山底和何家的大棚村。仍以“红旗”为村名。但移民地却是荆棘丛生、坟墓垒垒,只有一间破败泥墙养猪场,移民们搭草蓬住下来,开荒地种粮,移民后就缺粮;无法再办食堂,移民们纷纷挖野菜、掘蕨根充饥,过着极度艰难生活。但他们硬是拼搏过来,村干部说:我们是并村人,并就是拼,移民就得拼出新家园来!红旗的名也是拼出来的!经过两年苦拼才安居稳定下来。
移民痛别故土踏上艰辛历程,当时思想确实很乱,传言又多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蜀阜乡碣村是个大村,共有378户1521人,分上、下两个大队。碣村是方腊故里,《宋史》载:“方腊者,青溪人也,世居县碣村”。碣村前面郑公坪山中就有个方腊洞。移民前,共产党员民办老师徐河奎,特地把照相师傅请上山;在方腊洞前拍了张“碣村党支部全体党员移民前方腊洞合影”的照片。因碣村下面有个自然村叫“童家店”,自古就流传着“水汆童家店,方腊出二遍”的民瑶。当时移民就纷纷流传。加之碣村民风剽悍,不畏强暴,民国时曾发生村民合伙痛打警察,围攻扣押县长潘震球,迫使县警察缴械的群众斗争。现在移民,人心不稳,政府也防止群众闹事,就组织干部按小队分头包干宣传,分散移民。将碣村上下两个大队建制打乱,以小队为单位分到衢县上方、航埠和常山的芳村、东鲁、宋畈、新昌两个县6个乡20余个村。蜀阜乡其他村大都以原行政村为单位移民安置在常山等地,仍以原行政村建制。唯独碣村村民不再聚族而居,这对碣村移民始终是个隐痛。
蜀阜乡古虹村座落在虹桥北头,故名虹桥头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虹桥位于五、六、七都三源之水汇聚之口,造型别致,为淳安独一无二的四拱石桥,由明代蜀阜进士徐楚为首倡募于乡建造的。他在《虹桥记》中写道:“蜀阜三峡悠会,峡口飞激,宛若川蜀之峻……桥以虹名像其形,阜以蜀称固其峡……”虹桥景致特别,每逢十五、十六月亮圆之夜,“月影映三溪,三月同联辉”奇景称绝。而今,要移民了,再也看不见虹桥了,村干部特地请照相师傅来拍张虹桥的照片。想不到村民们都倾巢而出,其他自然村村民都赶来了,全村人相拥在虹桥上,摩肩接踵,小孩骑在大人肩上,大家亲密无间,泪眼婆娑,作最后一别,将对故乡的千千结,脉脉情,都浓缩在这张照片上。让虹桥最后承载这沉重的乡情!1960年过了春节的正月初六,虹桥头村71户288人背井离乡移至常山县同弓乡,当时被分散插队四个自然村,此地不仅荒芜贫困,竟还流行严重的血吸虫病,移民们情绪波动,向县奔走呼号。后常山县民政局顺应民意,将迁来同弓乡古虹村移民集中,由移民选址在一地叫“三佬官”庙前的“山东墟”一片野地上建移民新村。乡亲们最难忘却故园恩,终不失落虹桥情,为永远牢记淳安老家的古虹村,移民们便将常山县同弓乡的新安置点也命为“新虹村”,真是“古虹新虹两地居,老家新家一条根!”另还有大路沿、南塘、泥塘坞三个自然村共90户395人移民在常山龙绕乡龙绕村近旁的山岗上,他们坚持独立建村,取名为“新民村”,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现已发展为168户559人,成为闻名省、市、县的小康村、文明村。真正是由“古”变“新”,名符其实的新民村了。
1959年,蜀阜乡建置不复存在,但还有驮岭脚、宅上两个村因地势比蜀口村稍高一点,暂不安排迁往外县,就地后靠在后山坡,划归双溪管理区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宅上村移民有127户612人,无法在原村址后靠,只得翻过方坞岭在原蛟池村后山坡上建村。后因人多地少,生存困难,有大部分移民前后陆续迁往江西景德镇江村六里亭和江西吉安县、德兴县蔡家桥及安徽歙县富合村。最后还有40户坚持安居在蛟池后山上,以种柑橘、捕渔为业,宅上村曾被评为杭州市文明村。
驮岭脚村是我出生地,驮岭脚是俗名,宗谱称蟠谷村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先祖是蜀阜明代进士徐鉴,官至江西、广东左参议,人称参议公,其曾孙朝宽迁居启族。我村由始新溪水将村分为东西两对面,状如太极八卦,溪水盘旋潆洄,宛如蟠龙蛰谷,故名蟠谷。1960年移民时有186户762人。5月间,新安江水满得很快,我鼓动村干部赶快去请照相师傅,把三个自然村的照片拍下。过不了几天,水就涌来,村庄即将淹水,我五岁即亡故的母亲的浮厝棺椁来不及迁葬,竟将漂浮,父亲下水扑向棺椁,将其推到岸边,匆忙打开棺盖,将母亲的尸骨捡出用棕皮包好,草草安葬在高山坡上。水满得很快,己进家门了,大家都得逃生,无法顾及亡人,移民们的先祖大多都长眠水下。其时水库中漂浮的棺木、家具杂物、书籍宗谱和死猪死鸡等家畜的尸体黑压压一片,只得任其自浮自沉了。5月26日,水淹进整个村坊,大家连忙搬运床铺家具到村后梦盘山上,虽集体建了几座房,但仍需临时搭板棚。一位邻居身有疾,死活不肯搬,硬睡在床上等死,后来水进了房,床也将浮起来,村干部不得不趟水将他抬上山。一位妇女为了一“钦筐篓”玉米粉没搬上,硬要回家去拿,结果在水中踩空,跌入深水,再也没上来。夜晚,水淹没了整个村,乡亲们黑灯瞎火淋着雨,站在梦盘山上,哭声一片!后来,梦盘山毕竟坡不平,地更少,难以生活,前后有一半以上陆续移民至安徽太平、歙县、屯溪、江西景德镇等地。不管是外迁还是后靠,都失去祖屋故地,那真是“事非经过不知苦,家到无时泪自流”!我家当时5口人,根本没有拿到移民费,只很少的灶头、房屋款,后来,我去县档案馆查到我家《新安江水库移民各项财产折价补偿三联单》,七扣八扣,实际发给我家仅有185.60元,平均每人37.12元,这真是微乎其微,真正是特殊的奉献!
淳安新安江水库移民,外地人都称移民为“新安江人”,我亲身经历了这一惊世壮举,其声其景充盈着我的悲悯情怀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1965年即异想天开地习作写了个电影文学剧本《新安江人》,被县文化馆拿去,当时他们肯定《新安江人》题目内容很好,并向全县发出以《新安江人》为题开展创作移民题材的文艺作品,后来有了睦剧《新安江人》上演。我的剧本虽没发表,但表达了移民的心声,片头是这样写的: “雄伟壮观的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像巨型钢琴凌驾在新安江上,大坝上碧波万顷的水面,荡着美丽的涟漪,在那翡翠的浪花中跃出’新安江人’片名,并叠印出肩挑背驮、拖儿带女的移民群体……”
剧本中还有首主题歌:
新安江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生命的摇篮,
新安江人的生命多么顽强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
舍家为国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移民四方!
像剪离母株的杨柳枝条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
在异乡异地发芽生长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
枝繁叶茂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沐雨栉风,
根远情长新安江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
就是这样的习作,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将剧本反面人物台词强加在我头上,诬陷我“恶毒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而遭受迫害,使我一蹶不展AI档案无法做叠印直踩。我,作为一个新安江移民,经受磨难,历尽艰辛,可谓“附泥草根连血脉,屈身钻缝向天长”!